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华文“终身成就奖”作家林海音经典作品精选,小说、散文,共同娓娓讲述老北平城南及台湾小岛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言浅情深,余韵悠长。
  ★多篇作品入选教材和新课标推荐书目,代表作《城南旧事》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林海音研究者全景式展示这位传奇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告诉你在广为人知的文学人生之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英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坛护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本书为林海音小说与散文作品精选,囊括她的小说代表作《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绿藻与咸蛋》、文学名人纪实及关于北京、台湾、海外生活与见闻回忆录、随笔。
  林海音的作品,无论是京韵京味的《城南旧事》《窃读记》《虎坊桥 》《北平漫笔 》等,还是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旧时三女子》《敬老四题》《悼钟理和先生》《寂寞之友》《日落百老汇》等,都弥漫着浓郁的人情味和怀旧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又近乎一幅简约、素雅的中国水墨,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尤为著名。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辞世于台北。
     精彩书评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余光中
  ★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高阳
  ★读着林海音的小说,泪水常常不自觉地涌出来,可我却说不出缘由。是痛苦。感伤、忧郁、悲愤,还是激动?都不是。它们是这样温暖,忽然之间,我们狭小的胸膛感受到苍穹般的宽广。那便是悲剧中尤为感人的东西:无论你那隐秘在心灵中的痛苦在现实中怎样遭到漠视,在林海音的眼中它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胜于一切廉价的英雄主义、伟人梦想和政治光荣。在她笔下,那看似像海水一样宁静的平凡人生总是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无论人们是否能借以战胜或逃避命运的压迫,在我们的一生中它们都是宝贵、真实的。因而,林海音的故事虽然都带有悲剧色彩,但她笔下的人物却不是孤独的;在林海音的爱和关注下,没有人会是孤立无援的。
  ——作家  郑实
     目录
   从老北平城南走来的台湾文坛护佑者
小说编
城南旧事(含《城南旧事》代序和后记《童年·冬阳·骆驼队》)
婚姻的故事
烛
金鲤鱼的百裥裙
琼君
阳光
爱情的散步
绿藻与咸蛋
散文编
一、北平往事
我的童玩
骑小驴儿上西山
窃读记
北平漫笔
虎坊桥
家住书坊边
苦念北平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二、平凡之家
旧时三女子
闲庭寂寂景萧条
婆婆的晨妆
黄昏对话
故乡一日
三、春声已远
郁达夫之死
悼钟理和先生
同情与爱
遥念胡蝶
念远方的沉樱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
敬老四题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
四、写在风中
教子无方
友情
爱与牵手
寂寞之友
日落百老汇
寂寞之旅
创作要目
      精彩书摘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了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老师真的选了我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啊!”“我知道,爸爸。”“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英子?”“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当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坐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和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她看见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声音,我挨打了!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怕同学耻笑我。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正在静默的当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势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子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她教我唱歌跳舞。