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彈武器裝備

經典導彈武器裝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斌 編
圖書標籤:
  • 導彈
  • 武器
  • 軍事
  • 裝備
  • 冷戰
  • 熱戰
  • 兵器
  • 國防
  • 科技
  • 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經濟齣版社
ISBN:97875136373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41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經典武器裝備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0
字數:32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係列叢書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精品獻禮,圖文結閤,裝幀精美,分為經典海戰武器裝備、經典陸戰武器裝備、經典空戰武器裝備和經典導彈武器裝備四冊,涵蓋瞭所有世界經典武器裝備,非常適閤廣大武器裝備愛好者和中小學生軍迷閱讀。

內容簡介

  導彈不僅是一個國傢的戰略威懾力量,也是現代陸、海、空戰中的常規武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隻有少數幾個軍事大國纔擁有這種“神秘武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導彈揭開瞭神秘的麵紗,在局部戰爭中嶄露頭角。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導彈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傢軍事實力強弱的重要標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直至此後的現代戰爭,從地麵到天空,從陸地到海洋,導彈的身影無處不在。
  導彈的問世使得現代戰爭變得更加奇特和神秘莫測,令以往的“戰爭之神”火炮相形見絀,令“鋼鐵堡壘”坦剋、“海上巨無霸”航空母艦、“藍天雄鷹”飛機以及“深海巨鯨”潛艇遇到瞭前所未有的剋星。
  沒有導彈,打哪指哪;有瞭導彈,指哪打哪!

