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是一本讲述昔日“烟王”、今日“橙王”褚时健传奇一生的书,也是让编辑在审校过程中,无数次忍不住为他的人生经历感慨与惊叹的书。
少年时,他抓过鱼、烤过酒、种过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青年时,当过自救队指导员、征粮组组长、区长;中年时,他是农场副场长、糖厂副厂长,1979年10月接手玉溪卷烟厂时,褚时健已年过半百。
他把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连年亏损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亚洲头名、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为国家创造991亿元的税利,褚时健也成为了“亚洲烟王”。同时,他以其独到的商业智慧出拳金融、医药、能源等各个领域,“红塔”映红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河山。
然而,在辉煌的时刻,褚时健折翼滇南,从“烟王”的神坛上跌落。
73岁,身患多重疾病的褚时健保外就医,重回哀牢山,筹措资金改造山地,种起了橙子。十年后,一种名为“褚橙”的水果风靡全国,它被称为“中国励志的橙子”。
他有独到的商业眼光、深邃的管理智慧,他也有对国家、民族、土地、人民的广博情怀。他是褚时健,神话一般的存在。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将以不为外人所知的、深埋于时间深处的褚时健亲历事件,为读者揭密:
褚时健一生从事过四种职业,为什么种种都能成功?
褚时健为什么会从“反右”干部变为“最后的右派”?
褚时健为什么不愿从政而从商?
褚时健如何将“红塔”扭亏为盈,成为国家税利大户?
褚时健因何“折翼”滇南,又遭遇了怎样的人生大变故?
褚时健如何与褚橙结缘,又如何开始了“第二次登顶”?
褚时健的成功基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复制?
海报: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从“烟王”到“橙王”,褚时健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褚时健——原红塔集团董事长,昔日赫赫有名的“亚洲烟王”,中国颇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
褚时健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并抓住行业机遇。用17年的时间将默默无闻的玉溪卷烟厂缔造成亚洲排名一、世界排名第五的大型集团企业——红塔集团,累计实现税利991亿元,成为地方财政支柱、国家税利一大户。
1999年1月,因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1年,73岁的褚时健获减刑,保外就医,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子。十余年后,褚橙年产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被称为“云南很好吃的橙子”“中国励志的橙子”,并风靡全国。
如今,86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开始攀登他人生的又一高峰。他的故事和创业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企业界和无数要为明天而奋斗的年轻人。
先燕云,中国作协会员,云南《女性大世界》杂志总编。出版散文集《心游大荒》、《黑白人生》、《那方山水》、《有情人间》、《寻找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和《三千里地九霄云》等。涉猎电视剧和电视纪录片创作,其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电视作品均获过奖。
张赋宇,曾为专业财经记者、报社总编辑,现为百人传媒董事长、专栏作家。
★我吃过他的橙子,这么大年龄才开始创业又做得这么好,确实给我们这些人非常大的激励。
——王健林
★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王石
★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谷,还能走得更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褚老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他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也正是这种超能量,使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冯仑
★一个真的英雄总是在无法想象的困境中、在不可思议的时点上崛起!褚时健因这几个橙子,拉开了与这个时代所有出色企业家的距离,使自己不仅成为一个不倒的商业传奇,而且成为一个不朽的励志英雄!
