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德国简史

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德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乐兴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欧洲历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史
  • 大众历史
  • 德国文化
  • 历史普及
  • 简史
  • 西方历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1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66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5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用铁与血造就国家的统一,又曾用铁与血给世界和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于德国历史的思考:这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能够迅速从废墟走向繁荣,究竟凭借的是什么?德国工业迅猛发展,到底是什么在背后推动?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德国简史,可使你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什么是德国的严谨精神?德国工业为何如此发达?俾斯麦如何造就了统一的德国?德国在“二战”后如何凤凰涅槃?读完德国简史,洞知德国一切!

作者简介

江乐兴,男,图书策划人,曾出版过《世界名校之旅》《不可不知的50所美国一流大学》《不可不知的50所欧洲一流大学》《哈佛锻炼学生的300个推理游戏》等。其中,《蚂蚁的生存哲学》被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2008年度100本优秀青少年读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平常的机遇变良机。
——马丁·路德

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腓特烈二世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俾斯麦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威廉二世

国家必须扶持,而不是设限:它得做一个园丁而不是成为篱笆。我们要相信人们愿意参与并担负起责任的决心。
——默克尔"

目录

第一章从日耳曼人到德意志人

002 古老的开端:日耳曼人

006 法兰克王国

007 法兰克王国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王朝

009 宫相的野心:卡洛林王朝

第二章封建时代

016 德意志王国的演变

017 奥托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

022 卡诺萨之辱:皇权与教权之争

034 霍亨斯陶芬王朝:“红胡子”的穷兵黩武

044 争夺王权的混乱年代: 几个家族轮番上台

053 哈布斯堡王朝:帝国的衰落时代

060 宗教改革

061 马丁?路德:改革的先驱

064 三十年战争:改革运动的影响

074 普鲁士的崛起

075 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普鲁士王国

078 战争与扩张:腓特烈大帝

092 德意志民族的“启蒙”

