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

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勇 著
图书标签:
  • 元青花
  • 青花瓷
  • 瓷器鉴定
  • 文物鉴定
  • 陶瓷研究
  • 艺术史
  • 中国陶瓷
  • 元代
  • 收藏
  • 迹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9951
商品编码:1161688379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勇 著作 定  价:200 出 版 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49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9109951   青花瓷起源与发展/2
  青花瓷定义/4
第二节  青花瓷起源与发展/8
一、青花瓷起源观点的演变/8
二、青花瓷起源/8
三、青花瓷发展受阻/8
四、青花瓷的成熟/10
第二章  元青花生产情况及研究意义/18
  元青花的生产/20
一、元青花的始烧年代/20
二、元青花的生产阶段/20
三、元青花的生产规模/22
四、元青花的产品流向/24
第二节  元青花的研究/32
一、1920年以前,空白研究阶段/32
二、1920―1950年,启蒙研究阶段/32
三、1950―1980年,附带研究阶段/32
四、1980―2012年,系统研究阶段/32
第三节  研究元青花的意义/36
一、历史的责任/36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陶瓷迹型学概论》后,陶瓷迹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是在新创学科——陶瓷迹型学原理的指导下,用于元代青花瓷器物证鉴定实践的工具书,也是一本以元青花显微迹型作为客观物证,证明元青花真伪的学术专著。中英文对照,为海内外喜好瓷器收藏的藏家提供了科学的可供比对的谱系。本书科研项目获得了专业机构的支持,如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东方陶瓷迹型物证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
《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并非一本仅限于描绘元青花纹饰细节的书籍。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元青花瓷器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严谨的物证鉴定。它将器物本身视为一本包含丰富信息的“证词”,通过对这些“痕迹”的细致解读,揭示其历史面貌、工艺特征以及真伪信息。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元青花图案的演变,而是深入剖析制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迹型”。这些“迹型”涵盖了从胎体、釉料、钴料运用,到成型、烧制等各个环节的细微之处。例如,在胎体方面,书中会详细探讨不同窑口、不同时期胎泥的成分差异、淘洗精细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器物手感、密度和泛色等特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却是辨别真伪、区分窑口的重要依据。 在釉料的研究上,本书会超越对釉面光泽、肥厚度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研究釉料的配方、烧成温度的影响,以及釉料与胎体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观裂纹、橘皮纹、棕眼等现象。这些“迹型”如同瓷器的“指纹”,记录了其独特的烧成环境和工艺流程。 钴料的运用是元青花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本书不会止步于对青料发色深浅、晕染效果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究不同钴料来源(如国产料与进口料)、钴料的研磨方式、以及在绘制过程中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渲染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层次的深浅。这些细节的把握,是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匠人风格的关键。 成型技法的研究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拉坯、修足、拼接等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如指纹印、旋坯痕、接痕、范痕等,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形态、分布、深浅的分析,来判断器物的成型方式、工匠的操作习惯,甚至推测器物的年代和工艺水平。 烧制过程中的“迹型”同样被赋予了高度重视。窑址、窑具(如垫圈、支钉)与器物底足、口沿等部位的结合痕迹,以及因窑内气氛、温度不均而产生的窑变(如窑红、窑蓝、火石红等)的分布和形态,都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证。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烧制痕迹,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窑炉结构、装烧方式以及当时的烧制技术水平。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器物上可能存在的修复痕迹。例如,古代器物的磕碰、崩口、暗裂等,以及后世的修补工艺(如金缮、银缮、漆缮等)留下的痕迹,都被视为重要的物证信息。通过对这些修复痕迹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器物的使用状况、流传过程,并为真伪鉴定提供辅助。 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单一的文献查阅或图像对比,而是强调“物证”的实在性。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实物标本(包括真品、仿品、传世品、出土品等)的直接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致考察、以及必要时的科学检测(如X射线、光谱分析等)来搜集和分析“迹型”数据。这些数据将构成严谨的鉴定依据,而非主观的臆断。 总而言之,《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旨在构建一个以器物本身为核心的鉴定体系。它摒弃了对元青花风格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制作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迹型”信息,通过对这些“迹型”的科学分析和解读,为元青花瓷器的断代、窑口归属、真伪辨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基础。本书适合对元青花瓷器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收藏家、鉴定师,以及任何希望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瓷器的人士。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鉴赏眼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深知要写一本关于某个具体器物类型,尤其是像元青花这样复杂且珍贵的专题书籍,需要何等的功力。《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这本书,无疑是站在了现有研究的前沿。作者在论述“迹型”的形成与演变时,参考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传世名品,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窑口青花瓷器胎质、釉料、彩料成分的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化的证据,让论证更加客观和令人信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工具书”,为所有对元青花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即使是资深的收藏家,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二字。作者在每一个论述点上,都力求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循。无论是对“迹型”的分类,还是对“物证”的分析,都充满了科学的逻辑和严密的推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仿古”的研究,它揭示了历史上那些高明的仿制者是如何模仿元青花的“迹型”,以及当时的鉴定者又是如何通过细微的差别来辨别真伪。这种“知己知彼”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元青花的历史发展和鉴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元青花,更是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客观鉴定的方法论。