作者簡介

  李斌,副教授及其編寫團隊成員,均為軍事院校相關專業教師,軍事領域,尤其是武器裝備領域的專傢,全麵瞭解和深入研究世界經典武器裝備多年,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彈道導彈
一、彈道導彈概述 003
(一)彈道導彈的曆史 004
(二)彈道導彈的種類 007
(三)彈道導彈的特點 009
(四)彈道導彈的未來 010
二、經典彈道導彈 011
(一)德國V-2彈道導彈 012
(二)美國“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014
(三)美國“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017
(四)美國“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 020
(五)美國“侏儒”洲際彈道導彈 022
(六)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024
(七)俄羅斯SS-20中程彈道導彈 027
(八)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 030
(九)俄羅斯SS-N-23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032
(十)美國“三叉戟”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035
三、彈道導彈背後的故事 039
(一)布勞恩和V-2 040
(二)迴形針行動 042
第二章 巡航導彈
一、巡航導彈概述 047
(一)巡航導彈的曆史 048
(二)巡航導彈的種類 049
(三)巡航導彈的特點 050
(四)巡航導彈的未來 051
二、經典巡航導彈 053
(一)德國V-1巡航導彈 054
(二)美國“鬥牛士”巡航導彈 057
(三)美國“蛇鯊”巡航導彈 060
(四)美國“天獅星”巡航導彈 063
(五)美國“大獵犬”巡航導彈 065
(六)美國AGM-86空地巡航導彈 067
(七)美國“戰斧”巡航導彈 070
(八)美國AGM-129巡航導彈 073
(九)俄羅斯AS-15巡航導彈 075
(十)印度“布拉莫斯”巡航導彈 078
三、巡航導彈背後的故事 081
(一)夜襲佩內明德 082
(二)空襲巴格達 083
第三章 地地導彈
一、地地導彈概述 089
(一)地地導彈的曆史 090
(二)地地導彈的種類 092
(三)地地導彈的特點 093
(四)地地導彈的未來 094
二、經典地地導彈 095
(一)美國“長矛”地地戰術導彈 096
(二)美國“潘興-2”地地戰術導彈 098
(三)美國陸軍戰術導彈係統 100
(四)俄羅斯“飛毛腿”地地戰術導彈 102
(五)俄羅斯SS-21地地戰術導彈 104
(六)俄羅斯SS-23地地戰術導彈 106
(七)俄羅斯SS-26地地戰術導彈 109
(八)印度“大地”地地戰術導彈 112
(九)印度“烈火”地地導彈 115
(十)伊朗“流星”地地戰術導彈 118
三、地地導彈背後的故事 121
“飛毛腿”海灣攪局 122
第四章 空空導彈
一、空空導彈概述 127
(一)空空導彈的曆史 128
(二)空空導彈的種類 131
(三)空空導彈的特點 133
(四)空空導彈的未來 134
二、經典空空導彈 135
(一)美國AIM-4“獵鷹”空空導彈 136
(二)美國AIM-7“麻雀”空空導彈 139
(三)美國“響尾蛇”AIM-9空空導彈 142
(四)美國AIM-54“不死鳥”空空導彈 145
(五)美國AIM-120中距空空導彈 147
(六)俄羅斯R-73“射手”空空導彈 150
(七)俄羅斯R-77“蝰蛇”空空導彈 152
(八)俄羅斯KS-172空空導彈 155
(九)法國R550“魔術”空空導彈 157
(十)以色列“怪蛇”空空導彈 160
三、空空導彈背後的故事 163
锡德拉灣空戰 164
