計算機組成:結構化方法(原書第6版)

計算機組成:結構化方法(原書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荷] Andrew S.Tanenbaum,[美] Todd Austin 著,劉衛東,宋佳興 譯
圖書標籤:
  • 計算機組成原理
  • 計算機體係結構
  • 數字邏輯
  • 匯編語言
  • 計算機硬件
  • 結構化方法
  • 計算機設計
  • 處理器
  • 存儲器
  • 輸入輸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453802
版次:6
商品編碼:11533365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7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結構化方法來介紹計算機係統,書的內容完全建立在“計算機是由層次結構組成的,每層完成規定的功能”這一概念之上。作者對本版進行瞭徹底的更新,以反映當今最重要的計算機技術以及計算機組成和體係結構方麵的最新進展。書中詳細討論瞭數字邏輯層、微體係結構層、指令係統層、操作係統層和匯編語言層,並涵蓋瞭並行體係結構的內容,而且每一章結尾都配有豐富的習題。本書適閤作為計算機專業本科生計算機組成與結構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Structured Computer Organization, Sixth Edition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結構化計算機組成 1
1.1.1 語言、層次和虛擬機 1
1.1.2 現代多層次計算機 3
1.1.3 多層次計算機的演化 5
1.2 計算機體係結構的裏程碑 8
1.2.1 第零代——機械計算機(1642—1945) 8
1.2.2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5) 10
1.2.3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5—1965) 12
1.2.4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1980) 14
1.2.5 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80年至今) 15
1.2.6 第五代——低功耗和無所不在的計算機 17
1.3 計算機傢族 18
1.3.1 技術和經濟推動 18
1.3.2 計算機掃視 20
1.3.3 一次性計算機 21
1.3.4 微型控製器 22
1.3.5 移動計算機和遊戲計算機 23
1.3.6 個人計算機 24
1.3.7 服務器 25
1.3.8 大型主機 26
1.4 係列計算機舉例 26
1.4.1 x86體係結構簡介 27
1.4.2 ARM體係結構簡介 31
1.4.3 AVR體係結構簡介 32
1.5 公製計量單位 33
1.6 本書概覽 34
習題 35
第2章 計算機係統組成 38
2.1 處理器 38
2.1.1 CPU組成 39
2.1.2 指令執行 40
2.1.3 RISC和CISC 42
2.1.4 現代計算機設計原則 43
2.1.5 指令級並行 44
2.1.6 處理器級並行 47
2.2 主存儲器 50
2.2.1 存儲位 50
2.2.2 內存編址 51
2.2.3 字節順序 52
2.2.4 糾錯碼 53
2.2.5 高速緩存 56
2.2.6 內存封裝及其類型 58
2.3 輔助存儲器 59
2.3.1 層次存儲結構 59
2.3.2 磁盤 60
2.3.3 IDE盤 62
2.3.4 SCSI盤 63
2.3.5 RAID盤 64
2.3.6 固盤 67
2.3.7 隻讀光盤 68
2.3.8 可刻光盤 71
2.3.9 可擦寫光盤 73
2.3.10 DVD 73
2.3.11 Blu-Ray 74
2.4 輸入/輸齣設備 75
2.4.1 總綫 75
2.4.2 終端 78
2.4.3 鼠標 81
2.4.4 遊戲控製器 83
2.4.5 打印機 84
2.4.6 電信設備 88
2.4.7 數碼相機 94
2.4.8 字符編碼 95
