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历史的镜子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6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68220682 | |
《历史的镜子》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论述了改良社会风气、限制权力、根除腐败、民主政治等问题,表达了吴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本书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知识普及读本。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中国zhuming明史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代表作品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读史札记》《历史的镜子》等。
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 / 001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 012论社会风气 / 025贪污史的一章 / 038报纸与舆论 / 053论五四 / 062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 072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 100谈甲午海战 / 118阵图和宋辽战争 / 128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 145诈降和质子 / 156谈武则天 / 172卧薪尝胆的故事 / 185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 195爱国学者顾炎武 / 221海瑞 / 246 关于魏忠贤 / 258夫人城 / 275文字与形式 / 283古人的业余学习 / 291附录 / 294
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我一直对明朝的政治运作感到困惑,而《历史的镜子》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吴晗先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的梳理,从皇权的高度集中到内阁的权力演变,再到官僚体系的运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对于“宦官专权”、“党争”等现象的剖析,揭示了明朝政治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缺陷如何一步步吞噬了王朝的生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比其他朝代的政治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明朝政治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后果。这种纵横比较,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史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著作,而《历史的镜子》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吴晗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我特别欣赏他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他详细分析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人才选拔、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他指出,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但也导致了知识的僵化和思想的束缚,这种辩证的评价,让我对这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制度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历史的镜子:一代史学泰斗吴晗关于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文集》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吴晗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深邃见解怀有深深的敬意,而这本厚重的文集,更是将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的独到洞察,以一种相对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他严谨的考证、生动的叙述所吸引。例如,他在论述明朝政治体制的演变时,不仅仅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制度的根源、发展的脉络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对于“内阁”制度的形成和运作的剖析,让我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微妙博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明朝后期政治常常陷入僵局。
评分《历史的镜子》在文化历史的梳理上,展现了吴晗先生的广博学识和深邃洞察。他不仅仅关注那些被记载在史书上的显赫人物和重大事件,更将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他对中国古代服饰、饮食、节庆习俗的介绍,以及对民间故事、谚语的解读,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代中国。我尤其欣赏他对宋代民间戏曲的探讨,他描绘了当时戏曲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传播文化、反映民情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从微观细节切入,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军事策略的研究在《历史的镜子》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篇幅,而吴晗先生的解读方式独树一帜。他并非简单地从军事技术或战术层面进行分析,而是将战争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以及战争对这些因素的反作用。我非常赞同他对“以史为鉴”的强调,他通过对历史上著名战役的复盘,揭示了兵法谋略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谋略的适用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变异。书中对长平之战的分析,让我对“纸上谈兵”的危险性有了切身体会,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深层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军事策略的探讨。吴晗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战役过程,而是着重于分析战略战术背后的思想根源,以及军事行动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他对于诸如“围点打援”、“疲敌深入”等经典战术的解读,常常能够跳出纯粹军事层面的讨论,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成败得失,以及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影响。读到他分析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原因时,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再杰出的军事才能,也需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充分的政治支持,否则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我对历史上的军事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appreciate那些真正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家们。
评分我之所以对《历史的镜子》赞不绝口,还在于它对于历史真相的探求精神。吴晗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常常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并通过细致的考证,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塑和解读。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历史谜案的探讨,他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读者一同去探寻真相。例如,他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批判,而是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动机,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从而给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我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最为看重的。
评分文化部分同样令我受益匪浅。吴晗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文化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于戏曲、小说、风俗习惯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民众生活、情感和智慧的载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他不仅仅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更分析了它如何深入人心,塑造了民间对于忠义、智谋等观念的认知,以及它在历史传播中的巨大作用。这种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细节,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历史的镜子》在文化部分的展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更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他对宋朝市民文化的解读,他描绘了当时的城市景象、市井生活,以及涌现出的各种娱乐形式,如瓦舍勾栏、说书演艺等,这些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这种从宏大历史走向日常生活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在军事策略的探讨上,《历史的镜子》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吴晗先生不仅仅是介绍战术,他更关注战争的背后逻辑,以及军事行动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他对中国古代兵法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理解了为何有些战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又为何在其他时期会失效。书中对“孙子兵法”的深入解析,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更是对其哲学思想的挖掘,让我看到了军事智慧与人生智慧的共通之处。这种跨领域的思考,使我对古代军事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