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检测技术(第3版)(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

光电检测技术(第3版)(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伟,曾光宇,张存林 等 编
图书标签:
  • 光电检测
  • 传感器
  • 光电器件
  • 检测技术
  • 电子信息
  • 高等学校教材
  • 第三版
  • 仪器仪表
  • 光电子学
  • 测试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19598
版次:3
商品编码:11549672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电检测技术(第3版)》主要包括:光电检测应用中的基础知识,光电检测中的常用光源,结型光电器件,光电导器件,真空光电器件,真空成像器件等内容。

目录

第1章光电检测应用中的基础知识
1.1辐射度学和光度学基本概念
1.1.1辐射度学基本物理量
1.1.2光度学基本物理量
1.1.3其他基本概念
1.2半导体基础知识
1.2.1固体的能带结构
1.2.2热平衡下的载流子浓度
1.2.3半导体中的非平衡载流子
1.2.4载流子的扩散与漂移
1.3基本定律
1.3.1黑体辐射定律
1.3.2光电效应
1.4光电探测器的噪声和特性参数
1.4.1光电探测器中的噪声
1.4.2光电探测器的特性参数
1.4.3光电探测器的合理选择
练习题
第2章光电检测中的常用光源
2.1光源的特性参数
2.1.1辐射效率和发光效率
2.1.2光谱功率分布
2.1.3空间光强分布
2.1.4光源的颜色
2.1.5光源的色温
2.2热辐射源
2.2.1太阳
2.2.2黑体模拟器
2.2.3白炽灯
2.3气体放电光源
2.3.1脉冲灯
2.3.2原子光谱灯
2.3.3汞灯
2.4固体发光光源
2.4.1场致发光光源
2.4.2其他平板显示器件
2.4.3结型发光光源——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
2.5激光器
2.5.1激光原理
2.5.2激光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2.5.3激光器的类型
2.5.4激光的特性
练习题
第3章结型光电器件
3.1结型光电器件工作原理
3.1.1热平衡状态下的PN结
3.1.2光照下的PN结
3.2硅光电池
3.2.1硅光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2.2硅光电池的特性参数
3.3硅光电二极管和硅光电三极管
3.3.1硅光电二极管
3.3.2硅光电三极管
3.3.3硅光电三极管与硅光电二极管特性比较
3.4结型光电器件的放大电路
3.4.1结型光电器件与放大三极管的连接
3.4.2光电器件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连接
3.5特殊结型光电二极管
3.5.1象限探测器
3.5.2PIN型光电二极管
3.5.3雪崩光电二极管
3.5.4紫外光电二极管
3.5.5卜导体色敏器件
3.6结型光电器件的应用实例——光电耦合器件
3.6.1光电耦合器件的分类、结构和用途
3.6.2光电耦合器件的基本电路
练习题
……
第4章光电导器件
第5章真空光电器件
第6章真空成像器件
第7章固体成像器件
第8章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器
第9章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
第10章太赫兹波的产生与检测
第11章光外差检测技术
第12章光电探测器实验
附录A实验1装置中器件说明
附录BCS-1022型示波器测量上升响应时间的方法介绍
附录C彩色线阵CCD图像传感器TCD2252D简介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对光电检测技术宏观的认识,从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意义出发,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光电检测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光电检测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感知、测量和识别各种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将待测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位移、浓度、生物活性等)转化为光信号,然后通过光电转换器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最后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待测对象的信息。这种技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使其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以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节将深入探讨光电检测技术的几个关键要素: 信号的产生与调制: 待测物理量如何影响光的性质(如强度、波长、相位、偏振等),以及如何通过调制技术增强信号的有效性。 光路的构建与传输: 光源的选择、光束的聚焦、准直、引导,以及光在介质中的传输损耗和影响。 光电转换: 光信号如何被光电探测器捕捉并转换为电信号,讲解不同类型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信号处理与分析: 放大、滤波、模数转换、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在从原始电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中的作用。 信息呈现与应用: 如何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化为直观的显示信息,以及最终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实现。 1.2 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光电检测技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早期对光电效应的发现。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器件的发明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们为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提供了可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的飞速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光电检测技术的集成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当前,光电检测技术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趋势: 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 随着科学研究对微弱信号和精细结构的探测需求日益增长,光电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断提升,能够捕捉到更微弱的光信号和更精细的空间细节。 