2.5 小結 99
習題 99
第3章 數字邏輯層 103
3.1 門和布爾代數 103
3.1.1 門 103
3.1.2 布爾代數 105
3.1.3 布爾函數的實現 107
3.1.4 等價電路 108
3.2 基本數字邏輯電路 110
3.2.1 集成電路 111
3.2.2 組閤邏輯電路 111
3.2.3 算術電路 114
3.2.4 時鍾 118
3.3 內存 119
3.3.1 鎖存器 119
3.3.2 觸發器 121
3.3.3 寄存器 122
3.3.4 內存組成 123
3.3.5 內存芯片 125
3.3.6 RAM和ROM 128
3.4 CPU芯片和總綫 130
3.4.1 CPU芯片 130
3.4.2 計算機總綫 132
3.4.3 總綫寬度 134
3.4.4 總綫時鍾 135
3.4.5 總綫仲裁 138
3.4.6 總綫操作 141
3.5 CPU芯片舉例 143
3.5.1 Intel Core i7 143
3.5.2 德州儀器的OMAP4430片上係統 147
3.5.3 Atmel的ATmega168微控製器 150
3.6 總綫舉例 152
3.6.1 PCI總綫 152
3.6.2 PCI Express 159
3.6.3 通用串行總綫USB 162
3.7 接口電路 165
3.7.1 輸入/輸齣接口 165
3.7.2 地址譯碼 166
3.8 小結 169
習題 169
第4章 微體係結構層 173
4.1 微體係結構舉例 173
4.1.1 數據通路 174
4.1.2 微指令 178
4.1.3 微指令控製:Mic-1 180
4.2 指令係統舉例:IJVM 183
4.2.1 棧 183
4.2.2 IJVM內存模型 185
4.2.3 IJVM指令集 186
4.2.4 將Java編譯為IJVM 189
4.3 實現舉例 190
4.3.1 微指令和符號 190
4.3.2 用Mic-1實現IJVM 193
4.4 微體係結構層設計 201
4.4.1 速度與價格 202
4.4.2 縮短指令執行路徑長度 203
4.4.3 帶預取的設計:Mic-2 208
4.4.4 流水綫設計:Mic-3 211
4.4.5 七段流水綫設計:Mic-4 215
4.5 提高性能 217
4.5.1 高速緩存 218
4.5.2 分支預測 222
4.5.3 亂序執行和寄存器重命名 226
4.5.4 推測執行 230
4.6 微體係結構層舉例 232
4.6.1 Core i7 CPU的微體係結構 232
4.6.2 OMAP4430 CPU的微體係結構 236
4.6.3 ATmega168微控製器的微體係結構 240
4.7 Core i7、OMAP4430和ATmega168三種CPU的比較 241
4.8 小結 242
習題 243
第5章 指令係統層 246
5.1 指令係統層概述 247
5.1.1 指令係統層的性質 247
5.1.2 存儲模式 249
5.1.3 寄存器 250
5.1.4 指令 251
5.1.5 Core i7指令係統層概述 251
5.1.6 OMAP4430 ARM指令係統層概述 253
5.1.7 ATmega168 AVR指令係統層概述 255
5.2 數據類型 256
5.2.1 數值數據類型 257
5.2.2 非數值數據類型 257
5.2.3 Core i7的數據類型 258
5.2.4 OMAP4430 ARM CPU的數據類型 258
5.2.5 ATmega168 AVR CPU的數據類型 259
5.3 指令格式 259
5.3.1 指令格式設計準則 260
5.3.2 擴展操作碼 261
5.3.3 Core i7指令格式 263
5.3.4 OMAP4430 ARM CPU指令格式 264
5.3.5 ATmega168 AVR指令格式 266
5.4 尋址 267
5.4.1 尋址方式 267
5.4.2 立即尋址 267
5.4.3 直接尋址 267
5.4.4 寄存器尋址 267
5.4.5 寄存器間接尋址 267
5.4.6 變址尋址 269
5.4.7 基址變址尋址 270
5.4.8 棧尋址 270
5.4.9 轉移指令的尋址方式 272
5.4.10 操作碼和尋址方式的關係 273
5.4.11 Core i7的尋址方式 274
5.4.12 OMAP4430 ARM CPU的尋址方式 276
5.4.13 ATmega168 AVR的尋址方式 276
5.4.14 尋址方式討論 276
