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

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大成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城市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经济史
  • 历史地理
  • 明代政治
  • 城市研究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4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6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明代,农业生产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市场的扩大与长途大宗贸易的增多,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白银的使用日益广泛,钱庄会票也随之出现。城市居民因为政治经济地位不同,而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他们之问既互相依存又有矛盾斗争。为建立安定而正常的城市生活秩序,协调各种矛盾,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明代城市在发展中尽管阻力很多,但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等方面,仍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韩大成,1924年生,山东省青岛市人。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等职。著有《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专著及论文数十篇。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明史分卷)与《中国大书典》的编写。另与他人合著有《魏忠贤传》,合编资料集《清代农民战争资料选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业发展是城市繁荣的基础
第一节 明初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各项措施
第二节 农业技术的提高与创新
第三节 农民外出的增加

第二章 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政治型城市
第二节 工商业型城市
第三节 外贸城市与边塞城市
第四节 市镇的发展

第三章 商业的繁荣
第一节 市场的开拓
第二节 富商巨贾的活跃
第三节 牙行
第四节 竞争与工商业管理

第四章 货币、钱庄与典当
第一节 从钱钞到白银
第二节 钱庄与会票
第三节 典当

第五章 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 运输概况

第六章 城市的阶级结构
第一节 权贵势要之家
第二节 富商巨贾
第三节 城市劳动者
第四节 游手无赖

第七章 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一节 “兵变”与“奴变”
第二节 会馆与行会
第三节 城市商民反迫害反盘剥的斗争
第四节 城乡矛盾的发展

第八章 城市的特点及其管理
第一节 城市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管理

第九章 城市发展的障碍
第一节 明王朝的抑商政策
第二节 官店与皇店
第三节 权贵势要经商
第四节 战乱与灾荒

第十章 城市的作用
第一节 发展经济
第二节 繁荣文化
第三节 振兴实学
第四节 渐变民风
附表一 各地不同时期的镇市集墟数目比较表
附表二 各地重要市镇简表
附表三 各地水陆交通干线简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有些行业有为数众多的店铺,如缎店、当店各有十二家之多。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拥有的店铺数量更多。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生活问题,开封城内开设了许多粮店。有六陈行、大米行、杂粮店、粮店、江来店等。有些粮店比较集中,而且日夜贸易。如京山王府前“通是六陈行,买卖日夕不断”。有些粮店规模相当大。如县角南之大米行,“所有郑州、辉县、光州、固始等处来各色大米,俱归人行内”,又自税课司往南,是六陈杂粮,“堆囤如山”。可见当时粮食贸易之盛。
为加工各种粮食,开封城内开有磨房十余家;另有面店、切面店数家,粉房、油坊、酒坊各数家,有专售外地运来的香油、菜油、松油、棉油和菜子、芝麻的油店,有专售外地名酒的酒店。
为了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开封城内有机房、成衣店、裁缝铺、染房、布房、皮袄店等数十家,此外还有估衣店、故衣店、故衣竿子等多处。另外,还有缝补洗浆衣服者。至于巾帽、靴鞋、首帕等店,更是随处皆有。
又对醋张家胡同西口往南,通是生熟药铺。东角门外往南,打银铺二三十家。李琏胡同附近的三巷,卖四川黄杨、福建荔枝松根静齿精致梳栊者,“每巷有二三十家”。五胜角大街路西,“俱是做妆奁、床帐、桌椅、木器等物”的店铺。钟楼西过街牌坊下有巾帽铺二三十家。相国寺西下马牌往西路南木厂,“卖白松、黄松、桃木之类五六处”。西关建隆厢街北,有大盐店数座。又马市街,有大骡马大店三五十座。北面安远门外吊桥下,“西厢俱是旅店、嫌店”。至于酒馆、酒饭馆、酒楼,从城内到关厢,不下几十处之多。封邱王府角,“酒饭各样生意,排门皆是”。
第三,经营特色商品的店铺很多。如有的专门经售土产商品,有的则专营外地商品。如缎店、潞绸店、京货店、南货店、海菜店、南京杂货店、广福店、南酒店、南果店、南鞋店、香店等。即使是在同一行业中,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店铺也各具特色。如医疗诊所中,除综合诊所外,又有专治接骨、外科、痘疹、眼科、跌打损伤、修补门牙专业诊所。

