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史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早期电影
  • 影像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
  • 1919-1927
  • 纪录片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1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80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影像史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作为追寻中国影像发展脚步的忠实记录,其意义不言自明。这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煌煌巨著,它涵盖了光影理论、摄影术美学及各流派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各时期摄影刊物、世界各种摄影器材及国产摄影器具的演变,世界和中国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摄影家及其代表作等,林林总总,尽皆收录。其工之巨、其事之繁、其意之深、其效之实,皆为前所未有。所以这是百年来(1839一1949)摄影界劳动之总结,是中国百年历史之影像记录。
  “中国影像史”系列按此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为第五卷,时间是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 1911-1927年北洋的激荡岁月
第一节 武夫当国
一、北洋战火
二、职能建设
三、外交成败
第二节 经济变迁
一、工商业普遍发展与农业相对停滞
二、阶层流动、三教九流
第三节 夫子议政
一、北洋政府的文教政策
二、各种主义、党团与传媒
小结

第二章 1919一1927年影像文化总貌
第一节 新闻摄影浪潮
一、传媒上的新闻摄影
二、新闻摄影及其从业者和新闻摄影研究
第二节 摄影艺术探索
一、艺术摄影的创作尝试
二、中国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西方视角的多元呈现
一、备受青睐的社会调查
二、西方的新闻视角
三、不曾放弃的艺术尝试
小结

第三章 1919-1927年影像产制环境
第一节 影像产制的技艺前沿
一、照相器材的发展
二、暗房技术的发胜
三、摄影艺术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影像的产制条件
一、摄影器材条件
二、民间照相馆业
三、影像印刷条件
第三节 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一、摄影艺术团体
二、照相馆
三、摄影通讯祉
四、第一批专业摄影记者的出现
小结

第四章 1919-1927年影像构成特点
第一节 影像题材选择
一、艺术摄影
二、新闻摄影
三、其他应用摄影
第二节 影像体裁概述
一、荦幅影像创作
二、专题摄影创作
三、影展滥觞
第三节 影像造型攻略
一、主体的表现
二、形象的抓取
三、结构的选用
小结

第五章 1919-1927年影像传播特征
第一节 影像传播媒介
一、发行影集、画册
二、出版报纸摄影副刊与画搬
三、举办摄影作品展览
第二节 摄影人才培养
一、设置新闻摄影机构
二、成立摄影教育机构
三、出版摄影图书期刊
第三节 影像传播价值
一、影像纪实价值
二、舆情导向价值
三、艺术消费价能
小结

第六章 1919-1927年影像人物
第一节 影像出版人物
伍联德
冯武越
梁得所
戈公振
毕倚蚍
第二节 美术影像作者
陈万里
刘半农
潘达微
吴中行
胡伯翔
张印泉
吴印咸
第三节 新闻影像记者
邵飘萍
顾淑型
王小亭
魏守忠
第四节 纪录电影影像的创作者
黎民伟
小结

第七章 1919-1927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 本时段电影的特色
一、民族电影企业之始一一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二、民营电影公司酉花齐放——在曲折中发展
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武侠神怪片的泛滥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一、中国影业公司的兴起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
三、生产场所的变更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形态
一、电影被当作投机事业经营的畸形繁荣
二、不同影片公司的创作倾向
三、苏联电影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中国
第四节 电影展示的场域
一、电影影像展示的社会场域及其变化
三、电影期刊的出现与发行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一、半殖民地半半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像
二、旧市民影像
小结