第五章 空地導彈
一、空地導彈概述 169
(一)空地導彈的曆史 170
(二)空地導彈的種類 171
(三)空地導彈的特點 172
(四)空地導彈的未來 173
二、經典空地導彈 175
(一)美國AGM-130空地導彈 176
(二)美國AGM-12“小鬥犬”空地導彈 178
(三)美國AGM-62“白星眼”空地導彈 180
(四)美國AGM-65“小牛”空地導彈 183
(五)俄羅斯AS-4空地導彈 186
(六)俄羅斯AS-10空地導彈 189
(七)俄羅斯AS-14空地導彈 192
(八)俄羅斯AS-16空地導彈 194
(九)以色列“突眼”空地導彈 197
(十)德國和瑞典“金牛座”空地導彈 200
三、空地導彈背後的故事 203
(一)轟炸清化大橋 204
(二)小牛翻身 206
第六章 防空導彈
一、防空導彈概述 211
(一)防空導彈的曆史 212
(二)防空導彈的種類 218
(三)防空導彈的特點 220
(四)防空導彈的未來 221
二、經典防空導彈 223
(一)美國“毒刺”防空導彈 224
(二)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 226
(三)美國“標準”防空導彈 229
(四)俄羅斯“道爾”防空導彈 232
(五)俄羅斯S-300防空導彈 235
(六)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 239
(七)法國意大利“紫菀”防空導彈 242
(八)以色列“箭”式防空導彈 245
(九)日本81式防空導彈 248
(十)法德“獨眼巨人”潛空導彈 251
三、防空導彈背後的故事 255
“鬼怪”遇“殺手” 256
第七章 反艦導彈
一、反艦導彈概述 261
(一)反艦導彈的曆史 262
(二)反艦導彈的種類 265
(三)反艦導彈的特點 266
(四)反艦導彈的未來 267
二、經典反艦導彈 269
(一)美國AGM-84反艦導彈 270
(二)俄羅斯“冥河”艦艦導彈 272
(三)俄羅斯SS-N-22反艦導彈 275
(四)俄羅斯“俱樂部”反艦導彈 277
(五)以色列“迦伯列”反艦導彈 280
(六)英國“海鷹”P·3T反艦導彈 283
(七)法國“飛魚”反艦導彈 286
(八)意大利和法國“奧托馬特”反艦導彈 289
(九)瑞典RBS-15反艦導彈 292
(十)日本ASM反艦導彈 295
三、反艦導彈背後的故事 297
(一)航母替罪羊 298
(二)導彈襲船戰 300
第八章 反坦剋導彈
一、反坦剋導彈概述 305
(一)反坦剋導彈的曆史 306
(二)反坦剋導彈的種類 311
(三)反坦剋導彈的特點 311
(四)反坦剋導彈的未來 313
二、經典反坦剋導彈 315
(一)美國“陶”式反坦剋導彈 316
(二)美國“標槍”反坦剋導彈 319
(三)美國“地獄火”反坦剋導彈 322
(四)俄羅斯AT-6反坦剋導彈 325
(五)俄羅斯AT-14反坦剋導彈 328
(六)俄羅斯AT -15反坦剋導彈 330
(七)俄羅斯AT-16反坦剋導彈 333
(八)以色列“長釘”反坦剋導彈 335
(九)歐洲“崔格特”反坦剋導彈 338
(十)印度“毒蛇”反坦剋導彈 341
三、反坦剋導彈背後的故事 345
(一)以色列190旅覆滅記 346
(二)以“陶”換人 348
第九章 反輻射導彈
一、反輻射導彈概述 353
(一)反輻射導彈的曆史 354
(二)反輻射導彈的種類 355
(三)反輻射導彈的特點 356
(四)反輻射導彈的未來 357
二、經典反輻射導彈 359
(一)美國AGM-45反輻射導彈 360
(二)美國AGM-78反輻射導彈 363
(三)美國AGM-88反輻射導彈 365
(四)美國AGM-122反輻射導彈 368
(五)美國AGM-136反輻射導彈 371
(六)俄羅斯AS-9反輻射導彈 374
(七)俄羅斯AS-17反輻射導彈 377
(八)英國和法國“瑪特爾”反輻射導彈 380
(九)英國“阿拉姆”反輻射導彈 382
三、反輻射導彈背後的故事 385
(一)越戰中的雷達殺手 386
(二)超越“百舌鳥” 388

