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 西方心理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 大量练习带你拓展自我的空间,发现生活的全新面貌
★ 随书附赠CD:你不是孤单一人——聆听内在小孩的声音
编辑推荐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过去的那个孩子,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未来的大人在静静等候。
每个人都是童年的产物,每个成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无论发生过什么,都有放下它们的机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个活得轻松快乐、活得坚强并能激励身边人的人,这是我们给自己、给孩子、给世界好的礼物。
内容简介
童年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本书作者基于专业的心理学教育背景和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经验,与中国读者分享:那些童年的负面事件对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包括这些影响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转化。文中伴有大量的案例,具体描述外在的事件如何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那些令我们反复受苦的模式。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中的26个练习是作者长期课程实践的结晶,内容覆盖与自己、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几个重要的关系面相。由此,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建议、方法和温暖的语言引导下,我们可以认出自己的生命卡在何处,并作出改变,活出美好的内在本质。
作者简介
白大卫(David Blanco ),临床心理学硕士,毕业于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和马德里完形心理治疗学校。在圣地亚哥大学从事过临床心理的研究工作。他是西班牙心理医生专业协会(COPG)的成员(开业执照号G-3994)。
受家庭影响,大卫十五岁正式走上心理学研究的道路。跟随玛丽·库艾内斯(Marly Kuenerz)及安东尼奥·布雷(Antonio Blay)等著名心理学家学习。他曾在世界各地的个人成长团体、修道院、静修院中接受长期训练,领悟并实践包括超个人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完形、葛吉夫、内在小孩、荷夫曼方法(Hoffman Process)等知识。
他擅长于“内在小孩”心理治疗,并热衷于将东方文化传统融入西方心理学范畴。他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实用而深刻,又不拘泥于教条,充满了尊重和关爱。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十八个国家。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内在小孩
第二章 童年的重要性
第三章 童年时的伤害
第四章 刻录——头脑中最深的印记
第五章 与怀胎和出生有关的刻录
第六章 童年早期阶段
第七章 和兄弟姐妹有关的刻录
第八章 人格背后的刻录
第九章 如何与内在小孩连接
第十章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第十一章 我们是如何错待自己的
第十二章 如何爱自己
第十三章 爱父母,爱自己
附录
附录一 “内在小孩”的由来
附录二 参考资料及注释
附录三 参考书目
附录四 更多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内在小孩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你凭直觉就知道这一点,那种感觉就像一本书,让你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亲爱的读者,要知道,这个孩子已经等了你太久。如果你爱她3,关注她,她就会给你许多财富。她有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将你带入更广阔、更精彩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发现你自己的内在小孩,并且去关爱她,疗愈她灵魂的创伤,让她得到真正的尊重。
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便会知道,这个人并非那么简单。他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有时候,我们会说:“他/她怎么这样对我?当初结婚的时候不是这样啊!”再比如,你在某位同事的眼中,可能是个非常严肃的人。有一天,整个团队完成了一个大项目,聚餐之后,大家一起去舞厅庆祝,你立刻跳起来,跳得毫无拘束。那位同事看到你这样,一定会惊掉下巴。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天天都是一个样子,但其实你有很多面,很多个“我”。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演着许多个角色。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以不同的角色呈现。而“内在小孩”就是我们主要的内在角色之一。
内在小孩是人们情绪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表达。
如果有人说:“这是我的本能反应”,那他指的就是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们也可以说,人的“头脑”代表“思考、计划、行动”,而“心”则代表“感受、体验、存在”。如果抛开生物学上的意义,那么,“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小孩”。这是我们的人格中柔软、脆弱的部分,指向感受和直觉。
我们和心连接的时候,也和内在小孩相连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困惑:“为什么心的形象是一个孩子呢?”
