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 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傳統文化的完美結閤
★ 大量練習帶你拓展自我的空間,發現生活的全新麵貌
★ 隨書附贈CD:你不是孤單一人——聆聽內在小孩的聲音
編輯推薦
每個大人心裏都住著過去的那個孩子,而每個孩子心裏,都有個未來的大人在靜靜等候。
每個人都是童年的産物,每個成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無論發生過什麼,都有放下它們的機會!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個活得輕鬆快樂、活得堅強並能激勵身邊人的人,這是我們給自己、給孩子、給世界好的禮物。
內容簡介
童年對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響。本書作者基於專業的心理學教育背景和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教學經驗,與中國讀者分享:那些童年的負麵事件對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包括這些影響作用的機製以及如何轉化。文中伴有大量的案例,具體描述外在的事件如何內化為固定的行為模式,特彆是那些令我們反復受苦的模式。
《你不是孤單一人:個人成長與親子關係指南》中的26個練習是作者長期課程實踐的結晶,內容覆蓋與自己、與父母、與愛人、與孩子幾個重要的關係麵相。由此,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建議、方法和溫暖的語言引導下,我們可以認齣自己的生命卡在何處,並作齣改變,活齣美好的內在本質。
作者簡介
白大衛(David Blanco ),臨床心理學碩士,畢業於西班牙聖地亞哥大學和馬德裏完形心理治療學校。在聖地亞哥大學從事過臨床心理的研究工作。他是西班牙心理醫生專業協會(COPG)的成員(開業執照號G-3994)。
受傢庭影響,大衛十五歲正式走上心理學研究的道路。跟隨瑪麗·庫艾內斯(Marly Kuenerz)及安東尼奧·布雷(Antonio Blay)等著名心理學傢學習。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個人成長團體、修道院、靜修院中接受長期訓練,領悟並實踐包括超個人心理學、人本心理學、完形、葛吉夫、內在小孩、荷夫曼方法(Hoffman Process)等知識。
他擅長於“內在小孩”心理治療,並熱衷於將東方文化傳統融入西方心理學範疇。他在教學上不斷創新,治療方法實用而深刻,又不拘泥於教條,充滿瞭尊重和關愛。這些年他的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十八個國傢。
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內在小孩
第二章 童年的重要性
第三章 童年時的傷害
第四章 刻錄——頭腦中最深的印記
第五章 與懷胎和齣生有關的刻錄
第六章 童年早期階段
第七章 和兄弟姐妹有關的刻錄
第八章 人格背後的刻錄
第九章 如何與內在小孩連接
第十章 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第十一章 我們是如何錯待自己的
第十二章 如何愛自己
第十三章 愛父母,愛自己
附錄
附錄一 “內在小孩”的由來
附錄二 參考資料及注釋
附錄三 參考書目
附錄四 更多關於作者
精彩書摘
內在小孩
每個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孩子。你憑直覺就知道這一點,那種感覺就像一本書,讓你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的內容。親愛的讀者,要知道,這個孩子已經等瞭你太久。如果你愛她3,關注她,她就會給你許多財富。她有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一扇又一扇門,將你帶入更廣闊、更精彩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發現你自己的內在小孩,並且去關愛她,療愈她靈魂的創傷,讓她得到真正的尊重。
我們和一個人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便會知道,這個人並非那麼簡單。他有很多我們不瞭解的地方。有時候,我們會說:“他/她怎麼這樣對我?當初結婚的時候不是這樣啊!”再比如,你在某位同事的眼中,可能是個非常嚴肅的人。有一天,整個團隊完成瞭一個大項目,聚餐之後,大傢一起去舞廳慶祝,你立刻跳起來,跳得毫無拘束。那位同事看到你這樣,一定會驚掉下巴。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天天都是一個樣子,但其實你有很多麵,很多個“我”。在生活的舞颱上,每個人都演著許多個角色。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會以不同的角色呈現。而“內在小孩”就是我們主要的內在角色之一。
內在小孩是人們情緒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錶達。
如果有人說:“這是我的本能反應”,那他指的就是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們也可以說,人的“頭腦”代錶“思考、計劃、行動”,而“心”則代錶“感受、體驗、存在”。如果拋開生物學上的意義,那麼,“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在小孩”。這是我們的人格中柔軟、脆弱的部分,指嚮感受和直覺。
我們和心連接的時候,也和內在小孩相連接。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有些睏惑:“為什麼心的形象是一個孩子呢?”
我們齣生的時候,心是敞開的。那時,我們十分柔弱,但麵對的這個世界卻是危險而殘酷的。有時我們會因此受傷,並迅速地把心保護起來。為瞭保護這顆心,我們漸漸地將它關閉,讓它麻木,讓柔弱的自己不受傷害;這就像築起瞭一道屏障,將我們與自己的心隔離開來,遠離那些傷痛,幾乎沒有瞭感覺。因此,當我們還小的時候,自己的某一部分就失去瞭一切感受。
我們知道,每個人除瞭“智力年齡”之外,還有“情緒年齡”。一個人可能看起來很成熟,但在和親近的人相處時卻像個衝動的孩子。對於大多人來說,無論實際年齡多少,從情緒年齡來看,他們都隻不過是個孩子。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發脾氣的時候,我多大瞭?缺乏安全感、嫉妒彆人時,我多大瞭?”
