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闪电战(修订本) [The Third Reich: Lightning War]

第三帝国:闪电战(修订本) [The Third Reich: Lightning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时代生活编辑部 著,莫竹芩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闪电战
  • 军事历史
  • 德国
  • 战略战术
  • 战争
  • 历史
  • 欧洲战场
  • 纳粹德国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58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8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Third Reich: Lightning W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值得永远珍藏的大型图文二战史诗经典——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以第三帝国的视野,从内部解剖纳粹德国的冷酷与血腥,全方位还原那个时代的痛苦与绝望。
  《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时代生活编辑部)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共有21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完整、细致的“第三帝国史”。《第三帝国:闪电战(修订本)》是其中分册。闪电战曾经是第三帝国的战争利器,采用移动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进攻,以避免敌人组织一致的防御。

内容简介

  1940年春,在侵占波兰之后,希特勒又将目光瞄向了挪威和丹麦,之后是比利时、荷兰、法国。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的方式,以短时间占领了上述诸国。如果说闪电战是一种成功的战术,那么,由此获得的一系列胜利是不是太轻松了?

作者简介

  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世界顶级出版人,编著过一系列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图书如:《全球通史》系列、《第三帝国》系列、《人类一千年》系列等,后与美国在线收购合并。

精彩书评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让过去的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是《第三帝国》!!!
  ——唐德刚

目录

1.暴风骤雨
2.奔流入海
3.雪耻
4.不列颠空战
附文
跳过默兹河
比利时步兵战
巴黎的德国之夏
生离死别

精彩书摘

  5月10日上午,当希特勒终于站在石堡的掩蔽壕外,目睹了刀割计划开始的阶段,他看见敌军数量几乎旗鼓相当。连同储备力量,希特勒共召集了由270万人马组成的137个师。为了抵御侵略者,盟军也积聚了大量师团部队——法国94个师,英国10个师,比利时22个,荷兰10个——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骑兵连。双方的军事装备也难分高下。盟军出动了野战炮,仅法国就有大约10700门,德国7400门;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为3400辆对2500辆。但德军坦克集中在10个装甲师部队,而法国只有4个装甲师,绝大多数重型坦克都在那4个师,余者散落在几十个摩托化部队里。几乎所有的德国坦克都有无线电,盟军却只有1/5的法国坦克配备了。
  在空中,纳粹德国空军占据了明显优势。敌对双方的飞机数量差不多是2:1(德国5500架,盟军3100架)。
  何况即使数量相当,德国的梅塞施米特109也比盟军能飞上天的机器先进得多。
  在战术才干和军纪方面,两个对手同样难分伯仲。
  同德军的强调速度和移动性相比,甘末林领导的盟军恪守一战遗留下来的战略防御打法。甘末林希望战斗陷入僵局,直到海上封锁和经济遏制削弱德国的侵略行径为止。他狂妄自大,无视国防军的功勋,一味相信闪电战打得了荷兰人,打不了法国人。甘末林在马恩当过约瑟夫·霞飞元帅的作战总指挥。他至今轻信法国人胜券在握,如他所说,“1914年到1918年间,很少有德国将军任要职。”其实,恰恰相反,德国军官队伍中充实了年轻血液,而法国军官的战斗精神早已因“凡尔登恐慌”而消失殆尽。
  继袭击波兰之后,纳粹德国空军再度在奇袭中大显身手。一早,亨克尔111轰炸机袭击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0多个基地,试图使盟军空军部队陷于瘫痪。
  纳粹空军还为德国的进攻模式加入新的因素。正当A集团军西行穿越荷兰、比利时的边界,以牵引英法部队主力之时,由降落伞、滑翔机、运输机运送的成千上万的空降兵交替跃进,深入盟军辖区。他们的任务是占领桥梁、堡垒等要塞和通讯中心。早在上个月入侵丹麦、挪威的时候,纳粹空军就检测过这一革命性的战术,现在德国人想大范围地应用。
  在敌后散布兵力是希特勒的主意。他喜欢靠速度和欺诈取胜的特别行动,常常批评他的将军们缺乏想象力。“他们太对了,”他抱怨道,“简直毫无瑕疵。
  ”希特勒把空降袭击战的任务交给了50岁的空军少将斯图登特。斯图登特是普鲁士人,具有能与元首匹敌的战略想象力。一次大战中,斯图登特指挥过一个战斗机中队,其后在苏联境内的德国秘密基地训练飞行员。
  ……

