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抚顺故事集》中赵松回忆了成长过程中印象至深的家人、小伙伴、师傅、同事……语言老到、感情克制,细腻的叙述让人落泪。《抚顺故事集》虽然结构上是短篇小说集,但可以被视为一部别样的长篇小说,并纳入悠久的长河小说传统:它最终讲述了作家的自我教育与长成。《抚顺故事集》也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采用布脊纸面精装的当代汉语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抚顺故事集》是精心结构的短篇小说集,在虚构与非虚构间取得了巧妙平衡。《抚顺故事集》是赵松从自己的回忆出发,对抚顺——这座饱经沧桑的东北工业老城的地理和人事,进行了细腻深情的叙述。在《抚顺故事集》赵松解释了他身边的人们,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他自己,解释了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出版作品:《空隙》(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即出)、《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好的旅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积木书》(上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精彩书评
★假如你阅读过他(赵松)的小说,这个气味就会钻入你的鼻孔,写入你的味觉记忆,几乎没有可能再将它忘掉。多年以后,你可以忘记他的小说,忘记小说的名字,人物,情节,但你忘不掉这小说的气息。
——流马(小说家,诗人)
★读赵松的小说必须放缓脚步,当你放缓了脚步,你才会惊异于方寸间的世界是如此丰富,而这个世界原本就存在,不过是你在匆忙中错失了它。
——陆离
★赵松在“回忆”这件事情上,无疑投入了饱满的耐心。他尝试着一一还原这些空间上、距离上不远也不近的人们,在老日子里,用什么样的神态讲了怎样的话。就像冲洗照片一样,让他们原封不动地定格在一幅画面当中。
——坍婒坦菼
精彩书摘
诗人
有时候,某些理想,对于某些人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果。原因往往不是别的什么,只不过是天真。这样说,丝毫没有贬意,当然也没有要引伸出无辜感的意思。就算是一个人满怀天真地奔向所谓的理想,最后的结果令人觉得可悲,却也并不是无辜的。说到底,没人是无辜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谁也无法用什么看上去挺实在的结果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没错,我想到了一些人,不过这里我想谈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由于时间确实有些久了,我忘了他是哪年哪月去世的,只记着我是什么时候知道他的。我还能想得起来他的样子,他的微微有些翘起的像要吹口哨似的单薄嘴唇,以及安静而充满距离感的眼神。
一九八八年,我忽然很想当诗人。捧着那本薄薄的普希金诗选,我闭门造车,一个冬天里写出了近百首看上去像诗的东西。妈妈的一个女学生听说了这件事,就让我挑几个寄给她父亲,他是日报副刊编辑部的主任,是个诗人。过了一些日子,诗人转达了他的意见,说是还可以继续写,比如写些散文。我写了童年的事。后来儿童节的时候,就用上了,名字被他改过,叫作《童年记趣》。他还寄来自己的书,是本诗集,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他的字很圆滑,而他的人,却并不如此。
他是个比较典型的白面书生,言行缓慢,戴着金丝眼镜,经常自己出神。算起来,实际上我只见过他两面。只有一次是说了话的,内容就是他知道了我就是他女儿老师的儿子。他根本没记住我的名字。当时他特意重复了一遍,表示自己会记住的,可是后来证明他并没有记住。那是几年后的事,好像是六七年之后吧,在市内的一个新华书店里,我在买书,听到了有人对服务员说,“这本书卖得怎么样呢?”服务员说不好。那人说,“你把它放在最下面,怎么会有人看到呢?”服务员说,那你说放哪里呢,上面是鲁迅、巴金他们,难道要放在他们上面?那人就没话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他。
他并没有注意到我,迟疑了片刻,表情有些沉重地转身走了。这个场景让我心情复杂。旁边另外一位服务员看出了问题,说可能这就是他的书吧?那位服务员愣了一下,但转念就坚持道,就算是他的,也还是那个道理啊。我当时就想,再怎么写,也不能这样出书。他的那几本书,都是无名的出版社出的,印得很糟糕,封面设计更不用说了。这样的书,他已经出了近二十本。据本地另一位诗人透露,他一直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那个协会是有标准的,就是要有不少于几本的书出版。那么他都出了这么多书了,为什么还不能入会呢?这里涉及的是另外的条款,他没有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作品,另外,这些书基本上是他自己买的书号出的,而且都是报社印刷厂印的。这是他一辈子都没能打开的心结。不过,他有本书的前言倒是省诗歌协会的一位领导写的,称颂他有陶渊明的气质,像菊花一样平淡。
有一回另一位诗人在公园里搞了个讲座,听的都是年轻人,或者说文学青年。这位诗人身材高大,长发垂肩,表情木讷,显得比他更像个诗人,现在的。诗人讲自己在海边开会,回到房里灵感如潮水般涌来,顺手就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把手稿形容为雪白的浪花,被他收入抽屉里。随后就说到诗人的问题,认为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诗,可并不是诗人,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写诗,可仍旧是诗人。在场的文学青年们都觉得深刻而玄妙。后来有明白人悄然告诉我,这里说的写一辈子诗的人,其实指的就是他。那位诗人其实很通世故,此后不久的一次青年作家座谈会上,态度鲜明地对在场的人称颂他有晋人风度,是本地少有的诗人之一,并且再次说了那段深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有些人,写了一辈子……。他是最后发的言,心情很不错,谈到自己写诗的经历,年轻的时候拿着手风琴到河边靠着树,演奏的同时就构思一些诗。现在呢,则经常把白纸放在床头,有时候睡梦中想到了好诗句,爬起来就记下,常有惊人之笔。他举了个例子,在一个梦里,他将树叶比喻为春天的信号灯,为春天放行。他老婆当时被他开灯弄醒了,说他是老疯子。“可是不疯还谈什么诗呢?”他以此作为结束语。然后就是掌声了。