多功能集成: 多个光电检测功能单元集成到同一个芯片或系统中,实现对多种物理量的同时或顺序检测,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智能化与网络化: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光电检测系统的自主学习、智能决策和远程监控。 微型化与便携化: 研发尺寸更小、功耗更低、集成度更高的光电器件,推动了便携式光电检测设备的普及。 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 在生物医学成像、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智能交通、无人驾驶、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光电检测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1.3 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与应用领域 光电检测技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以一种非侵入、高精度的方式“看见”和“测量”那些肉眼无法直接感知或难以精确测量的现象。它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科学研究: 天文学中的望远镜、粒子物理学中的探测器、材料科学中的光谱分析仪,都离不开先进的光电检测技术。 工业制造: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产品的尺寸、位置、颜色、表面缺陷等,实现精确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监控。 医疗健康: 医学影像技术(如CT、MRI、内窥镜)、血糖仪、血氧仪、基因测序仪等,都依赖于精密的光电检测原理。 环境保护: 气体传感器、水质监测仪、土壤分析仪等,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物的含量,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与通信: 光纤通信中的光探测器、激光雷达(LiDAR)用于测距和三维建模,以及数字成像技术,都是光电检测技术的杰出代表。 日常生活: 自动门、遥控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设备,都内嵌了光电检测技术。 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对未来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重点探讨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和新的应用热点,从而激发读者对这一充满活力的学科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第二章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本章将深入剖析光在传播过程中与各种物质发生的相互作用,这是光电检测技术实现信号产生与转化的物理基础。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选择合适的光源、探测器以及设计有效的检测方案至关重要。 2.1 光的基本性质与传播 在深入探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光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 电磁波的本质: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振幅、相位等属性。 光子的概念: 光也具有粒子性,表现为光子的概念,每个光子携带一定的能量。 光的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同介质界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偏振: 光波的电场矢量振动方向的特性,理解偏振对于某些特定应用(如偏振检测)至关重要。 2.2 光的吸收 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物质中的电子或原子会吸收光子能量,从而发生能级跃迁。吸收的程度取决于光的波长、物质的成分以及其能带结构。 选择性吸收: 不同的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这种选择性吸收是光谱分析的基础,例如,通过分析物质对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吸收光谱,可以识别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吸收系数: 量化物质吸收光的能力,是描述吸收强度的重要参数。 吸收光谱: 不同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变化曲线,是物质的“指纹”。 发光现象的逆过程: 吸收是激发发光的前提,例如,荧光和磷光现象。 2.3 光的散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质微粒或介质不均匀性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瑞利散射: 当散射粒子尺寸远小于光波长时发生的弹性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例如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米氏散射: 当散射粒子尺寸与光波长相当或更大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特性更复杂,与粒子尺寸、形状和折射率有关。 拉曼散射: 光与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光子能量的改变,产生新的谱线。拉曼散射光谱能够提供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信息,是重要的分子结构分析手段。 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散射: 由于散射粒子的运动,散射光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应用: 散射现象在光学传感、粒径测量、液体和气体浓度检测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2.4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折射现象。 折射定律(斯涅耳定律): 描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的定律。 折射率: 描述介质对光折射能力的物理量,与光的传播速度有关。 全反射: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全内反射的应用: 光纤通信、棱镜、反射式光学仪器等都依赖于全反射原理。 