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企鹅经典品牌价值。企鹅经典始于1946年,诞生至今一直是英语世界经典
出版领域的领袖。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末期,在巴西东北地区的腹地,贫困的农民大众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困,被封建的统治阶级剥削,唯有宗教信仰是他们唯l的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秘的传教士“劝世者”来到卡奴杜斯,宣扬末日的考验和天国的来临,很快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戴。越来越多的人响应了“劝世者”的号召,纷纷投奔卡奴杜斯建立理想中的乐园。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代表作有《城市与狗》、《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酒吧长谈》、《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等。
二○一○年,因其“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宗教与小说
精彩书摘
他身材高大,但十分瘦削,似乎让人看到的只是他的侧面;他肤色黝黑,虽然瘦骨嶙峋,双眼里却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花。他脚踏牧师们穿的麻鞋,身着深蓝色的长袍,这一切令人想起那些在腹地走街串巷,给儿童洗礼、为已同居的情侣主持结婚仪式的教士们。很难猜出他的年龄、出身与来历,但是在他那平静的面庞上,在他那俭朴的生活习惯上,在他那冷漠、严峻的神情里,总有某种东西吸引着人们,即使他没有说出劝诫的话。
起初他是单独一人,总是突然来到,徒步行走,一路风尘,每隔三五个月出现一次。他那细长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晨曦或黄昏中,总是匆匆走过村里唯一的长街,脚步有些急促。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在响着铃铛的山羊、狗群和为他让路但好奇地注视着他的孩子们中间走着,并不回答那些认识他并且敬重他的妇女们的问候,也不理睬赶忙给他送来羊奶、面条和菜豆的女人。在走到村里的教堂之前,在反反复复、仔仔细细查明核实它的确房梁断裂、油漆剥落、钟塔破损、墙壁洞穿、地砖凸起、祭坛生虫之前,他是既不吃也不喝的。一片悲伤的阴云笼罩了他的脸庞,他难过得像逃荒的人一样。干旱夺走了他们的儿女、牲畜和家产,现在只好离乡背井、抛下亲人的尸骨去逃荒,逃荒,而不晓得究竟奔向何方。他往往伤心地哭起来;在泪眼中,那燃烧的火花越发可怕地闪烁着。他随即祷告起来,可祈祷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善男信女。他匍匐在地,或在石头上,或在破瓷砖上,面朝着祭坛的方向,或者祭坛曾经可能待过的方向,时而默祷,时而高诵,一两个小时地趴在那里;居民们在一旁观看着,脸上露出敬佩的神情。他祈祷圣灵、圣父和万福马利亚,以及一些别人从未听过、但是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也就死记硬背下来的祷词。“教堂的牧师在什么地方?”时常可以听到他这样发问,“这里为什么不给羊群安排一个牧人?”村子里没有牧师和上帝的住所受到破坏,二者都使他万分难过。
只是在乞求善心的耶稣饶恕人们把他的住所弄成这副模样之后,他才肯接受少量的饮食,有时仅仅做做样子,尽管在饥馑之年,村民们还是极力端出有限之物。他只肯睡在屋檐下,或者腹地居民为他安排的住室,很少有人看到他睡在吊床、木床或者房东为他铺设的褥垫上。他席地而卧,连毯子也不要,乌黑蓬乱的脑袋枕在臂肘上,略睡上几小时而已。他睡得很少,总是最后一个躺下,而第二天起得最早的牧人看见他时,他已经在修补教堂的墙壁或者屋顶了。
他讲道的时间是在黄昏之时,这时男人们已从田地里归来,女人们也做完了家务,孩子们都上床睡了。他讲道的地点就在每个腹地村庄都有的村中空场和十字街头。那里没有树木,只有遍地碎石,要不是天灾人祸加上人们懒惰的话,那里本可以建有花园、凉亭和长椅,从而可以称作是街头广场了。他开讲的时间是在夜幕降临之前、群星尚未闪烁的时候,那时巴西北部的天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晚霞,仿佛在那无限的苍穹之上正在燃放着大批的礼花。他开讲的时间正是人们点燃篝火以便驱赶蚊虫和烧烤食物的时候,那时凉风开始吹来:令人窒息的热气开始下降,这使得人们的心绪较为好些,否则更难以忍受疾病、饥饿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他讲述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事,对于围在他身旁的人群,并不特别注视某人,或更确切地说,那火热的目光绕过一圈男女老少的头顶,注视着只有他才能看到的某物或某人。他讲的那些事人们是明白的,因为早在那遥远的、刚学会吃奶的儿时,他们就已经朦胧地知道了。