我们出生的时候,心是敞开的。那时,我们十分柔弱,但面对的这个世界却是危险而残酷的。有时我们会因此受伤,并迅速地把心保护起来。为了保护这颗心,我们渐渐地将它关闭,让它麻木,让柔弱的自己不受伤害;这就像筑起了一道屏障,将我们与自己的心隔离开来,远离那些伤痛,几乎没有了感觉。因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自己的某一部分就失去了一切感受。
我们知道,每个人除了“智力年龄”之外,还有“情绪年龄”。一个人可能看起来很成熟,但在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却像个冲动的孩子。对于大多人来说,无论实际年龄多少,从情绪年龄来看,他们都只不过是个孩子。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发脾气的时候,我多大了?缺乏安全感、嫉妒别人时,我多大了?”
我们做出情绪上的反应时,其实就产生了一种自发性的年龄回溯。
几百年以来,我们和祖辈们所接受的教育,充满了对于逻辑和理性头脑的崇敬,而对感受和直觉却大加贬损,甚至不屑一顾。这样的教育加剧了失衡的状况:我们大多数时候使用左脑,使得右脑的能力未被充分开发。多年的学校教育使我们的智商得到了开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情绪智力”却没有得到关注。大多数人对于外部世界十分了解,且精于谋生及生财之道;但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头脑、情绪、心理以及灵性的维度一无所知。在认知内在世界方面,大多数人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这种无知让整个世界经受着痛苦。我们对于自我、对于头脑和情绪的工作方式知道得越少,就越有可能在心里、在关系当中制造出痛苦。幸运的是,最近几十年情况有所改善:在许多研究者、教授、记者的努力下,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得以不断发展,并且越来越普及。
这本书将引导我们踏上一段内在的旅程。旅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情商。我鼓励大家以内在小孩为纽带,和自己的心再次连接,全然地连接。我会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大家深入了解自己的童年,并疗愈那些一直背负的伤痛。
如果我们忽视了内在小孩,便会一直做出孩子气的反应。
丈夫也许会对妻子缺乏耐心;母亲也许会对不听话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加;生意人也许会在公开演讲时怯场。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习惯,正是内在小孩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受到冷落,她便会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冲动的、不成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需要你的关注。在抑郁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希望;在焦虑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厄运即将来临;在害羞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在孤独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备受冷落,无人关心;在自大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曾经被某个重要的人压制、批评、低估;在上瘾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想借助自己的癖好,逃离孤独和伤痛。
这本书会教你如何接近心里的内在小孩,如何去理解她,如何了解她的需要,以便让自己更平静、更欢乐。如果能真正地关注内在小孩的需要,你一定会收到她真心赠予你的财富。
……
《心之涟漪:在爱与理解中找回自己与家人》 引言: 在这个飞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逐外部成就的路上,不自觉地与内心的声音渐行渐远,也与最亲密的家人之间产生了无形的隔阂。家庭,本应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后盾,却有时会成为我们困惑、焦虑甚至痛苦的源头。当我们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叛逆、迷茫,或是伴侣间的误解、疏离,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心之涟漪:在爱与理解中找回自己与家人》并非一本空泛的说教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它邀请你暂停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学习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为自己和家人开辟出一片宁静而充满力量的天地。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并非相互独立的命题,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只有当我们首先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接纳家人,从而在爱与理解的涟漪中,滋养出更加深刻、更具韧性的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 第一部分:重塑内在:看见并拥抱真实的自己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回归自我的旅程。在这个部分,我们不会直接探讨如何“管教”孩子,也不会仅仅聚焦于如何“维系”婚姻,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我”——那个作为个体,拥有独立情感、思考和需求的“我”身上。 认识“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来到这个世界,这些童年经历,无论积极或消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我们会通过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和真实案例,帮助你识别出原生家庭中可能影响你至今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例如,你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你是否常常害怕冲突,宁愿压抑自己的需求?你是否将父母的某些行为模式,不知不觉地复制到了自己的家庭中?理解这些“烙印”,不是为了责备,而是为了看见,看见了,才有可能超越。 疗愈过去的伤痛: 许多时候,我们对家人的不理解,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未竟之事。那些童年的委屈、青春期的叛逆,甚至是成年后在事业和情感上的挫折,如果未经妥善处理,都可能在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旧事重提”。本部分将提供一些温和且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处理积压已久的情绪,释放内心的包袱。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正念冥想、情绪释放练习、以及自我对话等方式,去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给予自己一份迟来的理解和关爱。 构建健康的自我边界: 在强调“奉献”和“牺牲”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常常模糊了自己的界限,将家人的需求置于自身之上,最终导致身心俱疲,甚至对家人产生怨恨。