我們做齣情緒上的反應時,其實就産生瞭一種自發性的年齡迴溯。
幾百年以來,我們和祖輩們所接受的教育,充滿瞭對於邏輯和理性頭腦的崇敬,而對感受和直覺卻大加貶損,甚至不屑一顧。這樣的教育加劇瞭失衡的狀況:我們大多數時候使用左腦,使得右腦的能力未被充分開發。多年的學校教育使我們的智商得到瞭開發,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情緒智力”卻沒有得到關注。大多數人對於外部世界十分瞭解,且精於謀生及生財之道;但絕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頭腦、情緒、心理以及靈性的維度一無所知。在認知內在世界方麵,大多數人還處在幼兒園的水平。這種無知讓整個世界經受著痛苦。我們對於自我、對於頭腦和情緒的工作方式知道得越少,就越有可能在心裏、在關係當中製造齣痛苦。幸運的是,最近幾十年情況有所改善:在許多研究者、教授、記者的努力下,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得以不斷發展,並且越來越普及。
這本書將引導我們踏上一段內在的旅程。旅程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我們的情商。我鼓勵大傢以內在小孩為紐帶,和自己的心再次連接,全然地連接。我會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大傢深入瞭解自己的童年,並療愈那些一直背負的傷痛。
如果我們忽視瞭內在小孩,便會一直做齣孩子氣的反應。
丈夫也許會對妻子缺乏耐心;母親也許會對不聽話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加;生意人也許會在公開演講時怯場。我們的情緒反應和習慣,正是內在小孩直接的錶達方式。如果受到冷落,她便會一次又一次地做齣反應,這種反應通常是衝動的、不成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這樣,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需要你的關注。在抑鬱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毫無希望;在焦慮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厄運即將來臨;在害羞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在孤獨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她備受冷落,無人關心;在自大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她曾經被某個重要的人壓製、批評、低估;在上癮的人心裏,一定有個內在小孩,她想藉助自己的癖好,逃離孤獨和傷痛。
這本書會教你如何接近心裏的內在小孩,如何去理解她,如何瞭解她的需要,以便讓自己更平靜、更歡樂。如果能真正地關注內在小孩的需要,你一定會收到她真心贈予你的財富。
……
《心之漣漪:在愛與理解中找迴自己與傢人》 引言: 在這個飛速變化、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在追逐外部成就的路上,不自覺地與內心的聲音漸行漸遠,也與最親密的傢人之間産生瞭無形的隔閡。傢庭,本應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最堅實的後盾,卻有時會成為我們睏惑、焦慮甚至痛苦的源頭。當我們麵對孩子成長中的叛逆、迷茫,或是伴侶間的誤解、疏離,我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仿佛置身於一片迷霧之中,找不到前進的方嚮。 《心之漣漪:在愛與理解中找迴自己與傢人》並非一本空泛的說教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探索之旅。它邀請你暫停匆忙的腳步,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與傢人的關係,學習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為自己和傢人開闢齣一片寜靜而充滿力量的天地。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個人的成長與傢庭的和諧並非相互獨立的命題,而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隻有當我們首先學會理解和接納自己,纔能真正地理解和接納傢人,從而在愛與理解的漣漪中,滋養齣更加深刻、更具韌性的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 第一部分:重塑內在:看見並擁抱真實的自己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迴歸自我的旅程。在這個部分,我們不會直接探討如何“管教”孩子,也不會僅僅聚焦於如何“維係”婚姻,而是將焦點放在瞭“我”——那個作為個體,擁有獨立情感、思考和需求的“我”身上。 認識“原生傢庭”的烙印: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傢庭的印記來到這個世界,這些童年經曆,無論積極或消極,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行為模式、情感反應以及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我們會通過一些引導性的思考題和真實案例,幫助你識彆齣原生傢庭中可能影響你至今的信念係統和行為模式。例如,你是否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形成瞭“討好型人格”?你是否常常害怕衝突,寜願壓抑自己的需求?你是否將父母的某些行為模式,不知不覺地復製到瞭自己的傢庭中?理解這些“烙印”,不是為瞭責備,而是為瞭看見,看見瞭,纔有可能超越。 療愈過去的傷痛: 許多時候,我們對傢人的不理解,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未竟之事。那些童年的委屈、青春期的叛逆,甚至是成年後在事業和情感上的挫摺,如果未經妥善處理,都可能在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中“舊事重提”。本部分將提供一些溫和且有效的方法,幫助你處理積壓已久的情緒,釋放內心的包袱。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正念冥想、情緒釋放練習、以及自我對話等方式,去擁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給予自己一份遲來的理解和關愛。 構建健康的自我邊界: 在強調“奉獻”和“犧牲”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常常模糊瞭自己的界限,將傢人的需求置於自身之上,最終導緻身心俱疲,甚至對傢人産生怨恨。我們將深入探討什麼是健康的自我邊界,以及如何在傢庭中清晰而堅定地設立和維護它。這包括學會說“不”,拒絕不閤理的要求,以及為自己爭取應有的空間和時間。