——龚曙光
★我欣赏所有跌倒后能爬起来的人,尤其是那些被人身后推倒而非自己跌倒的人。
——韩寒
推荐序一 我为何崇敬褚时健 王石
推荐序二 一个互联网的橙子 喻华峰
序 我一生所追求的 褚时健
前言 见证风雨二十年 先燕云
上篇 1928—1979:燃情年代
第一章 故乡的记忆
第二章 能不忆昆明
第三章 燃情年代
第四章 山中岁月
中篇 1979—1995:巅峰时刻
第五章 玉溪卷烟厂的风和雨
第六章 等待变化的日子
第七章 1982年——褚时健元年
第八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第九章 “第一车间”革命(上)
第十章 “第一车间”革命(下)
第十一章 管理革命的内部裂变
第十二章 “红塔山”的崛起
第十三章 “亚洲烟王”的巅峰之路——关索坝大改造
第十四章 烟外出拳,缔造“帝国”
第十五章 步入巅峰的人
下篇 1995— :峥嵘岁月
第十六章 “烟王”陨落(上)
第十七章 “烟王”陨落(下)
第十八章 重回哀牢山(上)
第十九章 重回哀牢山(下)
第二十章 停不下来的脚步
褚时健说
编辑后记
第七章1982年——褚时健元年
转守为攻,负债经营
在褚时健站稳脚跟并熟悉了玉溪卷烟厂的情况后,他已经决定转守为攻。之前,他更多是处于一种防守的状态。他说:“一开始,我们也没有一套很完整的计划,都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阻碍生产力发展和效益提高的一些旧规定、老想法,再力争去排除和突破。”但是,进入1982年,开始有点儿不一样了。
1981年早些时候,褚时健带领玉溪卷烟厂的技术人员参观了几家率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兄弟公司。他们引进的英国制造的MK9-5型烟支卷接机非常新奇,让褚时健备感震惊。它每分钟能生产5000支烟,生产效率是玉溪卷烟厂的“新中国”牌卷烟机的五倍,但价格也很惊人——261万元一套。
褚时健决定通过云南轻工厅来争取政策,通过贷款购买一套MK9-5型卷接机设备。但是,云南省政府在之前一位分管副省长的主导下,把昆明卷烟厂作为云南卷烟工业现代化的优先改造目标,一切政策都向它倾斜。褚时健认为,政府的政策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择优选择,让这些企业竞争,而不能刻意支持某一家的发展。正是在他的不懈争取下,云南省轻工厅接受了他的意见,同意支持玉溪卷烟厂贷款购买设备。
但他还需要说服玉溪卷烟厂内部的管理层。毕竟是第一次引进设备,大家都有很多担心:一是价格太高,仅仅一套设备的价格,就相当于60台玉溪卷烟厂目前正在使用的“新中国”的价格,差不多是当时玉溪卷烟厂卷烟设备价格的总和。MK9-5单位时间的产量虽然是“新中国”的五倍,但按一般经济账目计算,也并不是多么合算。二是是否有能力操作进口机器,大家没有信心。当时有报纸报道,某厂高价引进的进口设备因工人操作不熟而被搁置。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竟然要贷款,要还利息,负债经营。这是过去玉溪卷烟厂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大家接受不了。
但这套机器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分钟卷烟5000支,效率是原来的五倍;省原料,单箱卷烟耗烟丝45公斤,可以节省差不多15公斤;同位素射线测量重量;自动检测烟支质量;此外,卷出的香烟在外观和口味上都要比“新中国”卷出的好太多。
决策会上,褚时健请卷包车间副主任乔发科给大家算账:这种设备每箱烟能节省15公斤烟叶,按每公斤5元计算,一箱就节约75元;这种机器的折旧费是每箱35元,而旧机器的折旧费是每箱17元。这样,各项相加,使用这种设备每生产一箱烟将带来57元的利益,它每天生产50箱烟,每天将节约2850元,每月就将节约8。55万元。更重要的是,用它来生产“红塔山”,仅加一个过滤嘴,每包的价格就能从5毛1分涨为8毛1分,每包能增加3毛钱,一条烟就能增加3块钱。
按乔发科的计算,即使不计算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使用这台机器不超过三个月就能收回投资,还清本息。
在褚时健的主导下,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同意贷款引进一套MK9-5型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周旋折腾后,这套让人翘首以待的设备在两名指导安装和调试的英国专家的陪伴下来到了玉溪。
新机器罢工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进口设备的引进总是会刮起旋风,人们之前麻木的神经、呆滞的眼神,被一种好奇、羡慕、冲动所取代。他们比较进口货和国产货的异同,惊叹进口货的外观设计与时尚功能,议论纷纷,啧啧称奇。
玉溪卷烟厂的职工和褚时健一样,盼着这套进口设备能给烟厂带来奇迹,结果却事与愿违。
这台机器安装好后,三天两头闹病,再怎么调整,它的日产量还是只能达到设计产量的一半,并经常莫名其妙地停机,弄得两位英国专家非常难堪。褚时健也整天围着这台机器转,观察专家们如何操作,寻找故障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索后,英国专家告诉他,故障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原料的问题。因为这台机器有一个电子质量监控系统,只要有一项原料不合格,或者中间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机器就会自动停下来。而玉溪卷烟厂目前的条件,根本满足不了这台机器的要求。看样子,这台机器还是一个“自动质检员”。
这个结论让褚时健非常惊讶,他把卷好的烟和卷烂的烟带回办公室,撕开、揉碎,放在放大镜下认真观察。几天后,他告诉英国人,他同意他们的结论。
但褚时健需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英国专家告诉他,最简单的办法是放弃电子质量监控系统,用人来管理卷烟质量,或者调低质量监控系统的指标,让质量差一些的原料也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但是,这样产品的质量就不能达到机器设计的标准了。
另外一个办法是全部使用进口的烟丝、滤棒和盘纸,或者再进口一台他们公司的制丝设备,生产高品质烟丝。