2.5 光的衍射 当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会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而传播到几何阴影区域,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夫琅和费衍射: 远场衍射,简化了数学处理,常用于分析单缝、双缝、圆孔等的衍射图样。 菲涅耳衍射: 近场衍射,衍射图样与障碍物形状和距离有关,数学处理相对复杂。 衍射的应用: 光栅、衍射仪、全息术以及分辨率的极限等都与衍射密切相关。 2.6 光的干涉 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叠加时,在某些区域会加强,在另一些区域会减弱,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相干条件: 干涉发生的前提是光源必须相干,即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杨氏双缝干涉: 最经典的干涉实验,展示了光的波动性。 薄膜干涉: 光在薄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产生彩色现象,如肥皂泡的颜色。 干涉的应用: 干涉仪在精密测量、光学表面检测、光谱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7 光的偏振 偏振是描述光波电场矢量振动方向的特性。 线偏振光: 电场矢量在某一固定平面内振动。 圆偏振光与椭圆偏振光: 电场矢量振动轨迹形成圆或椭圆。 非偏振光: 电场矢量在各个方向上随机振动。 产生偏振光的方法: 反射、折射、散射、通过偏振片等。 偏振光的检测: 利用偏振片检测光的偏振状态。 偏振的应用: 液晶显示器、3D眼镜、偏振显微镜、应力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光电检测系统中信号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效应来设计和优化检测系统,以实现对不同物理量的高效、精确的测量。 第三章 光电转换器 光电转换器是光电检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可供后续处理的电信号。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光电转换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以及应用领域。 3.1 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所有光电探测器的核心功能都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 光子吸收: 光子进入探测器材料,其能量被材料中的电子吸收。 载流子产生: 吸收光子能量的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并在材料中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半导体探测器)或引起其他电学效应。 载流子收集: 通过施加电场或其他机制,产生的自由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被收集到电极上,形成光电流或光电压。 电信号输出: 收集到的载流子在外部电路中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如电流、电压或电阻变化。 3.2 光电探测器的分类 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光电探测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 光导器件: 光电导管(Photoresistor/LDR): 其导电性随照射光强的变化而变化。当光照射时,半导体材料内的自由载流子数量增加,导电性增强,电阻减小。 原理: 光生载流子效应。 材料: 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硫化铅(PbS)等。 特点: 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响应速度较慢、线性度较差。 应用: 光照度测量、自动开关、光控电路等。 光电导探测器: 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照下电阻率变化的原理。 原理: 光照产生自由载流子,改变材料电导率。 材料: 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硫化铅(PbS)、碲化镉汞(HgCdTe)等。 特点: 灵敏度高、光谱响应范围宽(取决于材料),但可能存在噪声和响应速度限制。 应用: 红外探测、光谱分析、环境监测等。 光伏器件: 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利用半导体PN结或PIN结在光照下产生光生电动势的原理。 原理: 光子在PN结耗尽层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场将电子和空穴分离,形成光生电压。 结构: PN结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具有更大的耗尽区,提高响应速度和量子效率)、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具有内部增益)。 特点: 响应速度快、线性度好、噪声低、可工作在零偏压或反偏压。 应用: 光通信、条形码扫描、遥控器、光计算、医学成像等。 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 也是一种光伏器件,但其主要目的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外部使用,效率是关键考量。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PMT): 原理: 利用光电发射和倍增发射效应。光子照射到光电阴极上,激发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撞击到一系列称为“打拿极”的电极上,每次碰撞都能激发产生更多的二次电子,经过多级放大后,在阳极形成非常强的电信号。 特点: 极高的灵敏度(可探测单个光子)、极宽的动态范围、响应速度快。 缺点: 体积较大、工作电压高、对磁场敏感、易受过载损伤、需要良好的屏蔽。 应用: 低亮度光信号检测、核辐射探测、生物发光检测、天文学研究等。 CCD(Charge-Coupled Device)与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 原理: 它们都是用于将二维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集成电路。光照射到像素上的光电转换元件(通常是光电二极管或光敏电阻),产生光生电荷。这些电荷被存储在像素中,然后通过特殊的电荷传输机制(CCD)或直接在像素内进行放大读取(CMOS)出来,最终形成数字图像。 CCD特点: 图像质量高、噪声低、灵敏度高,但功耗较高,读出速度相对较慢。 CMOS特点: 功耗低、集成度高、读出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但早期图像质量和灵敏度可能不如CCD。 