設立邊界,並非冷漠,而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是為更可持續的愛奠定基礎。 培養自我同情與自我關懷: 當我們犯錯時,我們是否會像對待朋友一樣,給予自己一份理解和寬容?還是會嚴厲地苛責自己?本書將強調自我同情的重要性,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被挫摺打倒。我們將學習如何用善意和支持的態度對待自己,如何識彆並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從而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具生命力的人。 第二部分:心靈對話:在理解的橋梁上行走 擁有瞭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後,我們便能更有力量去審視和調整與傢人的關係。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建立和加深與傢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進行溝通。 傾聽的藝術:超越耳語,觸及心靈: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傾聽,但實際上隻是在等待發言的機會,或是已經在腦海中預設瞭對方的觀點。本書將教授真正意義上的傾聽技巧,包括專注的眼神交流、無評判的接納、以及通過提問來深入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我們將區分“聽到”和“聽懂”,學會識彆對方語言背後的情感信息,從而避免因溝通不暢而産生的誤會和衝突。 錶達的智慧:真誠的愛,無需傷人: 如何在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時,既能清晰傳達,又不引發對方的防禦?我們將學習使用“我”的語言,例如“我感到…當…因為…”來錶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指責性的“你”的語言。我們將探討如何以積極、尊重的態度提齣期望,以及如何在錶達反對意見時,保持對關係的重視。 情感的連接:看見,而非評價: 麵對孩子成長中的睏惑、叛逆,或是伴侶之間無聲的沉默,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給齣建議、進行批評,或是忽略。本書將引導讀者去“看見”傢人真實的情感需求,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例如,孩子叛逆,可能是在尋求獨立;伴侶沉默,可能是在錶達受傷。我們將學習如何用同理心去迴應,去錶達“我理解你”,而不是急於“糾正”或“解決”問題。 衝突的化解:從對立到共贏: 衝突在傢庭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本書將提供一套處理傢庭衝突的係統性方法,包括識彆衝突的根源、冷靜分析問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以及事後修復關係。我們將學習如何將衝突視為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一次情感的較量。 第三部分:滋養關係:用愛與智慧澆灌傢庭 在打下堅實的個人成長基礎,並掌握瞭有效的溝通技巧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滋養和深化與傢人的關係,特彆是在麵對孩子成長和伴侶互動中的具體挑戰時。 理解孩子發展的不同階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和行為特點。我們將深入探討嬰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等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幫助傢長理解孩子行為的內在邏輯,從而能夠更精準地迴應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這並非是簡單的“育兒技巧”,而是基於對兒童心理學的深入理解,提供一套更加溫和、有效的親子互動模式。 高質量的陪伴:超越“在場”,抵達“連接”: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傢長感到與孩子漸行漸遠。本書將強調“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它並非要求傢長付齣大量的時間,而是要學會如何與孩子建立深度連接。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共同的遊戲、有趣的對話、以及參與孩子的興趣愛好,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創造更多美好的迴憶。 智慧地應對親子挑戰: 從拒絕上學、學習睏難,到青春期的衝動、與同伴的衝突,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充滿各種挑戰。本書將針對這些常見的親子難題,提供基於愛與理解的解決方案。我們將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責任感、以及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管教”層麵。 重塑伴侶關係:重拾激情,共築未來: 婚姻和伴侶關係也需要經營和嗬護。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點燃伴侶間的激情,加深情感連接。我們將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溝通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如何共同麵對生活中的挑戰,以及如何創造更多屬於夫妻二人的美好時光。這並非是關於“如何維持婚姻”,而是關於“如何一起成長,創造更美好的伴侶關係”。 傢庭的共同成長: 最終,本書將強調傢庭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成長。當每一個傢庭成員都能在愛與理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積極地進行自我成長,並以智慧的方式與傢人互動時,整個傢庭將形成一個充滿活力、支持和愛的能量場。我們將學習如何營造一個開放、包容、鼓勵嘗試的傢庭氛圍,讓每個傢庭成員都能感受到被愛、被尊重,並擁有追求自我價值的勇氣。 結語: 《心之漣漪:在愛與理解中找迴自己與傢人》是一本關於看見、關於理解、關於愛的書。它不提供萬能的公式,而是為你提供一把鑰匙,讓你能夠開啓自己內心的寶藏,並以此為基石,去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幸福的傢庭。願這本書能如同一滴水,投入你心靈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最終匯聚成一片愛的海洋,滋養你與傢人的生命,讓你和傢人一同在理解與關愛中,綻放齣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