第八章 1919一1927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第一节 影像创作理念
一、"中国画意"的美术摄影
二、我国最早、最完整的摄影艺术理论著作出版
第二节 影像的创作类型
一、美术影像
二、照相馆影像
三、新闻影像
第三节 影像创作风格
一、抒情写意的工具
二、荚术摄影风格
三、摄影的民族化
小结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二、资料汇编
三、论义部分
四、网络资源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视觉叙事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将读者带入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徘徊,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寻求自身出路的时期。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图片,而是深入挖掘这一时期庞杂多样的影像资料,通过细致的梳理、考证与解读,重构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八年。它致力于展现视觉媒介如何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不仅记录历史,更参与塑造历史,成为理解时代精神、社会变迁以及个体命运的独特窗口。 1919年,五四运动的呐喊划破了古老帝国的沉寂,新文化思潮如烈火般席卷全国,启迪民智,呼唤解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军阀混战的阴影挥之不去,民族工业在困境中艰难发展,国际局势的变幻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电影、版画、漫画等各种影像形式开始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们或记录下革命的火种,或描绘出社会的百态,或承载着民族的呐喊,或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 本书的研究对象——1919年至1927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时段。它始于五四运动的余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创建,国民党改组与北伐战争的兴起,直至国民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经济领域的起伏跌宕,文化思想上的激荡交锋,社会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被当时的影像一一捕捉。 视觉的洪流:影像的生产与传播 在这一时期,影像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方摄影技术和电影制作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催生了本土的影像从业者和制作机构。新闻摄影以其即时性和真实性,成为报道时事、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申报》、《新闻报》等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摄影报道,生动地再现了政治集会、军事行动、社会事件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电影作为新兴的娱乐和宣传工具,开始在大城市流行,虽然其内容多以娱乐为主,但也零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同时,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一些本土的影像创作者和出版者,利用相机、画笔和雕刻刀,积极介入社会现实。他们拍摄的宣传照片,常常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旨在唤醒国民意识,凝聚民族力量。进步的漫画家们则以辛辣的笔触,批判时弊,讽刺黑暗,用视觉语言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木刻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曾一度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虽然本书的重点在1919-1927年,但此前的版画传统已经为这一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些充满力量的木刻作品也开始在各种刊物上出现。 影像的碎片:历史的重构与解读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的价值在于其对这些影像碎片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本书并非简单地展示图片,而是通过对影像内容的细致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创作意图和社会影响。 例如,对于记录政治事件的影像,本书会考察其拍摄者是谁,拍摄地点在哪里,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影像在当时的传播范围和受众。一张张领导人公开露面的照片,一场场学生游行示威的场景,一次次军事冲突的现场,都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的生动注脚。本书会试图解读这些影像如何被使用,如何影响公众认知,以及它们在历史叙事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反映社会生活的影像,如城市街景、乡村风貌、家庭肖像、日常劳动等,本书会关注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以及社会习俗。一张老照片中,一位正在织布的女子,可能诉说着传统手工业的艰难;一家人的合影,则可能折射出新旧观念的交织。本书力求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影像,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中国。 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像,如戏剧表演、文学活动、艺术展览等,本书则会探讨影像如何记录和推广当时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实践。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形象,话剧舞台上的激情呐喊,都可能通过影像得以保存和传播。 影像的力量: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的核心论点在于,影像在这一时期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记录历史,而是开始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建构之中。 见证历史的真实: 尽管任何影像都可能带有拍摄者的视角和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影像以其直观性,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生动的证据。它们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直面历史的发生。 塑造公众认知: 报刊杂志上的影像报道、电影的放映,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时公众的认知和情感。革命者的形象如何被呈现,国家的苦难如何被描绘,这些都可能影响人们对政治事件的判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承载民族记忆: 影像成为了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那些记录下民族苦难、斗争与希望的画面,代代相传,成为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 反映时代精神: 影像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激情昂扬的呐喊,还是迷茫无助的眼神;是蓬勃发展的城市景象,还是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本书将通过对大量珍贵影像资料的呈现与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1919年至1927年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影像的汇编,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视觉文化力量的探索。读者将有机会通过视觉的语言,感受那个时代羧血与泪水、激情与希望交织的真实脉搏,理解中国如何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一步步走向新的未来。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將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如“新思潮的視覺圖景”、“政治風雲的影像記錄”、“革命浪潮中的影像代言”、“社会百态的庶民映像”、“民族危机的視覺呼喚”、“新兴媒介的影像探索”等,深入剖析各類影像的歷史價值與學術意義。它旨在為研究中國近代史、視覺文化、傳播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寶貴的資料與視角,同時也希望能夠吸引廣大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開啟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覺歷史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简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充满了敬畏,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触及历史的灵魂。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些黑白但充满力量的影像,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将我带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作者对影像的选取和解读,堪称一绝。他不仅仅是罗列照片,更是通过对每一张图片的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去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巨大信息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无论是城市里衣着光鲜的年轻男女,还是乡村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抑或是街头巷尾的小商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挣扎,都通过影像被真实地定格。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厚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书中关于当时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像记录,比如京剧、电影、以及新兴的文学作品等,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历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充满人性光辉的。