5.5 指令類型 277
5.5.1 數據移動指令 277
5.5.2 雙操作數指令 278
5.5.3 單操作數指令 279
5.5.4 比較和條件轉移指令 280
5.5.5 過程調用指令 281
5.5.6 循環控製指令 282
5.5.7 輸入/輸齣指令 283
5.5.8 Core i7指令係統 285
5.5.9 OMAP4430 ARM CPU指令係統 287
5.5.10 ATmega168 AVR指令係統 289
5.5.11 指令集比較 291
5.6 控製流 291
5.6.1 順序控製流和轉移 291
5.6.2 過程 292
5.6.3 協同過程 295
5.6.4 陷阱 297
5.6.5 中斷 297
5.7 詳細舉例:漢諾塔 300
5.7.1 Core i7匯編語言實現的漢諾塔 300
5.7.2 OMAP4430 ARM匯編語言實現的漢諾塔 302
5.8 IA-64體係結構和Itanium 2 303
5.8.1 IA-32的問題 303
5.8.2 IA-64模型:顯式並行指令計算 304
5.8.3 減少內存訪問 305
5.8.4 指令調度 305
5.8.5 減少條件轉移:判定 307
5.8.6 推測加載 308
5.9 小結 309
習題 310
第6章 操作係統層 314
6.1 虛擬內存 314
6.1.1 內存分頁 315
6.1.2 內存分頁的實現 316
6.1.3 請求調頁和工作集模型 319
6.1.4 頁置換策略 320
6.1.5 頁大小和碎片 321
6.1.6 分段 322
6.1.7 分段的實現 324
6.1.8 Core i7的虛擬內存 326
6.1.9 OMAP4430 ARM CPU的虛擬內存 329
6.1.10 虛擬內存和高速緩存 331
6.2 硬件虛擬化 331
6.3 操作係統層I/O指令 333
6.3.1 文件 333
6.3.2 操作係統層I/O指令的實現 335
6.3.3 目錄管理指令 337
6.4 用於並行處理的操作係統層指令 338
6.4.1 進程創建 339
6.4.2 競爭條件 339
6.4.3 使用信號量的進程同步 342
6.5 操作係統實例 345
6.5.1 簡介 345
6.5.2 虛擬內存實例 350
6.5.3 操作係統層I/O舉例 352
6.5.4 進程管理實例 361
6.6 小結 365
習題 366
第7章 匯編語言層 371
7.1 匯編語言簡介 371
7.1.1 什麼是匯編語言 372
7.1.2 為什麼使用匯編語言 372
7.1.3 匯編語言語句的格式 373
7.1.4 僞指令 374
7.2 宏 376
7.2.1 宏定義、調用和擴展 376
7.2.2 帶參數的宏 377
7.2.3 高級特性 378
7.2.4 匯編器中宏處理的實現 378
7.3 匯編過程 379
7.3.1 兩趟匯編的匯編器 379
7.3.2 第一趟掃描 379
7.3.3 第二趟掃描 382
7.3.4 符號錶 384
7.4 鏈接和加載 385
7.4.1 鏈接器的處理過程 386
7.4.2 目標模塊的結構 388
7.4.3 綁定時間和動態重定位 389
7.4.4 動態鏈接 390
7.5 小結 393
習題 393
第8章 並行計算機體係結構 396
8.1 片內並行 397
8.1.1 指令級並行 397
8.1.2 片內多綫程 402
8.1.3 單片多處理器 406
8.2 協處理器 410
8.2.1 網絡處理器 411
8.2.2 圖形處理器 416
8.2.3 加密處理器 418
8.3 共享內存的多處理器 418
8.3.1 多處理器與多計算機 418
8.3.2 內存語義 424
8.3.3 UMA對稱多處理器體係結構 426
8.3.4 NUMA多處理器係統 432
8.3.5 COMA多處理器係統 439
8.4 消息傳遞的多計算機 440
8.4.1 互聯網絡 441
8.4.2 MPP——大規模並行處理器 443
8.4.3 集群計算 450
8.4.4 多計算機的通信軟件 454
8.4.5 調度 456
8.4.6 應用層的共享內存 457
8.4.7 性能 461
8.5 網格計算 465
8.6 小結 467
習題 468
參考文獻 471
附錄A 二進製數 479
附錄B 浮點數 487
附錄C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493
索引 534

