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守国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元器件
  • 可靠性
  • 电子信息
  • 电气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质量控制
  • 失效分析
  • 寿命预测
  • 电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71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567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从可靠性科学的历史入手,引出可靠性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可靠性数学、可靠性试验等内容;由失效分析引入可靠性物理;然后重点讲述了可靠性应用部分,分为电子元器件工程和电路可靠性设计两大部分;最后讨论了可靠性管理。本书的应用部分,立足于目前电子元器件市场,图文并茂,帮助使用者了解电子元器件的种类、使用特点和可靠性应用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安全可靠地使用电子元器件,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为从事电路设计、电器维修和电子元器件销售等工作的工程师提供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可靠性发展阶段
1.1.1 国外可靠性的发展史
1.1.2 我国可靠性的发展史
1.1.3 可靠性发展的阶段
1.2 质量观与可靠性概念
1.2.1 当代质量观
1.2.2 可靠性的定义
1.2.3 经济性和安全性
1.3 可靠性工作概述
1.3.1 元器件工程
1.3.2 可靠性的工作内容
1.3.3 可靠性数学
1.3.4 可靠性物理
1.3.5 可靠性工程
1.3.6 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预计
1.3.7 可靠性试验
1.3.8 教育交流
习题
第2章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数学
2.1 可靠性数学的重要性
2.1.1 可靠性问题的复杂化
2.1.2 电子元器件失效的概率性
2.2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2.3 可靠性基本术语和主要特征量
2.3.1 可靠度R或可靠度函数R(t)
2.3.2 失效概率或累积失效概率F(t)
2.3.3 失效率与瞬时失效率λ(t)
2.3.4 失效密度或失效密度函数f(t)
2.3.5 寿命
2.3.6 小结
2.4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规律
2.4.1 浴盆曲线
2.4.2 早期失效期
2.4.3 偶然失效期
2.4.4 耗损失效期
2.5 威布尔分布及其概率纸的结构和用法
2.5.1 威布尔分布函数
2.5.2 威布尔概率纸
2.5.3 威布尔概率纸的应用
2.6 指数分布--偶然失效期的失效分布
2.7 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
2.7.1 正态分布规律
2.7.2 失效率的状态分布
2.7.3 正态分布概率纸
2.8 计算机威布尔概率纸的构造及软件分析法
习题
第3章 可靠性试验
3.1 可靠性试验的意义
3.1.1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与内容
3.1.2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
3.1.3 失效判据
3.1.4 用于可靠性试验的技术标准
3.2 抽样理论及抽样方法
3.2.1 抽样检验的理论基础
3.2.2 抽样的特性曲线
3.2.3 抽样方案及程序
3.3 可靠性筛选试验
3.3.1 可靠性筛选的种类
3.3.2 筛选方法的评价
3.3.3 筛选方法的理论基础
3.3.4 常见可靠性筛选试验的作用原理及条件
3.3.5 筛选项目及筛选应力的确定原则
3.3.6 筛选应力大小及筛选时间的确定
3.3.7 失效模式与筛选试验方法的关系
3.3.8 典型产品可靠性筛选方案
3.4 失效分布类型的检验
3.4.1 分布拟合流程
3.4.2 χ2检验法
3.4.3 K-S检验法
3.5 指数分布情况的寿命试验
3.5.1 试验方案的确定
3.5.2 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3.6 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
3.6.1 加速寿命试验的提出
3.6.2 加速寿命试验的理论基础
3.6.3 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的考虑
3.6.4 加速寿命试验的数据处理
3.6.5 加速系数的确定
3.7 电子元器件失效率鉴定试验
3.7.1 置信度与失效率
3.7.2 试验方案的要求
3.7.3 失效率试验程序
习题
第4章 可靠性物理
4.1 失效物理的基础概念
4.1.1 失效物理的目标和作用
4.1.2 材料的结构、应力和失效
4.2 失效物理模型和应用
4.2.1 失效物理模型
4.2.2 失效物理的应用
4.3 氧化层中的电荷
4.3.1 电荷的性质与来源
4.3.2 对可靠性的影响
4.3.3 减少氧化层电荷的措施
4.4 热载流子效应
4.4.1 热载流子效应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4.2 电荷汞技术
4.4.3 退化量的表征
4.4.4 影响因素
4.4.5 改进措施
4.5 栅氧击穿
4.5.1 击穿情况
4.5.2 击穿机理
4.5.3 击穿的数学模型与模拟
4.5.4 薄栅氧化层与高电场有关的物理/统计模型
4.5.5 改进措施
4.6 电迁移
4.6.1 电迁移原理
4.6.2 影响因素
4.6.3 失效模式
4.6.4 抗电迁移措施
4.6.5 铝膜的再构
4.6.6 应力迁移
4.7 与铝有关的界面效应
4.7.1 铝与二氧化硅
4.7.2 铝与硅
4.7.3 金与铝
4.8 热电效应
4.8.1 热阻
4.8.2 热应力
4.8.3 热稳定因子
4.8.4 二次击穿
4.9 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
4.9.1 物理过程
4.9.2 检测方法
