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头 [Testa d'argento]](https://pic.qciss.net/11888634/570b78bfN522d69b6.jpg) 
			 
				收录路易吉?马莱巴28个短篇小说,他借助梦境、臆想和幻觉,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寄深刻的寓意于荒诞之中,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虚幻和现实交织的世界,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感悟到身居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无奈、失意与惶惑。
《银头》收录路易吉·马莱巴28个短篇小说。在这些故事里,马莱巴借助梦境、臆想和幻觉,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寄深刻的寓意于荒诞之中,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虚幻和现实交织的世界,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感悟到身居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无奈、失意与惶惑。
  路易吉·马莱巴(1927—20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电影剧作家和新闻人,被公认为二战后*重要的意大利作家之一,亦是20世纪印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先锋文艺团体“六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马莱巴生于意大利北部小城贝尔切托,自幼酷爱文学,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在从事记者工作的同时,也开始文学创作,写作短篇小说。1950年,他迁居罗马,进入影视界当电影编剧和编导。
  1963年,马莱巴和一批青年文人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聚会,公开树起新先锋派的文艺旗帜,积极参与创立新先锋派的文艺社团“六三学社”。他们以一批在思想内容、语言技巧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开创了意大利文坛空前活跃的新局面。
  马莱巴的处女作《发现字母表》出版于1963年,这是一部以喜剧的形式描述农村生活片段的短篇小说集。后来,他始终执着于“六三学社”与传统文学决裂的创新精神,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诸如长篇小说三部曲《蛇》(1965)、《翻筋斗》(1968)、《主角》(1973),短篇小说集《皇帝的玫瑰》(1974)、《鲨鱼之后》(1979)等,在意大利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深受世界文坛的瞩目。1992年,马莱巴获得了著名的维亚雷焦文学奖。
  ★马莱巴过去被定义为后现代作家,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他是不可预料、捉摸不定的。
  ——翁贝托·埃科
  
  ★马莱巴的小说语言幽默,这种幽默感体现在他那些诙谐的推断,人物即兴式的谈话,哲学家式的评论,以及人物下意识的自言自语之中。
  ——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本书译者)
  