前言/序言





《計算機體係結構:概念與實踐》 引言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計算機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從我們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到支撐全球經濟運轉的超級服務器,再到驅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強大計算集群,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對計算機體係結構深刻而係統的理解。本書《計算機體係結構:概念與實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揭示計算機係統從硬件層麵到軟件抽象的各個層次是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構建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計算世界。我們不局限於理論的陳述,更注重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和設計思想,讓讀者真正掌握計算機體係結構的核心原理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 本書的定位與目標 本書麵嚮的讀者群體廣泛,包括但不限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電子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對計算機底層原理感興趣的軟件開發人員、係統工程師、硬件工程師等。我們的核心目標是: 1. 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 深入剖析現代計算機體係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指令集架構(ISA)、處理器設計(流水綫、亂序執行、多核)、存儲器層次結構(緩存、主存)、輸入/輸齣(I/O)係統以及互連網絡等。 2. 理解設計權衡: 強調在計算機體係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各種權衡,例如性能與功耗、成本與復雜度、通用性與專用性等,以及這些權衡如何塑造瞭不同的計算機設計。 3. 培養係統思維: 幫助讀者認識到計算機係統是一個多層次、多組件的復雜係統,理解不同層次之間的接口和交互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影響整體係統的行為。 4. 掌握性能分析與優化: 教授讀者如何理解和量化計算機係統的性能,以及如何通過對體係結構特性的理解來進行性能瓶頸分析和優化。 5. 洞察未來發展趨勢: 探討當前和未來計算機體係結構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異構計算、專用加速器、內存計算、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 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從宏觀到微觀,從基礎到高級,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與指令集架構(ISA) 在深入探討具體硬件實現之前,理解計算機工作的基本語言——指令集架構(ISA)是至關重要的。本部分將: 概述計算機係統概述: 介紹計算機係統的基本組成,包括處理器(CPU)、存儲器(Memory)、輸入/輸齣設備(I/O)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聯。我們將從宏觀角度審視計算機係統的層次結構,理解軟件與硬件之間的抽象邊界。 指令集架構(ISA): ISA 是軟件與硬件之間的接口。我們將詳細講解 ISA 的重要性,包括指令的類型(數據傳送、算術邏輯運算、控製流等)、尋址模式、數據類型以及寄存器模型。我們將探討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和 CISC(復雜指令集計算機)的設計哲學及其演變。通過對不同 ISA 的分析,理解其對處理器設計和軟件性能的影響。 匯編語言與機器語言: 介紹匯編語言作為機器語言的符號錶示,並講解如何通過匯編指令與硬件進行交互。理解編譯和鏈接過程如何將高級語言轉化為可執行的機器碼。 第二部分:處理器設計與性能 處理器是計算機的心髒,其設計直接決定瞭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本部分將深入剖析現代處理器的設計技術: 指令流水綫: 學習流水綫技術如何通過將指令執行過程分解為多個階段,實現指令級彆的並行,從而提高指令吞吐量。我們將分析流水綫中的冒險(結構冒險、數據冒險、控製冒險)及其解決方法,例如轉發(Forwarding)和分支預測(Branch Prediction)。 動態調度與超標量處理: 介紹動態調度技術,如 Tomasulo 算法,如何通過重排序指令來處理數據依賴,實現指令級並行。進一步講解超標量處理器如何通過多條流水綫同時執行多條指令,以及其設計挑戰。 多核處理器: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多核處理器已成為主流。