应用: 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安防监控、工业成像、科学相机等。 3.3 光电探测器的关键性能参数 在选择合适的光电探测器时,需要关注以下关键性能参数: 灵敏度(Sensitivity): 探测器响应光信号的能力。通常用“响应度”(Responsivity)来表示,单位是A/W(电流/光功率)或V/W(电压/光功率)。 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QE): 入射光子中能产生一个光电流载流子的比例。 探测度(Detectivity, D): 衡量探测器在特定条件下区分信号与噪声的能力,单位是Jones (cm·Hz^(1/2)/W)。D越高,探测器性能越好。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上升时间(Rise Time)/下降时间(Fall Time): 探测器对光信号变化的响应速度。 噪声(Noise): 影响探测器测量精度的随机信号,包括散粒噪声、热噪声、闪烁噪声等。 光谱响应范围(Spectral Response Range): 探测器对不同波长光的响应能力。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探测器能够测量到的最小和最大光信号强度范围。 暗电流(Dark Current): 在无光照情况下,探测器输出的电流。 饱和光功率/饱和电压: 探测器能够正常工作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光功率或电压。 3.4 不同类型光电探测器的比较与选择 选择合适的光电探测器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例如: 高灵敏度应用(如检测微弱光): 光电倍增管(PMT)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是首选。 高速响应应用(如光通信): PIN光电二极管或APD更适合。 成本敏感且对速度要求不高的应用: 光电导管(LDR)可能是一个经济的选择。 成像应用: 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是必然选择,具体选择取决于图像质量、速度和功耗要求。 宽光谱响应: 根据所需的光谱范围选择合适的材料。 本章的深入讲解,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光电转换器知识体系,使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地选择和应用各类光电探测器,为构建高效、精确的光电检测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章 光源 光源是光电检测系统中的“眼睛”,为系统提供所需的“光信号”。选择合适的光源对于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常见的光源类型、其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在光电检测中的应用。 4.1 热光源 热光源是通过加热物体使其发光。 白炽灯: 通过电流加热灯丝,使其温度升高而发光。 特点: 光谱连续,但发光效率低,寿命相对较短,光谱分布偏红。 应用: 早期照明,在一些对光谱连续性要求不高的场合仍有应用。 卤素灯: 在白炽灯的基础上,灯泡内充入卤素气体,提高了灯丝的蒸发温度,延长了寿命,提高了发光效率。 特点: 比白炽灯更亮,光谱更白,寿命更长。 应用: 照明、投影仪、显微镜照明等。 气体放电灯(如白炽灯、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 原理: 通过气体放电产生辉光或激发荧光粉发光。 特点: 发光效率高,光谱特性多样,但可能存在闪烁和启动延迟。 应用: 照明、光化学反应、光谱分析等。 4.2 发光二极管(LED) LED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通过半导体PN结的电注入载流子复合发光。 原理: 当PN结加正向电压时,电子和空穴注入P区和N区,在PN结附近复合,将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 特点: 高效率: 能源转化效率高。 寿命长: 机械强度好,寿命长。 体积小: 易于集成和微型化。 响应速度快: 启动和关断速度快。 光谱窄: 发出的光是单色性较好的。 可调性: 通过改变电流可以调节亮度。 颜色多样: 通过选择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应用: 广泛应用于指示灯、显示屏、照明、光通信、光电检测(作为光源)等。 特种LED: 紫外LED: 用于杀菌、固化、荧光激发等。 红外LED: 用于遥控、通信、夜视、传感器等。 4.3 激光器(Laser) 激光器是一种能够产生高强度、单色性好、方向性强的相干光的装置。 原理: 基于受激辐射原理,通过谐振腔实现光放大。 特点: 高单色性: 光谱线非常窄,波长纯度极高。 高方向性: 光束发散角极小,传播距离远。 高相干性: 各个光波的相位一致。 高亮度/高光强: 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密度极高。 常见激光器类型: 气体激光器: 如He-Ne激光器、CO2激光器。 固体激光器: 如Nd:YAG激光器、光纤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器(Diode Laser): 结构紧凑,效率高,与LED原理相似但具有谐振腔,能产生激光。 染料激光器: 可调谐性好。 应用: 测量与传感: 测距、测速、干涉测量、激光雷达(LiDAR)。 通信: 光纤通信。 工业加工: 激光切割、焊接、打标。 医疗: 激光手术、美容。 科研: 光谱分析、光学显微镜。 4.4 其他光源 发光材料(荧光粉、磷光体): 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后,发出其他波长的光。 应用: 荧光灯、LED背光、荧光探针。 同步辐射光源: 产生具有极高亮度、宽光谱范围和高相干性的X射线,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等前沿研究。 核辐射发光: 放射性物质衰变时发出的光。 4.5 光源选择的考虑因素 在选择光电检测系统中的光源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光谱特性: 需要的光波长范围、单色性要求。 光功率/亮度: 检测信号的强度需求。 响应速度: 需要的光源调制速度与探测器响应速度的匹配。 空间光强分布: 光斑大小、均匀性等。 功耗与效率: 系统的整体能耗。 成本与寿命: 经济性和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安全性: 例如,激光的安全性。 工作环境: 温度、湿度等对光源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光源的深入了解,读者可以根据光电检测的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光源,从而优化系统的性能,实现精准、高效的测量。 第五章 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章将围绕如何设计和构建一个完整的光电检测系统展开讨论,涵盖了从系统需求分析到实际实现的各个环节。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在着手设计光电检测系统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 待测参数: 需要检测的物理量是什么?