4.9.3 抑制闩锁效应的方法
4.10 静电放电损伤
4.10.1 静电的来源
4.10.2 损伤机理与部位
4.10.3 静电损伤模式
4.10.4 静电损伤模型及静电损伤灵敏度
4.10.5 防护措施
4.11 辐射损伤
4.11.1 辐射来源
4.11.2 辐照效应
4.11.3 核电磁脉冲损伤
4.11.4 抗核加固
4.12 软误差
4.12.1 产生机理
4.12.2 临界电荷
4.12.3 改进措施
4.13 水汽的危害
4.13.1 水汽的来源与作用
4.13.2 铝布线的腐蚀
4.13.3 外引线的锈蚀
4.13.4 电特性退化
4.13.5 防止腐蚀和性能退化的改进措施
4.14 失效分析方法
4.14.1 失效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4.14.2 失效分析程序和失效分析的一般原则
4.14.3 常用微观分析设备概述
4.14.4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与分析
习题
第5章 基础元器件的可靠性
5.1 电阻器和电位器、保险电阻的可靠性
5.1.1 电阻器
5.1.2 电位器
5.1.3 熔断电阻器
5.1.4 电阻器与电位器的可靠性设计
5.1.5 电阻器与电位器的失效机理与分析
5.2 电容器的可靠性
5.2.1 按材料分类的常见电容器
5.2.2 按结构、容值变化等分类的常见电容器
5.2.3 可靠性应用
5.2.4 电容器的可靠性设计
5.2.5 电容器的失效机理与分析
5.3 连接类器件的可靠性
5.3.1 连接器
5.3.2 继电器
5.3.3 连接类器件的失效机理与分析
5.4 磁性元件的可靠性
5.4.1 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5.4.2 电感器
5.4.3 变压器
5.4.4 微特电机
5.4.5 磁性元件的失效机理与分析
习题
第6章 特殊元器件和非工作环节的可靠性
6.1 化学、物理电源的可靠性
6.1.1 化学电源
6.1.2 物理电源
6.1.3 化学、物理电源的可靠性设计
6.1.4 电池的可靠性测试
6.1.5 可靠性应用
6.1.6 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
6.2 电路中的防护元件
6.2.1 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
6.2.2 压敏电阻器
6.2.3 铁氧体磁珠
6.2.4 PTC和NTC热敏电阻器
6.2.5 电花隙防护器
6.2.6 避雷器
6.3 电子元器件安装的可靠性
6.3.1 引线成形与切断
6.3.2 在印制电路板上安装器件
6.3.3 焊接
6.3.4 器件在整机系统中的布局
6.4 电子元器件运输、储存和测量的可靠性
6.4.1 运输
6.4.2 储存
6.4.3 测量
6.4.4 举例
习题
第7章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应用
7.1 防浪涌应用
7.1.1 浪涌过电应力的来源
7.1.2 电路防护设计
7.1.3 TTL电路防浪涌干扰
7.2 防噪声应用
7.2.1 接地不良引入的噪声
7.2.2 静电耦合和电磁耦合产生的噪声
7.2.3 串扰引入的噪声
7.3 抗辐射应用
7.3.1 抗辐射加固电子系统的器件选择
7.3.2 系统设计中的抗辐射措施
7.4 防静电应用
7.4.1 器件使用环境的防静电措施
7.4.2 器件使用者的防静电措施
7.4.3 器件包装、运送和储存过程中的防静电措施
7.5 电子元器件在电路板中的可靠性布局
7.5.1 电磁兼容性设计
7.5.2 接地设计
7.5.3 热设计
7.6 电子元器件在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应用原则
7.6.1 电路简化应用原则
7.6.2 降额应用原则
7.6.3 冗余应用原则
7.6.4 灵敏度应用原则
7.6.5 最坏情况应用原则
习题
第8章 可靠性管理
8.1 产品的可靠性管理
8.1.1 可靠性计划
8.1.2 设计阶段的可靠性管理
8.2 生产的可靠性管理
8.2.1 组织与人员管理
8.2.2 材料及外协加工件管理
8.2.3 仪器设备管理
8.2.4 设计、工艺及工艺控制管理
8.2.5 文件、记录与信息管理
8.2.6 试验评价与失效分析管理
8.3 可靠性保证
8.3.1 可靠性数据资料管理
8.3.2 可靠性监督和保证体系
8.3.3 组织保证
8.3.4 标准化保证
8.3.5 计量工作保证
习题
附录 K-S检验的临界值Dn,α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理论、方法与实践 书籍简介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旨在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的学子们提供一本系统、深入、实用的教材。本书围绕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这一核心主题,全面阐述了可靠性理论基础、关键技术、评估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技术,力求使读者建立起对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深刻理解,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可靠性理论基础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可靠性科学的殿堂,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可靠性引论 1.1 可靠性的概念与重要性: 详细解释可靠性的定义,包括其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功能和在规定条件下的成功。深入分析电子产品可靠性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军事安全以及消费者权益的至关重要性。通过历史案例和当前的市场需求,阐明为何可靠性已成为衡量电子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1.2 可靠性发展历程: 回溯可靠性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从早期偶然失效的统计分析,到现代系统可靠性工程的成熟体系。