褚时健告诉这两位英国专家,机器的质检系统任何人都不准动,包括他本人。他打算滤棒、盘纸等全部采用进口产品,但烟丝只能使用国产的,要不然卷烟产业再发达,也不能带动中国的烟农变富。他同时委托这两位英国专家:帮助烟厂提高烟丝质量,让这台设备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也能“吃”中国原料。
这套机器设备整整调试了45天才投入生产,褚时健承受着巨大压力。
串换辅料,增强竞争力
在这台MK9-5调试好之后,褚时健深知,只要把原料问题解决好,离生产出当时中国最好的香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那时候,全中国的卷烟厂大同小异,设备差距不大,各方面条件也差不多,唯一的差距就是政府要扶持哪一家。决定一家卷烟厂发展的几个要素:原料、设备、辅料、市场,尤其是辅料,当时都被严格控制着。
褚时健说:“盘纸我们不够用,所有生产的这些纸张我们都不够用。束丝要进口,全国都紧张,国家专卖局只能满足我们一半,就不能搞过滤嘴烟,而过滤嘴烟的效益最好。”
但是,如果从竞争角度看也有一个好处:既然大家的条件都差不多,而大家都没有刻意想去改变,那只要比别人在某方面好上一点儿,就会获得竞争优势。而褚时健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所以,当那些串换过家电的广东人再次出现的时候,他牢牢地抓住了。
这些嗅觉敏锐的广东商人了解了中国烟草业的状况后,开始寻找这些卷烟厂兜售他们能搞到手的辅料,当然,前提条件是串换。这个时候,香烟两级市场的差距已经很大,香烟串换能获得诱人的利润。
在发现“红塔山”“红梅”等香烟品牌初步畅销后,他们很快就找上门来了。之前他们也登门找过别的卷烟厂,但都被拒绝或冷落了。他们为玉溪卷烟厂拉来进口的束丝、盘纸、白卡纸等紧俏辅料,这是褚时健求之不得的事。玉溪卷烟厂出品的优质香烟,尤其是“红塔山”在两级市场上巨大的价格差使这些广东商人愿意付出任何东西。他们从美国、欧洲弄到这些紧俏辅料,转口香港,再把它们运到玉溪。
这些商人和褚时健都是利益协调的高手,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价格协议:玉溪卷烟厂给他们的香烟按出厂价算,而他们卖给烟厂的辅料也低于市场价,尤其远远低于国家调拨供应给玉溪卷烟厂的价格。于是,这成了一桩对双方都非常划算的买卖:这些商人让渡出来的价格很快能通过二级香烟市场几倍地补回来,因此,他们带着愉快而感恩的心情和褚时健做起了这些生意。
褚时健身上超前的市场意识开始展现出竞争力。
他把那套进口的设备和这些串换来的辅料,全部投入了过滤嘴香烟的生产过程中,发现什么品牌的香烟短缺就生产什么香烟。有了串换帮忙,这台261万元的天价机器在投入生产几个月后,就收回了投资。
彻底的市场信徒:鼓足干劲,争夺市场
褚时健是一个彻底的市场信徒,当市场发出哪怕不那么强烈的需求信号时,他也能敏感地捕捉到,并带着信徒般的狂热和兴奋投身到市场中,还能从对市场需求的供应中得到快感和成就感。当他得知MK9-5生产出的“红塔山”“红梅”受到市场前所未有的欢迎时,他调集了所有的力量来加强生产。
设备少,人力多,如何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率?褚时健要求大家想办法。熟悉机器运作的乔发科通过调查发现,要实现目前条件下的最高生产率,必须改变工人上班的节奏,变“三班倒”为“两班倒”,变8小时工作制为11小时工作制,中间留下两小时来换班和检修机器。因为减少换班频率能增加生产,最大限度地把人的力量和机器的能量发挥出来。
经过试验,这个建议果真能够增加产量。于是,褚时健毫不犹豫地采用了。他认为既然市场有了机会,就应该鼓足干劲干。在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下,2400多名职工都被动员起来了,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强度,以前一天松松垮垮只上8小时的班,现在必须紧紧张张地干足11小时。在褚时健的带领下,整个卷烟厂都被一种热情点燃了。
褚时健回忆说:“工人们确实干得够苦,连那些年轻的职工都有点儿顶不住了。不过,既然我们设备不如人、规模不如人、市场不如人,职工的技术也不如人,我们的干劲就必须比别人强。市场给予的机会是短暂的,只有拼命才能抓住。”
这样拼命工作的结果是,到当年的9月份,烟厂就把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完成了。在当时中国“承包”一词风靡的年代,国家、云南省、玉溪卷烟厂之间形成了一个“分成制”契约:在完成国家指标后,超产部分由省里支配,而超产的那部分销售收入,在扣除成本后,云南省又和玉溪卷烟厂进行再分配。这样,加班加点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就转变成了玉溪卷烟厂可支配的利润。
可是,时间一长,那些指责褚时健透支职工体能、违反国家劳动规定的言论就开始出现了。慢慢地,一场针对褚时健的规模不小的告状、上访开始了,他们从玉溪告到云南省委,并联名告到全国总工会、妇联,最后告到了国务院。这么长的劳动时间和这么大的劳动强度,确实违反了当时的国家劳动管理办法,对全厂2400多名职工的利益构成了损害。
在玉溪地委和云南省委一直保持沉默的情况下,这件事最后惊动了中南海。在一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带领下,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组成了一个调查班子进驻玉溪卷烟厂。褚时健解释了这么做的两个理由:一是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为国家、为企业也为职工创造效益;二是现在多投入的时间,3—5年后一定还给大家,现在每天工作11小时,未来每天也许只要工作6小时,甚至5小时。
当时,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国家改革氛围的感染下,正有点儿改革的苗头,也许是为了不破坏企业刚刚获得的自主权,最后的意见是由玉溪卷烟厂自己来处理这场危机。这些前来调查的“京官”,给那些意见较大的职工做起了思想工作:既然领导已经承诺以后会把时间还回来,那今天苦一点儿就算了嘛。
牛刀小试,利益激励