(如温度、压力、位移、浓度、颜色、图像等) 测量范围: 待测参数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测量精度: 对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有多高? 测量速度: 需要多快的测量频率或响应时间? 工作环境: 系统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温度、湿度、光照、振动等) 功耗要求: 系统是否需要低功耗? 成本预算: 有多少预算用于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输出形式: 测量结果需要以何种形式呈现?(数字显示、模拟输出、数据记录等) 基于对这些需求的深入分析,可以初步构思出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技术方案。 5.2 系统组成与模块化设计 一个典型的光电检测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模块: 光源模块: 提供用于检测的光。 信号产生/调制模块: 利用光与待测物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光信号。这可能涉及到反射、透射、散射、吸收、折射、荧光、磷光等现象。对于某些应用,可能需要对光源进行调制(如周期性开关、改变频率或强度)以增强信噪比。 光路设计模块: 负责光的聚焦、准直、引导、滤波和传输。包括透镜、反射镜、光纤、狭缝、滤光片等光学元件的选择和布局。 光电转换模块: 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这是本章前面已详细讨论过的光电探测器。 信号处理与调理模块: 对原始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衰减、偏置等处理,使其满足后续处理的要求。这通常包括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电路等。 数据采集与转换模块: 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通常使用模数转换器(ADC)。 主控制器/微处理器模块: 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数据处理、算法执行、逻辑判断以及与外部设备的接口。 显示与输出模块: 将最终的测量结果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呈现,如LCD显示屏、LED指示灯、通信接口(如USB、RS232、Ethernet)等。 电源模块: 为系统中的各个组件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 模块化设计是现代系统设计的趋势,它使得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和升级更加方便。 5.3 光路设计与光学元件的选择 光路设计是光电检测系统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信号的收集效率和测量精度。 聚焦与准直: 根据需要,使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源的光束聚焦到特定点,或将接收到的光准直成平行光束。 光束引导: 使用光纤、棱镜或反射镜将光束引导到目标位置。 滤波: 使用滤光片(如带通滤光片、截止滤光片)来选择特定波长的光,抑制背景噪声,提高信噪比。 光阑与狭缝: 控制进入系统的光通量,或实现空间滤波。 反射镜与透镜的选择: 根据所需的焦距、口径、材质、像差校正能力等选择合适的透镜和反射镜。 对准与固定: 确保所有光学元件精确对准,并稳固地固定,以抵抗振动和冲击。 5.4 电子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电路是连接光电转换器和微处理器之间的桥梁。 前置放大器: 对于微弱的光信号,需要使用低噪声放大器将其放大到可测量的范围。 滤波器: 低通滤波器: 滤除高频噪声。 高通滤波器: 滤除低频漂移。 带通滤波器: 仅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常用于处理调制信号。 积分与微分电路: 用于特定信号的提取。 比较器: 用于阈值检测。 模拟开关: 用于信号的切换和复用。 模数转换器(ADC): 选择合适的ADC,考虑其分辨率、采样率和精度。 5.5 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集成 微控制器(MCU)或更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是现代光电检测系统的“大脑”。 程序控制: 编写固件,控制系统的运行流程,如光源的开关、探测器的采样、数据处理算法的执行等。 数据处理与算法: 实现各种数据处理算法,如傅里叶变换、相关分析、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算法等,以提取有用的信息。 用户接口: 实现与用户的人机交互,如通过按键、触摸屏进行参数设置,通过显示屏显示测量结果。 通信接口: 与PC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远程控制或数据记录。 中断处理: 及时响应外部事件,如按键按下、传感器触发等。 5.6 系统集成、调试与优化 所有模块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集成。 硬件集成: 将各个电路板、光学元件、外壳等组装在一起。 软件集成: 将各个软件模块编译、链接,并下载到微控制器中。 系统调试: 单元测试: 对每个模块进行独立测试,确保其功能正常。 集成测试: 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整体测试,验证各模块之间的协作。 性能测试: 按照需求分析中的指标,对系统的精度、速度、稳定性等进行全面评估。 优化: 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参数调整、电路优化、软件改进等,以达到最佳性能。例如,调整放大器的增益、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或改进算法以提高测量精度。 5.7 实际案例分析(举例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设计过程,可以列举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如“基于光电传感器的距离测量系统”。 需求: 测量10cm至5m范围内的距离,精度±1cm,响应时间小于100ms。 方案构思: 光源: 红外LED(成本低,可见性好)。 测量原理: 利用三角测量法或时间飞行法。 光路: 使用透镜聚焦LED光束,并通过狭缝限制光斑。接收端使用一个简单的透镜和光电探测器。 光电转换器: PIN光电二极管。 信号处理: 放大LED的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并可能进行一定的滤波。 微控制器: 用于控制LED的发射,读取光电二极管的输出,计算距离。 输出: LCD显示距离值。 详细设计与实现: 绘制电路图,设计PCB板,编写控制程序,进行光学元件的选型和安装。 测试与优化: 在实际环境中测试距离测量精度和速度,进行必要的调整。 