介绍可靠性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二战期间的军事需求、航天工程的推动、民用电子产业的普及)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突破,重点梳理关键人物、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脉络。 1.3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 明确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制造、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管理等核心概念。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引入术语如“失效”、“故障”、“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TBF)”、“寿命”、“可靠度”、“失效概率”等,并给出清晰的定义和示例。 1.4 可靠性指标与度量: 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包括: 可靠度函数 R(t): 定义、性质以及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或理论模型来确定。 失效密度函数 f(t): 定义、性质以及与可靠度函数的关系。 失效率函数 λ(t): 定义、性质,特别是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的三个阶段(早期失效、偶发失效、损耗失效)及其物理含义,以及恒定失效率的假设在实际中的应用。 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TBF): 定义、计算方法,以及 MTTF 与 MTBF 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失效概率 P(f): 定义及其与可靠度的关系。 其他常用指标: 如平均修复时间(MTTR)、可用度(Availability)等,并简述它们在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作用。 1.5 可靠性与产品质量、安全性、维护性的关系: 阐述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产品的安全性(如避免因失效导致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和维护性(如修复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紧密相连。通过实例说明高可靠性如何提升产品整体价值和用户满意度。 第二章: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与模式 2.1 元器件失效的基本原因分析: 从材料、设计、制造、环境、使用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导致电子元器件失效的根本原因。 材料因素: 材料的固有缺陷、杂质、晶格结构、化学反应活性等。 设计因素: 电应力、热应力、机械应力的设计裕度不足,电气参数不匹配,结构设计不合理等。 制造工艺因素: 焊接缺陷、封装不良、工艺参数漂移、清洁度不够、应力引入等。 环境因素: 温度(高低温、温变)、湿度、腐蚀性气体、电磁干扰(EMI)、振动、冲击、辐射等。 使用因素: 操作不当、过载使用、不合理维护等。 2.2 常见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模式与机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详细介绍其典型的失效模式和发生机理。 电阻器: 开路、短路、阻值漂移、功率失效、过载失效。机理包括材料老化、高应力烧毁、接触不良、焊点开裂等。 电容器: 开路、短路、漏电、容量衰减、介质击穿。机理包括介质老化、电解液蒸发、内部短路、焊点失效、物理损伤等。 电感器: 开路、短路、电感值变化、温升过高。机理包括绕组绝缘损坏、磁芯断裂、焊点失效、过载烧毁等。 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 开路、短路、参数漂移、阈值电压变化、漏电流增大、雪崩击穿、热击穿。机理包括PN结击穿、栅氧化层穿透、键合线断裂、焊球失效、封装开裂、离子迁移、电迁移等。 连接器与开关: 接触不良、氧化、机械磨损、焊接脱落。机理包括表面氧化、材料磨损、弹力下降、焊点疲劳等。 2.3 失效机理与可靠性指标的关系: 阐述不同失效机理对元器件可靠性指标(如失效率、寿命)的影响,例如,热应力引起的参数漂移会增加器件的失效率,而机械冲击则可能导致瞬时失效。 第三章: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数学模型 3.1 概率分布在可靠性中的应用: 指数分布: 介绍其适用于恒定失效率的场景,推导可靠度函数、失效率函数,并给出应用示例。 威布尔分布: 介绍其强大的适应性,可以描述早期失效、偶发失效和损耗失效阶段,推导其可靠度函数、失效率函数,重点讲解威布尔形状参数(β)和尺度参数(η)的物理意义,以及不同 β 值对应的失效阶段。 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介绍它们在描述对称或偏态分布的寿命时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用于模拟特定类型的参数漂移或累积损伤失效。 其他概率分布: 简要介绍伽马分布、瑞利分布等在特定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3.2 寿命模型与失效率模型: 累积损伤模型(Cumulative Damage Models): 介绍 Coffin-Manson 模型、Miner 线性损伤累积法则等,解释应力循环如何导致累积损伤并最终引发失效。 加速寿命试验模型(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Models): 阿伦尼乌斯模型(Arrhenius Model): 介绍其在高温加速试验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逆幂律模型(Inverse Power Law Model): 介绍其在电压、湿度等加速因子下的应用。 Eyring 模型: 介绍其在同时考虑多个加速因子时的应用。 Eyring-Arrhenius 模型: 结合阿伦尼乌斯和 Eyring 模型。 