093 迟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德国启蒙运动

099 民族国家的前奏曲:德意志民族意识的顶峰

104 压力下的变革: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改革

第三章近现代德国

116 德意志帝国崛起之路

117 近代德国规模最大的革命运动: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

120 统一之路: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26 俾斯麦时代:飞速发展的德国

131 强权主义时代:帝国的争霸野心

135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无产阶级的曙光

139 帝国的消亡

140 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

147 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一战”后的德国

151 魏玛共和国与纳粹德国

152 民主共和政权体的尝试:魏玛共和国

157 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主义的发展

160 纳粹德国:独裁政府统治下的德国

164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类文明的大灾难

182 国家分裂

183 盟军的占领: 废墟中的德国

187 冷战格局的结果:两个德国的建立

190 统一之路

191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

20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

208 两德关系的演变:由对立走向统一

221 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德国发展的新契机

第四章“二战”后的德国

182 国家分裂

183 盟军的占领: 废墟中的德国

187 冷战格局的结果:两个德国的建立

190 统一之路

191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

20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

208 两德关系的演变:由对立走向统一

221 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德国发展的新契机


精彩书摘

  《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德国简史》:
  宫相的野心:卡洛林王朝
  在墨洛温王朝末期王权衰落的情况下,宫相成为当时掌握国家大权的职位,赫斯塔尔·丕平排挤了众多凶狠狡诈的敌手,成了墨洛温王朝的唯一宫相。赫斯塔尔的儿子查理,号称“铁锤”,进一步将墨洛温王朝的“懒王”玩弄于股掌之间,并慑服了各大诸侯,他在732年率领最早的十字军,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更使他声名大噪,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到了赫斯塔尔的孙子这一代,丕平三世在与哥哥卡洛曼的权力斗争中获胜,独揽了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大权。
  此时登上王位的时机已经成熟,终于在公元751年,丕平三世废掉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经涂油礼之后正式成为法兰克国王。这也标志着墨洛温王朝的灭亡,卡洛林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丕平三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征服者,他的军事行动达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国。他在748年、753年两度平定萨克森叛乱,749年镇压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他还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亚和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768年他在征服阿基坦人后的回国途中,因水肿病去世。
  查理的扩张
  丕平三世死后,他的儿子查理继位,即后世被尊为“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查理控制了整个法兰克王国之后,从772年就开始了对萨克森前后长达33年的战争。萨克森人是北方“蛮族”日耳曼人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在查理征伐的过程中,萨克森人一直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直到查理正式加冕称帝的4年后,这一地区才被彻底征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对萨克森人的控制,查理强迫他们信仰基督教,在长时间的战争中,萨克森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查理对萨克森人的征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至今在欧洲的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中仍称德国为“萨克森”。778年,查理亲率大军翻越了欧洲西南最大的山脉:比利牛斯山(位于今法国和西班牙国界上的山脉),向南去征伐西班牙的安达卢斯,这里是一个由摩尔人(从北非侵入欧洲的阿拉伯人)统治的地区。但是这次远征并没有攻下当时极为重要的萨拉戈萨城,于是对方趁机提出议和的建议。
  查理的侄子罗兰极力反对议和。罗兰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将军,且为人正直。他在会议上强烈地驳斥了主和派的代表盖内隆,但查理在审时度势后,还是采纳了盖内隆的意见,并派他为使者,前往科尔多瓦议和。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盖内隆早就对罗兰怀恨在心,利用这次和谈,在达成和议的同时也策划了一项阴谋。协议达成后,盖内隆建议让英勇的罗兰领军断后,而罗兰却在此过程中不幸遇难了。查理并没有被愤恨冲昏头脑,立马杀回去为罗兰和将士们报仇,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攻坚战,现在又在退兵途中折了大将和人马,他只能带着这份仇恨返回了法兰克,等有绝对的把握时再来一雪前耻。23年之后,查理再次翻越比利牛斯山,这次极为彻底地统一了山脉以南的大片地区,将这片区域并入了法兰克王国。
  除了上面的这两个区域的征战比较持久外,查理对其他地区的征伐基本上都是非常顺利的。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几乎达到了西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
  查理加冕
  虽然查理雄心勃勃,希望重新恢复以往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他除了要不断征服新的领地外,还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因为自从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基督徒后,基督教就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而罗马教皇实际已经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查理为此一直与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一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是为了靠教会稳固已经占领的地区,二是希望能够最后获得教皇所统辖的领地。而阿德里安一世则一方面保持教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维持教皇领地的完整。两人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
  不过阿德里安一世的后继者利奥三世一上台就奉行了“一边倒”政策,公开承认了查理罗马皇帝的地位,这让罗马贵族们非常气愤。799年,在一次游行中,罗马贵族与利奥三世发生争执,在纠纷中打伤了利奥三世,并以身为神职人员行为不端为由要将他废除。于是利奥三世狼狈地只身一人从罗马逃到了法兰克,并将圣彼得教堂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献给查理,以寻求查理的庇护。得到这样的机会,查理当然不会错过。他立即派一支卫队护送利奥三世回到罗马,随后亲率军队前往,以武力迫使罗马神职人员和贵族承认了利奥三世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对利奥三世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至此,法兰克国王查理正式成为查理曼帝国皇帝,“曼”在古语中就是“大帝”的意思。
  欧洲之父
  如果查理只在战争和扩张领土方面有所成就,那么还不足以称其为“欧洲之父”。查理是一位热心建设的“投资人”,他在奈梅亨、恩格海姆和亚琛都修建了极富艺术价值的宫殿,是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第一个修建了罗马样式建筑的人。他还开凿了多瑙河支流阿尔特米尔河与美因河支流士瓦本雷札特河之间的运河航道,成为今天德国美因一多瑙运河的雏形。查理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长期的战乱,古罗马、古希腊的优秀文化被破坏殆尽,人民也都目不识丁。虽然查理并不认识拉丁文,但他却首先在宫廷内办起了教育,并在统治区内大量建设修道院和学校,为欧洲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基础。同时他还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学者,收集了大量古代手稿,对《圣经》进行重新修订,并出版了语法书和众多史学著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位时期的“卡洛林文化”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但是在查理死后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却陷入了分裂当中。查理在他的遗嘱中规定将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于丕平和小查理分别于810年和811年去世,这个三分的计划无效,路易于813年被提升为副皇帝,814年得以继承其父的皇位。为了加强帝国的统一,路易决定不再遵守几百年来的传统(国王死后将王国分给他的儿子们),这当然不会得到儿子们的同意,于是双方发生战争。在9世纪30年代初的一次宫廷政变中,路易被他的儿子们扣押,丧失实权,而他的儿子们则在各自的领地中越来越独立。
  843年,路易死后的第三年,洛泰尔一世、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签订《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莱茵河左岸讲罗曼语的西法兰克王国(日后的法兰西王国,现代法国)、莱茵河右岸讲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的这次分裂也为现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前言/序言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非常优秀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德意志人一直以他们的严谨、勤劳走在进步的路上。
从919 年亨利一世第一个建立起德意志王权开始,德意志地区的各民族就开始了融合,但由于德意志地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这种融合一直比较缓慢。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之前,德意志人遭受过巨大的苦难,不仅曾经当过罗马教皇的“奶牛”,还成为那些统一民族国家如法兰西、俄罗斯争霸欧洲的战场。
因此建立统一国家成了德意志民族的首要任务,自1517 年宗教改革开始,再到德国启蒙运动的兴盛,以及普鲁士进行的改革无不是在为民族统一努力。直到1871 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主导下,德意志民族才真正完成了统一,使俾斯麦在德国的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但俾斯麦的这种统一具有极强的军国主义色彩,随着德意志帝国在经济以及军事上取巨大的成就,强权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在德意志民族中开始蔓延,最终引发了一场灾难。随着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推行,并最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以及世界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一战”的惨败以及战后水深火热的生活,让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走向了极端,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因此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之后,德国再一次挑起了世界大战,将大半个世界的人民都卷入战争当中。最终德国再次战败,这一次德国在美、英、苏、法四大战胜国的主宰下,还面临着分裂的危机。1949 年德意志民族分裂,成为两个国家,但两国政府及人民争取统一的愿望却一直存在。终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德意志人统一的外部障碍消失不见,又加上德意志人对于统一报以极大的热情以及两国政府的促成,德国在1990 年再次迎来了统一。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德意志民族的发展为主线,中间穿插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叙述上抛开了“戏说历史”与“调侃历史”的风气,代之以通俗简约的文风并辅以精美的历史图片,竭力为读者重新找回徜徉于历史书卷之中应有的那份阅读享受。"







