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美畫典任伯年扇麵選花鳥二》本書是精選自任伯年先生花鳥扇麵高清作品,該書包括:花鳥扇麵三十餘幅,分為一二兩冊,本書為第二冊。任伯年先生的花鳥畫,總是把花與鳥連在一起,禽鳥顯得很突齣,花卉有時隻作背景,整個畫麵充滿瞭詩的意境;本係列書籍的齣版,總結歸納瞭任伯年先生的經典扇麵作品,便於讀者學習藉鑒、資料收藏。 徐暢 編著 徐暢,1941年4月生於成都,1946年移居南京。譜名積苞,,後以“暢”行。徐暢自幼從傢父徐益棠教授習書。1960年拜有名害蠱篆刻傢談月色學藝。1992年因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於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鬍公石先生的推蔫調入草書社,並師從鬍老學習草書。徐暢是南京印社、南京業餘書法篆刻學校的創始人之一。至今書作、印作已數十次參加靠前外舉辦的名傢邀請展,各種聯展、特展;作品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傢以及中央電視颱、颱北佛教文化研究所等數十傢博物館收藏;六處刻碑。我是一個對篆刻藝術抱著好奇心的新手,拿到這本厚厚的《古璽印圖典》,第一感覺就是“望而生畏”,但仔細翻開後,纔發現它其實非常“友好”。它的直觀性太強瞭,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圖片,就像一個龐大的曆史博物館,無需太多專業的背景知識,光是看著那些方寸之間的文字與圖案,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那些帶有動物、神獸紋飾的印章,那種綫條的靈動和氣勢,即便是印泥印齣的模糊效果,也讓人驚嘆古人的想象力。雖然我看不懂裏麵的很多銘文,但光是對比不同時期印章的邊框處理、鈕頭(印章的把手部分)的造型差異,就足以讓我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其中。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體量實在太大瞭,我感覺我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纔能把這本書的目錄結構摸清楚,更彆提去理解其中深藏的學問瞭。我希望未來如果能齣一個配套的“入門導讀”或者“核心圖鑒精選版”,那就更適閤像我這樣剛剛起步的愛好者瞭。它更像是一本為專業人士準備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給大眾普及的“入門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特彆是其對古樸氣質的拿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沒有采用現代設計中常見的浮誇和炫目,而是選擇瞭沉穩、內斂的風格,這種風格與“古璽”的主題完美契閤。內頁的留白處理非常得當,使得那些精細的印章圖案得以“呼吸”,不會因為頁麵的擁擠而顯得壓抑。我發現,即便是同一風格的印章,在不同的頁碼上也會因為周圍其他印章的襯托而展現齣不同的韻味,這說明編輯在排版時,不僅僅是按照時間順序或地域劃分,還兼顧瞭視覺上的美學關聯性。這對於從事藝術設計或者文物復刻的人來說,無疑是極佳的靈感來源。唯一讓我感到閱讀體驗稍有下降的是,由於紙張的厚度和重量,長時間手持閱讀頸部容易疲勞,如果後續版本能考慮采用更輕薄但依然保證色彩還原度的紙張,或者提供一個配套的閱讀架,那就更貼心瞭。目前來看,它更適閤放在案頭,需要時翻閱查證,而非隨身攜帶,但就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而言,這點小小的物理不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評分我藉閱這本《古璽印圖典》的主要目的是為瞭研究古代文字的演變和章法結構在方寸之間的體現。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以一種近乎全景的方式,展示瞭不同曆史時期,特定文字符號在實用工具(印章)上是如何被“物化”和“定型”的。例如,秦漢時期印章中那種規整、對稱的布局,與戰國晚期那種略帶自由和錯位的風格,在這本書裏可以進行直觀的“同屏對比”,這種效率是其他零散的印譜無法比擬的。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對比平颱,讓我能夠清晰地梳理齣璽印文字從“實用”嚮“藝術化”過渡的關鍵節點。當然,作為一本集大成的工具書,其局限性也在於它必須是“廣”而非“深”的。在某些極為罕見的異體字或者偏門印章的釋讀上,這本書依然保持瞭審慎的剋製,沒有妄加臆測,這恰恰是嚴謹的學術態度。如果能在附錄部分增加一個針對主要印文的檢索索引,比如按“字頭”檢索,那查找的便利性將大大提高,能讓我更快地定位到某一特定文字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印章中的形態變化,這將是錦上添花之舉。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下足瞭功夫,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特彆好,不是那種廉價的紙張,印刷的色彩非常精準,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印章,上麵的紋理和細節也能清晰地展現齣來。翻閱的時候,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完全對得起它這個名字——《古璽印圖典》。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編排,不是簡單粗暴地堆砌圖片,而是很有章法地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印章分門彆類地展示,有些專題的排版甚至帶有一種藝術設計的考究,讓人在學習之餘,也能感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當然,作為工具書,內容的權威性是第一位的,從目前的瀏覽來看,圖錄的收錄量非常驚人,幾乎涵蓋瞭我們能接觸到的主流的古璽形製,這對於一個研究者或者資深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座寶庫,省去瞭四處搜集資料的麻煩。唯一的遺憾是,如果能在每個印章的旁邊,能加上更詳盡的、更具考據深度的文字解讀,比如對這方印章的使用背景、可能的篆刻者信息,或者它所代錶的某種文化符號進行深入分析,那就更完美瞭。目前的圖錄已經非常優秀,但如果能再添上一些“畫龍點睛”的學術注解,這本書的價值會再提升一個檔次。
評分從一個資深收藏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提供瞭新的考古發現,而在於它極大地提高瞭我們鑒彆和對比的效率。市麵上流傳的印譜很多,但真正能做到圖文清晰、品相還原度高的卻鳳毛麟角。《古璽印圖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大量的清晰拓片甚至比我手裏收藏的幾方實物印章的品相還要好,這對於進行品相對比和斷代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參考依據。它像是一把“標尺”,可以幫助我們校準自己的認知。我尤其關注瞭其中收錄的一些失傳已久或存世量極少的私印,這部分內容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填補瞭許多文獻記載上的空白。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能夠整閤如此多分散的資源,並進行統一的學術梳理,這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如果非要吹毛求疵,那就是在某些稀有印材的介紹上,可以增加一些關於該印材在當時流通和稀有程度的背景說明,哪怕隻有寥寥數語,也能讓這本“圖典”更具“典籍”的風範,而不僅僅是“圖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