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礼品装/套装共18册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礼品装/套装共1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司马光 著,沈志华,张宏儒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书籍
  • 史书
  • 通史
  • 资治通鉴
  • 文白对照
  • 礼品装
  • 套装
  • 古典文学
  • 中国历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3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97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68
套装数量:18
字数:12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史学两司马”,光耀千秋。毛泽东曾十七次阅读《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2、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编辑加工认真、严谨。本书堪称国内《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的推荐版本。
  3、本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阅读。
  4.本套图书采用豪华布面精装,采用特殊印制工艺,并配以富丽堂皇的锦盒,足以显示《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阅读、收藏、馈赠的上佳选择。为避免锦盒、图书损坏,本套图书在锦盒外用纸箱包装,箱体标明定价及条形码。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篇幅宏博,价值极高的一部编年史,宋代司马光等修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于盈积简牍之中,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其中贤君昏主、忠臣奸佞、勇将懦夫、志士小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堪称巨制。由于全部用当时的文言写成,今天的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困难,因此,由中国社科院、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翻译,以便使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历史巨著。翻译底本为中华书局1987年4月第七次印刷的《资涌通鉴》标点本,与已出的20册标点本相对应,译文较为准确、流利、生动,以对译为原则,间有个别语序调整和意译。并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以展开面的形式出现,即左页为原文,右页为译文,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上的便携。