接受调查这件事也给褚时健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国有企业的劳动者关系,而他本身是一个市场利益的信奉者。他认识到,短期可以讲奉献精神,长期则必须有利益激励机制。大多数职工的行为是受其自身利益驱动的。只有设计出一种好的机制让他们愿意主动付出,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他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是农民在自留地干活的时候,没有谁的积极性有问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动力,为什么产量就不一样呢?二是火车站那些搬运工人,辛苦地搬运大包,但他们也不存在积极性的问题,因为这些工人是按搬运东西的件数来计算工资的。
褚时健意识到,在非强制条件下,劳动力是很难被榨取的,哪怕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而即使在强制条件下,榨取的成本也非常高昂,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子。
实际上,1979年,褚时健到玉溪卷烟厂后,他凭借国家规定的“企业可以适度进行奖惩”的政策,在玉溪卷烟厂实行奖惩制,但制度定得很死。全年最高奖金不得超过三个月的工资,奖励的范围很窄,并且很难对应到责任,员工的积极性并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这场告状风波之后,他决定突破政策的规定来调整分配制度。这个时候,同行的襄樊卷烟厂开始了计件浮动工资的改革。他马上派出劳动科的员工去学习,等这些人回来给他汇报后,他已经明白应该怎么做了。
他参考计件浮动工资的方式,并借鉴农村“大包干”的经验,提出了“单箱卷烟工资含量包干”的分配改革。为了和上层通道相对应,取得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他希望上级对玉溪政府同时也对玉溪卷烟厂实行“单箱卷烟工资含量包干”的政策。他把这个方案呈给了玉溪地委和云南省劳动部门,在获得他们的支持后决定实施。
这个方案其实很简单:按完成的生产量来计算工资,每一箱烟对应多少工资,把它先对应到生产车间,然后再分解到机台,最后分解到个人。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1981年11月,褚时健在二车间对这项改革进行试点,一个月后大获成效。二车间的月产量由1000箱增加到1140箱,产量、质量都有了新的突破,按规定,这个车间的工人能够领到1140箱烟的工资。
1982年年初,褚时健就在全厂推行这项改革:干8小时的人只能拿8小时的工资,干11小时的人拿11小时的工资,二者每月差150—2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样一来,因为超时工作而告状的事就慢慢绝迹了。
各车间都把职工召集起来开会,让员工自愿做出选择:愿意每天工作8小时的站一边,愿意工作11小时的站到另一边。然而,竟然没有一个职工愿意站到8小时那边去,包括那些告状和上访的职工。
“单箱卷烟工资含量包干”的改革,是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实行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它的推行直接刺激了内部竞争。之前,职工迟到和早退是普遍现象。自从这项改革实施后,“上班要人喊,出工不出活儿”的现象没有了,大家开始早来晚走,争分夺秒,甚至传出有深夜翻墙入厂加班的现象。
这个衰败的国有企业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这些改革又引来了外部的麻烦,当这些消息传到了周边的国有企业时,这些企业不愿效仿褚时健,而是一起来“劝告”和告发他。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褚时健这项改革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损害了工人利益。而财政部门确实已经注意到了玉溪卷烟厂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他们认为这样搞得左邻右舍不好办;税务局也发现玉溪卷烟厂的奖金超过了四个月的工资,他们声称要追查责任;还有人说褚时健是搞福利主义、物质刺激;有的企业甚至向上级告状,要求政府部门制止他这样做。
但褚时健顶住了压力。在一团乱麻的舆论旋涡中,玉溪地委站在了褚时健这边。在为此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地委领导明确表态说,只要生产效益好,突破国家规定的奖金限额,政府愿意承担风险。
为了不被上级部门“抓辫子”,他们把这看作一个君子协定,不做记录,不发文件。这让褚时健非常感动。
1982年,由于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市场化经营思路和内部竞争机制也引入玉溪卷烟厂。这一年,玉溪卷烟厂的税利达到了1。824亿元,比褚时健刚来时翻了一番,利润达到了1103万;而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979年不到300元,1981年不到700元,到了1982年就突破了2000元。
但也是在这一年,褚时健被当地纪委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因为他参与的辅料串换被视为投机倒把。
1982年,是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元年。在此之前,他应付问题;在此之后,他转守为攻。
……
我一生所追求的
褚时健
出一本写我的书,并非我的需要。一个人活到这个岁数,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对于述说已经没有了兴趣。
当玉溪卷烟厂厂长的时候,有人写过。那时是那时的环境,也许作者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有值得写的东西。时过境迁,我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就是人们说的“跌到了谷底”。再次成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是在我成为一个果农,种出了好吃的果子的时候。所谓的“触底反弹”,使得很多人表示出对我人生的兴趣,出一本关于我的书,好像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出版公司的编辑找到我时,我并不积极。我老伴甚至问:“你们出这本书,我们要不要出钱?”不是小气,而是认为自己出钱写自己,这种事情我们不做。
