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攝影史上最閃光的名字
大師們在人生最後階段,對攝影生涯的迴顧與評價
當代攝影發展的曆史課
經典布麵精裝,宜讀宜藏
80剋純質內文紙,平滑挺括,重拾閱讀的初心
20世紀70年代,正值當代攝影發展風起雲湧之際。那些成功塑造瞭攝影這一藝術形式的攝影師們,如斯特蘭德、布拉塞、卡蒂埃-布勒鬆、紐霍爾、亞當斯等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們對包豪斯、攝影分離派、f/64小組、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社會寫實主義等藝術運動做齣的貢獻影響深遠。本書的兩位作者遍訪歐洲與美國的22位公認的攝影大師,以訪談的形式迴顧瞭他們的攝影生涯以及他們對於攝影的態度與感悟。大師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幾乎卸下瞭所有的防禦和顧慮,坦誠率真地麵對作者的提問。他們的對話平易近人,每篇訪談都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人生感悟,生動地再現瞭大師們的鮮明個性,同時又是鮮活的攝影親曆史。全書讀來輕鬆、親切又引人深思。
“影像文叢”為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齣版的影像文化係列叢書。該叢書將是一套開放的書係,以引進、翻譯國外經典和當代攝影理論、史論、文論為主,也包括國內影像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力圖通過經典作品的引介,探究攝影理論演進中的發展軌跡,同時體現齣攝影理論研究的當代性。叢書的計劃齣版書目中,很多都是經典、文獻性的學術著作,和當下國外大學攝影藝術專業的教科書或指定閱讀書目,這些均為“影像文叢”選題選擇的方嚮與範圍。“影像文叢”體裁既有專著,文選,也有個案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對話訪談,這些也體現瞭這套叢書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我們緻力於影像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希望通過齣版“影像文叢”這樣實實在在的工作,為讀者建構一個有層次,較完整,既有曆史脈絡,又有當下性的攝影理論研究體係。以期拓展讀者視野,為攝影創作和理論研究提供學術支撐,為相關的影像文化研究提供藉鑒和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影像文化是一個涵蓋麵廣的概念。其理論分析自然離不開哲學、美學、社會學、曆史、傳播學等範疇。再加之作者理論體係和語言風格的不同,相關文章難免晦澀、拗口,翻譯時我們將盡力遵循學術著作翻譯的要求和規範,準確傳達原作的思想內容,語言貼近原作的風格,譯作力求“信、達、雅”。
本係列圖書將統一加注原版書的頁碼,方便讀者對照原文查閱。
托馬斯·庫珀(Thomas Cooper)
1946年齣生於舊金山,畢業於洪堡州立大學,在阿爾伯剋基新墨西哥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在世界各地多次舉辦過個人展,作品也被很多博物館收藏,包括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愛丁堡的蘇格蘭現代藝術館、加拿大國立美術館、奧斯陸現代美術館、巴黎國傢圖書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美術館。1978年,他在諾丁漢特倫特理工學院擔任瞭三年高級講師後,獲國傢藝術基金會奬學金。1982年,他成為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攝影係負責人,此後一直住在蘇格蘭,著有多部專著,包括《黑與黑之間》(Between Dark and Dark)、《夢見果斯塔號》(Dreaming the Gokstadt)以及《不歸路》(Point of No Return),並一直擔任蘇格蘭藝術委員會顧問,也曾在一些電視藝術節目中齣場。
保羅·希爾(Paul Hill)
1941年齣生於勒德洛。1965年成為自由攝影記者,接手《衛報》、《觀察傢》和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任務之前,曾擔任記者,直至1974年開始擔任全職講師。1976年他擔任特倫特理工學院攝影係負責人,接下來的20年裏,在很多谘詢小組中任職,包括英國藝術委員會,也曾任東米德蘭藝術奬總監之一達四年之久。他曾任英國皇傢攝影學會理事(1990年被授予皇傢攝影學會奬),著有《走近攝影》(Approaching Photography)和《白峰黑峰》(White Peak Dark Peak)。1976年他和妻子安吉拉一起成立瞭攝影師之傢(Photographers’ Place),那是位於德比郡的工作坊和研究中心。1994年,他因多年從事攝影工作而被女王授予員佐勛章,目前擔任萊徹斯特的德濛福特大學攝影係藝術碩士學位導師。他的作品在國際上眾多收藏機構展齣,2004年伯明翰市立檔案館收購瞭他的作品和檔案。
齣版說明
鳴謝
保羅·斯特蘭德 Paul Strand
曼·雷 Man Ray
塞西爾·比頓 Cecil Beaton
雅剋-亨利·拉蒂格 Jacques-Henri Lartigue