目录

第一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以下是几本不同类型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图书均不包含《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礼品装/套装共18册》的内容: --- 《宋画全集:典藏卷(共六册)》 图书简介: 这套六卷本的《宋画全集:典藏卷》是对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宋代——艺术成就的空前系统性梳理与展示。它并非简单的图册汇编,而是集合了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私人收藏中,公认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历史文献记载确凿的宋代绘画精品。 内容深度与广度: 本套书的策划与编纂历时十余年,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部可以作为宋代绘画研究“标准范本”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收录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高精度高清扫描件,最大限度还原细节)、李唐的雄浑山水,以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巨制”,更重要的是,它系统性地挖掘并呈现了大量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边角料”和“孤本”。 卷目划分精要: 第一至二卷:山水画的境界与变迁。 重点解析了北宋初期的“全景式”山水(如荆浩、关仝的遗风)如何过渡到范宽、郭熙代表的“巨碑式”山水,再到南宋李唐、刘松年等人开创的“对角取景”和“文人化”山水。每幅作品均附有详细的图像分析,探讨其笔墨技法(如“皴法”的演变)和时代精神的投射。 第三卷:花鸟画的精微世界。 集中展示了宋徽宗朝皇家画院对自然观察的极致要求。收录了赵佶亲笔或其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探讨了“写生”与“写真”之间的哲学张力。特别收录了对色彩还原度极高的绢本作品,便于读者体会宋代颜料的质感。 第四卷:人物与风俗画的社会切片。 这一卷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宝贵窗口。除了传统的宗教人物画,大量篇幅致力于风俗画,如市民的饮宴、街头的叫卖、节令的庆典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五卷:院体与文人画的交锋。 聚焦于宋代画坛“院派”的规范化与“文人画”的兴起之间的张力。对比了受官方审美影响的工细画风与苏轼、米芾等人提倡的“逸笔草草”的差异,揭示了中国艺术史中“技”与“道”的永恒辩证关系。 第六卷:专题研究与海外藏品。 汇集了壁画残片、摹本研究,以及大量流散于海外(如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的宋画精品。此卷是学术研究者极度渴求的珍贵资料,提供了完整的图录信息和流传历史考证。 装帧工艺: 本套书采用函套装帧,精选高克重艺术纸张,采用环保油墨印刷,力求在色彩饱和度、层次过渡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装帧设计上参考了宋代的典雅审美,内敛而厚重,是艺术院校师生、资深收藏家和深度历史爱好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仅是一套画册,更是一部关于宋代美学、技术与文化精神的立体百科全书。 --- 《后殖民语境下的全球文学新视野:解构与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传统的文学史梳理,而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全球文学版图中“权力转移”与“身份重塑”的核心理论与文本分析的学术专著。它深入剖析了“后殖民”这一复杂概念在不同地理区域(如非洲、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乃至边缘化的西方内部群体)如何被本土作家重新界定、反抗或内化,最终催生出具有颠覆性的文学范式。 核心理论建构: 本书的理论框架建立在对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以及霍米·巴巴的“混杂性”(Hybridity)和加雅特里的“延迟的抵抗”(Subaltern Studies)等核心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之上。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后殖民作家”的名单,而是着力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探讨殖民主义遗留的语言霸权、历史书写权、以及身体政治学是如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被瓦解和重构的。 关键议题的深入探讨: 1. 语言的回归与背叛: 集中讨论了作家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处理被殖民历史留下的语言遗产。是全盘接受英语/法语等殖民语言以求得“世界性”传播,还是努力挖掘和重建本土语言的叙事潜力?书中对比了如阿多尼斯(Adonis)的阿拉伯语实验与奈保尔(V.S. Naipaul)在英语中的疏离感。 2. 地理的政治学与空间想象: 探讨了“家园”(Home)和“流散”(Diaspora)作为文学主题的转变。后殖民叙事中的空间不再是稳定的地理坐标,而是充满创伤、记忆与政治斗争的场域。书中详细分析了卡夫卡式的“城市异化”如何被移植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语境中。 3. 历史的复述与创伤的集体记忆: 本书着重研究了“被沉默的群体”如何通过文学介入官方历史叙事。它分析了如卢旺达大屠杀文学、以及原住民口述历史向书面文学转化的过程,指出“创伤”既是个体经验,也是集体政治动员的工具。 4. 性别与“第三空间”的交织: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探讨了殖民权力结构与父权制结构如何相互强化。书中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作家们如何描绘双重压迫下的女性经验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码。 学术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融合了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论。它对于理解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如何在全球文化市场中进行谈判与自我定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致力于研究世界文学、文化理论及当代思潮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进阶读物。 ---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与社会变革:基于普鲁士模式的深度考察》 图书简介: 本书摒弃了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传统叙事,转而将聚光灯投向了普鲁士(德意志统一前夕)在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化进程。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资料的挖掘,包括皇家科学院的报告、地方商会记录、铁路修建合同以及工厂工人的私人信件,构建了一个关于国家主导型工业化、技术官僚体制与社会结构剧变之间复杂互动的模型。 研究的独特性与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普鲁士的工业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一场自上而下、高度组织化的“国家工程”。它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一、教育与技术人才的培养: 详细考察了洪堡体系的大学改革如何直接服务于工业需求,特别是“应用科学”和“工程学”在大学中的地位确立。书中对比了普鲁士工科教育与英美侧重实用经验的学习模式的差异,论证了理论知识在快速追赶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铁路网络的战略部署: 铁路在普鲁士被视为统一市场和军事投射的基础设施。本书通过地图分析和工程时间表,展示了普鲁士国家如何通过补贴、国有化和军事化管理,确保铁路建设的速度和覆盖范围,远超同期的自由市场驱动国家。 三、社会阶层的重塑与“技术工人”的诞生: 工业化如何消解了传统的容克贵族权力,并催生了一个新兴的、具有特定政治诉求的“技术官僚”阶层?本书深度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技术熟练工人在工厂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及其与传统手工业者的冲突。 四、国家对产业的干预与卡特尔的形成: 与其他西欧国家不同,普鲁士的工业化伴随着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包括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和对大型财团的默许。书中详尽分析了1870年代后“卡特尔”现象的兴起,揭示了其如何既提高了效率,又为后来的政治经济矛盾埋下了伏笔。 历史贡献: 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国家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它挑战了自由主义经济史观对工业革命的单一解释,通过对普鲁士这一“准官僚主义”模式的细致描绘,为理解19世纪末欧洲的权力转移和技术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对于研究经济史、技术史和社会分层学的学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演变过程,毕竟《资治通鉴》在此方面的论述是绕不开的基石。在阅读了其中关于安史之乱后诸位将领的互相倾轧、中央集权的衰弱这部分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白对照的妙处。文言原文那种简练到极致的叙事风格,往往在信息密度上非常高,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其精确的语境把握需要极高的门槛。白话对照就像是给我的思维装上了一个实时翻译器,保证了我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时,不会因为词义的偏差而产生误判。这种对照,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基于深厚历史学功底的“意译和阐释”,使得读者在享受司马光那宏大叙事结构的同时,又能迅速捕捉到事件背后的政治动机和战略部署。阅读完这几册,我对唐后期的历史走向清晰了很多,这套书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其效能远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