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当当当,钟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爸是多么喜欢花。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十二岁。……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儿失去了吗?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爸爸!——”“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柜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圆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      
前言/序言
     从老北平城南走来的台湾文坛护佑者
  周玉宁
  很多读者认识林海音,是从《城南旧事》开始的。从老北平城南走出来的林海音,在台湾办报、办刊、写作、出版,联络了大批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被称为台湾文坛护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一
  林海音祖上是从广东迁往台湾的。林海音的曾祖父“阿五妹”是前清贡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台湾文学界的著名人物。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曾中过秀才,能诗善对,是当时小镇上有名的风雅之人。在林家的祖辈中,最令林海音感兴趣的是曾祖母钟氏——她是曾祖父的正室,却不是林海音的亲曾祖母。钟氏没有生育,她坎坷孤独的一生,对林海音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这一影响直接体现为她在作品中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情怀。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是家中长子,毕业于当时台湾的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执教几年后到日本经商。1918年农历三月十八,林海音出生在日本大阪“回生医院”,取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因林父不擅经商,1921年全家返回台湾。林海音的大妹妹出生后,林父独自离开台湾到北平谋生。两年后,全家搬到北平,由此拉开了小英子城南生活的序幕。
  林海音的城南生活,在十二岁前是幸福无忧的。其时,林海音的父亲在北平邮政局工作,薪水足够一家人安居乐业。林家虽然在北平搬过几次家,但基本上都是在琉璃厂一带。老北京胡同里浓郁的平民生活气息,给予了年幼的林海音无数童年乐趣,也是她一生创作的丰富源泉。《城南旧事》《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回忆录》《我的童玩》《虎坊桥》等充满老北京风情的作品就是见证。
  1930年,林海音的小叔叔因参加朝鲜人的抗日活动被捕,不久被毒死在牢里。林海音的父亲因此深受打击,旧有的肺病复发,一病不起。1931年农历五月初九林父病逝于日华同仁医院(今同仁医院),丢下林海音年仅二十九岁的妈妈、十三岁的林海音和林海音的六个弟弟妹妹。
  林焕文撒手归去后,林家面临着留北京还是回台湾的问题。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多次写信让他们回去。如果回台湾就要进日本人的学校读书,这是已经读到中学的林海音所不愿意的,而林海音的妈妈也愿意留在北京。凭着邮局的抚恤金,一家人留在了北京。为了节约用度,林家搬到专给福建、台湾乡亲住的南柳巷晋江会馆。林焕文去世后的第二年,林海音六岁的四妹燕瑛病死了。不久,只有三岁的幺弟燕璋也因脑膜炎病死了。父亲的早逝,对林海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若干年后,她以书信体的方式叙述了当时的情形:
  亲爱的祖父:
  当你接到爸爸病故的电报,一定很难受的。您有四个儿子,却死去了三个,而爸爸又是死在万里迢迢的异乡。我提起笔来,眼泪已经滴满了信纸。妈妈现在又躺在床上哭,小弟弟和小妹妹们站在床边莫名其妙是怎么回事。
  以后您再也看不见爸爸的信了,写信的责任全要交给我了。爸爸在病中的时候就常常对我说,他如果死掉了的话,我应当帮助软弱的妈妈照管一切。我从没有想到爸爸会死,也从来没有想到我有这样大的责任。亲爱的祖父,爸爸死后,只剩下妈妈带着我们七个姐弟们。北平这地方您是知道的,我们虽有不少好朋友,却没有亲戚,实在孤单得很,祖父您还要时常来信指导我们一切。
  ……
  就在这样的境况下,林海音进入了她的少女时代。
  二
  林海音当时就读的私立春明女中位于城南,这里是演艺人员聚居的地方。林海音和不少京剧、话剧、电影界人士的子女成了同学好友。她经常到北新书局和现代书局看书买书,为自己订了一份《现代》杂志,还阅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以及林语堂创办的中文幽默杂志《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