追寻德意志的脉动: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与思想之旅 图书名称: 《德意志的群星与深流:从日耳曼部落到数字时代的精神肖像》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编年史的罗列,而是一次深入德意志民族灵魂深处的田园牧歌式探险。我们试图揭示,在历史的洪流中,究竟是哪些精神的基石、艺术的火花和哲学的思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知、所理解的“德意志性”(German-ness)。本书的视角是人文的、审美的、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关键节点的反思。 第一部:远古的回响与蛮族的低语(古代至中世纪早期) 我们将时间拨回到莱茵河与易北河交汇之处,探究那些在罗马人笔下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部落。他们并非是野蛮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社会结构、独特信仰体系和原始英雄史诗的群体。 塔西佗的侧影: 细致剖析《日耳曼尼亚志》中所描绘的社会风貌,探讨其记述中的客观性与偏见,并将其置于罗马帝国衰亡的宏大背景下考察。 图腾与森林: 考察日耳曼神话与自然崇拜的渊源,探讨奥丁、索尔等神祇在民间信仰中的持久影响力,以及这些原始信仰如何渗透进后来的基督教化进程。 卡尔大帝的遗产: 聚焦于查理曼帝国对文化统一性的初步尝试。这不是关于战争的叙述,而是关于字母、法律雏形和修道院作为知识孤岛的重建工作。我们将聚焦于早期手抄本的装帧艺术,以及宫廷文化中的拉丁语与本土语言的微妙张力。 第二部:信仰的裂痕与理性之光(中世纪晚期至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一个松散却又充满活力的政治拼图。这一时期的核心冲突在于精神权威与世俗王权的角力,最终引爆了影响深远的宗教大变革。 玫瑰与剑: 描绘城市自治的兴起,汉萨同盟的商业版图如何塑造了北方的市民阶层,以及骑士文学(如《尼伯龙根之歌》)中对荣誉、背叛与宿命的永恒主题的探讨。 路德的锤音与印刷术的革命: 重点分析马丁·路德的思想如何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形成“完美风暴”。这不是简单的神学争论,而是思想传播速度的革命性飞跃,它如何重新定义了知识的获取方式,并催生了德语作为一种统一书面语言的成熟。我们探究路德圣经翻译对德语文学标准化的贡献。 闵采尔与农民的呐喊: 考察宗教改革中被压抑的社会诉求,审视那些试图将神学理想转化为土地改革的激进运动,理解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面前的脆弱性。 第三部:巴洛克、启蒙与“崇高”的诞生(十七至十八世纪) 三十年战争的废墟之上,德意志文化开始转向内部的探索,在外部的政治碎片化中,孕育了独特的精神世界。 废墟中的沉思: 详述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社会结构的毁灭性影响,以及这种创伤如何在巴洛克艺术和文学中体现为对“虚无”(Vanitas)和“无常”的深刻体悟。 莱布尼茨的宇宙秩序: 深入探讨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关注其“单子论”如何尝试在形而上学层面为世界的复杂性找到和谐的解释。我们追溯其对逻辑学和计算的早期构想。 歌德与魏玛的黄金时代: 聚焦于“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对个体情感和天才崇拜的肯定,并分析歌德在魏玛宫廷内外的活动,探讨他如何试图在古典主义的理想与奔放的激情之间寻求平衡。《少年维特的烦恼》如何成为一代青年的情绪出口,而非简单的爱情悲剧。 第四部:浪漫主义的阴影与哲学的深渊(十九世纪) 这一时期,德意志成为了欧洲哲思与音乐的中心,其思想深度和情绪的张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诺瓦利斯与夜的赞歌: 分析浪漫主义者如何拒绝启蒙的冷峻理性,转而拥抱潜意识、梦境、民间传说与“蓝色的花”所象征的无限渴望。探讨施莱格尔兄弟的文学批评如何奠定了现代文体学的基石。 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与瓦格纳的史诗: 音乐作为超越语言的德意志精神载体。我们分析贝多芬音乐中的抗争与和解,以及瓦格纳的音乐剧如何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融合了神话、哲学与民族精神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 康德的“三大批判”: 详述康德哲学对“何为可能”、“何为必然”的根本性拷问,以及其为现代道德哲学和认识论划定的界限。我们探究“物自体”的概念如何留下了德意志思想家对终极真理的永恒追问。 第五部: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性的困境(二十世纪至今) 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将德意志文明推向了极端,迫使其进行痛苦的自我审视。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对上帝的宣告: 细致解读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解构和对“超人”的呼唤,探讨其思想在二十世纪如何被误读和挪用,以及其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魏玛的文化张力: 描绘魏玛共和国时期,艺术、建筑(包豪斯)和电影如何在经济不稳定与政治极化中迸发出最后的光芒,探讨表现主义如何捕捉了现代都市的焦虑。 阿多诺的反思与“文化工业”: 深入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文化工业”如何使个体失去批判能力的深刻洞察。我们探讨战后一代如何在废墟之上重建道德和美学标准。 今日的德意志: 考察统一后的德意志在面对全球化、移民问题以及历史记忆的持续处理上的复杂性,探讨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的稳定者角色,以及对“软实力”的重新定义。 本书最终旨在呈现一个复杂、矛盾却又充满创造力的德意志民族肖像——他们是哲学家、音乐家、工程师和梦想家,他们的历史深流,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维度。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德意志精神深处的、镶嵌着思想宝石的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如何成为今天的德国”这个核心问题的探讨。它没有止步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贯穿始终,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会不断地回味和思考。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性”、“国家认同”这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书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读起来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但又有一种被启迪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德国的历史,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发展中那些共通的规律和永恒的困境,这才是真正让人想要“爱不释手”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带着复古情怀的插图和字体搭配,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爱不释手,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个书名,怎么说呢,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一本正经,反而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德国故事能让人“爱不释手”。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烫金工艺,内页的排版布局,都体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审美,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特别有格调。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大概也暗示着作者在内容上同样是力求精益求精的吧,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学识渊博且风趣幽默的智者面对面的深度交谈。作者的语调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他似乎总能预料到读者在哪个知识点上会产生疑问,并提前给出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解释。特别是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能跳出非黑即白的传统视角,展现出多维度的复杂人性。这种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过度批判的态度,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甚至会因为某个观点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这在以往阅读的历史读物中是很少有的体验,让人真正体会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含义。

