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良志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中国美学
  • 通识
  • 讲座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名家
  • 国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5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17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过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过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内容简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该领域专家。《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论述中既注重整体观的概括,又拈出若干范畴,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语言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出色著作。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主要作品:《石涛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引 言 生命超越的美学
第一讲 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乐: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 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超越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超越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

第三讲 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

第四讲 骚人遗韵舶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

第五讲 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 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创造无言之美

第七讲 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 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讲 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

第十讲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

第十一讲 华严境界
一、境与世界
二、境作为媒介
三、以境显理
四、境作为审美标准

第十二讲 饮之太和
一、生命的和谐
二、适度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天和原则
五、平和原则
六、艺术中两种和谐境界

第十三讲 妙悟玄门
一、妙悟是否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二、妙悟与其他审美认识活动之区别
三、妙悟是一种慧的直觉
四、妙悟的核心在回到世界中

第十四讲 形神之间
一、以形写神
二、重神轻形
三、形式之外

第十五讲 颐养情性
一、养气说的哲学基础
二、养气说的基本理论构架
三、讨论三个与养气相关的问题
后 记

精彩书摘

  中国哲学和美学讲创造,还讲原创。天的创造既具有根源性,人的一切创造的根源都来自天;又具有本源性,人的一切创造都要以天为最高范式,接受天的“裁剪”,在本源上衡量其价值。如在道家,人的理性活动,在天的本源性创造中就变得荒谬了。在易学中,人的怯懦、狭隘等文化行为,在天的鼓之舞之中,获得了力量。  儒家强调《周易》的“生生不已之意属阳”。当代哲学家熊十力也认为,《周易》虽言阴阳,但主要落脚点在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以为,这里突出的就是乾阳的“首创”之功。  五代画家荆浩说“须明物象之原”,水墨画要“不失元真气象”。清代画家恽南田说要“与元化游”。这个“元真”、“元化”、“物象之原”,就是强调本原的真实,强调元创精神。李贽的“童心说”也是强调元创精神。“元”,说的是开始,但不是时间上的开始,而是逻辑上的开始。就像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似乎是时间上在先,其实是逻辑上在先,是哲学上的本原。中国艺术家要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之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第三,审美创造为什么要参赞化育?  儒家哲学有“参赞化育”和“德配天地”的观点,《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赞是赞襄、帮助,参是参与,与天地鼎立而三,所谓“三才”。参赞化育,意即天地造化发育,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时时处处都在变易,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化归于这一流衍变化之中,与天地相融相即,参与赞襄天地的生物化成。天地的精神在创造,人也要牢牢抓住这一创造之轴,与创造同在。儒家认为,只有创造的人才能“德配宇宙”,才能配得上做天地的儿子,所以《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句言天,下旬言人,天在乾乾创造,人在精进不已。  ……

