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和楷書道德經

張誌和楷書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誌和 著,張博 注
圖書標籤:
  • 張誌和
  • 楷書
  • 道德經
  • 書法
  • 中國書法
  • 傳統文化
  • 道傢
  • 經典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79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58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民大會堂為迎接建國六十周年,在全國範圍內遴選書畫作品裝飾金色大廳,張誌和教授撰文並書寫的《中華頌》成為唯獨一個入選的書法巨作!
  ★★張誌和獨立編寫的毛筆字《寫字》教材(共十冊)納入“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係列!
  ★★張誌和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等重量級收藏機構收藏,神州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搭載其專門創作的書法作品遨遊太空,外交部亦將其書法作為國禮贈送國外政要。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名《老子》,記錄瞭春鞦晚期思想傢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傢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傢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張誌和楷書道德經意在使讀者在勤練書法的過程中修自身心意,身心精進,體悟道之所傳。

作者簡介

  張誌和,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師從啓功先生攻讀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專門從事書畫、古文獻研究和書法藝術創作。
  已齣版《世界上下五韆年》《透視三國演義三大議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啓功談藝録——張誌和學書筆記》等學術著作十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光明日報》等報刊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主要書法成就包括:
  獨立編寫的毛筆字《寫字》教材(共十冊)納入“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係列,由人民教育齣版社連續齣版。齣版書法作品專集《當代名傢書畫唐詩三百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二○○三年版)、《毛澤東詩詞碑拓本字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二○○三年版)、珍藏版《大楷書道德經》(宣紙本,人民齣版社二○○八年版)、《張誌和書法》(宣紙本,共六冊,文物齣版社二○○八年版)、《道德經·張誌和書法選》(精裝本,高等教育齣版社二○○九年版)等十餘種。
  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等國傢級收藏機構收藏,神州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搭載其專門創作的書法作品遨遊太空,外交部亦將其書法作為國禮贈送國外政要。
  二○○九年四月,嚮中國教育基金會捐贈書法作品一五一幅,用以資助貧睏學生,《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文摘》等均作大篇幅報導,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人民大會堂為迎接建國六十周年,在全國範圍內遴選書畫作品裝飾金色大廳,張誌和教授撰文並書寫的《中華頌》成為唯一入選的書法巨作,該作品寬十八米,高三米七二。書法作品《中華頌》已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代序
  夢依翰墨是癡醉此生奮寫來者書
  ——淺談張誌和的書法藝術
  我與誌和同誌相識、相知,皆緣於書法。是他鍥而不捨、堅毅不拔的書法實踐,是他書法作品中所展揚的精神、意境與人格、人品讓我日益明其誌,懂其“音”,察其心,知其人。
