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提到歐洲,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這是一個風景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有森林,有綠油油的草地,有白皚皚的雪山,有層巒疊嶂的山峰,也有祥和安靜的山間峽榖和緩緩流動的林中小溪。然而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人類曾經創造齣輝煌燦爛的古希臘文明與古羅馬文明,也就成就瞭現代歐洲高度文明的發源地。
內容簡介
歐洲的曆史,一直都是戰亂不斷,充滿瞭戰爭火藥味的,直到近代的兩次世界大戰依然如此。《一本書讀懂歐洲曆史》從追溯愛琴海文明的足跡,到古希臘文明的開源:從羅馬帝國的興起與衰落,到愚昧統治下中世紀的蹣跚而行:從文藝復興的曙光,到啓濛運動的顛覆;從工業革命的發端,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最後到歐洲一體化的強盛……這是一部全景式再現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史學力作。
目錄
第一章 現代歐洲文明的先驅
孕育歐洲文明的愛琴海
希臘城邦的雛形
希臘完善的民主製度的形成
雅典的海上霸權
希臘城邦的衰落
亞曆山大大帝
古希臘文化
第二章 羅馬帝國時代的輝煌與衰落
羅馬的興起
羅馬對外擴張
羅馬的土地改革
羅馬帝國的建立
諸侯混戰局麵
基督教的興起
羅馬發達的文化
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三章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製度
查理曼帝國
西歐封建製的建立
王權與教權的爭鬥
十字軍東徵
城市和市民階層
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的衰亡
西班牙帝國的興衰
第四章 走嚮現代工業革命的歐洲
地理大發現
文藝復興時期
宗教改革運動
三十年戰爭
第五章 法蘭西、俄羅斯的崛起與工業革命的發生
法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
俄羅斯的崛起
工業革命
第六章 歐洲封建王朝的革命與統一
尼德蘭革命與荷蘭興起
英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
拿破侖帝國的興亡
德意誌的統一
意大利的新生
意大利南部
“一戰”中的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國
第七章 捲人世界大戰的戰爭與和平
“一戰”後的世界格局
俄國二次重大革命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二戰”中形成的兩大陣營
第八章 冷戰的激化和歐洲的分裂與統一
冷戰的起源
歐洲經濟的復蘇
柏林危機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歐洲統一運動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宗教改革運動掀開曆史的新篇章
長期以來,宗教改革都被認定是西方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而其開端,便是馬丁。路德在德意誌進行的宗教改革活動。盡管在這個問題上,多方均各執一詞:天主教保守派認為路德為受魔鬼誘惑而分裂教會;天主教認為新教為“分離的弟兄”;新教則認為路德為恢復宗徒教會的偉大改革傢。事實上,盡管爭議頗大,危害也不小,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還是掀開瞭新時代的篇章。
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紀首先在德國爆發、隨後迅速席捲西歐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社會政治運動。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也許是由於德國當時最早具備瞭宗教改革的各方麵條件。由於德國沒有強大的王權,皇帝又拜在教皇足下,所以它成瞭天主教勢力擴張最厲害的國傢。德國有l/3以上的土地歸教會所占有,天主教的上層有1/5是擁有領地的大諸侯,甚至還是選侯(選侯選齣德意誌國王,國王再經教皇加冕為皇帝,多譯為“選帝侯“),七大選侯中就有三個是大主教。他們憑藉政治和宗教上的特權,作威作福。在德國的教士們擁有巨大的財富,而他們的生活大多比較糜爛、腐敗。羅馬教皇經常把德國當作宰割的對象,甚至無節製地榨取其財富。他嚮德國人齣賣教會的職務,如主教職務就可花1.5萬-2萬金幣買得。這樣,每年大約有3。萬金古爾登(當時的一種金幣)從德國流入羅馬。據說這個數字是德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左右。所以,當時人們都稱德國是“教皇的奶牛”。
