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丢虽然在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不是长期投身其中的专家,他对维特根斯坦的阅读和认识也不能说是足够严谨和全面,但他将维特根斯坦放入这样一个反哲学家谱系的做法,为理解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新的视角,投下新的亮光,尽管这亮光不乏尖锐的批判。巴丢的批判虽然具有争议性,但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仍然保障了他的论证在一定范围内足以自圆其说,并颇具说服力,值得细读。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即对"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专门研究。巴丢将研究锁定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详尽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数学和语言上的开拓,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并从一种"潜在本体论"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行动的"反哲学"进行了质疑,引人深思。
阿兰·巴丢(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1937年出生于法属摩洛哥,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参加过阿尔都塞的学习小组,曾深受雅克·拉康的影响。1999年起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担任哲学学科主席,在逻辑、数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巴丢绝非书斋中的哲学家,有着激进的政治思想,在参与左派政治组织的社会活动方面不遗余力。作为一位高产的思想者,他已有数十部著作问世,如《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德勒兹》《圣保罗》《袖珍先贤祠》《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法国哲学的冒险》等。
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
读完最近手头上另一本关于当代现象学的著作,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的构建往往是如此的迂回曲折,让人在迷雾中摸索。因此,当我对这套“反哲学家系列”产生兴趣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叙事结构是否具有颠覆性。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某个哲学家的标准传记式介绍,而是通过对这位哲学家核心矛盾的挖掘,反过来揭示哲学本身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与可能性。巴丢的介入,想必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去神圣化”的倾向,他不会仅仅满足于复述观点,而是要找到那些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穿透性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姿态,比单纯的赞美或继承更有价值,因为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辩证法,将一个既定的思想体系,从内部瓦解,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加以重构,这才是真正的思想交锋。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知识的“可传播性”问题,很多深刻的理论因为语言的壁垒和概念的复杂性,最终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精英的私藏。我希望这套系列,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当然,我知道哲学讨论必然涉及术语的精确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是佶屈聱牙的。我特别期待,作者在阐释那些极具挑战性的概念时,是否能找到一种既保持原意的准确性,又能有效地“翻译”给非专业读者的桥梁。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扮演这个角色——即成为一个高阶思想的有效中介——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超学术圈层。我设想中的阅读体验是,即使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去阅读,也能在合上书本时,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某种强有力的方式拓宽了,而不是在密集的脚注和晦涩的从句中迷失方向,这对我来说是衡量一本哲学导读类书籍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上那低调却又引人深思的排版,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学术的沉淀感。我原本对哲学史上的某些人物抱持着既敬畏又疏离的态度,但仅仅是翻阅这系列其他几册的目录,就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阿兰·巴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挑衅的姿态,他似乎不满足于对既有思想体系的梳理,而是要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的骨架。我期待着,他如何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述,转化成一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严谨,又能让入门者感到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装帧工艺,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也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与之进行一场深度对话的智力挑战。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值,相信它在思想的锋利度上绝不会让人失望。
评分从书名中“反哲学家”这个定语来看,它似乎预示着一种颠覆性的视角,而非简单的梳理。这让我联想起过去阅读一些后结构主义大师的著作时,那种阅读体验是相当刺激的,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电流在思想中穿梭,不断地冲击既有的认知结构。我非常好奇,当巴丢这位以激进著称的思想家,去审视另一位同样充满争议的巨匠时,他会采取何种角度。我期待的是一种充满张力和内在矛盾的论述,而不是一种温和的、互相致敬式的学术对话。这种“反向操作”,要求作者必须对被研究对象的体系有超越常人的深刻理解,才能找到最致命的切入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对某个哲学家的研究,更是一种关于“何为哲学思考”的元反思。我希望它能带着一种近乎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挑战我们对知识的固有敬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哲学史上的许多重要转折点,都伴随着对前人思想的彻底切割或激进重塑。我猜测,这套关于“反哲学家”的系列,必然会触及到这种继承与断裂的永恒主题。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与政治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本实体。优秀的哲学解读,往往能揭示出那些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时代焦虑和集体无意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宏大叙事框架,让读者不仅理解了某个哲学家的观点,更能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必须要有那样的观点出现。这种对思想“必然性”的探究,是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喜欢维特根斯坦。继续深入研究
评分很好的书啊,支持京东,加油!
评分点击评价
评分绵延是直觉的前提。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精辟地概括了柏格森的直觉概念的特性“直觉是柏格森主义的方法。直觉既不是感情、灵感、也不是无序的共感,而是一种充分发展的方法,是哲学上最充分发展的方法之一,它有自己严格的法则,构成了柏格森所说的哲学上的‘精确性’。”在柏格森这里,直觉由一种心理能力被改造成了一种哲学方法。”
评分待商品评价 1
评分柏格森讲的直觉并不是一刹那间灵光闪现式的洞见,而是一种在延绵中思维的方式,一种渐进的活动,它的范围就像生命一样可以无限拓宽和加深。这就像《在路上》中凯鲁亚克为我们呈现的一样,文字的流动带来视觉的连续,反映着时间的绵延,即就是柏格森靠绵延中的直觉所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一样
评分1-2000字
评分最近三个月已评价2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