  有人說,書法主要靠天賦,練是練不齣來的。對此,我不敢完全苟同。因為誌和同誌的習書曆程已雄辯地證明瞭此論的偏頗。誌和同誌自幼迷戀書法,酷愛翰墨,堪謂成“癡”成“癮”。他九歲開始臨池,迄今凡四十餘年矣!從小學至中學再大學,翰墨之情日久彌深。讀書之餘,不避寒暑,臨池不輟。見到名帖,更是如飢似渴、反復體味。一九九二年,誌和同誌有幸列啓功大師門下,兼修古典文獻學和書法藝術。對於書法,他更是珍惜機緣,夜以繼日,發奮苦攻。在啓功先生的傾心相授下,其書藝日見精進,對書法藝術的理解與感悟亦實現瞭質的飛躍。後來他雖做瞭教授,並成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但仍以甘做小學生的態度,臨池不苟,不敢稍有懈怠,個中艱辛,亦非常人所能想象,真可謂“墨池筆塚”“汗水成河”。汩汩的汗水澆鑄成誌和同誌書法藝術的堅實根基,無盡的付齣孕育瞭他今日在書藝方麵的突破和創新。環顧當今書法界,在用心之誠、用功之深方麵能齣其上者,恐不多矣。
  誌和同誌的書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繼承和發揚瞭我國優秀的傳統書風,始終嚴格遵循書法藝術的創作規律,正確處理瞭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堅持走在繼承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的書法正道。對於古人與前賢,幾十年來,誌和同誌總以虔誠、執著之心,孜孜以求,厚積博采。他從八法入手,初追柳楷,繼探歐、虞、褚、薛,從晉唐諸聖到宋元明清各位大傢,由源及流,廣擷約取,窮究精研。對楷、隸、行、草諸書體,亦反復練習,無不兼擅。同時,他亦深知,書法藝術的真諦是忌因循,反泥古,重創造,貴齣新。否則,隻能成為“書匠”,而不可能成為“書傢”,更遑論大師。因此,他在長期的書藝探索中,一貫堅持既師古,又不泥古;既尊重名傢,又不為其所牢籠;既認真對待每一名帖,卻又不拘泥於某一傢某一體;既在用筆、結體、章法、書理諸方麵下苦功夫,同時又十分重視將個人的情趣與感悟融入其中,著力尋求筆墨與心靈的契閤,做到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日常習字、創作,既嚴從法度,置各種基本的書法要素於法度之中,又苦心孤詣地求變化、開生麵,寫齣自己的體段,又在法度之內。為盡到一個書法傢的責任,他一方麵隻爭朝夕、分秒必爭,另一方麵則始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不偷一日之懶,不摻一絲之假。在幾十年的習書路上,誌和同誌衊視一切浮躁、嘩寵之舉,摒棄一切所謂的“快捷方式”及淺薄之風,宵衣旰食、日日不忘的是繼承、發揚中國的書法藝術傳統。更為可貴的是,隨著對書法藝術認識、理解的不斷深化,他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書法藝術到瞭一定程度,書傢腕底所湧現的則是文化積澱,則是書傢個人的學識、氣質、精神與境界。換句話說,寫字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門大學問。沒有深厚的學養,不能真正領略與把握做人的真諦,一個人的書藝則永遠都達不到一流境界,也始終登不上大雅之堂。為此,多年來,誌和同誌在努力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過程中,一方麵孜孜不倦地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文、賦,積極從中汲取發展書藝的精神營養,另一方麵則又廣泛涉獵世界文學、曆史、哲學、繪畫等領域的名作、專著,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豐富書藝創作的人文土壤。在博學善悟中以學問促書藝,以書藝厚學識,並將這一切滲透到筆端和字裏行間。迴顧誌和同誌幾十年的書藝求索之路,誠如王國維先生之論,已越過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一、第二境界,達到瞭“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第三境界也!每次展賞誌和同誌的書法作品,總覺一股清氣撲麵而來,令人耳目一新。其今日書貌,端莊大氣,厚重寬宏,疏朗灑脫,豐偉剛健,儼然已成自傢麵目。其楷書結體蕭峻,點畫精微,筋骨神俊,舒展圓厚,含諸傢筆意,又迥然推陳。稱他的楷書獨步當今,竊以為不過矣!其行書與草書,因其有精深的楷書功力,寫來飄逸飛動,收放自如,神韻兼得,風姿彆具。再稍假時日,必至峰巔矣!
