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

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万士英<修纂> 著,黄尚文 校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铜仁府志
  • 万历
  • 明代
  • 历史
  • 文献
  • 古籍
  • 府志
  • 珍本
  • 套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2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900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2
套装数量:2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万历《铜仁府志》十二卷,乃郡人万士英所纂。士英乃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父宗孟.原任卫经历,以子贵,封知县。万历《铜仁府志》乃士英辞官返乡后所纂,考书中叙事下限均止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则成书定稿亦当在是年或稍后。原本人清以来即未见黔省志乘著录,今仅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庋有完帙,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悉加影印出版,遂得以回归故园本土。观其刻工墨色字样,犹是万历年间原刊之本,乃二百年来绝大多数志家学者所未曾经眼之书,而余曩年撰(馈州地方志考稿》,亦深以未获寓目为憾。故摩挲是书,如逢多年未见故友,快意之情,宛若登春风赏景楼台。

内容简介

  刚开始研究梵净山佛教时,最为传说和臆断所困扰,而原本真实的史实湮没不彰。即以“梵净山”山名为例,说法百出,大多并无实据,于是我开始寻找“梵净山”这一山名最早的出处。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有万历《铜仁府志》一书,并查到《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不仅是铜仁现存最早的一本地方志,还是明代贵州仅存的七本方志之一,又一直流落海外,国内无存,向来明代黔省历史之研究,少有参考者。即我省方志大家张新民先生,自述对《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也“尚未经眼”,其他学者更不必说。是以《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不仅有助于研究明代铜仁之历史,以明代黔省典籍之匮乏,其对明代贵州全省历史之研究,也必颇有价值。《万历铜仁府志》由万士英编纂。