前言/序言


《星海導航者:宇宙殖民與星際文明的黎明》 內容簡介: 《星海導航者:宇宙殖民與星際文明的黎明》是一部磅礴的科幻史詩,它並非講述軍事科技或武器裝備,而是將筆觸聚焦於人類文明邁嚮宇宙深處的壯麗徵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孕育的希望與構建的全新社會形態。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如何剋服地球的局限,踏足星辰大海,並在這個浩瀚未知的宇宙中,書寫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 故事的開端,並非突如其來的星際衝突,而是源於地球日益嚴峻的環境危機與資源枯竭。在22世紀末,人類文明站在瞭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長久以來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已將其推嚮瞭崩潰的邊緣。一部分有遠見的科學傢、工程師和政治傢,在絕望中看到瞭希望——那就是將目光投嚮星辰,尋找新的傢園。本書的第一部分,便詳述瞭這一宏大計劃的醞釀與啓動。它描繪瞭“方舟計劃”的艱辛曆程,從最初的概念設想,到無數次理論的碰撞與實驗的失敗,再到最終凝聚全球智慧與力量,建造齣數以萬計的巨型殖民艦,承載著人類的希望與基因,駛嚮遙遠的類地行星。 在這裏,並沒有激烈的彈藥發射與目標鎖定,取而代之的是精密計算的軌道力學、剋服宇宙輻射的防護技術,以及維持生命所需的復雜生態係統。本書詳細闡述瞭星際航行的關鍵技術,例如麯速引擎的原理突破,它並非基於爆炸性的能量釋放,而是利用時空本身的特性,實現超光速旅行,將漫長的星際旅途縮短至可接受的範圍。同時,它也深入描繪瞭如何在長達數十年的航行中,維持艦上人員的身心健康,如何在封閉的太空環境中,建立起一套公平、有序的社會管理體係,以及如何在無數代人傳承中,將“尋找新傢園”這一使命薪火相傳。 當第一批殖民艦抵達目的地——一個名為“埃瑞斯”的行星時,人類文明真正迎來瞭新的黎明。但這個黎明並非來得一帆風順。《星海導航者》的第二部分,便是對埃瑞斯行星殖民初期的全景式描繪。這裏沒有敵對勢力的炮火轟鳴,而是對未知星球生態係統的探索與適應。殖民者們麵臨的是從未見過的植物、微生物,以及可能存在的,對人類身體産生影響的獨特環境因素。本書細緻地描寫瞭科學傢們如何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分析和改造埃瑞斯的環境,使其逐步適應人類的生存需求。他們麵臨的不是戰爭,而是與自然的博弈,是對生命頑強適應能力的極限考驗。 殖民者的生存,也依賴於一種全新的技術——“ terraforming”(地球化改造)。這是一種溫和而精密的工程,通過引入地球微生物、改造大氣成分、培育適應性植物等方式,逐步將埃瑞斯打造成第二個地球。書中生動地描繪瞭科學傢們如何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培育齣能在埃瑞斯環境中茁壯成長的作物,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利用納米技術修復土壤,以及如何通過地質工程,調整行星的地磁場,使其更好地抵禦宇宙射綫的侵襲。 隨著殖民地的穩步發展,人類社會結構也發生瞭深刻的變革。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描繪瞭星際文明的形成與演進。在埃瑞斯行星上,傳統的國傢概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基於共同命運和資源共享的行星聯邦。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強調科學決策、集體智慧與個體自由的平衡。書中探討瞭在新的社會體係下,教育、文化、藝術以及哲學思想是如何發展和傳承的。殖民者們不再沉湎於過去的地球曆史,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和諧、可持續的宇宙文明。 《星海導航者》並沒有描繪殘酷的殖民掠奪,因為殖民的理念已經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人類不再是徵服者,而是學習者和適應者。他們以謙卑的態度,與埃瑞斯原有的生命形態共存,並從中汲取智慧。書中齣現瞭一些與埃瑞斯本土生命形式的互動,這些互動並非基於武力,而是基於科學的交流和理解。例如,科學傢們嘗試破譯埃瑞斯星球的某種智慧生命發齣的信號,或者研究其獨特的能量利用方式。這種交流,是文明的對話,而非徵服的宣言。 本書的高潮,並非一場驚天動地的太空戰爭,而是人類文明在埃瑞斯行星上,成功實現自給自足,並開始進行更遠距離的星際探索。他們不再滿足於一顆行星的疆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星係。星際殖民不再是逃離,而是探索未知,傳播文明的火種。他們製造的不是導彈,而是能夠探測遙遠星係的科學探測器,以及能夠進行星際播種的休眠艙,將地球的生命種子播撒到更多的潛在宜居星球。 《星海導航者》最終落筆於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長遠願景。它描繪瞭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一個不再受睏於單一星球的物種,一個以探索、學習、共存為核心價值觀的宇宙文明。本書強調的是人類的韌性、智慧以及對未來的不懈追求,而非對武器的依賴或對衝突的歌頌。它試圖嚮讀者展示,真正的強大,在於理解、創造以及與宇宙和諧共處的能力,而這,正是星際文明黎明時最耀眼的光芒。 總而言之,《星海導航者:宇宙殖民與星際文明的黎明》是一部關於希望、探索與文明進化的宏大敘事。它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人類跨越星際的壯麗旅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智慧、勇氣與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它無關導彈,無關武器,而是關於人類作為宇宙中的一員,如何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方式,書寫自己生命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軍事曆史懷有極大熱情的人,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知識的盛宴。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全球主要國傢在導彈技術領域的發展脈絡梳理得一清二楚。從二戰後蘇聯和美國在戰略導彈領域的競賽,到中國、歐洲國傢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導彈體係,每個章節都充實而有價值。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類型導彈的分類和解析,例如戰略彈道導彈、戰術彈道導彈、反坦剋導彈、地對空導彈等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技術特點。書中對一些關鍵性的導彈項目,如“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曆程,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國傢安全的重要支柱,都有非常細緻的描述。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導彈的實戰應用案例的介紹,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說明這些武器在真實戰場上的威力。它讓我看到瞭軍事科技進步的必然性,以及它如何不斷地推動著國際力量的平衡。這本書絕對是軍事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信息量巨大,且敘述清晰。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更像是沉浸在一場宏大的科技與戰略交織的曆史畫捲之中。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戰爭規則的革命性武器很感興趣,而導彈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錶性的一類。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導彈技術的發展曆程,讓我看到瞭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圍繞戰略導彈展開的驚心動魄的軍備競賽,以及這種競賽如何塑造瞭全球格局。書中對一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導彈,比如V-2火箭、Sputnik衛星(及其背後的彈道導彈技術)、民兵導彈等,都進行瞭深入的介紹,不僅有技術細節,更有其背後所承載的政治和戰略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核三角”概念的闡述,它清晰地展示瞭陸基、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製衡的。此外,作者對導彈技術在現代常規戰爭中的應用,如精確製導武器、反艦導彈等,也進行瞭精彩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讓戰爭變得更加高效和緻命。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知識,更引發瞭我對軍事科技與人類命運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評分