布拉塞 Brassaï
安德烈·科特茲 André Kertész
喬治·羅傑 George Rodger
亨利·卡蒂埃-布勒鬆 Henri Cartier-Bresson
羅伯特·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赫伯特·巴耶 Herbert Bayer
亨利·霍姆斯·史密斯 Henry Holmes Smith
赫爾穆特·格恩斯海姆 Helmut Gernsheim
布雷特·韋斯頓 Brett Weston
曼努埃爾·阿爾瓦雷茨·布拉沃 Manuel Alvarez Bravo
艾略特·波特 Eliot Porter
尤金·史密斯 W. Eugene Smith
勞拉·吉爾平 Laura Gilpin
伊莫金·坎寜安 Imogen Cunningham
溫·布洛剋 Wynn Bullock
米諾·懷特 Minor White
博濛特·紐霍爾 Beaumont Newhall
安塞爾·亞當斯 Ansel Adams
索引
作者簡介
譯後記
第一次接觸《攝影對話錄》這本書的英文版是在2005年,對比其他攝影訪談類書籍,這本書有非常突齣的幾個特點:
首先,本書收錄的22篇訪談,采訪時間集中在1974至1977年,恰逢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攝影發展風起雲湧之際。攝影在這一時期已被公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攝影展也開始堂而皇之進入西方各大美術館,取得瞭與其他傳統藝術媒介同等的地位。而訪談進行之後不久,書中采訪的22位現代主義攝影的奠基者們絕大多數相繼去世。這些訪談不啻是他們人生最後階段對自己一生感悟的總結。
其次,訪談所選擇的對象,可說是對於攝影現代主義傳統的奠定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些人物。其中既包括瞭保羅·斯特蘭德這樣使攝影走上現代主義之路,並開始緻力於攝影自身語言和審美價值的開創者,也有曼·雷、布拉塞、科特茲、巴耶和霍姆斯·史密斯等不同門類的攝影中的佼佼者……訪談對象的選擇,涵括瞭在1970年代之前已獲得業界公認的人物,而這些人物對後世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第三,本書在采訪攝影師的同時,采訪到瞭當時分處美國和英國的兩位攝影史大傢。格恩斯海姆從歐洲攝影齣發,在對大量攝影作品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建立瞭當時非常可觀的早期攝影收藏(該收藏後來以一定代價捐贈給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其中就包括瞭尼埃普斯拍攝的攝影史上最早的照片),同時在攝影史研究領域開始瞭攝影審美發展的研究。紐霍爾則從紐約現代美術館的藏品和戰前在歐洲所做的研究齣發,不斷修訂1937年現代美術館《攝影史:1839年至今》,使之成為多年來攝影史的標準讀物。在離開紐約現代美術館之後,他又著手建立瞭喬治·伊斯曼之傢的國際攝影博物館和作品收藏體係。
第四,書中采訪對象的傢庭背景不同,開始從事攝影的起因和經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訪談中可以看到他們在一些問題上持有不同的觀點,甚至相互衝突和矛盾,但這恰恰揭示齣攝影媒介自身的豐富性。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實踐,纔構成瞭完整的攝影史。
第五,正因為本書兩位作者長期從事攝影教育工作,因此在采訪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把攝影教育作為采訪的內容之一。而這22位接受采訪的對象也不同程度從事過攝影教育工作。他們晚年的總結和認識,糾正瞭人們對攝影教育的諸多誤解。這對當下國內攝影教育無疑有很大的啓發和藉鑒。
當然,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突齣之處,無法一一贅述,隻有等待讀者自己從中體會和評判。
毛衛東
2014年8月19日於銀楓寓所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類“對話錄”式的書籍抱有審慎的態度,總怕它們會流於空泛的“精英化”敘事。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在保持理論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同時,卻用一種極其人性化的筆觸來描繪創作過程。書中有不少段落聚焦於攝影師如何與環境、與被攝對象建立信任關係,這些細微的情感互動,是任何技術手冊都無法傳授的。例如,作者們談到如何應對光綫的“背叛”,如何從一次失敗的曝光中提取教訓,這些具體的經驗分享,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可觸。它讓我意識到,偉大的影像背後,是無數次與自然、與自我搏鬥的痕跡。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你耳邊低語,告訴你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幕後故事”,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和受用。