评分

这本书《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打开它,我便被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所包围。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时期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得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探索它。作者在选取和解读影像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独到眼光。他不仅关注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善于从细微之处发掘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群的肖像式记录,那些农民的淳朴、工人的勤劳、商人的精明、知识分子的忧思,都通过影像被生动地定格,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多元与复杂。我对书中对当时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像呈现尤为着迷,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宴饮,还是公共场合的集会,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变迁。作者对这些影像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影像作为切入点,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融为一体,为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解读空间。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维度。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能获取的资料。而这本书,正是将那些常常被忽视的“视觉证据”提炼出来,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作者在处理这些影像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展示图片,更是通过对每一张图片的细致考证,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故事,去还原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当时城市生活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繁华的街景,那些新兴的公共建筑,那些来往的车辆行人,都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城市初步现代化的轮廓。作者对不同城市在影像中的差异化呈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各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步伐和特点。同时,书中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记录,比如婚礼、节日、娱乐活动等,都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挖掘,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和发现,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真是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文献资料和抽象的文字描述难以让我身临其境。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影像片段,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变革的时代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图片,而是通过极其详尽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将影像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还是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抑或是 nascent 的新文化思潮如何通过影像传播,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当时电影工业萌芽的探讨,那些早期电影的海报、剧照,以及对早期电影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与初露锋芒的希望。还有对社会变革的视觉呈现,从辛亥革命的余波未了,到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再到各种思潮的碰撞与融合,影像成为了最直接、最生动的见证。我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的呐喊,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用影像书写的生动史书,它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干涩文字。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能够不断地提供新的视角和解读。而这本书,正是通过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作者在解读影像时,展现了非凡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物命运和时代背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当时社会思潮碰撞的影像记录所打动。那些新旧思想的交锋,那些青年学子的呐喊,以及知识分子们的思考,都通过影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巨大力量。作者对这些影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当时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对于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影像呈现,比如留学生、外国商行、以及来华的传教士等,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走向开放和融入世界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读《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我便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然而,真正让我沉迷其中的,是书中那些触动人心的影像叙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挖掘出了大量鲜为人知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影像资料,并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历史的脉络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一张照片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甚至是道具的摆放,都可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不仅识别出了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碎片整合起来,构建出更为宏大的历史图景。例如,书中关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生活的描绘,那些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的学者,那些在书斋中伏案疾书的文人,他们的神情、姿态,通过影像被永恒地定格。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激荡的源泉,以及文化变革的根基。作者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像呈现也十分到位,从衣着光鲜的官僚士绅,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匠,再到在街头奔波的小商贩,每一个群体的生活侧面都被细致地捕捉。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组成的宏大画卷。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百年前的中国,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我便被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所震撼。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片集,而是一部用影像构建起来的、极其深刻的中国近代史。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当时城市化进程的影像所吸引。那些正在兴建的现代建筑、正在改造的街区、以及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都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城市面貌的剧变。作者对不同城市在影像中的差异化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各地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同挑战和机遇。同时,书中对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的细致描绘,比如家庭结构、婚姻习俗、以及节庆活动等,都以一种鲜活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相结合,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图像是叙述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之一,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老照片堆砌,而是通过对每一帧影像的深度解读,去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政治变迁。书中关于当时教育发展的影像,那些简陋的学堂、努力学习的学生、以及充满理想的教师,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作者对教育机构的影像呈现,以及对教育理念变化的梳理,都为我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证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像记录,那些刚刚起步的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以及代表着中国自主生产的商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和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眼见为实”的方式,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视觉盛宴。我原本对那个时期抱持着一种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视觉化呈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像,那些刊登在报刊上的漫画、宣传画,以及知识分子们的合影,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对旧传统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拥抱。作者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其表面的意义,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文化动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像记录,那些不同派别的领袖人物的肖像,那些重要的政治集会的场景,都让我对那个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的关注,例如偏远地区的生活景象,或者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厚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关注到了那些构成历史肌体的每一个微小的个体。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这本书,如同一位沉默的史官,用无数的影像片段,诉说着一个时代的传奇。我一直认为,史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的温度。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影像的搜集和整理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交通和通讯方式发展的影像记录。那些老式的火车、汽车、轮船,以及电报局、邮局的场景,都清晰地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和进步。作者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技术革新对社会生活和信息传播产生的巨大影响。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娱乐方式的影像呈现,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戏院、公园、以及各种街头表演的场景,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紧张的社会变革中,寻求放松和慰藉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与真实,远胜于那些枯燥的文字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