此后有几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一位老同学见面聊天,聊到文学,自然也就聊到了诗,我就提到了他的名字。同学说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他到母校演讲,然后校长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买一本他的诗集。很多学生不愿意,但也还是买了了事。为了让学生买得起,他还特意把本来就便宜的价格又降了几成,结果因为实在过于便宜了,有的学生干脆买来就直接把书丢到了垃圾桶里。他知道了以后很伤感,觉得现在的学生实在是越来越没有素质了。实际上,不买他账的人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中年文学爱好者就以认识他为荣。有的比他还年长的,见面不见面的时候都称之为老师。经他提携的几位中年诗人,后来也到了报社做事。他去世后,他们写了不少文章纪念他,但那些文字实在不堪卒读,经常被引为笑谈。他们后来也不好多谈他了,好像为了在圈子里轻松些混下去似的,只是说他是个好人。这两个字评语,显然让他们都轻松许多,就像找到了一种摆脱他的方式。
他的死讯是从日报上看到的。他死于脑出血。他的追悼会办得很风光,宣传部的、文联的、作协的、诗歌协会的、报社的、文学老年和青年们,在作协食堂里摆了二十几桌酒席。除了上级领导讲话是比较散文化之外,其他的悼词用的都是诗歌形式,古体的,新体的。追悼会几乎成了朗诵会。参与朗诵的都是老一代诗人,情绪都有些复杂激动,诗也越发的不成样子了。以另一位诗人为首的青年诗人们则稳稳当当地在下面喝酒,据他们说的死因是这样的:报社领导找他谈话,以他年纪偏大为由,建议他退居二线,指导年轻人,而不必亲力亲为了。他据理力争,声明诗人是不以年龄为界限的,更何况文学编辑工作需要的更多的是经验和热爱,而不是拉关系搞派对。领导觉得他这么说实在有些不像话了,就告诉他,这是组织上的决定,你要做的是服从。另一位诗人说,这是舍不得,这是他的命,其实呢,他是个挺单纯的人。说的时候,表情极为严肃。旁听的人们,也不得表情严肃起来,面对这盖棺定论般的评语。
……
《山海谣》 一部关于生存、记忆与乡愁的史诗 《山海谣》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被遗忘的山海之间,那里生存着一群古老而坚韧的民族。故事以一位年轻的萨满祭司的视角展开,他肩负着守护部落的古老传统与记忆的重任,同时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无尽海”的巨大盆地边缘,这里被层层叠叠的山峦所环绕,山峦之上,云雾缭绕,仿佛连接着天与地。盆地之中,隐藏着一片神秘而原始的森林,森林深处,古老的树木直插云霄,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落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草木与野兽的气息。这里是“山海族”的家园,一个与自然共生共息的民族。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风语”,他是一名年轻的萨满。在山海族中,萨满是连接神灵与凡人的桥梁,他们能够解读自然界的语言,预知未来,治疗疾病,并引导族人度过难关。风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对山川草木有着特殊的感应,能够听到风的声音,也能理解鸟兽的低语。然而,他继承的不仅仅是萨满的职责,更是族人心中沉甸甸的记忆和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山海族并非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在他们的古老歌谣中,流传着关于一个繁荣昌盛的“海市”的传说。海市曾是一个与外界交流频繁,文化发达的文明中心,他们的船队曾远航至遥远的大陆,带回了珍贵的货物和先进的知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蚀海之灾”——摧毁了海市,将他们的文明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只留下模糊的传说和散落在山海之间的遗迹。 蚀海之灾的起因,在山海族的传说中有多种版本。有的说是天降异象,海水倒灌,吞噬了城市;有的说是族人触怒了沉睡的远古神灵,招致了惩罚;还有的说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敌人,用未知的力量摧毁了他们的家园。无论真相如何,这场灾难都给山海族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让他们变得警惕,封闭,并对外界充满了戒备。 风语的父亲,也是上一代的萨满,曾试图带领族人寻找复兴海市的道路,但他最终在一次探索中失踪,生死不明。父亲的失踪,给风语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也让他对海市的过去充满了困惑和渴望。他继承了父亲的萨满袍,里面缝满了各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图腾,也缝满了父亲对他的期望和嘱托。 故事的开端,山海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盆地里的水源日渐枯竭,草木变得稀疏,野兽也开始迁徙。饥荒的阴影笼罩着整个部落。长老们开始忧虑,他们认为这是神灵的警告,预示着部落将走向衰亡。一些年轻的族人则开始怀疑传统的智慧,他们渴望寻找新的生存方式,甚至有人提议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去寻找传说中“生生不息之谷”。 风语深知,部落的危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迷茫。他认为,要想度过难关,必须重新找回族人失落的记忆,理解海市衰落的真正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他开始深入研究古老的文献和图腾,试图拼凑出海市的真实历史。他也会独自 venturing into the wilderness, 寻找那些被遗忘的遗迹,与那些依然留存的古老力量沟通。 在他的探索过程中,风语遇到了一位名叫“月牙”的年轻女子。月牙并非山海族人,她来自一个生活在更遥远山脉中的游牧民族。