評分我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那些在創作中感到迷茫的朋友,但前提是,你必須準備好接受一些尖銳的自我審視。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凝練而充滿力量的,它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直擊核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剝開影像製作的層層外衣,直抵其存在的意義。它促使我們思考,在AI生成圖像日益逼真的今天,人類攝影的獨特價值究竟在哪裏?是記錄的稀缺性?還是創作者那份不可替代的主觀介入和情感投入?書中的諸多對話都指嚮瞭同一個終點:攝影的未來,或許不在於技術的革新,而在於迴歸到人類最原始的錶達欲望和對美的執著追尋。讀完後,我的工作颱上堆滿瞭新的參考資料和筆記,一種清晰而堅定的方嚮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比任何一次成功的拍攝都更讓人振奮。
評分這部《影像文叢·攝影對話錄》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種沉浸在光影世界裏多年的老傢夥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我讀它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發現瞭一個新的寶藏,裏麵裝滿瞭前人無數次凝視鏡頭後的沉思與感悟。書裏那些關於“瞬間”與“永恒”的探討,以及對媒介本質的追問,都帶著一種曆經時間沉澱後的厚重感。它不像那種浮於錶麵的技巧指南,而是深入到攝影師內心最深處的哲學拷問。我尤其欣賞作者們那種不避諱談論創作睏境的勇氣,他們坦誠地剖析瞭在按下快門之前,那些猶豫、掙紮,乃至對影像最終效果的不可控感。讀完後,我常常會重新審視自己相冊裏那些“自以為是”的作品,開始思考,我究竟是在記錄,還是在構建一個我希望世界看到的幻象?這種內觀和反思,對於任何一個嚴肅對待攝影的人來說,都是極為珍貴的醍醐灌頂。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提問的方式,讓讀者自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光影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文本結構處理得非常有層次感,不像一般的攝影理論書籍那樣平鋪直敘,它更像是用一種螺鏇上升的方式,不斷深化對“影像語言”的理解。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觀看”的章節,這部分內容極具穿透力。它不僅僅是在討論如何“拍”,更多的是在討論如何“看”——如何訓練自己的眼睛去識彆那些被日常經驗麻痹掉的、潛藏在尋常景物中的不尋常之處。這種對“觀看習慣”的顛覆,是極其痛苦但又極其必要的。我發現自己開始對城市景觀、甚至是傢中靜物産生瞭全新的敏感度,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收獲。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認知升級工具包,讓你從一個被動接受圖像的消費者,轉變為一個主動構建意義的創造者。
評分拿起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馬拉鬆,參與者都是攝影史上的重量級人物,而我們這些讀者,幸運地成為瞭這場對話的旁聽者。文字的編排非常巧妙,沒有刻闆的說教,而是充滿瞭那種知識分子之間心領神會的默契與碰撞。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大師們在午後的咖啡館裏,圍繞著一張底片,爭論不休,他們的觀點交鋒激烈,卻又相互成就。特彆是其中幾段關於紀實攝影倫理的部分,簡直是擲地有聲,直擊當前信息爆炸時代下,影像真實性被不斷稀釋的痛點。它迫使我去思考,當我們用鏡頭去介入他人的生活時,我們承擔瞭多大的道德責任?這已經遠遠超齣瞭“好照片”的標準,進入瞭對人類境遇的深刻關懷。這種高度的思辨性,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挑戰性,但每攻剋一個難點,都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感。
評分22個攝影史上最閃光的名字
評分經典名著,最近開始關注影像學的東西,先積纍知識吧!
評分好書,聽聽大師的話,受益匪淺
評分大師們在人生最後階段,對攝影生涯的迴顧與評價
評分購買瞭此係列4本書,關於攝影史和攝影理論的,有助於擴散思維。
評分很好的書,運送好無損壞,特價到手十分滿意!
評分教育就在生活的點滴中,點點滴滴都是學問。 你看懂瞭多少?一般人往往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而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這裏據說的當務之急是相對於個人目標來說的。我們判斷一件事重要與否的齣發點是什麼?就是要看它與個人目標的關聯重要。與目標的關聯程度越高,那他就越重要;反之,則越不重要。但是,重要的事情並非緊急之事。
評分好書,聽聽大師的話,受益匪淺
評分很給力哦,謝謝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