我們將探討多核處理器的設計,包括核心之間的通信、緩存一緻性(Cache Coherence)以及共享存儲器模型。理解多核架構如何通過並行處理來提升整體性能,以及軟件如何適應多核環境。 指令集架構的演進與擴展: 探討指令集架構在性能提升、功耗降低以及支持新興計算範式(如嚮量指令、AI 加速指令)方麵的演進,例如 SIMD(單指令多數據)指令集。 第三部分:存儲器係統 高效的存儲器係統是發揮處理器性能的關鍵。本部分將詳細介紹存儲器層次結構的設計與優化: 存儲器層次結構: 闡述寄存器、緩存(Cache)、主存儲器(RAM)和磁盤存儲之間的層次關係,以及它們在訪問速度、容量和成本上的權衡。理解局部性原理(Temporal Locality 和 Spatial Locality)是緩存設計的基礎。 緩存設計: 深入探討緩存的工作原理,包括映射方式(直接映射、組相聯、全相聯)、塊大小、寫策略(寫迴、寫通)、寫分配策略以及替換算法(LRU、FIFO)。我們將分析緩存未命中(Cache Miss)的原因及其對性能的影響,並介紹多級緩存的設計。 虛擬存儲器: 講解虛擬存儲器如何通過內存管理單元(MMU)和頁錶,為每個進程提供獨立的、連續的地址空間,以及其在內存保護、多任務處理和程序加載中的作用。分析缺頁中斷(Page Fault)的處理過程。 存儲器一緻性與並行性: 在多處理器係統中,如何保證多個處理器對共享數據的訪問順序一緻性是一個重要問題。本部分將討論存儲器模型(Memory Model)和緩存一緻性協議(如 MESI)。 第四部分:I/O 係統與互連網絡 高效的數據輸入輸齣和處理器之間的通信是現代計算機係統不可或缺的部分。 輸入/輸齣(I/O)係統: 介紹不同類型的 I/O 設備(磁盤、網絡接口、顯示器等)及其接口標準。講解 I/O 的工作方式,包括程序 I/O、中斷驅動 I/O 和直接存儲器訪問(DMA)。分析 I/O 性能的瓶頸以及如何進行優化。 總綫與互連網絡: 探討處理器、存儲器和 I/O 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路徑,包括係統總綫、PCIe 等高速互連技術。對於大規模並行係統,我們將介紹網絡拓撲結構、路由算法和流量控製等互連網絡的設計概念。 第五部分:新興趨勢與實踐 計算機體係結構領域在不斷發展,以應對新的計算需求和技術挑戰。本部分將展望未來: 異構計算與專用加速器: 討論 GPU、FPGA、ASIC 等專用加速器如何在特定任務上提供遠超通用 CPU 的性能和能效。分析異構計算平颱的編程模型和體係結構挑戰。 功耗與能效: 隨著計算能力的增長,功耗管理和能效成為關鍵的設計指標。我們將探討低功耗設計技術,以及如何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取得平衡。 麵嚮特定應用的體係結構: 探討為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圖形處理等特定應用設計的定製化體係結構,以及這些設計如何利用硬件特性來加速特定算法。 未來展望: 簡要介紹內存計算(In-memory Computing)、神經形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量子計算等可能顛覆現有計算模式的未來技術方嚮。 本書的特色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本書不僅提供詳實的理論講解,還通過大量的圖示、錶格和清晰的解釋,幫助讀者理解抽象概念。 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 內容組織由淺入深,確保讀者能夠逐步建立對復雜體係結構的認知。 強調設計權衡: 深入分析不同設計選擇背後的原因和優劣,培養讀者的批判性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 麵嚮前沿: 涵蓋瞭當前最熱門和最具潛力的計算機體係結構發展方嚮。 結論 《計算機體係結構:概念與實踐》將帶領您踏上一段探索計算機係統內在奧秘的旅程。通過學習本書,您將不僅能夠理解現有的計算機是如何工作的,更能為未來計算機係統的設計和優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掌握計算機體係結構,就是掌握瞭驅動數字時代前進的核心技術。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內容本身,更在於它所提供的學習體驗。它非常注重培養讀者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會留下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去探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種設計,讓我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知識的探索者。我常常在閱讀完一章後,會花額外的時間去思考書中提齣的問題,嘗試自己去解答,或者去查閱更多的資料。這種主動學習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效率和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而且,在某些關鍵的章節,作者還會引用一些曆史性的研究,介紹某些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這讓我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敬畏這些偉大的先驅。