通过这样一个从需求到实现的详细过程,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为自己开发实际的光电检测设备提供宝贵的指导。 第六章 光电检测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电检测技术在多个重要领域的具体应用,展示其强大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 6.1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光电检测技术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关键赋能技术。 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尺寸测量: 使用激光测距仪、光电传感器对产品进行精确的尺寸测量。 表面缺陷检测: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高分辨率CCD/CMOS相机,检测产品表面的划痕、污点、气泡等缺陷。 颜色检测: 使用颜色传感器或光谱仪对产品的颜色进行匹配和控制。 位置与姿态检测: 光电开关、光电对准传感器用于确定产品的存在、位置和方向。 物料输送与分拣: 传感器识别: 利用光电传感器识别不同类型的物料,如条形码扫描器、二维码扫描器、颜色传感器。 自动分拣: 根据识别结果,通过机械臂或气流将物料自动分拣到不同通道。 机器人视觉: 视觉引导: 机器人利用相机获取环境信息,识别目标物体,从而实现精准抓取、装配等操作。 自主导航: 激光雷达(LiDAR)等用于构建环境三维地图,支持机器人自主导航。 过程监测: 液位检测: 使用光学传感器检测储罐内的液位。 气体浓度监测: 红外气体传感器用于监测生产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温度监测: 红外热成像仪可用于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6.2 生物医学工程 光电检测技术在医疗诊断、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学成像: X射线成像: 如CT扫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后衰减的变化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励原子核,再通过射频信号检测成像。 超声成像: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来成像。 光学成像: 内窥镜: 使用光纤将光导入口腔,并利用光电探测器成像,用于观察消化道、呼吸道等内部结构。 荧光成像: 注射荧光造影剂,通过激发特定波长的光,观察荧光信号来识别病灶。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 类似于光学领域的“断层扫描”,能获得组织的高分辨率横截面图像,常用于眼科、皮肤科等。 生理参数监测: 血氧仪: 利用不同波长光在血液中的吸收差异,测量血液的氧饱和度。 心率监测: 使用光电传感器检测皮肤下血管的搏动。 血糖仪: 一些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利用光学方法检测血糖浓度。 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 荧光显微镜: 标记生物分子,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分布和动态。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或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分析。 基因测序: 一些先进的测序技术依赖于光学检测。 治疗应用: 激光治疗: 如激光手术、光动力疗法等。 6.3 环境监测与保护 光电检测技术为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大气监测: 气体传感器: 红外、紫外吸收光谱法用于监测SO2、NOx、O3、CO等大气污染物浓度。 颗粒物监测: 光散射法或光衰减法用于测量空气中的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 能见度监测: 通过测量光的透射率来评估能见度。 水质监测: 浊度计: 利用光散射原理测量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溶解氧传感器: 基于荧光淬灭原理。 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用于监测水中的化学物质,如硝酸盐、磷酸盐、重金属离子等。 叶绿素荧光监测: 用于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土壤分析: 光谱分析: 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可用于快速分析土壤的有机质、水分、养分等含量。 噪音监测: 声学传感器: 虽然不直接是光电检测,但常与光信号处理结合使用。 6.4 信息与通信技术 光电检测技术是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核心技术。 光纤通信: 光电探测器: 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是光接收端的核心。PIN光电二极管和APD是主流。 光信号检测: 在光收发模块中,光电探测器用于监测光功率水平,进行信号强度检测。 图像与视频采集: CCD/CMOS传感器: 构成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扫描仪、监控摄像头等的核心。 条形码与二维码扫描: 使用LED光源和光电传感器读取编码信息。 显示技术: LED显示屏: 直接利用LED发光。 液晶显示器(LCD): 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控制背光源(通常是LED)的光线通过。 OLED显示屏: 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自发光。 光存储: CD/DVD/Blu-ray光盘读取: 使用激光读取盘片上的信息。 6.5 科学研究与基础科学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光电检测技术是探索未知、验证理论的重要工具。 天文学: 望远镜的光电探测器: 如CCD相机、光电倍增管,用于收集和分析来自遥远星体的微弱光信号,进行光谱分析和天体探测。 粒子物理学: 粒子探测器: 如闪烁探测器,利用高能粒子穿过介质时产生的闪烁光,通过光电倍增管进行探测和能量测量。 材料科学: 光谱分析仪: 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用于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分子振动。 光电子能谱仪(XPS): 利用X射线激发样品表面原子,分析其发射的光电子能量,研究材料表面电子结构。 光学测量: 干涉仪: 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进行超精密测量,如激光干涉仪用于测量长度、位移、表面形貌。 全息术: 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和再现物体的三维信息。 6.6 其他应用领域 安防监控: 运动传感器、红外探测器、监控摄像头。 