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物,去探寻它们背后隐藏的真实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和学术深度。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元青花的入门读物,它们更多地是从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的角度来介绍,这固然不错,但总觉得缺乏一些“干货”。而《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则完全不同,它是一本真正扎根于学术研究的书籍。作者在考古发掘、传世品研究、科学检测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梳理和数据分析,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我对其中关于元青花装饰技法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窑口在青花料使用和纹饰风格上的差异,印象尤为深刻。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让我对元代瓷器生产的复杂性和地域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元青花的“研究”,更是对那个时代手工艺、经济交流,乃至文化传播的一次深度挖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故事感”十足的物品情有独钟,而元青花无疑是最能承载故事的物品之一。《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器物本身的美,更看到了它背后的“人”和“事”。作者在分析“迹型”时,常常会联想到当时工匠的技艺水平、创作意图,甚至是他们的生活状态。书中关于“铭文”和“款识”的研究,更是让我着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却可能隐藏着制作者的身份、所属的时代,甚至是窑场的名称。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解读,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看到了工匠们在窑火中创造奇迹的场景。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讲述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而“迹型”和“物证”就是开启这些故事的金钥匙。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元青花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那些精美绝伦的元青花瓷器心怀敬畏,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无法深入触及。直到我翻开《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冰冷的瓷片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学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迹型”这个核心概念,这让我惊叹。我过去理解的“型”,更多是宏观的轮廓,而“迹型”则像是微观的指纹,是那些肉眼难以察觉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物考察和细致的图文对比,将元代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匠人制作的青花瓷器,其胎质、釉色、纹饰、足底、甚至笔触的细微差异,都一一梳理清晰。这种“迹”的追溯,让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匠人的心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彩的“寻宝”之旅。作者以“迹型”和“物证”为线索,带领我深入到元青花瓷器的世界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器物之下的秘密。我被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窑口元青花器物在胎骨、釉面、纹饰、足底等方面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判断器物年代、产地,甚至是窑场的重要依据。作者用清晰的图例和翔实的文字,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元青花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一个看似宏大的主题,拆解成无数微小的、可操作的细节,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作者在《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一书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对“迹型”的细致观察和系统分析,让我看到了元青花瓷器中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之美”。这些细节,包括胎土的颗粒感、釉面的橘皮皱、钴料的晕散、笔触的力度,乃至器足的削修痕迹,都成为了判断其年代、产地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书中关于“物证鉴定”的部分,更是将这些“迹型”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提供了一种科学、严谨的鉴定思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痕迹”之中,而发掘和解读这些痕迹,需要的是耐心、智慧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在层层线索中抽丝剥茧,最终揭示真相。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物证鉴定”的部分所吸引。在收藏界,真伪的鉴别始终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元青花作为价值连城的珍品,其仿制品的泛滥更是令人头疼。《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基于科学和逻辑的鉴定方法。它不仅仅是教你看釉面的光泽,或是琢磨纹饰的笔法,而是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窑口特征,到微观的胎骨结构、彩料成分,甚至是不起眼的窑裂和缩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列举的大量案例,图文并茂,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我仿佛亲临鉴定现场,学习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物证”,来判断一件元青花瓷器的真伪。这不仅仅是鉴定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件文物,而不只是“欣赏”它的表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的作者,将“迹型”这一概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明白,器物的“型”,不仅仅是外在的轮廓,更是其内在特质的体现,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痕迹。通过对这些“迹”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到制作者的技艺,窑场的特点,甚至当时的社会文化。书中关于“物证鉴定”的章节,更是将这种研究方法落到了实处,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体系。它让我认识到,文物鉴定绝非“眼学”,而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元青花。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元青花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懂”中国古代瓷器的书。作者在《元青花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中,将“迹型”研究和“物证鉴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我过去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相关书籍时,常常会对元青花的真伪存疑,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基于科学证据的鉴定方法。它让我明白,鉴定一件文物,需要综合考虑胎质、釉色、彩料、纹饰、造型,甚至窑烧痕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不仅增强了鉴定的准确性,更让我对元青花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元青花,而是在“读”它,去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