降级模型(Degradation Models): 描述元器件性能参数随时间逐渐衰减直至失效的过程,介绍参数漂移模型。 3.3 系统可靠性模型: 串联系统: 推导系统可靠度小于或等于各单元可靠度的结论。 并联系统: 推导系统可靠度大于或等于各单元可靠度的结论。 混合系统: 介绍如何利用布尔代数、割集法、径集法、状态转换图(如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和分析。 冗余系统(Redundancy Systems): 介绍静态冗余、动态冗余、主动冗余、被动冗余等,以及它们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并计算相应的冗余系统可靠度。 3.4 蒙特卡洛模拟在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和模拟,以评估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特别是当解析解难以获得时。 第二部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评估与试验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量化评估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以及通过各种试验手段来验证其可靠性水平。 第四章: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可靠性数据来源: 介绍各种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包括: 历史数据: 过去类似产品或元器件的运行数据、失效报告。 实验室试验数据: 通过加速寿命试验、环境试验、寿命试验等获取。 现场运行数据: 产品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收集的运行状态和失效信息。 文献资料与数据库: 公开的可靠性数据手册、行业报告、科研文献等。 4.2 数据处理与预处理: 介绍数据清洗、数据平滑、数据编码、异常值处理等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3 统计推断方法: 点估计: 如何从样本数据计算可靠性指标的估计值(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可靠度)。 区间估计: 如何计算可靠性指标的置信区间,量化估计的不确定性。 假设检验: 如何检验产品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或与基准有显著差异。 4.4 数据分析工具与软件: 介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如 Minitab, JMP, SPSS, R, Python 的科学计算库)在可靠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第五章: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试验方法 5.1 寿命试验(Life Testing): 截尾寿命试验: 介绍类型 I(时间截尾)和类型 II(事件截尾)试验,以及如何在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加速寿命试验(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ALT): 试验设计原则: 如何选择加速因子(如温度、电压、湿度、频率)、加速水平,并解释加速因子与寿命的关系。 典型加速试验: 高温高湿试验、高低温循环试验、温度冲击试验、振动试验、功率老化试验、电压加速试验等。 加速寿命试验数据分析: 如何应用前述的加速寿命试验模型(阿伦尼乌斯、逆幂律等)将加速试验结果外推到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 5.2 环境应力筛选(ESS)与寿命筛选(Burn-in): 目的与原理: 解释 ESS 和 Burn-in 如何通过施加一定的应力来加速早期失效,从而提高出厂产品的可靠性。 筛选程序设计: 介绍不同类型的 ESS(如恒定应力、循环应力)和 Burn-in 的工艺参数选择。 筛选效率评估: 如何评估筛选的效果和潜在的过度筛选问题。 5.3 环境适应性试验: 高低温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稳定性。 湿热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潮湿环境下的抗腐蚀和性能衰减情况。 盐雾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海洋或工业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 温度循环与温度冲击试验: 评估元器件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内部应力及其可靠性。 振动与冲击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机械振动和冲击下的耐久性。 其他环境试验: 如低气压试验、砂尘试验、淋雨试验等。 5.4 电应力与电磁兼容(EMC)试验: 过载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超过额定工作参数条件下的承受能力。 浪涌试验(Surge Test): 评估元器件对瞬时高压的防护能力。 电磁干扰(EMI)与电磁抗扰度(EMS)试验: 评估元器件在电磁环境下的正常工作能力。 5.5 试验标准与规范: 介绍国际(如 IEC, ISO)和国家(如 GB/T, MIL-STD)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试验标准,以及如何根据标准进行试验设计和结果判定。 第六章:可靠性设计与仿真 6.1 可靠性设计原则: 强调“设计可靠性”的重要性,介绍设计阶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裕度设计(Derating): 明确工作应力(电压、电流、功率、温度)应远低于元器件的额定值,并给出不同元器件的推荐裕度系数。 冗余设计: 介绍串联、并联、三取二冗余等常见冗余配置,以及它们对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容错设计(Fault Tolerance): 介绍系统如何在部分元器件失效后仍能继续运行。 