前言/序言

  城市是人们生存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它虽不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总数也不比农村多,但是,“城市是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是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摇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农村更为重要。因此,历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农村,更应对城市的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研究人们是怎样聚集到城市,又如何在城市中生产和生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什么变化。城市如何管理,城市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对全面探索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入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布局及规划、经济、管理、交通、教育、环境、城乡关系等,都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也可以从历史上有关城市建设的经验中取得借鉴或启示。可见,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村研究较多,对城市的研究则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在近几年才有所改观,一些很有质量的有关封建社会城市的论著陆续问世。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城市众多。城市涉及的方面甚广,有关资料既浩繁又分散。这里只想对明代的城市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本书初次出版时,由于时间仓促,失误疏漏多处,加以排版印刷上出现了错页等,深感歉疚。感谢中华书局重印此书,使我有机会进行修订。
  此书的撰写,曾得到国家教委的资助与校、系领导的支持,得到明史学界多位专家学者的鼓励与帮助。国家博物馆为此书提供了多幅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叶风美教授帮助审定了英语目录,对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次修订,文物出版社编审张自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彦弘,人民出版社编审尹选波,北京电视大学副教授杨欣诸位先生都给予我很多帮助,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图书简介 导言:历史的脉动与城市的镜像 本书《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明代(1368年—1644年)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文化意义。明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它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商业化趋势,又在新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城市进行了重塑与规制。本次修订,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在社会史、空间地理学、地方志整理以及考古学等领域的新成果,力求对明代城市的全貌进行一次更为细致和多维度的考察。 城市,从来都是特定时代政治权力的载体、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交流的熔炉以及社会矛盾的集中地。研究明代的城市,实则是在触摸那个时代最活跃的神经末梢,理解帝国的运行逻辑如何通过具体的空间形态得以展现。 --- 第一部分:制度的规制与城市的空间秩序 明朝的统治者对城市抱持着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一方面需要城市提供赋税和工商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警惕城市中可能滋生的反叛势力。这种双重性深刻影响了明代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行政管理。 一、都城的双重性构建:南京与北京 本书将详细考察明初都城南京的调整与定都北京的艰巨工程。南京作为开国之都,其城市规划体现了对前朝(元)遗留格局的继承与改造,尤其是在皇城与宫殿的布局上,体现了集权初期对象征意义的强调。而北京,作为永乐迁都后的核心,其城市规划是明代礼制思想与实际防御需求的完美结合体。我们不仅分析了“前朝后市”的严格中轴线结构,更深入探讨了内城与外郭城之间的功能分化,以及围绕皇权中心,官衙、宗室府邸、军事卫所与普通居民区如何层层递进地展开布局。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是明代国家意志在空间上最宏大的体现。 二、卫所制度下的军事化城市 明代初期的军事部署,催生了一批特殊的城市形态——卫所城。这些城市并非完全依照传统州县模式发展,而是以军事屯田和军队驻扎为核心。本书将剖析卫所制度下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军事功能如何逐渐向民用功能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北方边墙城市和内地腹地卫所的对比研究,揭示军事需求对地方社会形态的塑造力。 三、府、州、县城的行政层级 在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划中,府、州、县城构成了层级分明的行政网络。本书将梳理不同层级城市在行政权限、经济职能(如盐课司、茶马互市所)以及司法管辖范围上的差异。修订版特别引入了地方志中关于城墙增修、城隍庙设置、坊厢制度变迁的记录,用以佐证国家权力对城市内部“治理单元”的精细化管理。 --- 第二部分:经济的勃兴与城市的功能分化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化和白银货币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成为驱动城市活力的主要引擎。 一、商业的复苏与专业市场的形成 明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经历了从“坊市制”解体到新型商业集中的过程。本书着重分析了专业性商业街区的兴起,例如各地以特定手工业品命名的街道(如“打金巷”、“绫罗坊”),以及由官方或民间自发形成的“行”与“帮”对市场价格和秩序的调节作用。重点考察了以漕运为依托的沿河城市(如淮安、扬州)和以海运为动脉的沿海城市(如泉州、月港)在全国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二、手工业中心的区域特色 城市的手工业集聚是明代城市经济的重要标志。本书分区域讨论了几个关键的手工业中心: 1. 江南的纺织业中心(如苏州、松江): 探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城市人口结构变迁的关系。 2. 景德镇的陶瓷工业体系: 分析其原料供应、技术垄断以及仰仗官民窑需求形成的独特城市生态。 3. 中原地区的冶铁与制盐城市: 关注国家专卖制度对城市经济的控制与刺激作用。 三、城市中的金融活动与“牙行”角色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早期的金融中介机构和信贷活动。本书审视了“牙行”(中介人)在连接供需、担保交易中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民间借贷活动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这标志着城市经济活动复杂性的提升。 --- 第三部分:社会的流动与文化的景观 城市是社会阶层交汇、文化碰撞最前沿的场所。明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市民阶层的兴起,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一、士绅阶层在城市中的角色 明代士绅不仅是地方政治的参与者,更是城市空间和文化建设的主要塑造者。本书关注士绅在城市中如何通过捐资修建义学、创办书院、购置园林,来确立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正是城市精英阶层审美趣味与权力展示的物化形态。 二、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城市娱乐 随着商业繁荣,出现了一批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的市民群体,他们构成了城市消费文化的主体。我们研究了戏曲、说书、茶馆、酒楼等公共娱乐空间的兴盛,这些场所不仅是休闲之地,也是信息流通和城市舆论形成的场所。通过分析这些“非正式空间”的活力,可以更立体地理解城市生活的气息。 三、信仰的城市化:城隍与地方神祇 明代对城隍神的崇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隍庙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本书探讨了城隍信仰如何渗透到城市管理和道德教化之中,以及地方性的行业神和地域神如何在城市内部构建起一张复杂的信仰网络,映照出城市居民对秩序、庇佑和社区归属的渴望。 四、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关系重塑 城市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边乡村构成了紧密的经济和人口联系。本书分析了城郊“十里长街”的形成,即城市商业辐射区如何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以及乡村人口如何通过流动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或隐退的场所。 --- 结论:明代城市的历史地位 《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通过对明代城市在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系统梳理,试图揭示以下核心观点:明代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史上由“政治规制主导”向“商业活力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它成功地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框架下,孕育了高度成熟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生活,为清代及近代城市的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考察,更是对一个伟大王朝生命力最集中体现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几乎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服务于其学术目标。在阐述复杂理论或描述历史场景时,作者总能找到最简洁、最直指核心的表达方式。这种行文风格,对于追求效率和事实准确性的读者群体来说,简直是一种福音。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稍微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限定词或一个重要的因果转折。这种“惜墨如金”的文字处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表达的极高自律性。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开阔的史学视野和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它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坊市制度、商业街区这类传统城市要素的描述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人口学乃至早期环境学的视角来解读城市生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路径,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城市史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明代城市生活中市井百态的真实脉动。对于我这种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古代社会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充满活力的新鲜切入点,拓宽了我对“城市”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地方性差异的呈现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将明代城市简单地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模型来套用,而是通过对比江南、北方以及沿海几个典型区域的城市发展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了区域间的制度差异和经济驱动力的不同。这种“个案分析”与“总体概括”的交替运用,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城市史的主干线索,更能体会到古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那种丰富而微妙的地理和文化变异性。对于想深入研究特定地域城市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精致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是本值得细读的学术著作。尤其是扉页和目录部分的处理,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墨色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学术工具书,它在视觉呈现和物理感受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深入研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能瞬间提升阅读的愉悦度和专业性。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作者的思维跳跃性极小,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基础之上,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水到渠成”的畅快感。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览式叙述,而是深入到微观的肌理之中,对特定时间段内城市功能演变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剖析,细致到了令人赞叹的地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引述和旁证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观点的权威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史料堆砌,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参考书