由燕云和赋宇写这本书,我有我的考虑,因为彼此认识多年,有一些事情,燕云还和我们一起经历过,对我和我的家庭比较熟悉,对我们所面对的种种波折和我们最后的收获有一种理解。写这种东西不是赶时髦,不是抓商机,他们是想对我的人生和实践有更好的总结,想从里面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要说我一生的追求,我想很简单,不管是给国家干还是为自己干,我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样。我有过失败,有过教训,能走到今天,还是个性使然。我这个人的性情就是不服输,用句时髦的话说:看重自我价值的证明。我希望对我的家乡、对我的民族、对我的国家做点好事,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有一种大的责任感。干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我的追求。
我这个人不习惯讲什么大道理,我对人生的体会就是自己走过的路。一个人的经历,他的情感、荣誉、挫折,包括他的错误,都属于这条路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历是一笔财富。但一个被经历压倒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笔财富的。
2013年我85岁生日的时候,我对大家说,我和老伴都是属牛的。其实我们并不属牛,只是有牛的性情。也就是说,我一辈子都要干事情,任何境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意义。
我的一生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我不谈什么后悔、无悔,也没有必要向谁去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只要自己不想趴下,别人是无法让你趴下的。小先问过我:“你对自己的人生如何评价?”我说:“这要由别人来讲,由后人来讲,自己不好说。”对我来说,过去的就过去了,过好今后的日子,干好最后的事情,这是我现在想的事情。
我说,写我不要编故事,不要讲大道理,求真求实最好。我不是什么天才,也不唱高调,一世为人,我追求完美和卓越,遵循实事求是。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许我的人生还真的有些可以总结的东西。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对于我们这些身在商业漩涡中的人来说,能被称作“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头衔,它意味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以及一种能够引领方向的能量。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褚时健这个人物。他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辉煌的企业家,到因故入狱,再到晚年重新站起来,种出闻名全国的褚橙。这种跌宕起伏的经历,本身就蕴含着无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我非常想知道,在书中,作者是如何去剖析他身上那些最核心的特质,是他的坚韧不拔?是他的战略眼光?还是他对于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去阐述“影响”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行为,让褚时健能够成为其他企业家的榜样?是他的经营理念?是他的管理哲学?抑或是他对待失败的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企业家都在寻求突破,寻求创新的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褚时健身上那种能够激发他人思维、引领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侧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着,在书页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一种对于事业的纯粹追求。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成功时不骄傲,在失败时不气馁的启发。对于一个正在经历创业艰辛的人来说,这样的指导,比任何纯粹的商业理论都更加宝贵。
评分初次见到这本书的名字《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就有一种莫名的触动。虽然我对褚老的故事略有耳闻,但始终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清晰。书名中的“影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智慧,让一位企业家能够去影响其他企业家?这其中必然蕴含着超越一般商业案例的深刻洞察。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其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积累上,更在于他所能传递的精神力量和对行业产生的积极推动。褚老的人生,无疑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符号。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从辉煌到低谷,再到绝地反击,这种经历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在承受巨大压力和挫折后,依然能够重新振作,并再次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的? 