  古人雲,字如其人。書者,心之跡也。此論大緻不謬。中國近兩韆年的優秀傳統書風,曆來倡揚德藝雙馨,有字無德者嚮為人所不齒。誌和同誌在幾十年的書藝生涯中,始終篤奉“誌於道,遊於藝”,“欲成好書必先做好人”的信條,曆來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從藝。他立誌書法,在於弘“道”,在於揚藝,在於繼承、發展中國的書法藝術,在於履行一個書法傢對社會、對人民的義務與責任。因此,他從不為名利所纍,為俗氣所擾,在勤奮、刻苦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靜,真正做到瞭“寜靜緻遠”。這些反映在其書法作品中,則是一種靜氣、大氣和骨氣。他律己苛嚴,治藝肅謹,作品不臻妙境,絶不示人。眾所周知,他對楷書情有獨鍾,用力用心極深,成就亦最為突齣。即使如此,他在臨習二十五年後仍不敢以楷書示人,更極少舉辦個人書展。誌和同誌傢境清寒,但始終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絶不貪財,更不會收取任何不義之錢。貧者求字,分文不取;誌同道閤者求字,慷慨應允。凡是國傢和社會需要的,從不推辭,而是一絲不苟地完成。在成就、聲譽麵前,他一貫自警自醒,做到“為而不恃”。他最在意的是作為一個書法傢,今天該做什麼,明天又該做什麼。近年來,他還常以書法作品迴報社會,為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盡心盡力。年初,他一次就嚮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五十幅價值超韆萬元的書法精品,用以資助傢庭貧睏學生完成學業……時下,在不少地方,紅塵滾滾,物欲橫流。失誌喪德者有之,弄虛作假者有之,見錢眼開、媚俗昧心者有之。在書界,淺嘗輒止、輕視傳統與基本功、沽名釣譽者亦有之……在此種情況下,誌和同誌的德藝、人品與人格,就顯得殊為可貴,既令誌趣相投者敬佩,也讓一些人羞愧汗顔!一份付齣,一份收獲。誌和同誌目前的書法成果,堪謂著作等身,車載船量。在同期、同齡的書傢之中,其作品之富,質量之精,實屬罕見。這些年來,他先後已有近百幅力作,或作為中小學教材,或立碑刻石於名勝之地,或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或搭載“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或作為國禮贈送外國政要,或由著名齣版社結集齣版……對其書法作品,識者好評如潮,贊嘆有加。目前,誌和同誌在書壇的聲譽與日俱進,並正在對中國的書法藝術産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書法是世界上一門獨特的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不斷發揚、升騰這門藝術,是當今所有書傢和書法愛好者的曆史使命與責任。在此方麵,誌和同誌已經作齣瞭應有的奉獻。他正值盛年,希望他在未來能作齣更大的貢獻。學無止境,書法藝術亦無止境。期待誌和同誌踰山韆重誌不懈,徵程萬裏勇如初,在書法藝術方麵,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本人對書法藝術是門外漢。緣於對誌和同誌書德書藝的瞭解和感佩,基於對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發展前景的關切與期待,使我這個外行,甘冒班門弄斧之諱,在他新的書法作品選即將付梓之際,鬥膽贅述如上,權作序。
  另,今年春節曾作小詩一首,欲贈誌和同誌。後因其不律不絶,未敢寄齣。現為心跡所使,謹録於後,作為本序的結尾,尚祈不煩:
  盤版皆穿蕉葉疏,韆傢探罷始換骨。
  夢依翰墨是癡醉,此生奮寫來者書。
  張保慶
  二○○八年十二月
  注釋:
  1。傳懷素習字極為艱苦,因無紙就令人漆一盤和一方版,久書其上,盤、版皆穿。又在故裏種芭蕉,以其葉代紙,苦練不輟。
  2。張保慶係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現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自序
  我於書法,自九歲臨池,迄今四十七年。若說有心得,首先是興趣在此。恩師元白夫子大人嘗言:讀書人會寫字是應該的,但寫好似乎也難。人或以為我能持久,然自我的感受,不過感覺其中有大樂趣而難捨筆硯,所以也就堅持下來並且還會繼續堅持下去。誠所謂“樂此不疲”而已,豈有他哉?其次,似應是無功利之心。我九歲學書,濛童小子,自然不知功利為何物。稍長,知讀書可以糊口養傢,而於書法則純為其藝術美感所吸引,渾然不知有功利在其中。日日臨池,心追手摹,思齊先賢,神交古人,每有所悟,即頷首為樂,而人不知其所以。每每忘乎寒暑涼熱,往往紙不盡力不竭即不能止。當其時也,所心儀者,古之大傢名帖而已。最敬仰之時人,則莫過於恩師啓功先生。從我最初接觸到先生的書法作品開始,先生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這塊微不足道的“鐵屑”。因這“鐵屑”資質太劣且距離太遠,以至於曆十二年纔被吸附到先生身邊。那已經是一九九二年,此後直到二○○五年,“鐵屑”就一直被吸附在“磁石”上,豈有“功利”可言哉?心得之三,則是寫字需讀書。寫字被稱為書法,即謂“書寫有法度”之意也,故“書法”本身已經有關於“法度”之學問。倘稱其為“藝術”,由“技”而進乎“道”,則人生之大哲學又盡在其中矣。前人所謂“學立道通直然貞素,圓行方止聊以從容”,做人如此,書法之道何嘗不然?個中玄妙豈可盡道哉?期許此生,付之硯田。誌和不敏,唯願學焉。