  女中学生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林海音并不是个书虫子似的人物,她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喜爱明星,也爱好话剧。初三的时候,林海音有了一个登台表演的机会。时逢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排演《茶花女》,林海音被挑上饰演女仆纳宁娜。戏排了两个月,演出三天,获得成功。戏演完了,林海音写了一首《献给茶花女》的新诗,发表在《世界画刊》上:
  你在终夜看守着这脆弱的生命,
  你在你的肉体里还留存着偎抱中所灌输的温和的柔情;
  你紧紧地对着那默静无言的唇,
  这也是你爱阿芒而给阿芒的爱的初吻。
  无情的风,无情的雨,
  再加上一个无情而柔弱无力的黄昏;
  你为了青春,你牺牲了你的青春,
  一个不可超越的身体,便会有忧闷、悲苦,和消灭的温存。
  这是林海音最早发表的诗作,也是一首颇像样的诗,虽然显露着女中学生的稚嫩与纯情,但已初显她的创作才能。
  林海音从春明女中初中毕业后,进入翊教女中。开学不久,她听说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创办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专门培养新闻编采人员,学员不用交学费,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在报馆实习,毕业后有机会进报馆工作。林海音考虑到家庭情况,就自作主张报考了北平新专。在学校里,林海音接受了新闻专业知识启蒙和严格的训练。
  1937年,林海音从北平新专毕业,正式进入《世界日报》工作,采访文教及妇女新闻。记者生活辛苦但新鲜有趣,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女记者还不多见,这种生活使林海音比一般妇女有了更多的见识与阅历,也给她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对林海音来说,在《世界日报》工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夏承楹——她日后的丈夫、一生的伴侣。夏承楹笔名何凡,是著名报人、作家,1910年12月生于北京。夏承楹的父亲“举人出身,曾任国会议员、财政部次长及国务院秘书长,精通诗文词曲”。夏家有八子一女,夏承楹排行六。夏承楹自小会读书,中英文俱佳,不但热爱体育,还能吹口琴。北师大毕业后夏承楹进入《世界日报》做编辑,主编“学生生活”版,与林海音共用一张办公桌。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新式婚礼。婚后,林海音进入了一个有着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林海音身历其中几十年,酸甜苦辣变成了《闲庭寂寂景萧条》《难忘的姨娘》等韵味无限的散文。
  林海音婚前婚后这段时间,正值抗战爆发,时局动荡,《世界日报》关闭,林海音和夏承楹都失去了工作。1940年,林海音由公公介绍到北师大图书馆编目部工作。几年的图书馆工作,她养成了搜集资料、保存资料以及编目的兴趣和习惯。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期间,她看到一本佛教杂志——《海潮音》,很喜欢,就选了其中“海音”两个字做笔名,在报上发表些文章。这就是享誉华文文坛的“林海音”的由来,她的本名反倒不常被人提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23日,全国报业复员联合会成立,林海音与夏承楹又回到报界工作。然而好景不长,时局再次动荡起来——内战爆发。夏承楹和林海音决定去台湾暂时避难。1948年11月10日,林海音先带三个孩子和母亲、妹妹从上海挤上了中兴轮前往台湾。
  三
  台湾的一切对林海音来说是新鲜的,也是熟悉的,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对幼年即已离开的林海音来说是新鲜的,但从饮食习惯、语言方式来说林海音又是熟悉的,因为在北平时父母和他们说客家话、闽南方言,母亲还经常做台湾菜吃。尽管如此,台湾对林海音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重新起步的地方,工作是需要重新找的,家也需要重新安的。
  1949年初,林海音一家搬进台北城南古亭区重庆南路三段的半幢宿舍。初到台北,日子是艰难的。林海音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开始了投稿写作生活:
  三十八年初,我们就搬到重庆南路三段的宿舍来住,十八坪不大,只有一顶日本“皇军”色的大蚊帐,一张矮桌,也就勉强可以应付我们一家人二十四小时的生活所需了。三个孩子——八岁的,四岁的,两岁的——就每天在这十八席上翻来滚去。榻榻米的房子,日子倒也好混!
  ……
  为了写作,我们实在缺少了一张书桌。那张矮桌虽可席地伏案,但我们毕竟不是日本的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盘腿跪坐,来不赢!阿烈哥知道了,他日据时代在放送局,即光复后的中广公司工作,住在长安西路的宿舍里,就要提前退休了,把一张小小的旧书桌送给了我。没想这张书桌,我使用了差不多二十年,趴在上面写了千千万万的字,后来桌面干了、翘了,木板生虫了,碎屑常一堆堆撒落在榻榻米上,我扫巴扫巴还是一样地使用。它曾放在卧室的窗前,更久是放在走廊的尽头。走廊头上也有一扇窗,我白天在那里写作,有窗明几净的感觉;晚上嘛,夏天脚下是一盘蚊香,冬天膝头是一张毛毯。请看我在这张破书桌前的照片,倒也颇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情呢!