选择高可靠性元器件: 强调从可靠性等级高、技术成熟的元器件供应商处采购。 结构优化: 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机械强度。 热设计: 确保工作温度在元器件允许范围内,减少热应力。 接地与屏蔽: 减少电磁干扰。 6.2 可靠性建模与仿真工具: 系统可靠性建模工具: 介绍如 CAESAR, ReliaSoft, XFMEA, Windchill 等软件在系统可靠性建模、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中的应用。 元器件性能仿真工具: 如 SPICE 软件在模拟元器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从而预估其可靠性。 多物理场仿真: 介绍如何利用 COMSOL, ANSYS 等软件进行热、力、电等耦合场分析,预测元器件在复杂应力下的失效风险。 6.3 故障模式与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FMECA): FMEA 的过程: 详细介绍如何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失效影响,并进行风险评估(RPN值)。 FMECA 的扩展: 引入临界度(Criticality)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危害性分析。 FMEA 在设计优化中的应用: 如何根据 FMEA 结果改进设计,消除或降低风险。 6.4 故障树分析(FTA): FTA 的原理: 介绍如何从顶层故障事件出发,通过逻辑门(AND, OR, NOT)向下分解,识别导致该顶层故障的所有基本事件。 FTA 的定量分析: 如何利用基本事件的概率计算顶层故障事件的发生概率。 FTA 在可靠性设计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识别关键失效路径,优化设计。 6.5 可靠性设计评审(Design Review for Reliability): 介绍在产品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可靠性评审的重要性,以及评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部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管理与实践 本部分将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工程实践中有效实施可靠性管理。 第七章: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管理体系 7.1 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开发、生产和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7.2 可靠性管理流程: 介绍从需求分析、设计、生产、试验、交付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可靠性管理流程。 7.3 可靠性计划(Reliability Plan): 介绍如何制定详细的可靠性计划,包括可靠性目标、试验项目、资源需求、时间安排、责任分工等。 7.4 可靠性指标与目标设定: 讨论如何根据产品应用场景、客户需求和行业标准设定合理的可靠性指标和目标。 7.5 可靠性组织与人员: 阐述建立专业的可靠性工程团队,明确各部门在可靠性工作中的职责。 7.6 可靠性培训与意识提升: 强调对研发、生产、质量等人员进行可靠性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第八章: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措施 8.1 元器件选型与供应商管理: 元器件的可靠性等级: 介绍军用、民用、工业级、消费级等不同等级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和特性。 供应商评审与审计: 如何评估和选择具有良好可靠性管理能力的供应商。 进货检验(IQC): 对关键元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可靠性检验。 8.2 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控制: 工艺过程控制(SPC): 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确保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清洁度控制: 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清洁度,防止污染。 静电放电(ESD)防护: 制定严格的 ESD 防护措施,防止静电损伤元器件。 焊接工艺控制: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确保焊点质量。 元器件的存储与处理: 规范元器件的存储条件和搬运操作。 8.3 软件与固件的可靠性: 尽管本书侧重于硬件,但简要提及软件和固件的可靠性同样重要,如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风险管理等。 8.4 可靠性数据反馈与改进: 建立从现场运行、试验、生产过程中收集可靠性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的闭环机制,不断改进产品和工艺。 8.5 可靠性文档管理: 建立完善的可靠性文件体系,包括可靠性报告、试验记录、设计评审记录、FMEA 报告等。 第九章:电子元器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可靠性挑战与对策 9.1 航空航天领域: 介绍极端环境(真空、辐射、宽温域)、高可靠性要求、长寿命任务下的元器件可靠性挑战,以及针对性的设计、筛选和试验对策。 9.2 汽车电子领域: 讨论汽车电子在宽温域、高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等严酷环境下的可靠性要求,以及汽车电子标准(如 AEC-Q 系列)的应用。 9.3 工业控制领域: 关注工业自动化、高可靠性、长周期运行下的元器件可靠性,以及对环境适应性的要求。 9.4 通信与计算机领域: 探讨高密度、高集成度、高速度下的元器件可靠性,以及热管理、信号完整性等关键问题。 