前言/序言

  致读者
  首先应当承认,本书的策划并非出自我本人的想法。
  事实上,当一小批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的编辑和作者开始极力主张推出这样一个系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关第三帝国的话题难道还能有什么新意吗?” 可是,当前往柏林、华盛顿和莫斯科的采访人员逐步发回他们的稿件——私人珍藏的回忆录和相册堆满了我的办公桌——目击者的记录和官方秘藏的文件被一一发掘出来之后,我觉得我的疑问已经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们正在接近一项重大的成果:对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从第三帝国的内部来解剖它。
  本系列共有21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让人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把握到他的思想动态。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时代生活编辑部主编:乔·沃尔
《铁血的黎明:普法战争与欧洲均势的终结》 作者: 维克多·奥本海姆 译者: [此处填写译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导言:被遗忘的阴影与剧变的开端 本书深入剖析了1870年至1871年间爆发的普法战争,这场冲突不仅彻底重塑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更像一场历史的催化剂,预示着一个世纪后席卷欧洲的更大规模的灾难。它不仅仅是俾斯麦精心策划的一场外交与军事的豪赌,更是德意志民族主义、法国的傲慢与衰落、以及旧有欧洲均势体系彻底瓦解的关键转折点。 我们试图超越对军事行动的传统叙述,着重考察这场战争如何暴露了法国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时期)体制的结构性弱点,以及普鲁士在腓特烈·威廉一世奠定的军事传统和毛奇元帅的革命性战略思维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效率。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包括各国的外交电报、前线士兵的书信以及战后各方的内部评估,本书旨在揭示,这场“短暂”的战争是如何为后来的世界格局埋下了难以磨灭的宿命。 第一部分:沙皇的棋局与帝国的迷思 第一章:欧洲的平衡木:均势的脆弱性 在1870年之前,欧洲的权力结构是建立在维也纳会议(1815年)所确立的保守主义共识之上。法国虽然是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其外交声望已有所下滑。我们详细分析了拿破仑三世“自由主义帝国”的内在矛盾:他既想通过外交冒险来巩固国内统治,又因国内改革的压力而投鼠忌器。 本章重点探讨了“意大利统一”和“德意志邦联”问题对法国安全感构成的长期威胁。法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是维持莱茵河东岸的分裂局面,而普鲁士的崛起——尤其是在1866年的对奥战争中——已然打破了这一平衡。 第二章:霍亨索尔的铁腕:俾斯麦的“现实政治” 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并非仅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本书认为,他对德意志统一的追求是系统性的、基于对欧洲力量对比的精确计算。我们详尽考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如何被俾斯麦巧妙地利用,将其塑造成一个足以激怒法国公众情绪的导火索。 对《埃姆斯电报》的分析是本章的重点。我们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外交文件,重构了俾斯麦如何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将一份平淡无奇的外交照会,转化为能点燃民族主义怒火的战争宣言。这不仅仅是修辞的胜利,更是对战争心理学的深刻洞察。 第三章:第二帝国的惰性:军队的幻象与现实 法国军队在克里米亚和意大利的胜利留下了深刻的“胜利惯性”。高层普遍相信法军在技术、士气和指挥系统上仍旧优于普鲁士。我们通过对法军火炮(米特拉尔机枪的初期应用和“拿破仑三世炮”的性能)、动员速度和军官团素质的对比,揭示了这种盲目自信背后的技术落后和组织僵化。 本章特别关注了法国参谋总部的保守主义。与普鲁士的“参谋部制度”——一个强调学习、模拟和不拘泥于个人权威的系统——相比,法军的指挥结构过于依赖个人的威望和经验,缺乏应对快速、大规模战争的灵活性。 第二部分:毛奇的交响曲:一场效率的展示 第四章:动员的竞赛:铁路与情报的胜利 普法战争的胜负首先在战前的动员阶段就已决定。本书详细描绘了普鲁士铁路系统如何以惊人的效率,在短短数周内将数十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及其装备输送到边境地区。我们对比了普法双方在后勤规划、铁路调度和战时情报收集上的巨大差异。 毛奇元帅(老毛奇)的战略思想——“集中优势兵力于决定性地点,并在敌人意识到风险之前完成部署”——是理解普鲁士早期胜利的关键。 第五章:萨尔日战役与色当的陷阱 本部分聚焦于战争前期的决定性会战。我们对“萨尔日战役”的分析强调了普鲁士步兵集团军群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快速推进来分割和孤立法军的防御阵地。 色当会战无疑是这场战争的高潮。本书采用多视角叙事,重构了法军指挥系统在面对普军钳形攻势时的彻底崩溃过程。我们论述了冯·施泰因梅茨、腓特烈·卡尔和萨克森军团如何在毛奇的总体部署下,成功地制造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歼灭口袋”。拿破仑三世的投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第二帝国政治合法性的终结。 第六章:巴黎的围困与“民族抵抗”的兴起 色当的陷阱并未立即结束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将冲突推向了更具民族主义色彩的僵持阶段。巴黎的围城战展现了法国人民抵抗意志的爆发,但共和政府在军事和资源上的准备不足,使其面对强大的普鲁士围城力量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考察了加里波第等人的介入对战局的象征意义,以及普军在围困期间维持其军事部署的后勤韧性。虽然巴黎的抵抗令人敬佩,但从战略角度看,战争已无悬念。 第三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帝国的诞生 第七章:凡尔赛的加冕:权力的转移 凡尔赛宫镜厅的加冕礼是俾斯麦政治工程的顶峰,但其象征意义远超军事胜利本身。本书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大陆权力中心的永久性转移:从巴黎转向柏林。 我们详细分析了在加冕仪式上,巴登、巴伐利亚等南德意志邦国代表的复杂情绪。俾斯麦如何通过强硬的外交手腕和对军事威慑的展示,成功地将普鲁士主导的军事同盟转化为一个稳固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关于国家构建的经典案例。 第八章:和平的代价:法兰西的复仇火种 法兰福特和约的条款——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与巨额赔款——为法德关系定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悲剧基调。我们认为,这些苛刻的条款,虽然在军事上巩固了德国的安全,但在外交和心理上却播下了“复仇主义”(Revanchism)的种子。 本书通过分析法国的“战争创伤”以及巴黎公社的短暂爆发,探讨了战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 结论:通往大灾变的历史脚注 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得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然而,这种力量的突然崛起,加上对欧洲传统外交框架的粗暴打破,引发了其他大国(尤其是英国和沙皇俄国)的深切不安。本书最后总结道,1871年的和平,非但没有稳定欧洲,反而催生了更复杂的联盟体系和更紧迫的军备竞赛,为二十世纪初的大规模冲突铺设了不可逆转的轨道。这是一场终结了旧时代、却未能成功建立新秩序的战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感是极其高昂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会让你在未来几年内,每当谈及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个论点或某个场景的参考书。它在我的私人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象征着对某一特定历史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它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可以作为对该主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也完全可以成为专业历史学者的参考资料,因为其中蕴含的扎实文献基础和严谨的论证结构是经得起推敲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真正具有“重量级”分量的作品,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冲击,那种沉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厚重的字体和暗色调的底图,仿佛能让人闻到硝烟和尘土的味道。光是拿到手里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就感觉自己被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隧道,那是一种混合着敬畏与不安的复杂情绪。内页的纸张质量处理得非常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的精心布局,图文的穿插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叙述的流畅性,又在关键节点辅以具有说明性的插图或地图,使得那些复杂的军事调动和地理概念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堆砌,而是具象化的画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我预期的阅读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对那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进行重新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令人惊叹,简直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级电影。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输入中,依然保持住读者的心弦紧绷。叙述的张力从开篇伊始就如同上紧了的发条,层层递进,绝不拖泥带水。你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时间压力的存在,仿佛亲眼目睹决策者们在时间赛跑中做出那些决定性的、甚至带着赌博性质的战略部署。文字的密度虽然很高,但逻辑链条异常清晰,即使是像我这样对军事史研究不甚精深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复杂的战役部署和后勤挑战。这种流畅感不是肤浅的简化,而是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达到了极高的可读性。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再继续往下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语境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没有陷入歌颂或批判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难得的中立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观。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偶然性、技术限制和领导者个人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探讨那些看似“必然”的军事胜利时,书中也巧妙地穿插了对风险评估失误、信息误判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讨论,使得整个分析框架异常稳健。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理解都得到了拓宽——它们往往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这种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应该带来的收获。