  ★对我来说,写一本书就像做一次旅行,我当然不喜欢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也许有时往往没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而抵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当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是如此:明明打算航行到印度,结果却发现了拉丁美洲。
  ——路易吉·马莱巴
恺撒之梦
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环保女士
是普鲁斯特的过错
八月的那个夜晚
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罗马的海豚
美洲豹之家
策略
彗星
蜘蛛侠
剽窃——以噩梦形式写的故事
一身灰色的姑娘
秘密故事
言语和爱情
译者
字母表的第十三个字母
高明的骗子
机器人作家
过敏
两个耳光
猴子标本
苦涩的友情
那两个裸露狂
谈谈大海
布鲁图斯右手的日记
描述
银头
  《银头》:
  是有拍电影的人在场,我会不好意思的。她说我说得有道理,而且也会有碰到某个熟人的风险,比如她丈夫的几个朋友,他们周日会跟全家人去那里野餐。周六和周日,森林里挤满了游客,他们去那里纳凉、采花,这本来是禁止的,因为有些花草很稀有,不能胡乱碰触,否则花种不掉人土壤里,第二年就不再生长了。也有些肮脏的不讲卫生的人,把不可溶解的塑料和玻璃容器扔在地卜,都是些根本不知道有生态学存在的人。而我说,应该迫使进入森林的人们都脱去衣服才是,因为不管怎么说,赤裸的人体是可以被溶解的。我一旦投入其中,认真起来,比任何国际自然保护人士都更有生态保护意识。“别了,原始人的生活,”我说,“我怕我们真的得放弃赤条条地在大自然之中游逛、在大森林里生活了。”我只是在我们之间这么说说罢了,其实这种劝人过原始人的生活,这样光着身子在森林中游逛,即便是在意大利的大森林里,只不过是为了诱惑这位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环保女士的一种罗曼蒂克和离奇的想法。实际上我连蚊子都忍受不了,而且我倘若看见一只蝎子,就会双膝发抖连站都站不起来。我当然不是像野人那样不怕千难万险,适合生活在森林之中的那种人。然而,在一个女人面前我是永远不会承认我的脆弱的,有一次,我因为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竟然晕了过去,这我是永远不会跟人讲的。
  于是,我们决定就在博尔盖塞别墅公园①里散一次步。我们在私底下说,走得那么远没有用,眼前就有这么一座奇妙的公园。博尔盖塞别墅里有几百年古老的树木,罗马松树、圣栎树、梧桐树,还有一条林荫大道,两旁长有高大的玉兰花树,那儿还有两个金鱼游弋其中的小湖,无数的鸟儿在枝头啭鸣。幸好那里没有蛇也没有美洲豹、老虎和鳄鱼,连长有锋利指甲的凶猛的猴子也没有。卧躺在草丛里得小心,这没错,因为青草里总是会有一条毒蛇,而且肯定有蚂蚁和千千万万种其他危险的昆虫。不过,无论如何不会像非洲的蚂蚁和昆虫那么厉害。
  我在衣兜里放了一件塑料雨衣,就是那种全部能装进一只小套子里的雨衣,当我们到达草坪后面一个荒僻处时,我说,你瞧,多幸运,我衣兜里有这件可以铺在草地上的雨衣。于是,我们就躲在海桐花盛开的芳香扑鼻的灌木丛中,那些花儿太香了,我有过敏症,立刻打了几个喷嚏。不过我是有先见之明的,春天里我的衣兜里总是放着几颗抗过敏的小药丸,这样,我就补救了这小小的麻烦,我们开始亲热,做小小的性爱游戏。你瞧,多美好的大自然啊,我说道,你闻闻这些树木多香,你看看这些深浅不一的绿色树叶多美,远离汽车,远离文明,逗留在这森林中间是多么惬意啊!
  ……
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简直可以说是对词汇力量的一次彻底的解放。作者似乎拒绝使用任何平庸或陈词滥调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打磨,仿佛是珠宝匠在抛光宝石一般。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重新咀嚼一个由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奇妙组合而成的短语,那种新颖和精准性让人拍案叫绝。节奏感也是其一大亮点,时而如急促的鼓点,将情绪推向高潮,时而又放慢到近乎停滞的咏叹调,让每一个细节都在空气中缓慢地散发。然而,这种极致的文学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某些段落的晦涩程度需要反复揣摩,甚至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对于追求流畅叙事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旅程,但对于那些钟爱语言本身艺术性的纯粹主义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盛宴。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写成的交响乐,注重的是声音的质感和和声的复杂性,而非仅仅是旋律的悦耳。
评分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感,它描绘的世界虽然在地理上可能是虚构的,但在心理层面上却异常真实和可信。作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观察入木三分,他们没有被理想化,也没有被过度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被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社会议题时的克制,他没有直接进行说教或控诉,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缺陷的个体命运,让读者自行得出结论。这种“展示而非告知”的手法,远比直接的宣言更有穿透力。故事中的某些场景,那种特有的生活气息和细节描绘,比如食物的味道、光线的角度、空气中的尘埃感,都达到了极高的感官还原度,让人仿佛能透过书页闻到那种特定的气味。读完后,那种沉甸甸的真实感久久不能散去,它让我对身边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产生了更深切的同理心和审慎的目光,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人文洗礼。
评分这部小说以一种近乎迷幻的方式展开,仿佛作者将一整本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碎片的笔记本直接倾倒在了读者面前。叙事结构极其破碎,时间线如同被故意打乱的拼图,读者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人生片段间跳跃,去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人物的心理刻画极其细腻,每一个微小的犹豫、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接触,都被放大审视,展现出人性深处那种既渴望亲密又害怕暴露的矛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笔触,那些老旧的建筑、潮湿的街道,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仿佛就带有情感和记忆的重量,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了强烈的共振。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不容许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错综复杂的隐喻和象征之中。最终的感受是复杂而悠长的,它不像是一部讲完故事的作品,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梦境,醒来后依稀记得其中的片段,却无法完整复述其意义,只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那种感觉就像是努力想要抓住一缕烟雾,徒劳却又沉醉。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近乎强迫性的自我审视。书中的角色们似乎都背负着某种无法言说的重担,他们的对话往往充满了潜台词和未尽之意,很多重要的信息是通过留白和沉默来传达的。这种留白的处理艺术令人印象深刻,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去,填补那些被故意留空的情感空白。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代入角色的视角,思考在那种极端的情境下,我自己的道德罗盘会指向何方。书中对“愧疚”和“救赎”的探讨非常深入,它不是用宏大的事件来展现,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选择和放弃来体现。这种内向的聚焦,使得整本书的氛围变得极其压抑和内敛,仿佛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发生在角色的胸腔之内,声势浩大却无声无息。这是一部需要静夜和独处才能真正品味其厚重的作品,喧嚣的环境只会让它的精髓流失。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更像是对传统小说体裁的一次有力反叛。它似乎对“情节”本身持有一种怀疑态度,更专注于展现角色的存在状态和他们在特定语境下的反应。故事线索稀疏得如同沙漠中的河流,主要依赖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递进和情感的微妙波动来推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遗忘”主题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未采用传统的失忆桥段,而是通过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方式——即选择性地遗忘,或是记忆的扭曲——来探讨个体历史的可靠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读者必须时刻警惕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完整或真实。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疏离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不完整信息构建起来的世界,从而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又有多少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石之上的呢?它拒绝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的姿态,这种姿态是极其大胆且令人尊敬的。
评分——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本书译者)路易吉•马莱巴(1927-20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电影剧作家和新闻人,被公认为二战后最重要的意大利作家之一,亦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先锋文艺团体“六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评分意大利人都懒洋洋的
评分经典短篇小说,值得一读
评分马莱巴过去被定义为后现代作家,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他是不可预料、捉摸不定的。
评分马莱巴生于意大利北部小城贝尔切托,自幼酷爱文学,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在从事记者工作的同时,也开始文学创作,写作短篇小说。1950年,他迁居罗马,进入影视界当电影编剧和编导。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银头》收录路易吉·马莱巴28个短篇小说。在这些故事里,马莱巴借助梦境、臆想和幻觉,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寄深刻的寓意于荒诞之中,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虚幻和现实交织的世界,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感悟到身居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无奈、失意与惶惑。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银头》出版于1988年,收录路易吉•马莱巴28个短篇小说。在这些故事里,马莱巴借助梦境、臆想和幻觉,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寄深刻的寓意于荒诞之中,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虚幻和现实交织的世界,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感悟到身居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无奈、失意与惶惑。1989年,这部短篇小说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