9.5 医疗电子领域: 强调医疗电子产品的极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以及严格的认证流程。 9.6 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 分析这些领域对元器件在大功率、高电压、长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特殊可靠性需求。 第十章: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10.1 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探讨 MEMS、微纳电子器件、功率半导体(SiC, GaN)、光电子器件、柔性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的可靠性特征、失效机理和评估方法。 10.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可靠性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 AI/ML 进行预测性维护、失效模式识别、可靠性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 10.3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可靠性工程中的潜力: 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实现元器件和系统的实时监测、虚拟仿真和寿命预测。 10.4 可持续性与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关注元器件的生命周期评估、环境友好材料的应用以及可回收性对可靠性工程的影响。 10.5 标准化与国际合作: 展望可靠性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合作在推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结语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是一本致力于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实践技能和前瞻的工程视野的教材。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内涵,掌握各种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中,为构建更高可靠性的电子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高可靠性电子设备设计的课题研究。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这本书。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具体元器件型号或失效模式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完善。它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可靠性”本身的意义,以及它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建立科学的研究观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可靠性增长理论的部分,对我当前的研究尤为关键。我了解到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测试和改进来持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而不是简单地在设计阶段一次性完成。此外,书中对各种环境应力,如温度、湿度、振动、冲击、电磁干扰等,如何影响元器件寿命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设计建议。这对于我理解如何为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电子设备选择合适的元器件,以及如何进行相关的可靠性测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但其严谨性和深度,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起点。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子信息行业工作的技术管理者,负责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在团队的持续学习计划中,我们选择了《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这本书作为重点学习材料。这本书对于我们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售后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质量体系与可靠性管理的结合部分。它不仅仅关注元器件本身的性能,更将可靠性融入到整个研发、生产、测试、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中。书中对不同可靠性管理工具的应用,比如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TA(故障树分析)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产品可靠性管理流程非常有帮助。我看到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失效分析来反馈改进设计和工艺,这正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加强的环节。虽然对于我来说,大部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框架,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梳理和指导团队的工作。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管理和技术参考书。

