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天美画典任伯年扇面选花鸟二》本书是精选自任伯年先生花鸟扇面高清作品,该书包括:花鸟扇面三十余幅,分为一二两册,本书为第二册。任伯年先生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禽鸟显得很突出,花卉有时只作背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本系列书籍的出版,总结归纳了任伯年先生的经典扇面作品,便于读者学习借鉴、资料收藏。 徐畅 编著 徐畅,1941年4月生于成都,1946年移居南京。谱名积苞,,后以“畅”行。徐畅自幼从家父徐益棠教授习书。1960年拜有名害蛊篆刻家谈月色学艺。1992年因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胡公石先生的推蔫调入草书社,并师从胡老学习草书。徐畅是南京印社、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至今书作、印作已数十次参加靠前外举办的名家邀请展,各种联展、特展;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中央电视台、台北佛教文化研究所等数十家博物馆收藏;六处刻碑。我借阅这本《古玺印图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古代文字的演变和章法结构在方寸之间的体现。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全景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文字符号在实用工具(印章)上是如何被“物化”和“定型”的。例如,秦汉时期印章中那种规整、对称的布局,与战国晚期那种略带自由和错位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可以进行直观的“同屏对比”,这种效率是其他零散的印谱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对比平台,让我能够清晰地梳理出玺印文字从“实用”向“艺术化”过渡的关键节点。当然,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工具书,其局限性也在于它必须是“广”而非“深”的。在某些极为罕见的异体字或者偏门印章的释读上,这本书依然保持了审慎的克制,没有妄加臆测,这恰恰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如果能在附录部分增加一个针对主要印文的检索索引,比如按“字头”检索,那查找的便利性将大大提高,能让我更快地定位到某一特定文字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印章中的形态变化,这将是锦上添花之举。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下足了功夫,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特别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印刷的色彩非常精准,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印章,上面的纹理和细节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翻阅的时候,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完全对得起它这个名字——《古玺印图典》。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编排,不是简单粗暴地堆砌图片,而是很有章法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印章分门别类地展示,有些专题的排版甚至带有一种艺术设计的考究,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当然,作为工具书,内容的权威性是第一位的,从目前的浏览来看,图录的收录量非常惊人,几乎涵盖了我们能接触到的主流的古玺形制,这对于一个研究者或者资深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省去了四处搜集资料的麻烦。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在每个印章的旁边,能加上更详尽的、更具考据深度的文字解读,比如对这方印章的使用背景、可能的篆刻者信息,或者它所代表的某种文化符号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更完美了。目前的图录已经非常优秀,但如果能再添上一些“画龙点睛”的学术注解,这本书的价值会再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其对古朴气质的拿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采用现代设计中常见的浮夸和炫目,而是选择了沉稳、内敛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古玺”的主题完美契合。内页的留白处理非常得当,使得那些精细的印章图案得以“呼吸”,不会因为页面的拥挤而显得压抑。我发现,即便是同一风格的印章,在不同的页码上也会因为周围其他印章的衬托而展现出不同的韵味,这说明编辑在排版时,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还兼顾了视觉上的美学关联性。这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或者文物复刻的人来说,无疑是极佳的灵感来源。唯一让我感到阅读体验稍有下降的是,由于纸张的厚度和重量,长时间手持阅读颈部容易疲劳,如果后续版本能考虑采用更轻薄但依然保证色彩还原度的纸张,或者提供一个配套的阅读架,那就更贴心了。目前来看,它更适合放在案头,需要时翻阅查证,而非随身携带,但就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这点小小的物理不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评分从一个资深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新的考古发现,而在于它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鉴别和对比的效率。市面上流传的印谱很多,但真正能做到图文清晰、品相还原度高的却凤毛麟角。《古玺印图典》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大量的清晰拓片甚至比我手里收藏的几方实物印章的品相还要好,这对于进行品相对比和断代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它像是一把“标尺”,可以帮助我们校准自己的认知。我尤其关注了其中收录的一些失传已久或存世量极少的私印,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填补了许多文献记载上的空白。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能够整合如此多分散的资源,并进行统一的学术梳理,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非要吹毛求疵,那就是在某些稀有印材的介绍上,可以增加一些关于该印材在当时流通和稀有程度的背景说明,哪怕只有寥寥数语,也能让这本“图典”更具“典籍”的风范,而不仅仅是“图录”。
评分我是一个对篆刻艺术抱着好奇心的新手,拿到这本厚厚的《古玺印图典》,第一感觉就是“望而生畏”,但仔细翻开后,才发现它其实非常“友好”。它的直观性太强了,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图片,就像一个庞大的历史博物馆,无需太多专业的背景知识,光是看着那些方寸之间的文字与图案,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带有动物、神兽纹饰的印章,那种线条的灵动和气势,即便是印泥印出的模糊效果,也让人惊叹古人的想象力。虽然我看不懂里面的很多铭文,但光是对比不同时期印章的边框处理、钮头(印章的把手部分)的造型差异,就足以让我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体量实在太大了,我感觉我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摸清楚,更别提去理解其中深藏的学问了。我希望未来如果能出一个配套的“入门导读”或者“核心图鉴精选版”,那就更适合像我这样刚刚起步的爱好者了。它更像是一本为专业人士准备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给大众普及的“入门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