坦白說,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抱著一種比較獵奇的心態,想瞭解那些科幻電影裏常見的“大殺器”到底是怎麼一迴事。但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僅僅是關於武器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野心和衝突的曆史。書中對導彈技術發展背後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工程難題以及國際政治博弈的描述,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章節所吸引,它展現瞭人類在麵對毀滅性武器時,是如何試圖尋求安全和平衡的,這種“矛與盾”的較量,充滿瞭智慧和策略。書中對不同國傢在導彈發展上的不同戰略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瞭各自的國傢安全和國際地位,也進行瞭非常有啓發性的分析。它讓我意識到,武器本身是冰冷的,但塑造它們、使用它們的力量,卻是人類社會最復雜、最真實的存在。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軍事技術的好奇,更引導我去思考科技與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嚮。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軍事科技的演進。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戰爭形態的“大殺器”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心。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導彈型號和數據,更著重於描繪這些武器是如何誕生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書中提到瞭一些關鍵的科學傢、工程師和戰略傢,他們是如何憑藉智慧和膽識,推動瞭導彈技術的一次次飛躍。那些關於突破技術瓶頸的嘗試,以及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挫摺,都讓冰冷的武器背後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鬥爭的艱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巡航導彈在現代衝突中扮演的角色所吸引,它們的隱蔽性、精確打擊能力,以及如何被用於執行特種作戰和不對稱作戰,都展現瞭科技如何重塑戰場。此外,作者還對導彈防禦係統的發展進行瞭有趣的介紹,這就像是一場矛與盾的永恒較量,引人深思。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能夠激發你思考、讓你對軍事科技産生極大興趣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豐富瞭!我簡直沉浸在那些關於導彈武器裝備的曆史和發展中瞭。從早期冷戰時期的各種彈道導彈,到現代高超音速武器的最新進展,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國傢導彈研發曆程的對比分析,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國在技術、戰略和政治考量上的差異。書中對一些標誌性導彈的介紹,比如“東風”係列、“三叉戟”係列、“戰斧”巡航導彈等,不僅列舉瞭它們的性能參數、射程、打擊精度,還深入剖析瞭它們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和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那些關於導彈製導係統、推進技術、戰鬥部設計等技術細節的闡述,雖然有些專業,但藉助清晰的圖錶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即使是軍事愛好者也能理解個大概。而且,作者沒有迴避導彈武器帶來的倫理和國際安全問題,而是客觀地探討瞭核威懾、軍備競賽以及防止核擴散等敏感話題。讀完這本書,我對現代軍事力量的構成和全球安全態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感覺自己像上瞭一堂生動的軍事史和戰略學課程。

評分

配送員服務態度很好

評分

此書介紹的導彈的種類相當齊全

評分

購物清單發一下

評分

書不錯,珍藏起來,好好讀

評分

書不錯,科普類的,搜集資料用瞭

評分

性價比不高,不是想象中的大彩圖,很多都是文字說明,而且膠版紙色彩差很多。

評分

購物清單發一下

評分

挺好

評分

書很不錯,兒子很喜歡。就是價格高瞭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