目录

铜仁府志卷之一
方舆志
建置疆域图说
城池
公署
形胜
分野
祥异

铜仁府志卷之二
方舆志
山川
古迹
风俗
坊乡衢巷附
衢巷
津梁
亭馆铺舍附
铺舍
楼台
绰禊附

铜仁府志卷之三
食货志
户口
田土
贡赋徭役附税课
税粮
物产
金砂水碾坑场附
水利井泉附
惠政

铜仁府志卷之四
秩官志
监司
兵巡
守令幕属土司附
戎帅
名宦
迁谪

铜仁府志卷之五
学校志
庙祀书籍学田附
书籍
学田
社塾

铜仁府志卷之六
祠祀志
坛璇
祠庙寺观附
寺观附

铜仁府志卷之七
选举志
乡会
里选
毋电赠
乡宾
耆硕
省祭
恩例

铜仁府志卷之八
兵防志营哨粮饷
营哨
堡关附
额饷

铜仁府志卷之九
人物志
乡贤
忠节
孝义
烈女
节妇
隐逸
方伎

铜仁府志卷之十
经略志兴除安攘
兴除

铜仁府志卷之十一
经略志二
安攘

铜仁府志卷之十二
艺文志
记叙辩附
碑文
诗歌
赋颂赞附
后记

精彩书摘

  税粮
  府属六县司夏税:洞蛮麻布二百五十九条一丈五尺。每条长二丈,阔一尺,征银一钱,共银二十九两五钱七分五凰人条编。秋粮:米一千二百零三石九斗七升四合四勺八抄四撮八圭。
  铜仁县:洞布银二十五两九钱七分五厘;秋粮米四百九十四石九斗五升二合。内科粮五斗三升零七合。
  省溪司:洞布银,秋粮米二百六十石七斗九升一合八抄四撮八圭。内科粮二十四石七斗八升六合八抄四撮八圭。
  提溪司:洞布银,秋粮一百一十石七斗五升二合三勺。
  万山司:洞布银,秋粮九石九斗。
  乌罗司:洞布银,秋粮二百三十五石七斗四升九合一勺。内科粮一斗九升四合。
  平头司:洞布银,秋粮九十一石八斗三升。
  本府额设盐木税银六十七两二钱。各衙门油烛纸札公用。
  铜仁县屠店二税银一百零四两三钱九分。万历二十六年开县议设,备本县力役工食等费。
  条编万历兰十二年新旧共七千九百七十四两八钱八分七毫四丝’:铜仁县,二千七百一十七两二钱二分九厘七毫;省溪司,二千一百三十六两六钱七分八厘九毫六系一忽;提溪司,一千零九十三两二厘;万山司,一百五十八两三钱七分三厘五毫;乌罗司,一千二百四十八两一钱八分四厘;平头司,六百二十一两四钱一分九厘。
  起解各衙门柴薪公费等银,共五百一十八两零九分二厘。
  存留本府县司柴马公费斋膳等银一千二百七十二两九钱九分七厘九毫。力役工食等银三干四白六十两零七钱六分。
  给各驿马馆铺陈工食等银二千五百九十四两五厘三分。清浪驿马二十一匹.每匹连新议加增共五十六两;驴五头,每头连新议加增共二十九两六钱.铜仁县平茶等九乡各该马一匹;坡头乡该驴一头;省溪司司前、瓮帕二洞各马一匹、驴一头;龙洞马一匹;半嫩洞、六家敖寨各马一匹;提溪司司前该马二匹、驴一头;凯土洞该马一匹、驴一头;苗根洞该马一匹半;平头司、江口洞该马一匹;镇马驿马二匹零三脚,内二匹各银六十两,三脚该银石十两,驴半头,该银一十五两;内乌罗司上里,该马二匹、驴半头;省溪司、逭罗洞,该马三脚;平头司平贵洞于三脚内帮银十两;偏桥驿马三匹半。每匹连新议加增该银五十六两,驴半头,连新议加增该银一十四两八钱;内提溪司、凯土洞该马一匹;乌罗司下里该马二匹半;平头司、江口洞该驴半头。本府知府郑应龄《清浪马价议》见《经略》。
  IH志:本府额编驿马二十七匹零一脚,每匹征铅丝银三十两,后增至三十五两,今又增至四十两。正驴四头,每头征铅丝银五两,后增至九两,又增至一十八两,今又增至二十四两。搭糟驴二头,原系湖广五寨司过卖与铜仁司,附清浪驯搭糟走递,今折作正驴一头征价。
  按旧志嘉靖四年间郡人卢金、郑重修,距今未久,而马价顿增,搭糟之折亦非其故,无所考已。总之虚文日繁,滥票日多,以片纸市私恩,以副匹抵路费,有惜马之增,有折骑之供,毋怪乎卵路之疲困也。
  ……

前言/序言

  万历《铜仁府志》十二卷,乃郡人万士英所纂。士英乃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父宗孟,原任卫经历,以子贵,封知县。万历《铜仁府》乃士英辞官返乡后所纂,考书中叙事下限均止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则成书定稿亦当在是年或稍后。原本人清以来即未见黔省志乘著录,今仅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庋有完帙,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悉加影印出版,遂得以回归故园本土。观其刻工墨色字样,犹是万历年间原刊之本,乃二百年来绝大多数志家学者所未曾经眼之书,而余曩年撰《贵州地方志考稿》,亦深以未获寓目为憾。故摩挲是书,如逢多年未见故友,快意之情,宛若登春风赏景楼台。
  铜仁本思州宣慰司地,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始设府,领县一,长官司五,隶贵州布政使司。而地方志乘之修纂,考弘治长贵州图经新志》卷七《铜仁府形胜》,已分别引及府志及郡志,前后凡三条,则至迟弘治年间以前,已有专书记其事。嘉靖四年(1525),郡人卢金、郑重复撰有府志六卷,稍后之万土英以为“考摭详悉,后学倚为司南”(万历《铜仁府志》卷九《人物志》“乡贤”),或乡人记乡事,必有可观之处。而郭子章《黔记》卷十四《艺文志勤尚著录“《铜仁府志》十卷,铜仁知府闽中张锡撰,郡人进士陈扬产序”。考张氏到任知府时间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万士英《铜仁府志》卷一〈方舆志》载有其《拱宸楼记》并诗一首,则亦能文善诗者,非一般俗吏可比。作序之陈扬产则为当地名士珊之子,父子皆进士,时人尝为其建父子进士坊,亦有诗作见存于郭子章《黔记}卷十三令公署志上》。观其卷帙,已大增于前此所修之志,则述事必多补葺,纂修时间则当在万历二十四年张氏到任知府后未久。扬产既为其撰序,则地方贤达必多乐于助力,亦断可推而知之。最晚出者即为士英是书,然总计前后已有四次修纂,盖风气日开,人文日盛,书事记人,不可不载诸典籍,以免一方史事泯寂无闻乎?是铜仁之有志,由来已久,惟旧籍散亡,无从搜讨,明代志书仅存者,不过士英之书一部,亦流入东瀛,鲜少流传黔省。文献无征,令人叹息。即如清人徐如澍修志,多方搜考文献,竟以为“铜自前明启宇以来,未有专乘”(刘锡荣道光《铜仁府志锄引)。足证明代铜仁郡志晦隐既久,非特清人殊少引及,即名亦鲜为人知。见闻拘虚,未能博采,揆之古今,均无不引为恨事也。
  明代贵州地方志乘,修纂者既多,亡佚者亦多。省志姑且不论,府州志今尚有传本者,不过嘉靖腮南府志》、嘉靖憎安州志》及士英是书,寥寥三部而已。文献凋零,同归腐草,佚者固然已佚,存者则应加倍珍宝。则万历《嗣仁府志》之幸存于今,岂能不谓为黔中珍本乎?
  士英是书,帙共十二卷,分方舆、食货、秩官、学校、祠祀、选举、兵防、人物、经略、艺文等志,方舆二卷,经略复分兴除、安攘两篇,其余每志一卷,志亦合十二之数。体例兼取万历《州通志》及郭子章《黔记》之长,凡当地固有郡志,无论篇目阙失,或类次不当者,均有所补充调整。通读全书,可见巨纲细目,井然有序,酌古准今,足资法式。凡一郡之要政民风大事,大体己具录于兹篇。而设府以后之文章,甄录尤多,皆历来罕睹之作,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虽民间风俗甄采略嫌不足,依然难厌治史者求详求备之心,而欲研究有明一代铜仁地方史地文化,仍为案头不可不备之有用志书也。
  士英之撰是志,议论时采郭子章《黔记》之“嫔衣生曰”,子章乃江右王门重要人物,或士英之学派归属亦与其接近之乎?考志中《烈女传》,作者即以“天植其性、神牖之灵”为事论依据,又尝撰《署府事思南丞陈公去思碑》曰:“神矣!民心乎?子于是而知诚伪之应异也。诚则一,一则醇,醇则久而逾真,真真相感,无人不孚;伪则我先二,我二则人谁一之,久而感非其质,应非其真,相诈相虞,莫知抵极。
  ……