评分

对于一个不太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性简直是救星。它没有采取那种时间轴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主题性的章节,让不同历史阶段的重点脉络清晰可见。每当我感觉快要迷失在那些复杂的政治联盟和王朝更迭中时,作者总能及时地用一句精辟的总结或一个生动的例子把我拉回来。而且,书里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虽然我只是个普通读者,但光是看到这些严谨的背后支撑,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知道作者绝非信口开河。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为我后续深入了解德国文化、哲学乃至啤酒酿造的传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书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里头充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年代,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得像是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家族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历史陈述。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遥远而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最贴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娓娓道来。读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关键时刻的发生。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对德国这个国家从早期的部落到后来的统一,再到现代的演变,都有了一种非常立体和鲜活的认识。它没有过分地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更注重挖掘那些塑造了德国民族性格的微小切口,这一点处理得非常高明。

评分

商品给力,愉快嘚购物

评分

讲解的通俗易懂,方便的了解了德国的历史,对欧洲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简明通俗、了解德国历史。去德国旅游,也要读读历史。

评分

凑单买的书,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评分

京东618活动很划算,爱历史,买了整个系列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和描述的一样。发货及时、包装完好,物流速度快。配送员态度很好!

评分

左右世界大势的国家,也就十几个。德国偏重哲学。

评分

喜欢在京东买书,又快又方便

评分

已经用了,一如既往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