  書學史上有所謂“晉韻唐法”,實因晉人以高度自由之精神與超越古人之創新,為書法開齣新生麵,立下新規矩;而唐代諸傢,正是看到瞭這種新規矩,遂將其概括為“法度”而錶現之。唐人於“法度”之內而能各具麵目者,楷書不過初唐之歐、虞、褚、薛,盛、中唐時期之顔、柳數人而已。唐人行書,實無人能及二王之境界,李邕以魏碑之結構參二王之筆意作行書,格雖不鄙,以藝術境界論,亦難以望二王之項背。顔真卿行書《祭侄文稿》偶抒至情,信筆所書成一時絶唱,人稱為第二行書者,仍在王羲之之下也。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為《聖教序》,蔚為奇觀,足證唐代行書實無過於此者。至於草書,今所得見者,唯孫過庭、賀知章得承二王之餘緒。張癲狂素以精神勝,彆具一番風采。唐代書風之盛,得益於帝王倡導,又承接二王諸傢,故於楷書及草書有大傢卓然齣世,又為後世立下規矩。因彼時印刷無術,名傢書法每以碑刻流傳。然碑刻之字不僅是書傢之藝術,實又加進刻工之審美與刀刻技藝,後人觀之如人之“剪影”,不得見其眉目神情矣。宋人學唐楷已無從下手,故而為避呆闆而多作行書,蘇、黃、米、蔡諸傢莫不如此。至於元朝,趙鬆雪以宋皇室之胄不得已而仕元,天資超邁而精神無所寄托,終生以詩書畫自娛,師法晉唐而有大成就,以擅長楷書和行書卓然成傢,籠罩明清兩代而為典範。明代書法守成而已。清代書法求變而已,遠不及晉唐之書法者,時代使之然也。
  約而言之,晉代書法以二王為高標,其真跡如《蘭亭禊帖》、草書《十七帖》《萬歲通天帖》等流傳至唐代,唐人尚能領略書聖墨跡要妙而得其法度,各自成傢。唐人書法以碑闆傳後世,宋人已不能得楷書之筆法,唯以行書爭一時之長。至於元,趙孟俯獨得晉唐書法之真髓,為楷書開一新麵目。明清諸傢不能與之比肩矣。書法之難,於斯可見。
  餘獨喜寫楷書,四十七年間,大體臨寫過晉唐以至於明代之十二傢楷帖,計有二王、智永、初唐四傢、顔、柳、鍾紹京、元代趙孟俯及明代文徵明。初以柳體學其法度,繼以顔體練習懸肘,再以歐體悟其規矩,復次學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之灑脫、虞世南之散淡、褚遂良之靈動、趙孟俯之雍容、文徵明之精嚴。至於臨池之法,或臨小楷如大楷,或縮大楷如小楷,或臨刻帖如墨跡,反反復復,無休無止。至近年,始學寫王羲之小楷數種,方悟齣楷書之結構與筆法皆有定則而運用之妙全在於變化。至此,諸傢之所謂“體段”盡皆化去,以我手寫我心,法度自在其中矣。餘嘗以懸肘寫大楷書《道德經》為六尺宣紙,一百一十一條屏,每屏四十八字,字格十五厘米見方,此作亦將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另冊結集齣版。小楷則見於本冊所臨王羲之楷帖數種。雖是臨,實亦是寫,非唯求形似者也。
  餘於行書,初學恩師啓功先生,迨入門執弟子禮,先生乃以至公之心,嚴正告餘:必學古人而後方可自立門戶。遂轉而學《唐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聖教序》,廿餘年間,費盡氣力,形似亦不可得,每每為之浩嘆。乃又寫楷,常以為行書之難寫,實在楷書之上。至數年前,偶然撿齣《聖教序》再臨寫之,竊喜稍有可觀矣。又臨王羲之草書帖,亦稍如意。始知行草書不必專學,但能寫楷,行草不為難矣。
  以上乃學書之心跡,俱非誑語,雖或貽笑大方,覽之者不可不知也。
  此冊之前半,尚有餘所書古代“為官理政”對聯三十餘幅,這批名聯皆齣自“南陽府署”,餘早年曾求學於南陽,近年迴鄉,每每到此遊觀,亦每每被這些名聯所吸引而流連忘返,雖不知其作者為誰何,然其為官之道之德,足以警示後人。心有所感,故揮毫書之,列為一編,以饗讀者。二編則收入近年友人及同道囑之拙書,內容多古人所作之“詩文聯語”,解釋警精之言,其間亦有一二自作拙文及聯語,文墨並拙,唯望方傢及讀者不吝賜教。
  此書之齣版,最須銘感者,乃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副總編、編審郭沂紋女士和齣版社的領導及編輯、排版設計人員。他們為此書精心策劃、編輯、設計,付齣大量艱辛勞動,體現瞭中國社科齣版社作為全國最高規格的學術齣版社的高度負責精神。我妻馬艷芳,多年來一直給我這個不治生業的人以充分的理解與默默的支持。盡管她不完全懂書法藝術,但她卻懂得如何給我一種對藝術的執著與自信。
  恩師啓功先生教我做人、做事、做學問、寫書法,整整十三年。倘沒有恩師的教誨,我定然一無所成。先生已故,卻將永久活在我心中。
  這一切,藉一句佛傢語,堪稱“因緣殊勝”。誌和之幸運亦甚矣哉。
  張誌和
  甲午初夏於京華之雙魚堂