《明代地方志研究概览》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明代地方志研究现状的学术专著,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术视野。本书内容涵盖了明代地方志的起源、发展、编纂特点、史料价值、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历代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第一部分:明代地方志的理论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中国地方志的悠久历史,重点阐述了明代作为地方志编纂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日益精细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地方志编纂兴盛的社会动因。随后,本书详细介绍了明代地方志的种类,如府志、州志、县志、厅志、卫所志等,并对其编纂体例进行了梳理,如方志的“九志”说、“十志”说等,分析了不同体例在内容构成、叙述方式上的差异及其演变。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明代官方与民间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角色与互动,以及不同时期地方志编纂的政策导向和学术思潮对志书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明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解读 本部分聚焦于明代地方志作为珍贵史料的价值,并探讨了如何有效解读这些史料。内容包括: 地理与地貌: 详细分析了地方志中关于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信息的记载,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地貌变迁和自然灾害。 政治与行政: 深入研究了地方志中关于地方行政建置、官员任免、赋役制度、法律刑罚等方面的记载,揭示了明代地方治理的实际运作和权力结构。 经济与民生: 重点考察了地方志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货币、物价、人口、社会习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详实记录,展现了明代基层社会的经济生活图景和民生状况。 文化与思想: 分析了地方志中关于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学术流派、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资料,展现了明代地方的文化面貌和思想动态。 民族关系与边疆史: 特别关注了地方志中关于边疆地区民族构成、民族关系、边疆防御、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记载,为研究明代多民族国家形成和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解读方法方面,本书强调了史料的辨伪存真,提倡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交叉印证,并介绍了运用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环境史等多元视角来挖掘地方志深层含义的方法。 第三部分:明代地方志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本部分对近年来明代地方志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述。 现有研究成果回顾: 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在地方志通论、特定志书研究、地方志与某一领域(如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研究、以及地方志的版本学研究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运用: 探讨了将西方学术理论(如后殖民主义、性别史、微观史等)和新的研究方法(如数字人文、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于明代地方志研究的可能性与挑战。 研究的热点与争议: 辨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热点问题,如地方志的官方属性与地方精英的参与、志书中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折射、地方志与其他史料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地方志研究明代社会的变迁等。 未来的研究展望: 结合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志的研究,深化对地方志中女性群体、底层民众等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探索地方志在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中的潜力,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地方志的利用空间等。 本书通过对明代地方志文献的深入挖掘与理论分析,为理解中国古代地方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工具和研究范式。本书适合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对明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分隔。 |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致力于明代地方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盛事。我之前便接触过一些零散的明代府志资料,但往往受限于版本、完整性以及语言的隔阂,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次的《万历铜仁府志》能够集结繁简二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繁体版本让我在对照古籍原文时,更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文风与韵味,仿佛能够穿越回那个时代,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而简体版本的出现,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非专业研究者,如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进入到铜仁府的往昔世界。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的详细记载,以及那些可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习惯。一本如此厚重的府志,其背后蕴含的资料搜集、校订、注释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这背后定然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值得我们去致以深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是研究者手中的工具,更是普通读者了解地方历史、感受地域文化变迁的绝佳窗口。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这个书名时,心中就燃起了莫大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地方志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而万历年间,又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能够同时获得繁体和简体两个版本,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可以用繁体来品味那些古朴的文字,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而在需要快速检索信息时,简体版本又能派上大用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铜仁府那个时期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构?是否会有一些关于军事防御、赋税征收、或者民间习俗的详细记载?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最生动、最鲜活的部分。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将是巨大的,足以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评分

