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颜德馨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研究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专著,上篇为基础理论篇,主要论述气血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气血的病因病机与病理,气血的辨证与治则、治法,以及颜德馨教授对气血学说的认识与发展,下篇为临床应用篇,重点介绍颜德馨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分别从概述、病机探析、审机论治、病案举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地阐明了气血失常的证候和疾病的辨证施治规律,《颜德馨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实践》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地反映了中医气血研究的沿革与进展,从气血角度拓宽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领域,体现了气血证治方法的优势与独到之处,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目录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前言
上篇 气血理论
第一章 气血概述
气的概述
血的概述
第二章 气血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
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气血病证的病因学特点
六淫
七情
饮食
劳逸
痰饮、瘀血
第四章 气血病证的病机
气病病机
血病病机
气血同病病机
气血病证的病理表现
气血病机演变规律
内生五邪
气、血、痰、瘀之间的病理关系
第五章 气血病辨证
气病辨证
血病辨证
气血同病辨证
第六章 气血病的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气血病的治疗原则
气血病的治疗方法
第七章 颜德馨教授对气血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颜德馨教授对气血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颜德馨教授应用气血理论临床实践举隅
下篇 临床实践
第一章 肺系病证
咳嗽
喘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胸痹
失眠
血痹(周围血管病)
第三章 脑系病证
眩晕
中风
头痛
颤证
痴呆
癫狂
第四章 脾系病证
胃脘痛
泄泻
便秘
第五章 肝系病证
黄疸
臌胀
郁证
第六章 肾系病证
水肿
关格
癃闭
石淋
阳痿
第七章 气血津液系病证
血证
消渴
痰饮
第八章 肢体皮肤病证
痹证
皮肤病
脱发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气血概述
在祖国医学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精湛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既来源于长期的实践,又对医疗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诸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其中,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气” 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 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营养和濡润全身。从气、血的属性来分阴阳: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阳, 血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阴。故难经 有云: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人有阴阳,亦即气血。阳主气,气全则神旺, 阴主血,血盛则形强。二者互相依存,息息相关,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医学中,“气” 与“血” 是兼具“物质性” 和“功能性” 的概念。
气血概念的物质性,是指气血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既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这些组织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寿世保元 谓: “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谓: “气血者,人之所以赖以生者也,气血克盈,则有邪外御,病安从来、 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
气血概念的功能性指是,脏腑的生理活动、生理功能体现于气与血的运动变化中,气血从阳和阴两个角度承载着脏腑的功能活动。具体而言,如肾之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的生理功能就是通过“肾气” 来实现的,素问、、上古天真论 云: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长极, 四七筋骨坚、、、、” 气血的运动变化阐明了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多方面的活动,又是治疗疾病的最终落脚点。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就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 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其本质也在于气血的变化, 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改变气血异常的病理状态,使气血调和,恢复其充盈、流畅的生理状态,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气血的盛衰变化,能反映脏腑、经络及各种疾病的病变,故而,以气血为纲领来分析、判断、辨证、论治疾病,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气的概述
(一) 气的基本概念
1 气的哲学概念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原属于哲学范畴。“气” 肇始于道家之作。先秦时期的老子、宋钘、尹文等哲学家提倡“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整个世界的细微物质,万物皆因气而生成,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 提出了“道” 的概念,“道” 即是气。周易、、系辞 谓: “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庄子知北游 明确地指出: “通天下一气耳。” 宋尹学派在管子 的内业、心术诸篇中提出了精气构成万物和“化不易气” 的学说。管子、、内业 谓: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是故名气”,指出气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管子、、心术下 谓: “气者,身之充也”,指出人也是由气构成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进一步发展了精气学说,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元气” 学说,论衡、、谈天 谓: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论衡、、自然 谓: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论衡、、物势 谓: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 论衡、、辨荣 谓: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物质的同义词,是一个普遍而广泛的、抽象的物质概念,它可以概括宇宙,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但非仅指某一具体事物。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升降出入,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和气的气化作用。正是古人对自然万物朴素、唯物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
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同样,人体之气也是生命活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总而言之,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1)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之气和合交感的产物。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里,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之气合,六节分而万物生化矣。”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自然界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父母之精气是生命的本始物质。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素问、、金匮真言论 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决气 曰: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气,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
(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有机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素问、、六微旨大论 曰: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 曰: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 又曰: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寓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
气为神的物质基础。人之生死,一气而已。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元,神者生之制。形以气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人之形与神皆根源于气。精神活动在生命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更为高级的功能活动,即人的感觉、思维和情志活动,属机体生命活动的范畴,气的充足是产生感觉和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构成形体,由形体产生人体之神,即神根于形,形根于气。中医学的形神观,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否认有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强调神的存在以脏腑气血功能为前提,脏腑是由人体之气而生成的。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过程。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中医学按气—形—神的逻辑结构,论述了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即形体物质与生命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神关系。总之,形与神俱,乃成为人。
3、、 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哲学概念的气与医学概念的气是有区别的,他们之间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中医学吸纳了“精气学说” 的观点,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这一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气是生命的本源,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亡。内经 认为,气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或感觉的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灵枢、、赋风谓: “气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认为气是人类感觉器官无法感知的无形存在。素问、、宝命全形 谓: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指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中,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有物质属性,如谷气、营气、清气等, 又有功能属性,如肾气、肺气、脾气等, 更有双重属性的,如宗气、卫气等。
作为流动的精微物质,气可分为两种: 中气、元气。中气即水谷之气,李东垣脾胃论 曰: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故以胃气为本。” 元气指元阳之精气,禀受于先天,密藏于命门。
气的概念还包括五脏的功能之气。灵枢、、营卫生会 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素问、、五藏别论 云: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云: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说明气和五脏的关系密切,气可滋养五脏,五脏可收藏精气以为用。“五气” 即指五脏的功能。
气亦指自然界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神志变化之喜、怒、悲、忧、思、恐、惊七情之气。素问、、天元纪大论 曰: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气的概念还涉及引起疾病的邪气、抵抗疾病的正气。如医门法律 云: “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二) 气的生成
1气的来源
在人体内有着各种类型的气,其来源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途径。一是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秘藏于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谓先天之气,素问注证发微 曰: “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道成物也, 赖父以为之楯,阳气以为捍卫也”人体自出生之后,需依赖肾的先天之精气发挥生理功能。二是吸入大自然的清气,即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亦称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天气通于肺”,明确指出自然界天气的吸入为肺脏所主。人体赖呼吸运动,以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故类经 曰: “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 三是饮食精微,即水谷之气。人之饮食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吸收其精微,运行于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四肢百骸,无处不到,维持其生理功能、生长发育及使受损伤之处得以修复。水谷精微的吸收,主要依赖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谷气通于脾。” 水谷之气是人体各种类型气的共同物质基础,故灵枢、、五味 指出: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强调谷气对气生成的重要性。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综上所述,气的生成,一要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的充足供应, 二要靠脾、肺、肾三脏为主的脏腑功能的正常。因此,张氏医通 中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之源头在乎脾” 之说。
(1) 肺为气之主: 素问、、五藏生成 谓: “诸气者,皆属于肺”,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肺对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肺主气,肺通过其主气的作用来参与气的生成,故而类经 有云: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一则肺主呼吸之气。肺通过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保证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气的生成。医宗必读 指出: “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疹,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二则肺主一身之气。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此外,肺通过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至关重要,脾胃论 曰: “人之所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明医杂著 有云: “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 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肺调百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
前言/序言
颜德馨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实践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