他讲的那些事是当前存在的,可以感知的,每日发生的,无法回避的,比如像世界的末日和最后的审判,也许在村民尚未修复倾斜的教堂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当慈悲的耶稣看到他的住所被人们弄得如此零落不堪,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对于那些不仅不帮助穷人,反而为了教会的开销将穷人的腰包搜刮一空的神父们,又该如何制裁呢?上帝的话难道是可以出卖的吗?上帝的话难道不应该恩赐给穷人吗?那些曾经发誓终生操守的神父竟然与人通奸,他们在基督面前将如何申辩呢?当着那位洞察人们的思想如同猎手识破虎豹足迹的人面前,难道能够撒谎吗?他讲的事是实际的,每日发生的,众所周知的,比如像死亡,如果心灵纯洁地去死,仿佛去过节日一样,那么死亡带来的就是幸福。难道他们是衣冠禽兽吗?如若不是,就应该穿戴起他们最好的服装,踏过生死之门,向遇到的基督鞠躬致意。他讲到天堂,也讲到地狱——那魔鬼的住所里充满了火与蛇,还讲到魔鬼怎样千方百计地装出一副无害的面孔。
腹地的放牛汉和雇工们静静地听他讲着,心里充满了好奇、恐惧和激动;沿海的奴隶和甘蔗园里获得自由的奴隶,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也是如此。有时某个人为澄清一个问题——但是这种情况极少,因为他那严肃的神情、低沉的声音、满腹的经纶把大家给吓住了——打断了他的话:这个世纪能够结束吗?世界能进入二十世纪吗?他看也不看,摆出一副沉着自信的样子,往往是高深莫测的样子,回答说:到一九○○年,大地的光将熄灭,群星将陨落;但是在这之前将会发生罕见的事情。他讲完以后便是一片肃静,只听见篝火噼啪作响和蚊虫被火焰吞噬的吱吱声;村民则屏住呼吸,绞尽脑汁去苦思那未来的世界。一八九六年,会有成千上万的畜群从沿海向腹地移动;大海将变成洼地,洼地将变成大海。一八九七年,沙漠将被牧草所覆盖,牧人与畜群将混成一体,以后就只有一群羔羊和一位牧人。一八九八年,帽子增加,头颅减少。一八九九年,河水将变成红色;一个新星将运行在天空。
因此,应该有所准备。应该修复教堂和墓地,后者是仅次于基督住所的重要建筑,因为它是进入天堂或地狱的前厅。其余的时间就该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去:心灵里。难道男人或女人还要穿戴慈悲的耶稣从未穿过的绫罗绸缎,诸如长裙、礼帽、皮鞋之类的奢侈品吗?这是些实际而又简明的劝告。他走后,人们还在谈论他:这是位圣徒,他显现过奇迹;他曾看见沙漠里长出了火红的草莓;他同摩西一样,一个声音把上帝不可言传的名字透露给他了。人们在议论他那些劝告。就这样,在巴西帝国结束之前和共和国成立以后,杜卡诺、索雷、安巴罗和本巴尔的村民先后听到了这些劝告;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庞孔塞霍、海雷莫孰、马萨卡拉和因安布贝的教堂又从断壁颓垣中崛起;按照他的教诲,圣多山、河谷峪、阿巴底亚和巴拉索的公墓全都加修了围墙和壁龛;在依达比古鲁、贡贝、纳杜沃、莫坎波,死人时也举行隆重的葬礼了。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阿拉戈因哈、乌亚乌亚、赫戈维纳、依达巴依那、坎波斯、依达巴依宁赫、海鲁、里雅索、拉卡多、西莫底亚斯,夜里人们都在传颂那些劝告。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因此,起初是一个村庄,接着又有一个村庄,最后在整个北部的乡村里,人们称这位发出劝告的人为“劝世者”,虽然他的真名实姓是:安东尼奥·维生特·门台斯·马西埃尔。
……
《最后的日出》 序章:破碎的宁静 当第一个警告信号撕裂了星球上空,人类的悠长历史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的通信网络在几秒钟内陷入了死寂,卫星像断了线的风筝般坠落,闪烁着最后的微光。从那个时刻起,熟悉的节奏被野蛮的混乱取代,繁华的都市变成废墟的丛林,曾经的秩序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始而残酷的生存法则。 “世界末日之战”并非是某个特定事件的代号,它更像是一个涵盖了接踵而至的灾难的集合词。起初,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太阳耀斑爆发,其能量之大,足以瞬间摧毁地球的大气层,让地表暴露在致命的宇宙辐射之下。紧随其后的,是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动,板块撕裂,火山喷发,海啸吞噬了沿海的每一个城市,将文明的根基连根拔起。最后,是那些潜藏在人类自身之中的黑暗——绝望、恐惧、贪婪和暴力,如同瘟疫般蔓延,将幸存者变成了彼此最可怕的敌人。 在这个被遗弃的星球上,幸存者们挣扎着,他们的生活从光明走向黑暗,从希望走向绝望。曾经的城市,如今只是布满焦土和残骸的墓地。摩天大楼像被巨人折断的牙齿,歪斜地指向阴沉的天空。道路被塌陷的建筑和扭曲的车辆堵塞,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硝烟和死亡的气息。 