交通领域: 交通信号灯、车牌识别、激光雷达(LiDAR)用于自动驾驶。 消费电子: 遥控器、自动门、光学鼠标、手机摄像头、光感应屏幕。 农业: 植物生长监测、智能灌溉、病虫害检测。 这些应用案例仅仅是光电检测技术庞大应用领域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光电检测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光电转换的奇妙过程非常着迷,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系统地介绍了从光子如何被物质吸收,到电子信号如何被放大和处理的整个链条。书中对不同类型光电探测器的原理和特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CCD、CMOS、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天文学观测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光电检测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我甚至开始构思,未来是否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自己的小项目中,或许用一些简单的光敏电阻就能实现一些有趣的功能。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相当朴实,封面设计也偏向传统,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这在如今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市场中显得尤为低调。然而,正是这份稳重,让人预感到它内在的扎实。拿到书的那一刻,触感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重和印刷的精细,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教材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翻开目录,章节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的光电效应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探测器的原理、特性以及应用,整个体系的搭建显得非常系统和完整。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但仅从目录结构和章节标题来看,它应该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起一个相对全面而扎实的光电检测知识框架。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噪声分析和信号处理的章节,这往往是光电检测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讲解和实用的案例,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我只浏览了一部分内容,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阐述光电检测技术方面的严谨态度。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例如,在描述光电二极管的响应机制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光子打到半导体上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么简单,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带隙、载流子寿命、复合机制等因素如何影响器件的性能。这种深入的剖析,对于真正理解光电检测技术的本质至关重要,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问题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尤其关注书中对各种噪声源的分类和抑制方法,因为在实际的实验和工程应用中,噪声往往是限制探测精度的关键因素。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光电效应,到各种探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再到更复杂的信号处理和噪声抑制技术,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光电检测领域涉足不深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非常友好,能够帮助我逐步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参数(如量子效率、响应时间、噪声等)的详细解释和计算方法,这对于理解和评估不同探测器的性能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际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指导,这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非常有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光电检测的核心技术,未来能在相关的科研或工程领域有所建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设计,总体感觉是偏向于学术研究而非大众科普。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比较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感。但整体的视觉风格相对朴素,缺乏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插图或图表,比如一些动态的示意图或者三维的器件模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时会稍显吃力。不过,书中还是包含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图示和原理框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信号流程。这些图的质量是合格的,能够辅助理解。我个人希望能在书中看到更多关于现代光电探测器(例如,SPADs、APD、EMCCD等)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对于那些希望在这一领域进行前沿研究的学生来说,这会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

评分

转行必看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评分

很好。值得买:)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评分

转行必看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全。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