评分

那一年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还是柏林墙倒塌的一年。我们这一代见证了苏联东欧解体,并且对于这种政治制度或者对于苏联没有丝毫的喜爱和怀念。我一向对“反资本主义”那些传统而粗糙的论调免疫,有些论调直接忽略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的失败,很多则与超越它所必需的理性手段有道而驰。我没有兴趣去谴责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本身——特别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会不平等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正如1789年《人权宣言》第一条宣告的,“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尽管这个社会公正的定义不严密但吸引人,它根植于历史。我们暂且接受它,我随后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相比之下,毫不谦虚说,我更热衷于讨论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机构和政策。此外,我希望看到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有效而高效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是通过民主辩论而形成的大众都能理解的法规。 也许我还应该补充一点,在我22岁的时候,我体验了一次美国梦,那时候我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大学。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次经历对于我都是决定性的。这是我第一次踏足于美国土地,且我的工作很快得到认可,这种感觉非常好。这是一个懂得在它需要时如何去吸引移民的国家!但是,到我25岁的时候,我很快意识到我想要回到法国和欧洲。从那时起,除了一些短期的旅行,我再也没有离开过巴黎。我做出这个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这本书有直接关系:我发现美国经济学家的工作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诚然,他们都非常聪明,我在那个时期也结交了许多好友。但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对世界经济问题一无所知。我的论文都是由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定理组成,但同行们都喜欢我的工作。我迅速地认识到自库兹涅茨之后,再也没有同行花精力去收集不平等的动态变化的历史数据,反而是在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大量生产纯理论的结果,并期望我也这么做。回到法国后,我开始收集这些缺失的数据。 坦率地说,目前的经济学科不惜牺牲历史研究,牺牲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盲目地追求数学模型,追求纯理论的、高度理想化的推测。这种幼稚的做法应该被摒弃了。经济学家们往往沉浸于琐碎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中。这种对数学的痴迷是获取科学性表象的一个捷径,因为这样不需要回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更复杂的问题。在法国做一个理论经济学家有个很大的优势:在这里,经济学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以及政界、金融界精英的高度重视,因此他们必须撇开对其他学科的轻视以及对于科学合理性的荒谬要求,尽管事实是他们对任何事情几乎都一无所知。无论如何,这正是这一门学科和所有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从零开始更有希望获得重大进步。我认为,在法国,经济学家略微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让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非学术圈的人们相信,他们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尽管他们并不总是成功的)。我在波士顿教书时的梦想是到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书,那里的教员里有好些重要人物,如吕西安·费夫尔、费尔南·布劳岱尔、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皮埃尔·布尔迪厄、弗朗索瓦丝·和瑞提尔、莫里斯·古德利尔。我敢冒着被认为有些盲目爱国的风险,承认这一点吗?自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科学已经对财富分配和社会阶级问题丧失了绝大部分兴趣,尽管我对此深感遗憾,但比起罗伯特·索洛,甚至是西蒙?库兹涅茨,我也许更加钦佩上述学者。在此之前,关于收入、工资、价格和财富的统计在历史和社会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管怎样,我希望专业的社会科学家和所有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意思的东西,那些声称“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但对于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有着强烈看法的人也可以从这本书受益。 事实上,经济学并不应该试图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只有与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进步。社会学科共同特点是知之甚少却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学科争吵之中。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和社会阶级的结构,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务实的态度,利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从基本的问题开始,并试图去回答它们。学科争论和地盘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眼里,这本书是个经济学作品,也同时是一部历史学作品。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与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于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论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得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于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

评分

参考用书,写的还不错,不至于太枯燥

评分

研究明清国必备之书,好好研究。

评分

明代城市研究 明代城市研究

评分

这是韩老的经典著作,值得细读。

评分

老辈学者的著作,要读明代小说,了解明代社会,不了解明代城市生活可不行。

评分

要是再把细节处详细些就好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