當時最遭人詬病的事情是齣賣“贖罪券”。原先,犯罪的人如嚮教會交一定的錢,他們的罪就可以赦免。如赦免殺人罪交7個杜卡特(當時的一種金幣),赦免搶劫教堂罪交9個杜卡特,赦免謀殺雙親和兄弟姐妹罪交4個杜卡特。後來.有的教會覺得如此斂財的速度太慢瞭,便聲稱人人都有原罪,人人都應該贖罪,贖罪的最好辦法是購買“贖罪券”。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藉口要修繕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在德國大量齣售贖罪券,特令美因茨大主教負責在德國包銷。為瞭得到皇帝的同意,教皇還答應將齣賣贖罪券的收入分齣一部分給他。同時,教皇還派特使專程來德國推銷。這種荒唐的行徑,終於引發瞭民眾的反抗,宗教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宗教改革是歐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首先在政治方麵,就是在宗教改革的前夕,民族主義興起;特彆是〕3世紀的下半葉,英國、法國十分明顯。君王跟貴族之間達成瞭共識,為瞭共同的利益,齊心抵抗任何外來的勢力,任何外國勢力的入侵都要抵禦,所以他們對梵蒂岡乾涉各國政權的行徑越來越無法容忍。
……
前言/序言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在世界經濟中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就領土麵積和人口數量而言,德國是一個隻有35.7萬平方韆米領土、約8070萬人口(2013年)的國度。但是,如果按照國內生産總值(GDP)特彆是人均GDP計算,德國無疑是一個強國。
德國還是一個盛産人纔的傳奇國度:偉大的數學傢高斯,詩人歌德,物理學傢愛因斯坦,音樂傢貝多芬,哲學傢馬剋思、黑格爾、康德、尼采、叔本華……數之不盡。他們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星星,閃耀在德意誌的上空。
一個國傢的文明程度決定瞭這個國傢的發達程度,一個國傢的文化傳承對其意識形態和民族性格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翻開一幅幅德國曆史畫捲,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幅變幻莫測的文化景象:邊界在變,國旗在變,首都在變,頭銜在變,語言在變,就連國名也變個不停。同一部德國史,對這個國傢的形象的描繪,前麵的篇章與後麵的篇章迥然相異。它時而如溫馴的綿羊任人宰割,時而如咆哮的雄獅揚威於世界,真是反復無常、迷離混沌。
德國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教育與科研水平一度領先世界,國傢為大學提供足夠的教育和科研經費,並倡導學術自由。德國先進的教育水平幫助其誕生瞭一係列重要的發明。德國還為發展中國傢樹立起瞭趕超先進國傢的模式,那就是把國傢視為經濟發展的機器,由政策和法律來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嚮。這就是今天常常提起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剋服瞭英國創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對當今世界影響深遠。
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付齣慘重代價,但又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裏躍升為歐洲第一。這個民族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他們樂於遵守自己製定的各種規章和製度。事實上,精確而閤理的安排總是能讓德國社會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穩步前進。
德國的宗教革命傢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瞭德國人埋頭苦乾、不肯苟且的精神。
德國人看上去不苟言笑,人們可能會覺得他們不易相處。在他們眼裏,任何事物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德國人的工作和生活絕對是界綫分明,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嚴肅、保守、自省,在做生意吋小心謹慎。德國企業管理者都很節儉,善於運用資源。
本書簡明扼要地勾勒齣瞭一幅較為完整的德意誌曆史畫捲,讓廣大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德意誌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讓讀者對德意誌曆史和文化有一個比較明晰的、客觀的認識,並從中學到德國人的獨特的處世風度和嚴謹的工作精神。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一部探討德國曆史的深度著作的圖書簡介,該書並非《一本書讀懂德國曆史》,而是聚焦於德國曆史的某一特定時期或主題,以詳實的考據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現齣不同於通俗讀物的專業視角。 --- 《德意誌的熔爐:從神聖羅馬到兩德統一的權力與文化圖景》 一部關於德意誌精神與國傢形態演變的史詩級考察 作者:[此處可想象一位資深曆史學傢] 頁數:約850頁(含大量一手文獻摘錄、地圖及未公開檔案照片) 裝幀:精裝典藏版,附贈多幅曆史地圖摺頁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對德意誌曆史進行時間軸式、麵麵俱到的普及讀物。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德意誌文明核心的“考古發掘”,旨在剖析塑造這個復雜民族與國傢的底層結構、核心矛盾與文化驅動力。作者以無可辯駁的史料支撐,將德意誌的曆史敘事從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權力中心的轉移、思想形態的衝突,以及地域差異如何共同鑄就瞭一個充滿悖論的“德意誌現象”。 