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稿(全2册)

中国近代史稿(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稿
  • 通史
  • 两卷本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85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1
套装数量:2
字数:9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册,包括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防御阶段,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清朝政权的逐步半殖民地化,19世纪70年代列强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侵略和中法战争,外国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新阶级的出现,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 共10章内容。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1944年常熟中学毕业,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转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48年前往解放区,入正定华北大学一部学习,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任中国革命史实习教员,1953年任中国历史教研室讲师,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长、教授,1980年任所长,后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1988年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撰写或主编书籍30余种,主要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等。

目录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势
第二节 1840年以前的中国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关系和鸦片贸易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酝酿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初期的胜利进攻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及太平天国前期各项制度、政策
第三节 清王朝为反对革命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第四节 1853年到1856年的战局
第五节 杨韦事件和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爆发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三节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
第五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防御阶段
第一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经济和
第二节 防御阶段的战局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六章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人民反对建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清朝政权的逐步半殖民地化
第七章 19世纪70年代列强对我国东南、南西、西北地区的侵略和中法战争
第八章 外国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新阶级的出现
第九章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早期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战争
原第一册后记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势
  一、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是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满着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主对革命的反攻,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以及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压迫反侵毠的斗争,这一切构成整个19世纪历史的中心。在这里,封建的中国开始被卷入到世界旋涡里,外国侵略者和中国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使中国逐渐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资本主义的曙光早在14世纪便 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开始透露,当时佛罗伦萨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随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成长起来。

前言/序言


《帝国晚期与革命:世界秩序的重塑(1800-194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世界史著作,聚焦于1800年至1945年间,全球范围内由工业革命、帝国扩张、民族主义兴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所驱动的深刻变革。它旨在描绘一个旧世界秩序如何崩塌,新秩序如何在剧烈的冲突与动荡中艰难孕育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启蒙的余烬与工业的洪流(1800-1850)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及其对政治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了拿破仑战争如何意外地重塑了欧洲的政治地理,并播撒了民族自决的火种。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空间观念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我们审视了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如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全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形成的催化剂。在政治层面,本部分详细解读了1830年代和1848年革命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阐明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形态和相互间的张力。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全球非西方世界。在亚洲,清帝国在“康乾盛世”后的内部衰落与外部冲击初露端倪。在拉丁美洲,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解放者”如何将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推向高潮,并初步构建了基于民族国家的脆弱政治实体。本书强调,此时的“现代化”并非一个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西方主导下,非西方社会在被动卷入全球体系中产生的复杂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帝国的鼎盛与冲突的潜流(1850-1914) 此阶段的主题是全球霸权的竞争与体系的固化。本部分详尽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化学、钢铁)如何进一步加剧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差距,并催生了“新帝国主义”。我们不仅关注了非洲的瓜分(柏林会议的机制与后果),也深度剖析了亚洲内部的变局。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成功地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战略目标,并转变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在欧洲内部,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被视为地缘政治的重大转折点,它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的微妙平衡,并直接导致了欧洲阵营化的加速。本书详细梳理了军事同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逻辑,指出这种安全困境如何使得局部冲突有演变为全面战争的危险。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内部的社会矛盾——工人运动的高涨、工会力量的崛起以及社会福利立法的初步尝试,这些“内部革命”对国家权力构成了新的挑战。 对于非西方世界,本书分析了奥斯曼帝国的持续衰弱、印度被英属印度帝国直接统治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美洲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和拉美内部持续的政治动荡与经济依赖性(香蕉共和国的形成)。 第三部分:大决战与世界秩序的重构(1914-1945) 本部分核心在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解读。我们不仅关注了西线壕沟战的残酷性与技术进步对战争形态的改变,更深入探讨了战争如何成为加速社会变革的“熔炉”。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意识形态力量——共产主义——的诞生,并对其后续的全球影响进行了预判。 战争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内在的结构性缺陷被重点分析。本书认为,战后对战败国的严苛惩罚、民族自决原则在特定地区的失败(如中东的托管制度),以及国际联盟的软弱性,为下一次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后半段聚焦于两次战争之间的“失落的十年”与“第二次全球危机”。我们详细分析了1929年大萧条如何席卷全球,并为极端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崛起,被视为对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双重反动。本书对比了不同国家(如美国的新政、苏联的计划经济)应对危机的不同路径。 最后,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早期阶段收尾。珍珠港事件与轴心国的扩张,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从欧洲战争升级为真正的“世界大战”。本书强调,这场战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更是关于未来人类社会组织方式和价值观的全面对抗。 本书特点: 本书采取全球史的视野,强调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复杂性,避免了将“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的简化论述。它注重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结合,力图描绘出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在技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经历的深刻、痛苦且不可逆转的转型历程。本书对理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源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上的设计感与内容的厚重感形成了奇妙的统一。两册的篇幅安排也显得很合理,节奏感把握得当,不会让人在读到关键部分时戛然而止。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回味刚刚读到的那些令人深思的论断,特别是关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这种引人深思的特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陈述,更像是一部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录。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套提问的方法论,这对任何一个关注国家前途与命运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他不像某些历史书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政治术语和时间节点,让人望而却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故事的笔法。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坐在老先生面前,听他娓娓道来的听众,而不是一个考试的学生。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社会生活的小细节,这些细节使得历史人物的决策和普通民众的反应都变得鲜活起来。这种“见微知著”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让历史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可见,不至于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向。读起来,思路非常顺畅,常常会不自觉地就读过了一个章节,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一些我以前在其他地方读到过,但始终模糊不清的年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尤其是关于地方志和民间史料的运用,让整个历史图景更加立体丰满。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严谨性,虽然阅读时不需要时时查阅脚注,但这种潜藏在文字之下的努力,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这种对基础史料的尊重,是区分优秀历史著作和一般通俗读物的重要标志。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过程本身的敬畏。

评分

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又兼顾了可读性,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罗列,更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复杂的人性纠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的克制和多角度分析,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的判断,而是提供了足够的史料和分析框架,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避免了脸谱化的叙事。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曲折历程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基础框架,值得反复咀嚼和参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年代感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像是从旧书店里淘出来的宝贝。我本来对近代史了解得比较零散,总觉得那些年代的事情离我们太远,读起来有些枯燥。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着封面,就仿佛能闻到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喜欢这种怀旧的风格,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视的文物。书本的厚度也让人心安,翻开第一页,就觉得作者是下了大功夫的,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普及读物。对于喜欢纸质书,追求阅读体验的同好来说,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是一种享受。封面设计简洁却有力,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完全把焦点集中在了书名和内容本身,透露出一种对史实的尊重和严谨态度。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汲取知识就要这样的书,物流也不错

评分

还没看,很坏,希望能有不同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汲取知识就要这样的书,物流也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汲取知识就要这样的书,物流也不错

评分

想看看官修清史会是大致什么面貌。本书主编就是清史编撰的领头人。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评分

内容比较全面!!!!

评分

这书很不错,送货速度快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汲取知识就要这样的书,物流也不错

评分

好的一本书,值得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