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真的,非常“反潮流”。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恨不得把字体搞得花里胡哨,多用粗体、斜体和彩色标注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然而,这本《咨询心理学》却坚持了经典的、统一的字体和行距,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视觉上的“花招”。内文的结构高度依赖于清晰的小标题和分段,段落之间留白不多,这导致如果你不集中精神,很容易漏掉关键的逻辑跳跃点。对我个人而言,这要求我必须采取一种非常传统的阅读方式——即需要一支笔在侧,随时准备做笔记和标记重点。我尝试过一次在通勤的地铁上看这本书,结果不到十分钟就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因为没有足够的安静环境来处理那些细密而精妙的论述。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坐在书桌前,泡上一壶茶,心无旁骛地去研读的材料,而非那种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吸收的读物。这种对阅读环境的“挑剔”,也从侧面反映出它对内容严肃性的坚守,它不迎合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习惯,而是要求读者主动适应它所设定的学习节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在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平衡处理,虽然它涵盖了多种流派,但作者在陈述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中立立场。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技术时所采取的口吻——它不会武断地宣称A方法优于B方法,而是会详细阐述在何种来访者特质、何种咨询目标下,A方法展现出更高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反之亦然。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安全”,没有给人一种被强行“洗脑”的压迫感。例如,在探讨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交汇点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对立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关系建立”与“行为改变”这两个核心议题上的互补性,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咨询过程的理解。它不像一些入门读物那样,把某个学派塑造成“真理”,而是将它们视为不同工具箱里的专业工具,教导读者如何根据现场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扳手或螺丝刀。这种务实且不偏执的态度,是我认为这本书在众多心理学著作中脱颖而出的一大优点,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灵活的、非教条化的专业思维。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案例呈现方式也与我读过的其他教材大相径庭。它几乎没有那种详尽的、一步接一步的“剧本式”对话记录。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倾向于使用高度浓缩的“情境摘要”和“关键干预点”的分析。比如,一个长达数月的咨询过程,可能只用两页纸来概括其核心冲突、咨询师的重点假设、以及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干预瞬间。这种处理方式,初看起来可能让人觉得不够“过瘾”,因为缺少了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但细想之下,它迫使读者必须跳出对具体对话的依赖,转而关注背后的动力学和结构性问题。它考验的不是你记不记得某个咨询师说了什么,而是你能不能从作者提供的框架中,自己推导出在那个情境下,最关键的洞察点是什么。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训练的是读者的“抽象建模”能力,而不是“情景模仿”能力,这对于我们未来真正走向实操,是非常有价值的长期训练,因为它提醒我们,咨询的核心永远是理解结构,而非复制对话。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小失望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传统的学术书籍的风格,没什么花哨的元素,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理论堆砌。我本来还期待能在封面上看到一些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暗示,比如一些象征性的图形或者更温暖的色彩,但很遗憾,它呈现出一种严肃到近乎刻板的姿态。我当时心想,这下子得啃下一本难懂的“大部头”了,心里已经做好了与晦涩术语搏斗的准备。翻开目录,那种感觉就更明显了,大量的章节标题都是专业名词的堆砌,什么“存在主义取向的深度探究”、“认知重构的实验模型”等等,对于一个初涉这个领域的人来说,简直就像在看天书。我得承认,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阅读的,主要目标是搞懂这些概念的定义,并没有抱持着能从中获得多少个人成长的期望。不过,正是这种低期待,反而让我对后续的阅读体验有了更多的弹性去接纳。这种初印象的冷淡,实在让人很难将它与那些市面上热销的、强调“快速见效”的自助类书籍相提并论,它似乎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划清了界限,明确表示自己是一部严谨的、需要投入精力的学术著作。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微妙,说实话,有点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讲课,内容密度极高,信息量大到让人需要频繁停下来,合上书本,盯着天花板消化。它的论述方式非常倾向于逻辑推演和案例的结构化分析,很少有那种煽动性的、直击人心的“心灵鸡汤”式的语言。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理论框架的构建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执着于展示每一种心理学流派是如何从哲学基石一步步发展到具体操作步骤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风格,对于想弄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读者来说是福音,但对于只想快速知道“怎么办”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拖沓和迂回。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个关于移情概念的章节,作者用了整整三大段来回顾弗洛伊德、客体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对这一概念的演变性诠释,这部分内容如果删减,可能丝毫不影响读者理解当下的操作技巧,但删去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理论的立体感就荡然无存了。这本书的价值,似乎正在于这种对理论深度和历史脉络的坚持,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要求读者去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评分经典之作,慢慢研读,慢慢体味。
评分笔者因为学术交流的关系,经常去瑞士访问。瑞士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日本的九州岛那么大,绝对称不上一个领土大国。但是,瑞士却是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一。笔者的一位瑞士熟人,现在居住在瑞士的养老院.他所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80%来自瑞士以外的国家,如俄罗斯、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埃塞俄比亚、波兰、土耳其、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外国劳动者勤奋能干,非常阳光。他们能够在经济发达的瑞士工作,就已经证明他们是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外国人。这些跨国劳动者中有些人在瑞士买了房,把亲属从自己的祖国接过来一起居住;有些人与瑞士当地人结婚,取得了瑞士国籍,已经成为瑞士人。但是,瑞士苏黎世街头的另一番景象却与这些活力四射的外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苏黎世繁华街道上散步,人们会发现,在地下通道或是中央车站附近,经常坐着乞讨的年轻人,非常扎眼。这些年轻人面前摆着捐钱的盒子,旁边还陪着狼狗模样的大型犬。这些年轻人二十多岁年纪,不知道来自哪些国家。作为一个外国旅行者,我非常好奇,为什么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却是一副寒酸的样子,在那里乞讨。于是,我向当地人打听原因,原来瑞士苏黎世市有项政府规定,养狗要纳税,而且依据狗的体型缴税,身体越大的狗需要缴纳的税金也就越多。年轻人为了筹集养狗的税钱,就会到街头去摆摊募捐,这种现象已经成为苏黎世的社会问题。由于瑞士经济安定,生命安全有保障,涌人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当然,有些人很适应瑞士的生活,活得如鱼得水;但有些人并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走上了犯罪、吸毒的道路,更有甚者出现了各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患。写到这里,不由让我感叹,瑞士的状况不正是当今Et本的写照吗?
评分质量不错,属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还会购买.
评分很好,书没有磨损,内容很好
评分好书
评分棒哒哒的,很好。运输也很用心,没有损坏!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
评分很不错,质量也很好,就是有点薄!
评分鸡鸡鸡鸡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