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国涌民国人物专辑,再现近代中国转型期大师群像)

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国涌民国人物专辑,再现近代中国转型期大师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国涌 著
图书标签:
  • 龚自珍
  • 司徒雷登
  • 傅国涌
  • 民国人物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转型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6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77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文明史的视野中,在增量历史观下,我注视的是生前并无显赫权势的龚自珍、胡适、竺可桢,一笔在手的邵飘萍、史量才……正是他们才把一个老大民族带入了近代文明社会。他们才是真正推动历史的人,一部通向希望之门的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他们书写的。

——傅国涌


内容简介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转型是从张元济、蔡元培、张謇、汪康年等人开始的,这一代读书人都是自科举之路走上来的,他们是进士、翰林甚至状元及弟,但他们在20世纪前夜告别朝廷,转向社会,成为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报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在他们之后,随着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派留学,一个新型的知识阶层在中国破土而出,他们各走各的道路,拓展出了新的社会自主空间,建立起新的尺度。

作者简介

傅国涌

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精彩书评

傅国涌的历史随笔,是严谨的工笔画,细节上见功夫,他为此付出的功夫,无人能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我生于1917年,傅国涌生于1967年,年龄正好相差半个世纪。社会上有“代沟”的说法,但读了他的著作,我感到心灵是相通的,对理想的追求并不因岁月而隔膜。他以充满激情的笔墨,讲述了许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让我蓦然回首,也禁不住生出许多感慨。

——《庐山会议实录》作者 李锐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 章诒和


目录

第一篇 告别“衰世”———龚自珍、魏源

第二篇 “维新公子”陈三立

第三篇 不悔与悔:“戊戌第七君子”徐致靖

第四篇 “开国会以便人民实地练习”———汤寿潜与晚清立宪运动

第五篇 宋教仁登南高峰

第六篇 火一样燃尽自己的师复

第七篇 烟霞洞中日月短———“新思潮”的代言人胡适

第八篇 寄一袋西湖边的桃花给徐志摩

第九篇 “应笑书生不自量”———“中间势力”代言人张东荪

第十篇 “昌明教育平生愿”———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

第十一篇 “拨伊铜钱”———一代银行家蒋抑卮

第十二篇 “棉纱大王”穆藕初筑庐西湖

第十三篇 胡氏三兄弟的科学报国梦———兼说“中国科学社”

第十四篇 登临吴山———邵飘萍的不归路

第十五篇 “纸头敌不过弹头”———史量才为守护“报格”而死

第十六篇 陈布雷为何“悔之晚矣”