前言/序言







中国美学十五讲:穿越时空的东方韵味 自古以来,中国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学思想闻名于世。这片孕育了辉煌文明的土地,同样也滋养了独树一帜的美学体系。本书系,《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便是由一群对中国传统美学怀有深厚情感和精湛见解的学者们,为我们精心梳理、深入浅出地呈现的中国美学之旅。它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去感受那份融汇于山水、诗词、书法、建筑、戏曲、音乐等方方面面的东方韵味。 全书共分十五讲,每一讲都聚焦于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或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这十五讲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中国美学画卷,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艺术赏析,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认知与体悟。 第一讲: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我们将从中国美学最根本的哲学基石——“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开始我们的探索。这并非简单的哲学说教,而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于宇宙、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刻洞察。在中国人的眼中,人并非孤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自然也渗透到其审美活动之中。我们将在这一讲中,探讨这种精神如何在艺术创作、审美情趣中得以体现,例如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反对人为的雕琢等。而“道法自然”则进一步强调,一切事物的规律都源于自然本身,艺术创作也应遵循自然的法则,追求“浑然天成”的意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艺术实例,来解读这两种核心精神在中国美学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讲:意境——中国画的灵魂与东方审美的极致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尤其在中国画中,它被推向了极致。我们常常听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的便是意境的营造。意境并非对客观景物的简单描摹,而是情感与景物的交融,是艺术家主观情思的投射,是观众想象力的延展。本讲将深入剖析意境的内涵,探讨如何通过笔墨、构图、留白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我们将分析水墨山水的虚实相生,解读花鸟画的生机盎然,理解人物画中的神韵传达,最终让读者领略到中国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魅力。 第三讲:留白——东方艺术的静默哲学与想象空间 与西方艺术注重充实、完整不同,中国艺术中“留白”的运用,是一种独具东方智慧的审美策略。那片空白并非虚无,而是承载着无限可能性的空间,是引发观者想象的起点。留白不仅存在于绘画中,在书法、园林设计、诗歌等方面也随处可见。本讲将探讨留白的艺术手法,分析其在引导视线、营造氛围、深化意境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理解,为何“空白”在中国艺术中并非是“缺少”,而是“更多”,它给予了观者参与创作的空间,让美在心灵的互动中得以生成。 第四讲: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与生命力的表达 “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被誉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是作品中生命力的流动与精神的传递。如何捕捉和表现这种“气韵”?本讲将深入探讨“气韵生动”的内涵,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等,赋予画面以生命感和动感。我们将审视不同时代的绘画大家,是如何在作品中注入“气韵”,使之超越简单的视觉再现,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第五讲:书法之美——线条的舞蹈与人格的写照 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线条的舞蹈,是情感的抒发,是人格的写照。本讲将带领读者走进书法的世界,从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出发,解析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的特点与美学追求。我们将探讨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如何构成丰富的视觉变化,以及书写的节奏、韵律如何传达出书写者的心绪与个性。从王羲之的飘逸到颜真卿的雄浑,从苏轼的洒脱到赵孟頫的秀丽,我们将领略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六讲:园林之美——咫尺之内,尽得山水 中国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杰作。它并非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精心的掇山理水、亭台楼阁的穿插,来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本讲将深入解读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分析其“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空间处理手法。我们将探寻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领略皇家园林的宏伟气派,感受私家园林的野趣盎然,理解园林在满足实用功能之外,更是一种心灵的栖居之所。 第七讲:诗词之美——情与景的交融,言外之意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美学价值在于“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以及“言外之意”的无限回味。本讲将带领读者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我们将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从唐诗的盛唐气象,到宋词的婉约豪放,追溯中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借景抒情,如何通过炼字、用典、对仗等手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深远的情感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与联想。 第八讲:戏曲之美——唱念做打,情景交融 中国戏曲,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独特的表演程式、程式化的脸谱、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魅力。本讲将深入解析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从京剧的宏大叙事,到昆曲的细腻婉转,从越剧的柔情似水,到评剧的朴实生动,带领读者领略不同剧种的独特风韵。我们将探讨戏曲如何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传达人物情感,如何通过脸谱来象征人物性格,以及如何通过音乐和唱腔来烘托气氛,营造意境。 第九讲:建筑之美——阴阳相济,天人谐调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质空间,更是承载着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本讲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运用、装饰艺术等方面,展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将探讨“阴阳相济”的建筑理念,分析屋顶、墙体、门窗等构件的设计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故宫的恢弘壮丽,到江南民居的灵巧别致,我们将理解中国建筑如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十讲:陶瓷之美——泥土的涅槃与生活的美学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的朴拙,到汉唐的雄浑,再到宋代的典雅,明清的繁复,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史。本讲将带领读者走进陶瓷的世界,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角度,欣赏中国陶瓷的独特美学。我们将解读青瓷的温润如玉,白瓷的晶莹剔透,彩瓷的绚丽多彩,以及景德镇的瓷器艺术如何成为世界级的瑰宝。 第十一讲:丝绸之美——轻盈飘逸,织就华章 丝绸,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其轻盈飘逸的质感,精美的织造工艺,以及丰富的纹样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本讲将探讨丝绸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从丝织品的纹样设计、色彩搭配、织造技艺等方面,展现其艺术价值。我们将欣赏不同朝代丝绸的风格差异,理解古代宫廷服饰、民俗服装中丝绸的运用,以及现代丝绸艺术如何继承与创新,展现其不朽的魅力。 第十二讲:玉器之美——温润内敛,君子之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视为“仁者之德”,是一种集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的珍贵材料。玉器雕刻,更是中国古代精湛工艺的代表。本讲将深入解读玉器的美学内涵,分析玉石本身的温润质感、纯净光泽,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家如何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玉器以生命和灵魂。我们将欣赏不同时期玉器造型的演变,理解玉器在祭祀、礼仪、装饰等方面的功能,以及玉器所承载的“君子如玉”的道德情操。 第十三讲:乐器之美——声与律的和谐,情感的流淌 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琵琶、二胡、笛子等,各自拥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它们不仅是发声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载体。本讲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从音律的和谐,到旋律的优美,再到节奏的运用,理解中国音乐如何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我们将品味古琴的幽静深远,欣赏琵琶的珠圆玉落,感受二胡的悲怆深情,倾听笛子的清越悠扬,理解中国音乐如何通过声音的律动,触动人心,抒发情感。 第十四讲:色彩之美——五彩斑斓,情韵兼备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不仅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本讲将从中国传统绘画、服饰、建筑等多个领域,探讨色彩的运用及其美学价值。我们将理解五色(青、赤、黄、白、黑)的象征意义,分析不同色彩的搭配所能营造出的不同情感氛围。从中国画的淡雅写意,到宫廷服饰的华丽庄重,再到民间艺术的鲜艳明快,我们将理解中国色彩的独特魅力。 第十五讲:当代中国美学——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 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美学在当代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本讲将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展望。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精神,同时又不拘泥于古法,鼓励创新与发展。我们也将关注当代艺术家和学者,如何将中国美学理念与现代生活、全球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这一讲,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国美学未来的思考,激励我们珍视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深入心灵的体验。它希望通过这十五讲的精彩呈现,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触摸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那份蕴含在其中的东方智慧与人文精神,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最终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发现并体悟那份属于东方的、永恒的美。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并非是记住了多少专业术语,而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审美”这个概念的边界感。在读之前,我倾向于将美学等同于艺术鉴赏——如何评判一幅画或一座雕塑的优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美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关乎处世哲学,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关乎时间流逝的感知方式。书中对“意境”和“留白”的阐释,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被分解成了可以实际感受和体悟的维度。这种从“理论”到“体悟”的转化,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它教会我的不是“看美”,而是“如何以一种美学的心态去生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气质重塑,其价值远超单纯的知识获取。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强大的“可译性”。很多学术著作,即便是文字通顺,其深层逻辑也常常是为行家准备的,生怕外行人一碰就散架。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为大众写作”的智慧,他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用极其清晰和富有条理的思路,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境。举例来说,作者在解释某一理论时,总是会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历史小故事作为引子,这使得我们在消化复杂概念的同时,也能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它是一座搭建在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坚固桥梁,让“高雅”的中国美学,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案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象牙塔内。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变化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笔调是极其严谨、带有学术思辨色彩的,用词考究,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推敲每一个论断的支撑点;然而,紧接着的下一章,风格可能就会骤然转向一种充满诗意的叙述,引用大量的古典诗词或园林意象来佐证观点,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画面。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手法,成功地避免了通篇的单调枯燥,它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美学”主题,变得鲜活、可亲近。特别是当作者巧妙地将现代生活中的现象与古老的美学原则进行碰撞对比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放下笔,抬头望向窗外,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字体搭配上沉稳的底色,初次翻开时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感觉不像是一本“讲座”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封面那一抹若有似无的水墨晕染,它仿佛在暗示着书中内容的深邃与含蓄,让人立刻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静心品味的学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排版方面,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令人窒息的拥挤感,使得即便是复杂的理论阐述,也能以一种清晰、舒展的姿态呈现出来。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瞬间到正式开始阅读前,这套书在视觉和触觉上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审美教育”,它成功地将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享受,这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环境中,是相当难得的用心。