收到《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区最生动、最直接的窗口。这套书同时提供繁简两个版本,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我可以用繁体版本来体会文字的古韵,感受那个时代的书写风格,同时,简体版本也方便了我快速地查找和阅读。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万历年间铜仁府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有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的详细记录?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当时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甚至是社会组织结构?这些微观的、地方性的信息,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及历史的灵魂,让我感觉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实的生活轨迹。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角度,为您的《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撰写10段不包含具体书籍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评价都将力求详细、风格迥异,且字数不少于300字,并用

评分

拿到《万历铜仁府志》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古代士人严谨治学态度的敬佩。要知道,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年代,要编纂一部详尽的府志,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和时间去田野考察、收集文献、考证史实。更何况,这还是万历年间这样一个历史节点,正值明朝由盛转衰的复杂时期,地方志的记录,往往能捕捉到一些中央史书难以触及的微观层面。这套书包含的繁简二本,我倾向于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更可能是在版本考证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保留了不同抄本或刻本的特色。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当时的建置沿革、官制职能,以及最重要的,民生百态。比如,当地的农业技术、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情况,甚至是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风俗习惯,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府志,就如同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评分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的出版,对于明代西南地区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前,关于铜仁府在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的资料较为分散,版本考证工作也耗费心神。如今,能够集结繁简二本,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升了资料的可信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官员任免、赋税制度等方面的记录,这些都是理解地方治理体系的关键。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关于当地经济发展、物产资源、以及社会生活的描写。例如,当地的农业技术、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以及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习俗。这些微观层面的信息,是构建全面历史图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明代铜仁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套《万历铜仁府志》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更像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收到了一份厚礼。我一直在关注明代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而铜仁作为这个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方志的价值不言而喻。能够一次性拥有繁简二个版本,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节省了大量搜集和比对版本的时间,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史料基础。繁体版本让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原始的记录,感受原汁原味的笔触,而简体版本则方便了我们进行快速的检索和引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明朝廷对铜仁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地方官员的履职记录、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的记载。任何地方志,其价值都体现在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在主流史书中难以找到的、鲜活的、具体的信息。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评分

坦白说,这套《万历铜仁府志》的出版,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此前,获取关于明代铜仁府的详尽资料相对困难,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零散的文献,并且版本也良莠不齐。这次能够集结繁简二本,无疑大大提升了研究的便捷性和准确性。繁体版本能够让我们更直接地接触到原始的文本,而简体版本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更多对地方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受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明代万历年间铜仁府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详实记载。特别是那些可能在全国性史书中被忽略的地方性特色,例如当地的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物产和手工业。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独特性的关键。

评分

我必须说,《万历铜仁府志(套装繁简本共2册)》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钻研地方史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我之前也搜集过一些地方志的资料,但往往版本单一,或者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图景。这次能够一次性拥有繁简两个版本,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史料的尊重和对阅读便利性的需求。繁体版本让我在解读那些古老的词汇和句式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与书中的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简体版本则是我快速梳理信息、提取关键内容的好帮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万历年间铜仁府的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我对书中关于当时官员任免、地方治理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应对方式的记载非常感兴趣。这些微观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这套《万历铜仁府志》,拿到手里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不得不说,现代出版技术真是日新月异,能够同时提供繁简两个版本,这对于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更偏爱繁体字的阅读体验,总觉得那方块字里饱含着一种古朴的美感,而简体字版本则让我在快速查阅和信息获取时更加便捷。我一直对明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颇感兴趣,特别是像铜仁这样曾经相对边远的府州,其发展脉络和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往往能折射出当时国家整体的治理策略和经济格局。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万历年间铜仁府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是否会提及一些当时独特的社会制度、宗族文化,甚至是民间信仰?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独特性的关键。阅读府志,就像在拼凑一幅巨大的历史拼图,每块碎片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而这套书,无疑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珍贵碎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