第十七篇 “我们的校长”———经亨颐与浙一师风潮

第十八篇 “书傻子”校长———竺可桢与浙江大学

第十九篇 燕京大学:一个“实现了的梦想”———司徒雷登与我比邻而居

后 记


前言/序言


晚清风云中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传承: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断代——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剧烈变革时期。在这个风雨飘摇、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群体和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勾勒出彼时中国知识界的心灵图谱与行动轨迹,展现那一代人如何在剧变中坚守、反思与探索。 一、晚清士绅的文化抱负与困境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晚清士绅阶层,探讨他们在王朝衰微、内忧外患面前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这一群体既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又是面对西方冲击时,最早一批意识到“不变则亡”的群体。 我们将细致考察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并非简单地描绘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变革,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根基——如何将传统义理与现代技术进行艰难的嫁接与调和。书中将展示他们如何在体制内艰难推进改革,以及当改革触及政治结构和文化核心时所遭遇的内在阻力和外部掣肘。 更进一步,本书会关注那些在思想上走得更远,但又未能完全挣脱传统束缚的知识先驱。他们对“变法”的构想,无论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还是后来的激进革命党人,其思想资源如何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力量,又如何在外来学说(如赫胥黎的进化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刺激下完成蜕变。这里将重点呈现维新派在报刊鼓吹、士绅联名请愿等一系列社会动员中的具体策略与心态变化,尤其是在戊戌政变后的集体沉寂与流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改革路径的深刻反思。 二、新文化运动前夜的思想准备与文化自觉 进入二十世纪初,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思想界的活跃度空前高涨。本书将详述从留日学生群体到国内新式知识分子,如何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 重点将放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激进知识分子如何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学”,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普世价值。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思想移植,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书中会分析“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引入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的艰难立足。例如,如何通过翻译西方哲学著作(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尼采的哲学),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认知框架。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新文化运动中地方性知识圈和学会的兴起,例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文人社团的活动,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学术争鸣和组织沙龙,成为社会舆论的塑造者。这部分的叙述将力求展现,在革命的喧嚣之下,文化领域的革命是如何悄然奠定未来社会的基础。 三、学者的乡土情怀与现代性的张力 在转型期的动荡中,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回归乡土、深入社会进行田野调查,试图在最广大的民众基础中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出路。 本书将详细描绘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的思想脉络。他们对城市中心主义的反思,对西方工业文明弊端的警觉,促使他们转向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乡村——进行“由下而上”的改造。书中将分析其“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实践的得失,探讨他们如何试图在传统宗族观念和现代公民意识之间搭建桥梁。这种将文化改造与社会工程相结合的尝试,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但政治立场相对中立的学者。他们如何秉持学术独立性,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保护知识的火种,进行古籍整理、史学研究或哲学思辨。他们的工作,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传承的深厚底色,即便政治风暴肆虐,知识的河流依然在暗中流动。 四、知识分子的群体性选择与命运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面对军阀割据、政党纷争以及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形成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行动路线。 我们将分析不同派系知识分子——从坚定的国民党人、早期的共产主义信奉者,到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学者——他们如何看待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和痛苦的抉择。例如,知识分子在“全盘西化”与“民族主体性”之间的摇摆,以及在“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挣扎。 本书力求呈现的,不是一系列孤立的伟人传记,而是通过对这些思想群体的细致梳理,揭示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为民族未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他们为争取一个更美好的现代中国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思想探索与文化建构。他们的努力、挫折与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以一系列人物侧写为核心展开的,这让我联想到了某种精致的系列肖像画。每一位人物,都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光芒。我非常看重作者对细节的把控。真正优秀的人物研究,不仅仅是罗列其主要事迹,更在于捕捉那些决定人物性格的关键瞬间,或是其思想转折的微妙之处。比如,在论述这些知识分子或改革者如何与强大的政治势力周旋时,作者的叙事节奏和文字的力度,将直接决定读者的代入感。如果能将他们的学术思想、生活细节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密不透气的时代肌理图,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将是极为丰厚的。我期待看到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叙述风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所跨越的时间轴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一直对晚清民国的风云变幻充满好奇,那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萌芽的激烈碰撞期。龚自珍作为那个时代率先觉醒的先驱,他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代表着对陈腐体制最深沉的呐喊。而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则与近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复杂交织紧密相连,他既是教育的使者,也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沉重与争议。想象一下,傅国涌先生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串联起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的灵魂,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选取切入点,去描摹那个群星璀璨又危机四伏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人物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影响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曲折进程。这种宏大叙事的骨架下,必定蕴含着对个体命运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汇集了“民国人物专辑”这样一个定位,暗示了其内容必然聚焦于那些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精英群体。然而,精英群体的故事往往伴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这些人物的“局限性”与“伟大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龚自珍的超前视野,是否让他饱受时代误解的煎熬?司徒雷登在中美关系剧变中的无奈与坚守,又该如何被客观地评判?一个真正成熟的历史书写,必然要具备超越时代偏见的勇气,去理解人物的动机,而非简单地褒贬。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富有同理心的历史观照,既肯定了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贡献,也坦然揭示了他们身处时代局限下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复杂性,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部专辑的挑选标准显然是基于人物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或象征意义。这让我对具体的人物选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他们必然是那些在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架设桥梁、或者试图打破僵局的行动者或思想家。我希望作者能通过这些鲜活的个案,阐释清楚中国在那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究竟错失了哪些机遇,又抓住了哪些火花。阅读这类书籍,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知古鉴今”。如果作者能够提炼出一种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关于“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深层探讨,并通过龚自珍到司徒雷登这个时间序列中人物命运的对比来加以印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人物传记范畴,上升到了对中国近现代命运的深刻反思层面。这种思辨的深度,是我作为读者最渴望从傅国涌先生笔下获得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宣传语,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时间线”罗列。傅国涌先生在民国史研究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他擅长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略微遮蔽的人物身上,挖掘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光辉。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处理“转型期”这个核心概念。转型意味着阵痛、迷茫与选择。龚自珍的时代,是对传统伦理体系的最初反思;而到了司徒雷登所处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则是各种主义、学说激烈交锋的角斗场。我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大师”们在面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巨大张力时,他们是如何权衡、如何妥协,又如何在绝望中坚守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呈现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让我们得以站在那些先驱者的肩膀上,去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当代境遇。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才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

评分

趁著傅國湧老師這兩天都在成都,抓緊時間當面討教。

评分

时间,地点,人物,写得很全

评分

品质服务速度一直是在京东购买的动力,加油。持续关注。

评分

看内容觉得还可以,抽时间看一遍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上次买的同样书,质量很不错,速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时间,地点,人物,写得很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