第一章:残垣断壁中的呼吸 艾莉亚,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曾经以描绘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为乐,如今却只能在废墟中寻找生存的痕迹。她的双手,曾经灵巧地挥舞画笔,如今沾满了泥土和血迹,熟练地操纵着生锈的工具,在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中搜寻着任何可用的物资。她并非天生的战士,但这场末日迫使她学会了比任何画布都更复杂的生存技巧。 她所在的城市,曾经是繁华的艺术中心,如今却是一座沉默的纪念碑,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悲凉。她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断壁残垣之间,每一个阴影都可能隐藏着危险,每一次响动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她的背包里装着不多的一些罐头食品、一个简易的水净化器,以及一把从废弃警局找到的、已经磨损的手枪。但她最珍贵的,是藏在怀里的一张褪色的照片——那是她的家人,在末日来临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天,当她在搜寻一处曾经的粮仓时,遇到了另一群幸存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警惕,眼神中闪烁着生存的野性和不信任。领头的是一个名叫马克的中年男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深邃而警觉。他手里紧握着一根粗大的金属棍,警惕地打量着艾莉亚。 “你是谁?从哪里来?”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 艾莉亚举起了空空的双手,试图表明自己没有敌意。“我叫艾莉亚,我……我一个人。” 马克打量了她一番,最终,他犹豫了一下,说道:“我们是一小群人,正在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可以跟我们一起。但我们有我们的规矩。” 艾莉亚没有选择,在这个世界,独自一人等于加速死亡。她点了点头,跟着他们离开了这座被遗忘的城市,踏上了更加未知的旅程。 第二章:希望的火苗与危险的阴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莉亚逐渐融入了这个小小的幸存者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故事和伤痛。有曾经的医生,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力救治伤员;有曾经的工程师,试图修理简陋的设备,改善他们的生活;还有曾经的教师,在绝望中努力维持着人性的微光,教导孩子们基础的知识和生存的技能。 马克是这个群体的领导者,他的果断和冷静在每一次危机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他有着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能够带领他们找到水源、食物,并在危险中保护大家。然而,他的过去,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谜团。有人说他曾经是一名士兵,有人说他曾经是一名罪犯,但无论如何,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群体争取生存的机会。 他们一路向南,希望找到传说中气候温和、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曾经的公路早已不堪重负,被自然的力量摧毁。他们不得不穿越崎岖的山地、泥泞的沼泽,以及被污染的河流。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风险。 一次,他们在经过一片曾经繁华的郊区时,遭遇了另一伙武装劫掠者。这些人比艾莉亚所在的群体更加野蛮,他们将幸存者视为猎物,抢夺他们的食物、水源,甚至生命。战斗在所难免,马克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技巧,而艾莉亚也在绝望中爆发出了潜藏的勇气。她用自己熟练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为马克提供了关键的支援。 然而,这场战斗也让幸存者群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人受伤,有人牺牲。伤者的呻吟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幸存者的眼神中,除了疲惫,又多了一份深深的悲伤。 “我们不能一直这样下去。”马克望着星空,声音低沉,“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真正的庇护所,一个能够让我们喘息,并且重新开始的地方。” 第三章:最后的据点与人性的拷问 经过漫长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山谷。