评分

我尝试着从内容结构的独特性来谈谈我的感受。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层层递进,它更像是一场由博学友人引领的漫游,每“一讲”看似独立,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在串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似乎很懂得“点到为止”的艺术,不会用冗余的词汇去堆砌概念,而是用极其凝练的笔触去勾勒出中国美学精神的骨架。比如,在谈及某一特定时期(我记得是关于宋代极简主义的探讨那部分)的美学特征时,作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背景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到其核心的哲学意蕴,这种高效且富有洞察力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对核心思想的把握度。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不是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文化碎片之中。

评分

内容很好很喜欢,印刷质量很好。快递给力,

评分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过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过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评分

爱学习的人就爱买书,不学习就落后。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也好!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当做普识读物来看吧,好评。

评分

很好,就是太少了,买到手就一点点,基本没有认真评论过,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 这个福利真的很不错,妥妥每次都写100多字,这是第N次在网上买东西了,棒棒棒,好厉害好厉害,东西便宜质量好,物美价廉,买的放心,用的放心, 开心, 感觉都买上瘾了,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东西多而且又全,划算,方便,实惠,包装也好,没有任何损

评分

不小心多买了一本送朋友了,好书。

评分

正品书籍,质量好,?????速度快!小孩高中语文老师推荐书籍。

评分

喜欢,朱良志先生的著作,讲的很好。

评分

好,深入浅出!本书15个专题可以概括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