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珍藏精品
囊括127个国家和地区在二战期间发行的3000余枚珍贵的邮票和邮品
一部以邮票形式全面展现二战历史的图文书精品
集邮爱好者不可不藏的精品邮册,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全景图文
内容简介
《邮票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囊括127个国家和地区在二战期间发行的3000余枚珍贵的邮票和邮品,具有非常重大的纪念和收藏价值。本书以这些珍贵精美的邮票,生动地再现了二战期间各战场和各阶段的主要战役战斗和重大事件,构成了一部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二战史。在再现那段荡气回肠的烽烟岁月的同时,更提醒人们:正视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卢江林,江西安远人,1948年5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69年8月入党。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历任204师炮团2连侦察班战士、副班长,204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68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处干事,秘书处秘书、副处长,总后基地指挥部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总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后勤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军事交通学院政委。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一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大演习》,长篇报告文学《风流峡谷》,散文集《凝固的飘动》《醉里挑灯看剑》《用一双军人的眼睛看世界》《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论文集《职业军人与军营文化》《潇潇雨集》,论著《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传记文学《万马战犹酣》《谢有法将军画传》等三百余万字,以及电视剧文学剧本《三岔巷劫案》《易楠律师》《小草》《将军》《军人》等九部。作品曾获中国青年图书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总政新作品奖、屈原文学奖、昆仑文学奖、总后军事文学奖等二十余项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战前风云
第一节 一战回顾 / 1
第二节 巴黎和会留下隐患 / 12
第三节 世界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 16
第四节 德国法西斯分子上台执政 / 22
第二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战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 / 28
第二节 “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和察哈尔抗战 / 34
第三节 红军长征北上抗日 / 37
第四节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 40
第五节 七七事变和全面抗战 / 43
第六节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 47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节 绥靖政策和德国步步进逼 / 51
第二节 德国入侵波兰 / 56
第三节 卡廷森林事件 / 62
第四节 哈拉哈河之战和苏芬战争 / 64
第四章 中国抗战战略防御阶段
第一节 南京大屠杀 / 67
第二节 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 / 72
第三节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79
第四节 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 / 84
第五章 欧洲沦陷
第一节 入侵丹麦、挪威 / 87
第二节 法国沦陷 / 90
第三节 敦刻尔克大撤退 / 94
第四节 大西洋海战 / 98
第五节 不列颠之战 / 108
第六节 “自由法国”抵抗运动 / 118
第七节 法西斯大屠杀 / 122
第八节 大西洋宪章 / 127
第六章 争夺地中海
第一节 入侵阿尔巴尼亚、希腊 / 132
第二节 入侵南斯拉夫 / 136
第三节 地中海海战 / 140
第四节 马耳他保卫战 / 144
第七章 德国入侵苏联
第一节 “巴巴罗萨” / 147
第二节 莫斯科会战 / 152
第三节 列宁格勒保卫战 / 158
第四节 敌后游击战 / 162
第八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一节 偷袭珍珠港 / 166
第二节 占领东南亚 / 179
第三节 占领菲律宾 / 185
第四节 轰炸东京 / 188
第九章 战争的转折点
第一节 斯大林格勒会战 / 193
第二节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 203
第三节 第聂伯河战役 / 210
第四节 苏军的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 / 213
第十章 鏖战北非
第一节 “沙漠之狐” / 218
第二节 阿拉曼战役 / 222
第三节 “火炬”行动和突尼斯战役 / 225
第四节 卡萨布兰卡、开罗和德黑兰会议 / 228
第十一章 中国抗战战略相持阶段
第一节 百团大战 / 231
第二节 皖南事变和新四军军部重建 / 235
第三节 延安成为中国抗战中流砥柱 / 238
第四节 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作战 / 243
第五节 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 / 251
第六节 中国远征军入印缅作战 / 254
第七节 国际友人和华侨支持中国抗战 / 258
第十二章 血战太平洋
第一节 珊瑚海大海战 / 262
第二节 中途岛之战 / 266
第三节 瓜岛之战 / 270
第四节 击毙山本五十六 / 278
第五节 巴布亚之战和俾斯麦海战 / 280
第六节 塔拉瓦之战和夸贾林之战 / 284
第十三章 意大利战局
第一节 登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 / 288
第二节 解放意大利 / 293
第三节 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 299
第四节 盟军后勤工作和鼓舞士气 / 302
第十四章 苏军全线进攻,将侵略者逐出国境
第一节 乌克兰战役 / 307
第二节 白俄罗斯战役 / 312
第三节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 317
第四节 苏联海军作战 / 320
第五节 苏联空军作战 / 326
第十五章 诺曼底登陆
第一节 “霸王计划” / 331
第二节 D日火力准备 / 334
第三节 D日空降作战 / 338
第四节 D日登陆作战 / 343
第十六章 解放西欧、北欧
第一节 法国解放 / 355
第二节 市场花园行动与荷兰解放 / 360
第三节 比利时、卢森堡解放与阿登战役 / 363
第四节 丹麦、挪威解放 / 369
第十七章 中欧、东欧、南欧解放
第一节 “八二三”起义和罗马尼亚解放 / 371
第二节 九月起义和保加利亚解放 / 374
第三节 贝尔格莱德战役和巴尔干半岛解放 / 377
第四节 华沙起义和波兰解放 / 380
第五节 布达佩斯战役和匈牙利解放 / 384
第六节 维也纳战役和奥地利解放 / 387
第十八章 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第一节 雅尔塔会议 / 391
第二节 东普鲁士战役 / 392
第三节 易北河会师 / 396
第四节 柏林战役 / 402