评分

最近我购买了这本《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作为自学材料,主要想提升自己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的“预防为主”的理念。以往我可能更倾向于在产品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而这本书则教我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潜在的失效风险。书中对失效物理学理论的讲解非常透彻,例如半导体器件的击穿机制、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的退化过程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元器件的内在弱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保质期”和“寿命预测”的内容,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稳定的元器件,也存在着使用寿命的限制,并且可以通过一些评估方法来对其寿命进行预测。这对于我们在产品设计时,如何合理估算产品的预期寿命,以及如何进行设计裕度管理,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可靠性设计原则,如降额使用、过载保护、均载分载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非常实用的技巧。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视角来看待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

评分

这本《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之前对电子元器件的理解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比如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原理和参数。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元器件背后隐藏的“生命周期”和“健康状况”,让我对“可靠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失效模式,比如开路、短路、漏电、参数漂移等,更重要的是,它从材料、制造工艺、环境应力、使用条件等多个维度,详细解释了这些失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电容器的湿气影响,以及晶体管的温度加速老化测试,这些内容让我在实验课上选择元器件时,不再是“碰运气”,而是能有针对性地考虑其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稳定性。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可靠性评估的方法,比如加速寿命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等,虽然有些部分稍微有些烧脑,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对设计和选型都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实际工程开发的学子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避坑指南”。

评分

作为一个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工程师,我一直深耕于某一细分领域,虽然技术功底扎实,但在对整个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系统性认知上,总觉得有所欠缺。偶然间翻阅了这本《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可以说是触及到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知识盲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它不仅仅聚焦于单一元器件的失效机理,而是将可靠性置于整个系统和生命周期的框架下进行考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可靠性指标的详细阐述,比如MTBF、失效率、可靠度函数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计算方法。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设计、冗余技术、故障诊断与修复等手段来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这对于我这种已经脱离基础理论,更侧重于系统集成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思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一些项目中的“痛点”被一一解读,也找到了未来改进的方向。虽然有些数学公式和统计理论需要重新梳理,但整体的启发性极强,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硬核”技术书籍。

评分

工具书而已,能用用~~~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经典教材,学习中,不错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活动价格,十分实惠。

评分

工具书而已,能用用~~~

评分

工具书而已,能用用~~~

评分

活动价格,十分实惠。

评分

工具书而已,能用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