评分

对于一个沉迷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读者来说,能够拥有一套兼顾“原汁原味”与“可读性”的通鉴版本,是何等幸事。这套18册的礼品装,提供的正是这种稀缺的平衡。我平时阅读历史著作的习惯是先啃原著,遇到不解处再查阅注疏,但传统的大部头注释往往散落在书页的边缘或末尾,查找起来极其耗费心神。这套文白对照的设计,极大地优化了我的阅读路径。尤其是那些需要理解古代礼仪、律法条文的段落,白话的对照直接将我从繁琐的工具书中解救了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权谋”和“德行”的对比描述,在对照之下,那种历史人物的复杂人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感觉,与其说是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千年前帝王将相的深度对话。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和及时的解读辅助,让阅读效率和深度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绝非普通单行本所能比拟。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的文白对照礼品装,简直是送礼送给爱历史的朋友的最佳选择!包装设计得非常有档次,那厚重典雅的书盒,光是看着就觉得心情愉悦,拿在手里更是沉甸甸的,绝对拿得出手。我特地选了这套送给我那个总说想读通鉴但又怕文言拗口的大哥,他收到的时候眼睛都亮了。礼品装嘛,细节处理得很到位,那种铜版纸的触感,油墨的清香,都让人觉得这套书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而且,18册的体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比电子书强了一万倍。我偷偷翻了几页,那精心排版的文字,对比着现代白话文的解释,清晰明了,对于我们这些半吊子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可能就是这套书的篇幅太大了,得有足够的书架空间来容纳它,但转念一想,能拥有这样一套鸿篇巨制,这点空间牺牲完全值得。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彰显了送礼者对收礼者品位的认可。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礼品装”抱有特殊情怀的人,我更看重内容本身的扎实程度。但拿到这套《资治通鉴》后,我对“礼品”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好的礼品,本身就应是顶级的工具。这18册的装帧设计,虽然华丽,但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长篇巨著的“可管理性”的提升。因为是分册装订,我不再需要面对一本厚得像砖头的书,可以根据阅读进度和章节内容,轻松地携带某一册或某几册进行阅读和携带。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在不同地方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每一册的纸张质量和印刷精度都保持了高度一致,没有出现任何一本出现墨迹晕染或纸张松垮的情况,这对于需要长期陪伴的经典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成功地将一部严肃的学术经典,通过精良的工业设计,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轻松融入日常生活,且能保持阅读热情与尊重的载体。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手头的这套文白对照版《资治通鉴》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很多对照版的质量参差不齐,要么是文言文翻译得过于直白失去了韵味,要么是排版粗糙让人阅读疲劳。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深入阅读后,那种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几乎是瞬间捕获了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像是一种“导读”。编者在文言文的凝练与白话文的流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他们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官职、典故时所采取的注释方式,既不中断阅读的连贯性,又能精准地提供背景知识,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我是一个对细节比较较真的人,特意对比了其中关于曹魏时期几场关键战役的描述,发现对照后的理解更加深入,那种史官的冷峻笔触和现代解读的理性分析交织在一起,让人对司马光笔下的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让你读完了“什么”,更在于它让你理解了“为什么”。

评分

以史为鉴,谈古论今,继往开来。

评分

比较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值得大家观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早就想买了,加强学习。

评分

包装的很好,字迹也很清楚。不过书有点儿小。书再大点儿字再大点儿就好啦!总体来看还可以。

评分

以史为鉴,谈古论今,继往开来。

评分

好书。装帧精美,印刷工整。每页都是原文对白文,方便阅读!

评分

没有区别,重印的而已!

评分

以史为鉴,谈古论今,继往开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