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健康的自我边界,以及如何在家庭中清晰而坚定地设立和维护它。这包括学会说“不”,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为自己争取应有的空间和时间。设立边界,并非冷漠,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是为更可持续的爱奠定基础。 培养自我同情与自我关怀: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是否会像对待朋友一样,给予自己一份理解和宽容?还是会严厉地苛责自己?本书将强调自我同情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被挫折打倒。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善意和支持的态度对待自己,如何识别并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从而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具生命力的人。 第二部分:心灵对话:在理解的桥梁上行走 拥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后,我们便能更有力量去审视和调整与家人的关系。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建立和加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进行沟通。 倾听的艺术:超越耳语,触及心灵: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倾听,但实际上只是在等待发言的机会,或是已经在脑海中预设了对方的观点。本书将教授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技巧,包括专注的眼神交流、无评判的接纳、以及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将区分“听到”和“听懂”,学会识别对方语言背后的情感信息,从而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会和冲突。 表达的智慧:真诚的爱,无需伤人: 如何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既能清晰传达,又不引发对方的防御?我们将学习使用“我”的语言,例如“我感到…当…因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指责性的“你”的语言。我们将探讨如何以积极、尊重的态度提出期望,以及如何在表达反对意见时,保持对关系的重视。 情感的连接:看见,而非评价: 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叛逆,或是伴侣之间无声的沉默,我们常常会习惯性地给出建议、进行批评,或是忽略。本书将引导读者去“看见”家人真实的情感需求,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例如,孩子叛逆,可能是在寻求独立;伴侣沉默,可能是在表达受伤。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同理心去回应,去表达“我理解你”,而不是急于“纠正”或“解决”问题。 冲突的化解:从对立到共赢: 冲突在家庭中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本书将提供一套处理家庭冲突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识别冲突的根源、冷静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以及事后修复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冲突视为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一次情感的较量。 第三部分:滋养关系:用爱与智慧浇灌家庭 在打下坚实的个人成长基础,并掌握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滋养和深化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在面对孩子成长和伴侣互动中的具体挑战时。 理解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等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的内在逻辑,从而能够更精准地回应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并非是简单的“育儿技巧”,而是基于对儿童心理学的深入理解,提供一套更加温和、有效的亲子互动模式。 高质量的陪伴:超越“在场”,抵达“连接”: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家长感到与孩子渐行渐远。本书将强调“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它并非要求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共同的游戏、有趣的对话、以及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智慧地应对亲子挑战: 从拒绝上学、学习困难,到青春期的冲动、与同伴的冲突,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充满各种挑战。本书将针对这些常见的亲子难题,提供基于爱与理解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管教”层面。 重塑伴侣关系:重拾激情,共筑未来: 婚姻和伴侣关系也需要经营和呵护。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点燃伴侣间的激情,加深情感连接。我们将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如何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创造更多属于夫妻二人的美好时光。这并非是关于“如何维持婚姻”,而是关于“如何一起成长,创造更美好的伴侣关系”。 家庭的共同成长: 最终,本书将强调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成长。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爱与理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地进行自我成长,并以智慧的方式与家人互动时,整个家庭将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支持和爱的能量场。我们将学习如何营造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尝试的家庭氛围,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并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 结语: 《心之涟漪:在爱与理解中找回自己与家人》是一本关于看见、关于理解、关于爱的书。它不提供万能的公式,而是为你提供一把钥匙,让你能够开启自己内心的宝藏,并以此为基石,去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家庭。愿这本书能如同一滴水,投入你心灵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养你与家人的生命,让你和家人一同在理解与关爱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