全書以“熔爐”為喻,象徵著從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到現代民族國傢建立過程中,各種政治碎片、宗教信仰、哲學思辨以及社會階層反復進行的高溫淬煉過程。我們看到的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何為德意誌性”(Was ist Deutsch?)這一核心問題的曆史性追問。 第一部:碎片的聚閤與帝國的黃昏(約公元800年—1806年) 本書的開篇並未從凱撒或查理曼的時代開始,而是直接切入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的“結構性癱瘓”。作者詳細考察瞭“選帝侯”製度的內在缺陷,分析瞭三十年戰爭(1618-1648)如何不僅是宗教戰爭,更是對中央權威徹底瓦解的權力博弈。 核心分析點: 1. 雙元權力結構研究: 教皇權與皇權的持久拉鋸,以及地方諸侯(Fürsten)如何利用這種真空狀態,建立起早期絕對主義的雛形。重點分析瞭巴伐利亞、薩剋森和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早期國傢建設模式差異。 2. 德意誌“國傢病”的根源: 深入剖析瞭德意誌在地理、政治和經濟上(如漢薩同盟的衰退)如何落後於同期崛起的英法。作者援引大量德意誌邦國內部行政文獻,展示瞭地方割據如何阻礙瞭統一市場和共同法典的形成。 3. 啓濛運動的“室內化”: 與法國沙龍文化不同,德意誌的啓濛思想(如萊辛、康德早期的思想)是如何在有限的、受貴族資助的學術圈內醞釀,其對政治實踐的滲透力為何相對薄弱。 第二部:鐵血與浪漫的碰撞(1806年—1890年) 拿破侖的入侵是德意誌曆史的“休剋療法”。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戰敗如何催生瞭德意誌的民族主義覺醒,但這種覺醒本身就是一場內在矛盾的産物——它既包含瞭自由主義的訴求,也孕育瞭保守的反動力量。 重點議題: 1. “自上而下”的改革與反動: 對普魯士“官僚貴族改革”(如哈登貝格、馮·施泰因的改革)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其保留軍事貴族特權、犧牲公民自由的內在邏輯。 2. 1848年革命的“結構性失敗”: 本書對法蘭剋福國民議會的研究尤為深入,著重分析瞭議會內部自由派知識分子與激進派民主人士在目標(大德意誌還是小德意誌,君主立憲還是共和)上的不可調和性,以及他們對軍隊和行政係統的控製力缺失。 3. 俾斯麥的權力藝術: 對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不再是簡單贊揚或批判,而是將其置於“現實政治”(Realpolitik)的框架下,分析他如何嫻熟地利用民族主義情感作為工具,以實現普魯士的霸權目標,同時遏製自由主義。我們審視瞭《德意誌帝國法典》的製定過程,探究其如何將地方特權固化於聯邦製結構之中。 第三部:雙重遺産:文化焦慮與兩次世界大戰的前夜(1890年—1945年) 這一部分是全書最具爭議性的分析區域。作者認為,魏瑪共和國的睏境並非僅僅是凡爾賽條約的結果,而是德意誌從帝國嚮現代民主過渡過程中,其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慣性”與“精英階層不徹底性”共同作用的必然産物。 深入探討: 1. “精神的異化”: 對尼采、瓦格納等思想巨匠被簡化和濫用的曆史軌跡進行批判性考察。分析瞭“1914年精神”的形成,以及文化精英如何集體性地放棄對政治的批判責任,轉而擁抱某種烏托邦式的民族敘事。 2. 魏瑪的體製睏境: 細緻分析瞭魏瑪憲法中“緊急法令權”(Article 48)被濫用如何為獨裁鋪平瞭道路,以及工業界、容剋貴族和軍方在“幕後”如何係統性地削弱民主機製。 3. 納粹主義的“德意誌性”: 本書拒絕將納粹主義視為單純的“外部入侵”或“曆史偶然”。相反,作者主張納粹主義是對德意誌長期存在的“威權情結”、“技術至上主義”和“社群排他性”的一種極端、病態的集中爆發。重點考察瞭納粹意識形態中對普魯士軍事傳統的繼承與扭麯。 第四部:分裂、重塑與歐洲的邊緣(1945年—1990年)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戰後德國的“雙重化”進程,但著眼點並非兩國的經濟奇跡,而是它們在冷戰格局下所采取的不同“去納粹化”路徑及其對國傢認同的深遠影響。 關鍵論點: 1. “記憶政治”的差異: 對比瞭東德(GDR)將納粹主義定性為“金融寡頭與容剋階級的産物”,與西德(FRG)采取的更側重於“普遍人性之惡”的反思方式。分析瞭這種路徑差異如何影響瞭兩國在後來的統一進程中的文化融閤難度。 2. “新國傢”的閤法性構建: 考察瞭西德對美國模式的接納(“西方化”)與東德對蘇聯模式的依賴(“社會主義陣營化”)如何塑造瞭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結構。 3. 薩拉米香腸式統一的隱憂: 展望瞭1990年統一,指齣雖然政治上實現瞭統一,但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司法慣性以及“東部與西部”身份認同的衝突,遠比錶麵上看到的復雜得多。 本書的價值: 《德意誌的熔爐》是一部嚴肅的曆史著作,它要求讀者具備對歐洲近代史的基本認知。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對權力、意識形態和文化深層結構的剖析,揭示瞭德意誌民族復雜、矛盾且充滿張力的曆史軌跡。它為理解今日的歐洲政治格局,特彆是德法關係、歐洲整閤的張力,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參照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