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
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平实自然的饮食小品
亲切的、浓浓的旧时味道
阅读季·高端人文知识普及读物
大家之书,有厚重的思想,纯正的知识,宁静的文字,是汨汨流淌的甘泉,绵绵不绝的文脉,有我们心智的滋养之道。
我走进,我聆听,我在读……
“阅读季”丛书精选中外大家的普及类人文著作,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好书,为作者苦心孤诣,勤读精思所成,绝非粗制滥造,泥沙俱下之作,实为所涉及领域上乘的作品,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特别适合作为图书馆、单位、家庭的基本藏书。
“阅读季”丛书第一季收入以下八本图书:
邓散木讲书法 邓散木
古汉语入门 蒋绍愚 李新建
古文字四讲 姜亮夫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吕思勉
品唐诗 施蛰存
王阳明生活 王勉三
中国文学小史 赵景深
中国馔馐谭 齐如山
《中国馔馐谭》让我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中关于地域美食的篇章,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地名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地域在历史、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独特性,是如何造就了当地独特的美食风格。比如,在描写川菜时,不仅仅是麻辣鲜香,还点出了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精髓,以及背后辛辣背后所蕴含的四川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在介绍粤菜时,则着重强调了其“清淡、鲜美、注重原味”的特点,以及潮汕地区对于海鲜的精湛处理技艺。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烹饪技法的描绘,如“煨”、“焖”、“蒸”、“炸”等,都详细讲解了其原理和在不同菜系中的应用。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小吃的介绍,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经过作者的笔触,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读到这些,我仿佛置身于大江南北的市井街头,闻着诱人的香气,品尝着各地的特色风味。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字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味蕾上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对中华饮食哲学的一次深刻洗礼。书中探讨了“食医同源”的观念,阐述了古人如何将养生之道融入日常饮食,通过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的搭配,达到调理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时令饮食”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食材特点以及对应的养生食谱。比如,春季如何滋补肝气,夏季如何清热解暑,秋季如何润肺养阴,冬季如何温补阳气,都给出了详实而易懂的指导。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现代人虽然生活富足,但在饮食上反而失去了许多古人的智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如枸杞、当归、山药等,并解释了它们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功效。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读完这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尝试着去选择更健康、更符合时宜的食材,去感受食物本身的生命力。这种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单纯美食介绍的模式,而是将食物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礼仪与饮食”的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古代宴饮的规矩、席间的礼节,以及食物在祭祀、婚庆、丧葬等重要场合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例如,书中对“食不言”和“饮不长”等古老餐桌礼仪的解读,让我反思现代社会快节奏下的用餐方式。同时,书中也揭示了食物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体现,不同阶层的人在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式、宴席的规模上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对饮食背后社会结构的洞察,使得这本书更具深度和思想性。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美食,更是在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评分读《中国馔馐谭》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场盛大筵席,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种传承。我尤其被其中对古代宫廷宴席的描写所吸引,那些精雕细琢的菜名,那些繁复考究的制作工艺,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对于“食”的极致追求。书中对“满汉全席”的起源和演变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从最初的政治联姻到后来的文化融合,再到其作为一种符号的象征意义,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华服的帝王将相,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享用着汇聚了南北精粹的盛宴,每一口都饱含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比如,在描述某道名菜时,会引用古人的一句诗,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意境之中。这种将历史、文化、艺术与美食巧妙结合的写法,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窗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宫廷秘方和御膳用料的解读,那种神秘感和独特性,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评分《中国馔馐谭》的文字如同精致的点心,每一句都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文人与饮食”的篇章。作者描绘了一幅幅文人雅士在品茗赋诗、饮酒赏乐的动人画面。那些与食物相关的诗词、典故,被作者信手拈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雅趣。我仿佛能看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也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美食的热爱与创造。书中对文人对食材的偏爱、对烹饪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饮食与精神追求相结合,都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例如,书中提到许多文人不仅是美食的鉴赏家,更是烹饪的实践者,他们会亲自下厨,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菜肴。这种将美食与文学、艺术、哲学融为一体的写法,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也让我对这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吃货当然不愿错过这种书
评分吃货当然不愿错过这种书
评分有人说中国菜,失之太油腻,这话得两说着,也可以说完全不对。中国菜是有油腻的,但那大致是中等以下的饭馆,因为这类的饭馆,是为中等以下之人所吃(所谓中等者,乃指财产而言,非指品德)。因为他们平常所吃,可以说只是粮米蔬菜,至于肉类,乡间之人,一年不过吃几次;北平虽然可以不断吃,但一个月也不过几次,每次每人至多不过二两肉。他们胃中是素的,可以说一点脂肪也没有,偶尔吃一次饭馆,当然是爱吃较为油腻的东西,他们也实在需要油腻的东西,所以吃了不但无伤,而且有益,于是这一阶级的饭馆,也就要特别预备这类的菜。若稍阔主人,平常饮食,虽然不能油腻,但肉、鱼之类较多,所以偶尔到饭馆吃饭,则万无油腻之菜了。因为他们所吃的饭馆,大致是东兴楼、泰丰楼、丰泽园、明湖春,等等,这些馆子里头,就没有油腻菜。
评分这本书有点意思,就是篇幅还嫌太少。
评分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棒的书。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就算对没有接触过表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收获。
评分小册子,内容很有趣。
评分中国人的饮食太博大精深了
评分挺好的,很是不错,屯了一堆书等着慢慢看。
评分有人说中国菜,失之太油腻,这话得两说着,也可以说完全不对。中国菜是有油腻的,但那大致是中等以下的饭馆,因为这类的饭馆,是为中等以下之人所吃(所谓中等者,乃指财产而言,非指品德)。因为他们平常所吃,可以说只是粮米蔬菜,至于肉类,乡间之人,一年不过吃几次;北平虽然可以不断吃,但一个月也不过几次,每次每人至多不过二两肉。他们胃中是素的,可以说一点脂肪也没有,偶尔吃一次饭馆,当然是爱吃较为油腻的东西,他们也实在需要油腻的东西,所以吃了不但无伤,而且有益,于是这一阶级的饭馆,也就要特别预备这类的菜。若稍阔主人,虽然不能油腻,但肉、鱼之类较多,所以偶尔到饭馆吃饭,则万无油腻之菜了。因为他们所吃的饭馆,大致是东兴楼、泰丰楼、丰泽园、明湖春,等等,这些馆子里头,就没有油腻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