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全宋笔记第八编 七》包括:《稽神錄》《江淮異人錄》《法藏碎金錄》。
《稽神錄》是一部笔记体的神怪小说集,是除《骑省记》之外,徐铉单独流传至今的著作。书中所记,多为灵异神怪故事,作者通过宣扬神灵显圣,讲述生活中因果报应的普遍存在。
《江淮異人錄》专记五代至宋初的异人怪事。
《法藏碎金錄》北宋晁迥撰。晁迥好读佛道之书,与儒家经典相参,有三教会通思想。《法藏碎金錄》即其晚年退居后,條叙读佛书之心得而成,多用骈句扇对。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稽神錄
江淮異人錄
法藏碎金錄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如既往的古朴典雅,但内里的内容却充满了现代的解读力。这次的第八编(七),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一些零散记载。虽然不是专门的科技史著作,但这些笔记中偶尔闪现的关于天文、历法、建筑、甚至是生活器具的创新,都让我看到了宋代那个辉煌时代的智慧光芒。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活字印刷术早期萌芽的一些说法,虽然篇幅不长,但作者的推测和引用的旁证,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同时,书中关于宋代商贸的描写,那些繁华的市井景象,那些往来的商旅,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一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说是“笔记”,但内容之驳杂,考据之精深,常常让我叹为观止。这次收录的文章,有我一直关注的某位史学大家对宋代边疆问题的最新研究,他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读来让人豁然开朗。另一边,又有关于宋代文人的轶事趣闻,那些风流韵事,或是才情横溢的创作故事,都如同昨日重现,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宋代茶文化的记载,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从茶具的选择,到烹煮的技巧,再到饮茶的意境,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茶室之中,闻着袅袅茶香,感受着闲适的氛围。
评分作为一个对宋代哲学思想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次的《全宋笔记》第八编(七)并没有让我失望。书中有几个章节,深入探讨了宋代理学的一些发展脉络,以及一些知名学者在哲学上的独到见解。虽然原文的表述常常比较晦涩,但编纂者们的注释和梳理,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深刻的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格物致知”的探讨,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读完这些篇章,我对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被遗忘的古籍。翻开《全宋笔记》第八编(七),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奇闻异事,让人目不暇接。有关于神鬼怪论的记载,有关于奇人异事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奇异解释。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都是史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民众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祥瑞和征兆的记载,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叙述,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
评分我是一名对宋代文学颇有研究的学生,而《全宋笔记》系列,无疑是我研究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库。《全宋笔记》第八编(七)的到来,让我欣喜若狂。这次收录的篇章,其中有几篇对于研究宋代词的流变,特别是那些边缘化的词人群体,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作者们对于当时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的观察,细致入微,常常能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关于宋代士人社交的描写,那些诗文唱和的场景,那些官场上的暗流涌动,都通过他们的笔触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读着这些文字,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想象着那些人的喜怒哀乐,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评分终于等到《全宋笔记》第八编(七)了!我一直都在追踪这套书,每一次的出版都像是一场寻宝之旅。这一次拿到手,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油墨的清香,都让我心头一阵激动。翻开目录,依旧是那些熟悉又充满魅力的名字,他们的文字穿越时空而来,带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最喜欢宋代笔记的,就是那种“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韵味,里面有高官名士的谈笑风生,也有市井小民的鸡毛蒜皮,有正经八百的史料考证,也有奇谈怪论的志怪传说。每读一篇,都像是推开了一扇窗,窥见宋代社会的一角。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古籍,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多少通往过去的窗口。这次的《全宋笔记》第八编(七),其中有几篇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描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宋代是生活品质比较高的朝代,这本书的描写也印证了这一点。从衣食住行,到节庆习俗,再到人们的娱乐活动,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宋代女性的生活,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们在家庭中的作用,在社交中的一些活动,都被记录了下来,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评分我是一名对宋代军事史感兴趣的爱好者,而《全宋笔记》第八编(七)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虽然书中没有大规模的战役记载,但对于宋代军队的组织、装备、训练,以及一些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佐证。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宋代火器的早期应用的一些零散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散,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读这些内容,让我对宋代那个看似孱弱却又坚韧的王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刚拿到《全宋笔记》第八编(七),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我对宋代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书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宋朝。这次的第八编(七),其中有几个篇章,详细记录了宋代官场的生态。那些朝堂上的明争暗斗,那些官员的升迁贬黜,那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位著名宰相的评价,作者的叙述既有历史的客观性,又不乏个人的洞察力,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这些内容,就好像在看一部古老的宫廷剧,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评分拿到《全宋笔记》第八编(七》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如同即将踏上一段古老的旅程。书中所收录的篇章,如同一幅幅宋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徐徐展开。我被其中关于宋代建筑的描述深深吸引,无论是巍峨的宫殿,还是雅致的园林,都通过文字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宋代艺术的片段,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戏剧,都隐约可见那个时代的风采。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古老街市的喧嚣,能闻到南宋宫廷的香气,能看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身影,这一切都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