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被他影响的企业家,他们究竟是从褚老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具体的经营策略?还是更抽象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创新和韧性,如何应对市场波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褚老身上能够引发这种“影响”的特质,那对于我这样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褚老是如何在商业实践中展现出他的独特见解,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的。是他的诚信?是他的远见?还是他的坚持?一个能够“影响”的个体,必然拥有其独到之处。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对褚老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次深入挖掘和梳理。 我深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次对自身商业理念的审视和升华。我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去学习,去感受,那位“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的魅力所在,并从中获得启迪,更好地应对我自己的商业挑战。
评分刚看到《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这个书名,就觉得这本书非同寻常。在这个时代,很多书籍都在讲述成功学,但“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这句话,却点明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一种精神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我对于褚时健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经历在中国商界简直就是一部史诗。从当初的红塔山,到后来的褚橙,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智慧。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去挖掘和呈现褚时健身上那种“影响”其他企业家的独特之处的。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是因为他的危机处理能力?还是因为他的人生哲学? 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还是通过他的商业案例?或者是通过他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不拔,给其他企业家注入了力量?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世界里,能够成为他人的榜样,并且是“企业家”的榜样,这本身就说明了其非凡之处。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更具象的解读,让我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品质,让一位企业家能够超越自我,成为行业的灯塔,指引着后来者的方向。也许是他的诚信,也许是他的远见,也许是他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亲身聆听褚老的教诲。我希望能从他的故事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及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中,都保持一颗对事业赤诚的心。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一份关于智慧、关于勇气、关于人生真谛的礼物,我迫不及待想要打开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身处商业浪潮中的人,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神动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中,我便能感受到一股磅礴的力量。褚老,这个名字在中国商界几乎是传奇的代名词。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从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到因经济问题入狱,再到晚年出狱后,白手起家,种植褚橙,最终又一次创造商业奇迹。这种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窥探到,在褚老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质,能够让他在跌倒后依然能够站起来,并且比以往更加坚韧?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年纪,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是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吗?还是对事业的极致追求?又或者,是对自己能够再次创造价值的绝对自信?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和疲惫。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到能够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学习到他那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的能力。 