她的民族世代迁徙,崇尚自由,却也饱受着恶劣自然环境的折磨。月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山海族发生了一些摩擦,但她身上所展现出的勇敢、独立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却深深吸引了风语。 月牙给风语带来了新的视角。她没有山海族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她更关注当下,更相信通过努力和合作,可以改变命运。她看到了山海族族人的善良和韧性,也看到了他们因为恐惧和固步自封而错失的机遇。她开始尝试与山海族交流,分享她游牧民族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经验,也试图帮助他们理解外界世界的变化。 随着故事的深入,风语逐渐发现,蚀海之灾的真相远比传说中更加复杂。他通过解读父亲留下的日记,以及在古老遗迹中发现的刻纹,了解到海市的衰落并非完全是天灾,也与族人自身的发展和决策息息相关。例如,他们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科技的盲目追求,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可能成为了导致文明崩溃的导火索。 风语也发现了关于“不死之海”的另一条线索。传说中,在海市的遗址深处,隐藏着一个能够净化一切,让生命重生的神秘之地。然而,要到达那里,需要经历重重考验,并且要面对守卫在那里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由古代遗留的某种守护者所操纵。 在风语和月牙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年轻的山海族人开始动摇,他们对风语的探索产生了兴趣,并愿意跟随他去寻找新的希望。然而,部落的长老们却依然固守着旧的传统,他们认为风语的行为是对神灵的不敬,是对祖先的背叛。这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给风语的道路增加了许多障碍。 故事的高潮,风语带领着一群追随者,踏上了寻找“不死之海”的艰险旅程。他们穿越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攀登险峻的山峰,躲避凶猛的野兽,并在途中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月牙凭借她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成为了风语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终,他们来到了海市的遗址。遗址被一片荒芜的景象所覆盖,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在遗址的最深处,他们找到了“不死之海”的入口。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天堂,而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巨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界的压力,还要面对那些守卫着这个地方的神秘力量。 风语最终意识到,所谓的“不死之海”,并非一个物质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启示。它象征着一种能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蕴藏在自然的规律之中,也蕴藏在族人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坚韧之中。他们需要学会的,不是如何回到过去,而是如何与当下和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平衡。 在经历了一系列艰辛的斗争和深刻的领悟之后,风语和他的追随者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他们没有找到能够瞬间复兴海市的灵丹妙药,但他们找到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带着对过往的敬畏,对当下的担当,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部落。 《山海谣》并非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文明与自然的哲学沉思。它探讨了在面对挑战时,个体与集体,传统与革新,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张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存之道,不在于逃避或固守,而在于理解、适应和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 故事的结局,风语并没有成为一个统治者,他成为了一个引导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帮助山海族人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连接自然。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如何与周围的族群进行互助,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新的知识相结合。部落虽然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但却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山海谣》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海画卷,也勾勒出了一群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它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与爱的歌谣,在遥远的群山与深邃的大海之间,回响着永恒的生命律动。读者将跟随风语的脚步,一同经历一场关于成长、救赎与希望的史诗般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