第五节 布拉格战役和捷克斯洛伐克解放 / 410
第六节 德国投降和波茨坦会议 / 415
第十九章 太平洋越岛争夺战
第一节 马里亚纳群岛之战 / 419
第二节 帕劳群岛之战 / 424
第三节 莱特湾海战 / 427
第四节 美军重返菲律宾 / 430
第五节 硫磺岛之战 / 433
第六节 冲绳之战 / 438
第二十章 日本战败投降
第一节 美军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 / 440
第二节 苏军对日作战 / 444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战略反攻 / 446
第四节 日本无条件投降 / 449
第五节 收复台湾 / 455
第六节 庆祝胜利 / 457
第七节 成立联合国 / 462
结束语 忘记历史必将重蹈覆辙 / 464
附 录 部分邮票国名地名西文铭记一览表 / 467
后 记 / 469
历史的侧影:近代战争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铁蹄下的欧洲:从俾斯麦的遗产到凡尔赛的阴影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图景,重点考察了德意志帝国崛起对既有均势体系的冲击。我们首先回顾了俾斯麦时代精心构建的联盟网络,分析了其如何维持了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以及这种“铁血”外交策略在威廉二世继位后如何因战略误判和民族主义高涨而逐渐瓦解。 重点章节探讨了“欧洲两大阵营”——同盟国与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军事结盟,而是经济竞争、殖民扩张矛盾以及深层民族心理冲突的集中体现。例如,对摩洛哥危机和巴尔干冲突的详细梳理,揭示了各国在局部冲突中如何试探对手底线,并最终将欧洲拖入全面战争的泥潭。 随后,本书细致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军事准备状态。不同于流行的“滑坡理论”,我们强调了各国高层决策者对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的严重误判。对施里芬计划的深入解读,不仅是军事史的研究,更是对僵化军事思想如何扼杀外交灵活性的深刻反思。战争初期的机动战迅速演变为欧洲西线那场著名的堑壕僵局,本书通过对不同战区(西线、东线、乃至近东)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工业化战争的残酷现实——技术进步(如机关枪、毒气)如何压倒了传统战术的有效性。 战后的凡尔赛体系,被认为是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种子的关键节点。我们不仅关注了领土的重划和巨额赔款的制定,更深入分析了协约国内部(特别是英、法、美之间)对战后欧洲蓝图的分歧。对于魏玛共和国在沉重赔款和“战争罪责”标签下的政治畸形化过程,本书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阐明了政治上的不公和经济上的困顿如何为极端主义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二、帝国主义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帝国主义矛盾与非西方世界的觉醒。我们探讨了列强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竞争,特别是对原材料和市场控制权的争夺如何成为驱动全球冲突的潜在经济动力。 特别关注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及其对中东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苏士运河、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潜力,以及英法之间秘密达成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揭示了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遗产时所采取的功利主义和双重标准,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东地区至今仍未解决的民族与宗教冲突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记录了非西方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早期形态。例如,印度国大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以及中国“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这些运动虽然在当时尚未能撼动既有的全球权力结构,但它们标志着被殖民民族开始用自身的语言和逻辑来定义独立与主权,为日后全球去殖民化浪潮积累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经济的脉动与意识形态的对决 第三部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全球经济动荡及其催生的意识形态巨变。 1929年的“大萧条”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它更是对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信心的沉重打击。本书详细分析了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从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到罗斯福的“新政”——以及这些政策在恢复经济信心和扩大政府干预方面的效果与争议。 更重要的是,经济的绝望催生了极权主义的崛起。我们对法西斯主义(意大利)、纳粹主义(德国)和斯大林主义(苏联)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重点比较了它们在意识形态基础(种族主义、国家至上、历史宿命论)、动员群众的宣传技巧,以及对内部异见的系统性压制方面的异同。例如,纳粹德国对雅利安人种优越性的狂热推崇,与其在政治上对凡尔赛体系的彻底否定构成了互为表里的特征。 苏联模式的特殊性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探讨。它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五年计划下的快速工业化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社会结构,也向全世界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展示了另一种发展资本主义之外的现代化路径,对全球的左翼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与分裂作用。 四、国际体系的重建与安全困境 最后,本书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试图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的脆弱性。国际联盟(国联)的设立,代表了人类对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第一次制度化尝试。然而,国联的先天缺陷——缺乏美国参与、缺乏强制执行力以及大国随时可以退出——使其在面对日本侵略满洲、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重大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本书通过对这些早期侵略行为的分析,展示了国际社会在面对“公然的侵略”时所采取的“绥靖”策略的逻辑基础:避免战争的愿望战胜了维护国际法的决心。这种策略的失败,并非源于决策者的愚昧,而是对战争成本的恐惧与对敌方意图的错误评估交织的结果。这种系统性的安全困境,最终将世界引向了更大规模、更具毁灭性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复杂因素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近现代世界格局演变,特别是两次全球性冲突如何重塑了国家主权、国际法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