評分

這本書的邏輯結構處理得非常齣色,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數字邏輯開始,它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計算機係統架構,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確保讀者能夠紮實地掌握每一個概念。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不同組件時,是如何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展示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當介紹CPU的設計時,它會立刻聯係到內存的讀寫機製,以及I/O設備是如何與CPU進行交互的。這種全局性的視角,讓我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整個計算機係統的構成,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部分。這種設計使得學習過程不會感到突兀或斷裂,而是像在攀登一座精心設計的階梯,每一步都穩穩當當,最終抵達頂峰。

評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吸引人,充滿瞭作者的個人風格和見解。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帶著一種引導式的探索感,仿佛作者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將一個個計算機世界的奧秘娓娓道來。他善於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抽象的計算機概念,比如將CPU的運作比作一個高效的工廠流水綫,將內存的訪問比作一個信息檢索的圖書館。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讓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逐漸深入理解那些原本以為高深莫測的技術。同時,作者的語言也非常嚴謹,在風趣幽默的同時,又不失科學的準確性。他鼓勵讀者質疑,鼓勵讀者探索,這種開放性的教育理念,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內容深度。初翻,我被裏麵詳盡的圖錶和精煉的文字所吸引。每一頁都仿佛蘊含著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對計算機底層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那些細緻入微的解釋,將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一一剖析,化繁為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個特定指令集的工作原理的闡述,它通過一係列生動的類比,將抽象的二進製代碼和邏輯門電路轉化為讀者能夠輕鬆理解的圖景。這種將復雜轉化為簡單的能力,正是衡量一本優秀技術書籍的重要標準。而且,它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介紹,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練習題,引導讀者去動手實踐,去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習方式,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理解計算機原理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比我想象中要厚實一些,封麵設計也挺有質感的。拿到手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瞭翻,紙張的觸感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滑膩感。印刷字體清晰,排版布局也比較閤理,看起來不會眼花繚亂。封麵上的書名和副標題都印得很端正,沒有齣現模糊或者錯位的情況。封底有一些關於作者和本書內容的簡要介紹,看得齣來是經過仔細斟酌的,用詞也比較專業。整體而言,在收到書的初印象上,這本書給我留下瞭一個紮實、專業的印象,讓人覺得物有所值。雖然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僅從外觀和觸感上,就覺得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籍。這種實體書特有的質感,是電子版無法完全替代的。希望裏麵的內容也能像它的外觀一樣令人滿意,不辜負這份沉甸甸的期待。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非常好,潛心讀 下去。。。。

評分

很好很強大送貨速度很快!66666666666

評分

經典教材很贊,慢慢充實自己。

評分

讀一讀,非常長知識,,有用~~~~

評分

紙張有點黃

評分

買給錶弟的…………希望他好好學習

評分

雖然第一章都還沒看完,但已經覺得是一本好書,將計算機結構分成6個層次講解,邏輯清晰易懂,讀起來很順暢,甚至偶爾還幽默一把。建議英語基礎還行的同學讀英文原版,我就是邊查單詞邊看的,有些實在看不懂的參考這一本,主要是感覺中文版翻譯一般,更關鍵的是笑點翻沒瞭。

評分

實在是好書,看瞭一半多點,補瞭很多知識,雖然有些不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