评分

作者在挖掘细节方面的功力,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这本书的丰富性,绝非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层面,它真正迷人之处,在于那些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剖析,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齿轮与铆钉”。我特别留意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后勤保障的困境、通信技术在实战中的局限性,以及不同兵种之间协同作战时遇到的实际摩擦。这种“由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使得原本冰冷的战争机器获得了人性的温度和真实的困境。你会明白,再完美的计划,最终都要在泥泞的地面、疲惫的士兵和有限的燃料中得到检验。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日期和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挣扎和牺牲的人类活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是建立起一个可信、立体的历史图景的关键基石。

评分

好好好 好好好 好好好 好好好

评分

全套21本,02年版的过去前前后后买了11本,小地方,买不全。今天,在京东商城终于把另外的10本买到了!全了!所以很高兴!但是,这15年的版本没有02版本好,特别是图片,很不清晰。

评分

棒棒切克闹!!!!!!!

评分

书可以 小朋友喜欢看

评分

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占领了西欧。

评分

速度很快,包装完好,价格也不错,商品质量没得说,赞一个。

评分

九十九元十本,趁满减活动收起齐,这套书有历史了,前一版要十几年了。

评分

这还是修订本,我感觉是没校订的版本。很多地方表达不知所谓,联系上下文也看不出表达的是德军还是盟军;标注的多少页见照片,打开相应页码没照片,估计中英文排版问题没校对;黑白照片看不清文字描述的细节,特别是地图也根本看不到所谓浅线、深线;文中的纳粹万字也没打出来,还留了个空白。

评分

速度很快,包装完好,价格也不错,商品质量没得说,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