这里比他们之前遇到的任何地方都要宁静,植物依然生长,水源也相对干净。在山谷深处,他们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虽然破败,但结构尚算完整,而且易守难攻。 “这里,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家。”马克看着大家,眼中闪烁着一丝希望的光芒。 他们开始清理基地,修复受损的建筑,寻找可用的设备。曾经的工程师利用废弃的太阳能板,为基地提供有限的电力。曾经的医生,则在一个简陋的医疗室里,尽力为受伤的幸存者治疗。艾莉亚则开始用废弃的材料,为基地绘制地图,并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和发现。 然而,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新的挑战却悄然而至。资源的匮乏,对未来的担忧,以及不同幸存者之间观念的冲突,都让这个小小的社区充满了暗流。一些人开始怀念过去,对未来失去信心,开始变得消极;另一些人则被权力和私欲蒙蔽双眼,试图控制更多的资源,掌握更多的权力。 一天,基地外的侦察队带回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正在向他们的方向逼近。这支力量似乎比之前的劫掠者更加有组织,他们的目标,很可能是这个来之不易的庇护所。 恐惧再次笼罩在每个人心头。马克召集了所有幸存者,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要么战斗,要么逃离。但是,逃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园,再次回到流浪的命运。”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自己的选择。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留下来战斗。他们并非职业军人,但他们心中有着守护家园的决心,有着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章:黎明前的黑暗 战斗爆发了。来袭的武装力量装备精良,攻势凶猛。幸存者们虽然人数少,装备差,但他们有着绝佳的地形优势,以及保卫家园的决心。马克带领着一部分人进行正面阻击,而艾莉亚则利用她对基地的熟悉,带领另一部分人进行侧翼的骚扰和破坏。 战斗异常惨烈。枪声、爆炸声、以及幸存者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有些人倒下了,但更多的人站了起来,用自己的身体,用手中的简陋武器,为身后的家人和同伴争取时间。 在最危急的时刻,艾莉亚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通道,可以通往敌人的后方。她带领着几个人,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这次危险的任务。他们的行动,成功地扰乱了敌人的阵型,为马克赢得了反击的机会。 当战斗平息时,基地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屹立不倒。来袭的武装力量被击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幸存者们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失去了很多同伴,许多伤员需要救治。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这只是这场漫长战争的开始。人类的文明虽然遭受重创,但求生的本能,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却如同火苗一般,在黑暗中依然燃烧着。 尾声:新的开始 “世界末日之战”并没有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式。幸存者们需要面对的,是重建家园的艰辛,是人性的考验,更是对未来的无尽探索。艾莉亚,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描绘美好事物的艺术家,她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幸存者,一个为生存而战的战士。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只要还有人愿意去爱、去创造,那么,即便是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也终将迎来属于他们的,最后的日出。 这本书,并非讲述一个英雄的传奇,它讲述的是无数普通人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是他们面对恐惧时的勇气,是对希望的坚守,以及在黑暗中,依然努力寻找光明的故事。它是一首献给幸存者的挽歌,也是一曲对未来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