  夏承楹到了台湾,进入《国语日报》,不久即成为重要成员,四个月后升任副总编辑,1951年升任总编辑,与《国语日报》结下了一生之缘。于是林海音也就夫唱妇随,于1949年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
  刚到台湾时,多数人的日子都很艰苦,好在一家人和乐的生活让林海音对物质的要求不那么在意,她的兴趣很快投注在写作上。这个时期,她对家乡台湾的研究兴趣甚浓,写了不少台湾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如写于1950年的《新竹白粉》《爱玉冰》《滚水的天然瓦斯》《虱目鱼的成长》《珊瑚》《说猴》《台北温泉漫写》《鲈鳗和流氓》等。林海音另一个主要的写作资源是她的家庭生活,写于1951年的《三只丑小鸭》《平凡之家》《教子无方》,写于1954年的《今天是星期天》,写于1955年的《鸭的喜剧》《分期付款》《书桌》等。这类文章主要收集在了散文集《冬青树》中。
  使林海音在台湾文坛产生影响的,则是她生命中的一次机遇——到《联合报》主编《联合副刊》。林海音是1953年11月受聘担任“联副”主编的。她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联副”从综艺性转变为文艺性,增加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作品,开辟中篇小说连载,并介绍国外作品和国际文坛报道。同时,广开投稿之门,提供文艺园地,好让初出茅庐的新人发表作品。在台湾上世纪50年代反共文学甚嚣尘上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位不紧跟政治、趣味高雅的文学编辑实在是台湾文学的大幸。
  1963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联副”左下角刊出了署名“风迟”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愚昧的船长,
  因为他的无知以至于迷航海上,
  船只漂流到一个孤独的小岛;
  岁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时光。
  他在海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富孀,
  由于她的狐媚和谎言致使他迷惘,
  她说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壮,然后起航;
  而年复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于饥饿的口粮。
  她曾经表示要与他结成同命鸳鸯,
  并给他大量的珍珠玛瑙和宝藏,
  而他的须发已白,水手老去,
  他却始终无知于宝藏就在自己的故乡。
  可惜这故事是如此的残缺不全,
  以致我无法告诉你以后的情况。
  此诗见报后,台湾当局认为有影射蒋介石之意而加以责难。受此影响,林海音辞职,以免除报馆和自己的麻烦。
  离开“联副”后一两年间,林海音创作出版丰收,她的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烛》及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出版,并为夏承楹整理出版《玻璃垫上》专栏《三叠集》《谈言集》《一心集》。她的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的英文版也出版了。1964年她还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1965年,她辞去工作。
  1966年9月,在自家后院,林海音、夏承楹及几个朋友开始酝酿创办《纯文学月刊》。在当时的台湾,纯粹私人办刊甚是艰难,但林海音认为:“身为文人,不此之图,又将何待?困难是会有的,但是坚定而诚实地应付,也许会克服。主要的这是花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独立自主,兴之所在,就不会觉得辛苦。”《纯文学月刊》于1967年1月发行,由林海音担任发行人、主编,还兼理社务。
  林海音在编《纯文学月刊》时,除了发表已成名的作家的作品、介绍优秀的外国作家作品,还提携优秀的年轻作家。翻阅《纯文学月刊》可以发现,许多作家后来被肯定的作品,当年都是发表在《纯文学月刊》上的。像创刊号上余光中的《望乡的牧神》、於梨华的《再见,大伟》、梁实秋的《旧》、金溟若的《白痴的天才》,以及后来张晓风的《钟》、琦君的《髻》、张秀亚的《书房的一角》,等等。最难能可贵的是,林海音在办刊物时能突破意识形态的藩篱。从1967年2月起,在《纯文学月刊》开设“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专栏,介绍了庐隐、周作人、凌叔华、郁达夫、俞平伯、朱湘、鲁彦、孙福熙、孙伏园、夏丏尊、罗淑、戴望舒、许地山、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宋春舫、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尽管林海音小心翼翼,所选的均不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作家,但介绍他们,尤其是时在大陆的作家,在当时的台湾仍属犯规,弄不好会被冠以“通匪”的罪名。林海音却冲破种种政治禁忌,为介绍这些大陆作家做了最大努力,为台湾读者接续上了“五四”以后的作家作品的脉络。
  《纯文学月刊》出版以来,由于文学性浓,销路有限,维系艰难。林海音一共办了五十四期,学生书局接手后办了八期,到1972年2月无奈停刊。
  1968年林海音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不仅有品位高雅的小说、散文,诗画摄影集,还有很多通俗却不失品位的文化类书。六百万字的《何凡文集》和林海音自己的许多重要作品,也是在纯文学出版。1995年底,出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林海音结束了经营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至此,纯文学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读者留下了一批品质优异的出版物。
  晚年的林海音生活幸福,也多次回大陆探访亲友、与大陆文学界交流、回母校参观、探访旧居,写成多篇回忆文章。2001年秋,多年的糖尿病以及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击倒了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辞世于台北。
  四