书名中“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这句话,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究竟是哪些企业家,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和商业智慧,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成功,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益于褚老的“启发”?我想知道,这种影响是具体的商业模式的模仿,还是更深层次的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这种“传承”的力量,往往是伟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多关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商业行为,更是一种责任感、一种担当,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褚老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从不回避自己的错误,但更不甘于沉沦。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年华老去,内心的火焰依然可以熊熊燃烧。我期待着,在书页中,能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听他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他那份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一面映照出生命不息的奋斗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领略褚老的风采,去汲取他的人生智慧,去寻找能够点亮自己创业道路的火种。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对未来的道路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这本书上时,心中涌起的并非仅仅是好奇,而是一种深深的敬意。褚时健这个名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对事业近乎偏执的追求,更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豁达。 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去描绘褚老“影响”其他企业家的过程的。这种影响,是单方面的教诲,还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化学反应?是那些后来的企业家,在遇到瓶颈时,会去翻阅褚老的报道,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还是说,褚老本人,在某个阶段,会以某种方式,与一些正在奋斗的企业家进行交流,分享他的经验和感悟?我倾向于相信,真正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思维的启发。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联想到许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默默奉献、却又影响深远的先行者。褚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生阅历之丰富,跌宕起伏之剧烈,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他从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领导者,到身陷囹圄,再到晚年重新崛起,这样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些波折中,他内心是如何调整的?又是如何保持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褚老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在万科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中,他如何做到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历重创后,他又如何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而到了晚年,他又是如何看待财富、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这种跨越人生不同阶段的智慧,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的企业家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对褚老个人成就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种梳理和总结。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中国企业发展的脉络中,褚老所扮演的那个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正版,太贵!仅作者一家之言论,功过部分关于错误(过)太少写到!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一起买的书,这本书还可以。
评分包装非常精美,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看,希望会有所收获!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活动买的,很划算,质量不错
评分一本好书胜过千言万语,褚老师是不平凡的
评分这本还没看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