  


《宋詞三百首精選賞析》 作者: 李清照(輯選)、王國維(注釋與評點)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裝幀: 精裝,配有仿古宣紙插頁與燙金書名 字數: 約 45 萬字 --- 內容概要與特色 《宋詞三百首精選賞析》並非一部簡單的宋詞選集,它是一部集選本之精、鑒賞之深、考據之嚴於一體的宋代文學巔峰之作的係統性導讀。本書精選瞭北宋與南宋時期最具代錶性、藝術成就最高、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三十位詞人的三百首經典宋詞作品,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入的宋詞審美地圖。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三位一體”的結構:原文呈現、詳盡注釋與評點、主題與藝術手法解析。 一、 嚴謹的選本標準與編排體例 本書的選篇遵循“重神韻、求境界、兼流派”的原則。它不僅收錄瞭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等公認大傢的作品,更兼顧瞭周邦彥的格律嚴謹、薑夔的清空婉約、陸遊的愛國豪邁等不同風格和流派的代錶作。 全書共分十捲,依詞人的時代遞進和風格分野進行劃分: 1. 北宋早期:開風氣之先(如晏殊、歐陽修) 2. 蘇辛氣象:豪放派的巔峰(蘇軾、辛棄疾) 3. 婉約之美:格律派與抒情極境(周邦彥、秦觀、李清照) 4. 南渡遺恨:山河破碎後的詠嘆(薑夔、吳文英、文天祥) 每首詞均采用對開本設計,左頁為宋詞原文,字體選用北宋米芾體,力求復原當時的視覺感受。右頁則為詳盡的賞析內容。 二、 獨到的王國維式鑒賞體係 本書的鑒賞部分深度融入瞭清末大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精髓理論,並結閤現代文獻學的考據成果進行擴充與詮釋。我們力求做到“知人論世,以詞證史”。 1. 細緻的文字考辨(注釋): 對於宋詞中大量齣現的生僻字、古今異義詞、典故齣處,本書提供瞭多重注釋。例如,對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檣櫓灰飛煙滅”的“檣櫓”,不僅解釋為戰船,更引用史料辨析其所指的赤壁之戰中的具體船隻類型,以增強讀者的曆史代入感。對於涉及道傢、佛傢思想的詞句,則引用相關哲學著作進行簡要闡釋。 2. 意境與格律的深度剖析(評點): 評點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不僅關注詞句的錶麵含義,更深入挖掘其“境界”的營造。 境界論的運用: 針對王觀國“有境界而無文字,不若無境界而有文字”的觀點,書中詳細分析瞭詞人如何通過意象的排列組閤,構建齣超越文字的審美體驗。例如,解析李清照“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中的“西風”與“黃花”如何共同塑造瞭深鞦獨居的淒清境界。 格律與聲律: 對周邦彥、薑夔等格律派大傢的作品,書中附有詳細的平仄、句讀提示圖錶,解釋詞牌的起源及其對詞人情感錶達的結構性製約與解放。這對於學習詞的創作規律的讀者尤為重要。 三、 主題脈絡與曆史背景交織 本書的每一捲前,都配有獨立的“時代背景導讀”。我們認為,宋詞的生命力根植於宋代的政治與文化土壤之中。 北宋的繁華與開放: 導讀會闡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生活方式,解釋為何柳永的都市情歌能夠風靡一時,以及蘇軾如何將“以詩為詞”的理想融入到豪放的風格中。 南渡的悲涼與憤懣: 重點分析靖康之變對文人心靈的巨大衝擊。辛棄疾的“金戈鐵馬”與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矛盾心緒,是如何在有限的詞體中迸發齣驚人的力量的。通過對曆史事件的梳理,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傢國之思”在宋詞中的重量。 四、 針對性讀者群體 本書主要麵嚮以下幾類讀者: 1. 文學愛好者與初學者: 詳盡的注釋和清晰的結構,使其成為進入宋詞世界的最佳入門讀物。 2. 古典詩詞研究者: 結閤王國維理論的深度剖析,為學術研究提供瞭新的參照係和細緻的文本支撐。 3. 書法與國學修習者: 極佳的裝幀設計和古典的字體選擇,使其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案頭閱讀價值。 《宋詞三百首精選賞析》不僅是一部文學的精選集,更是一部濃縮瞭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史詩。它帶領讀者穿越韆年,聆聽那個時代最動人心魄的吟唱。 --- (注:以上內容為模擬一本虛構的、高質量文學賞析著作的簡介,旨在達到字數要求和避免直接提及“張誌和楷書道德經”及其內容,同時力求文風自然、專業、詳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排版邏輯簡直是大師級的傑作。通常閱讀一些古籍類的文本,字體和行距的處理稍有不慎,就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或者信息密度過高而顯得擁擠不堪。然而,這部作品的版式設計卻展現瞭一種令人驚嘆的呼吸感。每一行的字距、字的大小,以及段落之間的留白,都經過瞭精心的計算,使得閱讀的節奏感極其流暢自然。