  自1948年11月全家从北平迁去台湾,到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在台湾文坛耕耘了半个世纪。她从事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工作,扶持奖掖了一大批台湾文艺人士,为台湾新文学的进步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她也是台湾文坛20世纪后半叶有代表性的贡献突出的女作家。她撰写了大量小说、散文作品,有的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名篇佳作,如《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百裥裙》等。因此,她又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林海音作品,大多是她三十岁以后的创作。她的创作有一种中年的理性把握,她的不少作品从构思到故事取材都很生活化,有独特的角度,也有叙述的智慧,感情充沛而内敛。
  林海音的小说,自始至终以描写女性为主,写她们的婚姻悲剧、感情矛盾,这其实反映了林海音作为女性的自我认同感。她对男性的理解与看透是不及对女性的理解的,她笔下的男性是被忽略的,如《晓云》中的男主角,如《城南旧事》中的宋妈丈夫,如《春风》中的曹宇平,等等。她对于自己的同类——女人有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爱,为她们的感情世界、婚姻故事而喜怒哀乐,既不沉湎于自我感情的宣泄、又不执着于对社会人生的偏激,而是致力于对那个时代整体女性生活的写实。她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很多方面,从旧时代的姨太太到新时代的职业女性,从安于家庭生活的传统女性到欢场的歌女,她都写到了。这些女性都以鲜活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从金鲤鱼到方大奶奶到静文到孟珠到晓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人物画廊中很有特色的一批,既承袭了“五四”传统,又开启了台湾现代女性文学人物的新章,这些新人形象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
  林海音的写作,取材多是身边的故事,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经常津津有味地反复讲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林海音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是极富人情味的,她对琐事的热情、对亲友的关爱正体现出她心中的大爱以及对世事人情的洞达和为人处世的健朗心态。因了这份爱、洞达与健朗,林海音才能忙于日常事务、却又不被日常事务所局限。她的写作有身边的琐事,却又不仅仅是琐事,她所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她的作品有一种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恒久魅力——以一种极富审美表现力的纯净语言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性向往,表达人类心灵深处最温柔的对于人的关爱与同情。    
				
 
				
				
					《岁月深处:台湾现代散文的流光》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故事,随着时间的流淌,沉淀成一种温润的质感,悄然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岁月深处:台湾现代散文的流光》是一部汇聚了台湾现当代多位优秀散文家的作品集,它不聚焦于某一位作家,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选取了那些能够代表台湾现代散文发展轨迹,以及承载着时代风貌与个体情感的篇章。  本书的编辑初衷,在于勾勒出一幅属于台湾现代散文的文学地图,让读者得以窥见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用文字捕捉生活瞬息万变的色彩,如何用笔尖描绘人情世故的深沉,又如何用情感的潮汐,书写生命个体的独特轨迹。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学,是能够穿越时空的,它不仅记录当下,更能引发共鸣,让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慰藉与启示。  “眷村烟火,故乡月色”  在台湾现代文学的版图中,眷村是一个绕不开的地理与人文坐标。那些从大陆迁徙而来的老兵及其家属,在台湾落地生根,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离散的忧伤,也孕育着坚韧的希望。本书收录的关于眷村的散文,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巷弄,倾听老兵们讲述遥远的乡愁,感受他们在异乡的挣扎与坚守。  你或许会读到,一位孩童在眷村里成长的点滴,空气中弥漫着母亲烹饪的家常菜的味道,还有邻里之间淳朴的情谊。这些文字,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唤醒我们对故乡的记忆,无论那故乡是否真实存在于我们童年的经历中,它都以一种情感的寄托,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着眷村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以及那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集体记忆。  “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的界限,在眷村的语境下,既是历史的印记,也常常因为生活的交融而变得模糊。本书中的一些篇章,便深入探讨了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群体的故事,更是关于“家”的意义,关于“流离”与“归属”的永恒追问。  “都会霓虹,城市心跳”  随着台湾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城市成为了新的生活舞台。高楼林立的都市,车水马龙的街道,霓虹闪烁的夜晚,构成了现代台湾的另一番景象。本书中关于都市生活的散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台北、高雄等城市的脉搏。