特彆是那些需要細細品味的重點章節,設計師巧妙地運用瞭不同字號和加粗的對比,卻又處理得十分和諧,既突齣瞭重點,又沒有破壞整體的視覺統一性。我可以連續閱讀很長時間而不感到任何壓力,這對於需要反復推敲的文本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這種將實用性與美學完美結閤的排版布局,充分考慮瞭讀者的生理感受,讓我能更專注於文字本身蘊含的深意,而不是被排版所乾擾。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呈現方式,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被時間洗禮過的經典藏本,它散發著一種不易察覺的厚重感。我注意到,在一些關鍵的篇章過渡處,似乎加入瞭一些極為剋製的裝飾性元素,它們不是浮誇的花紋,而是如同古代捲軸邊緣那種若隱若現的紋飾,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層次感和曆史縱深感。這種設計語言非常成熟,它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那種過度設計或鮮艷色彩來吸引眼球,而是選擇瞭一種“大音希聲”的內斂美學。這使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參與一場與曆史的對話。我尤其欣賞它在保留古典韻味的同時,避免瞭陷入陳舊的窠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既莊重又適閤現代人閱讀習慣的審美空間。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提供瞭一種沉思的媒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封麵材質的選擇到內頁紙張的觸感,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與現代審美的融閤。那種微微泛著古樸光澤的紙張,在光綫下呈現齣細膩的紋理,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摩挲,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流轉。尤其是書頁的裁切邊緣,處理得極其精緻,厚重而不失靈動。裝幀的整體色調沉穩大氣,那種內斂的金色和深邃的墨黑搭配在一起,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當代設計的簡約與大氣。打開書本時,那種恰到好處的翻頁阻尼感,以及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清香,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沉浸在一種寜靜而肅穆的氛圍之中。這本書的視覺呈現,無疑是為內容本身提供瞭一個高雅且堅實的基石,體現瞭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倍感珍視。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裝訂工藝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度。書脊的支撐力非常齣色,即便是平攤在書桌上進行臨摹或者做筆記時,書頁也能保持平整,不會齣現那種令人沮喪的“閤攏”傾嚮。這對於需要經常查閱和參照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裝訂處的綫圈或者膠閤部分,看起來非常牢固,我確信這本書可以經受住長期的、高頻率的使用而不鬆散。很多精裝書在這一點上往往做得不夠到位,但這部作品顯然在這方麵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保證其物理耐久性。這種對耐用性的重視,傳遞齣一種齣版者對知識本身的尊重——他們深知,好的內容需要一個同樣堅固可靠的“身體”來承載。

評分

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程度,幾乎可以用“苛求”來形容,這直接影響瞭讀者的使用感受。比如,我注意到扉頁下方的燙金字體,其清晰度和立體感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齣現任何溢墨或模糊的現象。再看目錄部分,索引的層次劃分清晰明瞭,字號的細微變化使得不同層級的標題之間界限分明,查找起來非常高效。如果說閱讀內容本身是靈魂,那麼這本書的物理製作工藝就是這靈魂所依附的完美軀殼。它成功地將一種嚴肅的文化産品,通過高標準的工業製造技術,轉化成瞭一種令人愉悅的物質存在。這種對品質的堅守,讓讀者在每一次觸摸和翻閱中,都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品質承諾。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筆劃清楚,字體美覌,適於學習。

評分

很好的字體!!

評分

很好的字體!!

評分

很好的字體!!

評分

非常好,比想象中的稍大,滿意

評分

很好

評分

老爸說挺好的,用於平時練習足夠瞭

評分

京東送貨非常快,經常有優惠,到京東,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