这里有年轻人的奋斗与迷茫,有职场上的压力与无奈,也有都市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作家们用他们的眼睛,捕捉着城市的光影变幻。可能是在一家深夜咖啡馆里,一位年轻人对着电脑屏幕,写着未竟的梦想;也可能是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面无表情,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文字,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以及在这种快节奏下,个体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都市并非只有冰冷与疏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依然有温暖的瞬间,有闪烁的人性光辉。本书也收录了那些在都市生活中,发现爱与连接的篇章。或许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真诚的交流,又或许是在喧嚣中寻找到的一片宁静角落。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繁华的都市,也同样存在着细腻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野低语,自然回响”  除了城市,台湾的乡野同样孕育着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蜿蜒的海岸线,翠绿的山峦,广袤的田野,以及那些勤劳朴实的农人,都成为了散文家们笔下的灵感源泉。本书精选的关于乡野的散文,将带领读者回归土地,感受自然的呼吸,聆听土地的低语。  你或许会读到,作者在乡村的童年记忆,夏夜里阵阵蛙鸣,稻田里飘来的阵阵清香,还有奶奶讲过的古老传说。这些文字,带着一种质朴的美,让人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力量。它们提醒我们,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不应忘记与自然的联结。  一些作品,也深入描写了台湾乡村在时代变迁下面临的挑战,例如年轻一代的离乡,传统农业的式微,以及乡村如何在新时代寻找新的出路。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乡村风貌的描绘,更是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关切,以及对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生命片段,情感万花筒”  《岁月深处》并非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描绘,它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探索。本书中涵盖了关于家庭、爱情、友情、童年、衰老等主题的散文,它们如同情感的万花筒,折射出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色彩与况味。  家庭,是许多散文家的情感基石。无论是对父母的怀念,对子女的期望,还是手足之间的羁绊,都构成了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一些作品,以极为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以及作为子女,如何理解与回馈这份爱。  爱情,在散文中常常以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方式呈现。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在细微之处,在点点滴滴的相处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意。一些作品,也坦诚地描绘了爱情中的失落与伤痛,但更多的是在经历风雨后,对感情的珍视与领悟。  童年,是大多数人心中最纯净的一片土地。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最初的友情,都在散文中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作者们用怀旧的笔调,重拾那些曾经遗失的美好,让读者在其中找回久违的纯真。  而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思考,也是生命不可回避的一部分。本书中也有一些作品,以一种平静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生命的终结,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活出价值与意义。这些文字,或许会让你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感悟。  “语言的温度,思想的光芒”  《岁月深处》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光芒。本书的作者们,无论叙述的是何种主题,都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用质朴而隽永的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他们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注重文字的传神与意境的营造。一句简短的话语,可能饱含着深沉的哲理;一段平实的描绘,可能勾勒出丰富的画面。这种对语言的锤炼,使得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散文并非仅仅是情感的宣泄,它们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流淌着作者独特的思考,这些思考,或温和,或锐利,总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理解。  结语  《岁月深处:台湾现代散文的流光》,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与多位台湾优秀散文家的心灵对话,是一次对台湾现代社会风貌的细致观察,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验。它邀请你,放慢脚步,走进这些文字,去感受那份属于台湾的独特韵味,去体味那份在岁月深处流淌的光芒。无论你身在何处,阅读这本书,都将是一次温暖而富有启发的旅程,它将让你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