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單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暢銷升級版)》作者知名青年攝影師雷依裏和鄭毅是數碼攝影領域的專傢,也是近幾年國內頗具影響力的數碼攝影暢銷書作者,他們關於攝影器材、技藝以及數碼影像後期處理的論文及各類作品常見諸於國內暢銷攝影刊物,包括《大眾攝影》《數碼攝影》等。此次,二人再度聯手,結閤多年的攝影實踐與經驗、探索與創新,精心編寫瞭本書。
《數碼單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暢銷升級版)》共分為4篇21章,嚮讀者全麵而深刻地展示瞭單反攝影各方麵的知識和具體實踐操作。在單反器材篇,作者解密瞭單反相機的結構和原理,介紹瞭單反相機的鏡頭和濾鏡係統,講解瞭常用的曝光和對焦技術。在創意攝影理念篇,作者親授瞭單反攝影創意拍攝技法,構圖和用光技法等。實拍精通篇,具體講授瞭風光攝影、人像攝影、生活攝影、運動攝影、新聞攝影等方麵的知識。在後期處理篇,作者精解瞭不同類型數碼照片後期處理的技法。
《數碼單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暢銷升級版)》適閤廣大數碼單反攝影愛好者特彆是初學者閱讀,讀者可以從書中學到從器材選定到拍攝,再到後期處理的各種知識,並在實踐中感受單反攝影的美妙之處。
雷依裏,青年攝影傢早年在德國弗戈博大媒體集團《CHIP FOTO-VIDEO DIGITAL》雜誌擔任攝影和記者工作,從事攝影實踐和影像文化傳播工作多年。作為攝影活動召集人,曾經組織、舉辦各類大型攝影活動。作為簽約攝影師、藝術指導,與多傢暢銷雜誌、攝影工作室閤作,從事攝影文化的實踐、探索與創新研究。其關於攝影器材、技藝以及數碼影像後期處理的論文及各類作品見諸於國內多傢攝影刊物,包括《大眾攝影》、《數碼攝影》等。其齣版的《攝亦有道——時尚數碼攝影手冊》一書在颱灣同步發行。
鄭毅,職業攝影師、數碼影像專傢、攝影雜誌專欄作傢。自幼學習西洋美術,並在傢庭環境影響下接觸單反相機及雙反相機,研習傳統相機的攝影技巧。2001年,傳統攝影逐漸過渡至數碼攝影時代,故自2002年起,為開拓數碼攝影的全新領域,開始緻力於數碼影像的拍攝與後期處理綜閤選題研究。曾任《數碼攝影》雜誌編輯、記者,常年組織和舉辦攝影與影像後期處理創作活動及講座。
第1篇 單反器材篇
第1章 解密單反相機的結構和原理
數碼單反相機分類 24
入門級數碼單反相機24
準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24
專業級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24
感光元件:全畫幅逐漸普及 25
更大麵積更優性能25
APS-C規格與全畫幅25
兩種畫幅鏡頭的成像圈對比26
集成自動除塵功能的感光元件26
APS-C畫幅專用鏡頭的兼容性問題26
單反相機的重要組件 27
LCD顯示屏27
五棱鏡與光學取景器27
圖像處理芯片28
供電係統28
數碼單反相機生成影像的過程原理29
小孔成像原理29
數碼單反相機生成影像的過程29
新趨勢:半透明反光鏡的單電相機30
半透明反光鏡技術的前世今生30
對焦性能和電子取景器的前沿技術30
機身防抖技術與鏡頭防抖技術 31
機身防抖的福利31
解讀光學防抖技術31
測光係統升級換代 32
單反相機的測光係統32
傳統測光模式32
測光係統不斷升級32
數碼照片的像素、尺寸和畫質33
像素點33
解析度33
影像格式剖析:JPEG、TIFF、RAW34
JPEG圖像格式34
TIFF圖像格式34
RAW圖像格式35
專業攝影功能親密接觸36
反光鏡預升獲得完美畫質36
通過直方圖判斷照片曝光36
照片風格設定37
第2章 玩轉數碼單反相機鏡頭和濾鏡係統
鏡頭的結構和組成40
自動對焦馬達40
電磁光圈40
低色散鏡片40
焦距決定拍攝視角41
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41
鏡頭卡口42
廣角鏡頭 42
名鏡推薦EF 17-40mm F4 L USM43
名鏡推薦EF 16-35mm F28L II USM43
標準鏡頭 44
名鏡推薦 NIKKOR AF 50mm F14G44
標準變焦鏡頭 45
名鏡推薦 EF 24-70mm F28 L USM II45
長焦望遠鏡頭 46
名鏡推薦AF-S VR 70-200mm F28G ED VRII46
微距鏡頭 47
名鏡推薦EF 100mm F28L IS USM47
魚眼鏡頭48
名鏡推薦 EF 8-15mm F4L USM48
數碼單反鏡頭的定位與選購要點49
産品定位與價格差異49
副廠鏡頭性價比高49
根據題材和用途選擇鏡頭49
輕便大變焦比與完美畫質不可兼得50
根據自身情況配置鏡頭50
一鏡走天下50
水貨、行貨及購買要點50
兩鏡的低端配置51
高端標準變焦三劍客51
定焦組閤
第二段評價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之前,已經嘗試過好幾本所謂的“攝影速成”書籍瞭,但它們大多頭重腳輕,要麼隻講器材性能,要麼就是羅列一堆復雜的曝光三角公式,看完後感覺知識點是記住瞭,但實際拍攝時腦子還是空白的。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構建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學習路徑圖”。它沒有一上來就扔一堆技術術語砸嚮讀者,而是先從“觀察世界”開始。它花瞭好大的篇幅教我們如何去“看”光影,比如早晨和傍晚的光綫有什麼本質區彆,硬光和柔光對人像的情緒錶達有何影響。這種從“審美”而非“技術”切入的視角,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拍攝欲望。當我開始注意周圍環境的光綫變化時,我纔意識到,原來攝影的樂趣首先在於捕捉瞬間的“美感”。另外,它對不同題材的覆蓋麵廣度也超齣瞭我的預期,從城市建築的綫條感,到美食攝影中如何通過道具和角度營造食欲,再到簡單的寵物抓拍,每一點都有對應的實戰案例和分步解析。這些案例都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樣片,而是帶有一定瑕疵、更貼近我們日常拍攝情境的圖片,這讓我在模仿學習時,感覺更有代入感,也更敢於去實踐。
評分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基礎操作”層麵的入門書,而是真正做到瞭“從入門到精通”的跨越。我特彆關注瞭它關於“RAW格式文件處理”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寫得非常透徹,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應該使用RAW,還詳細對比瞭不同軟件對RAW文件的“渲染”差異,這對於希望提升照片細節和後期寬容度的中級用戶來說,簡直是寶貴的財富。更難得的是,它在談論“攝影師的視野”時,引入瞭一些藝術史和哲學層麵的思考,比如“瞬間的永恒性”這類概念,這迫使我開始思考我拍攝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正確性。這種將技術操作、審美提升和理念培養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我已經把它放在書架上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時不時會翻閱其中某一小節,每一次重溫,都能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從中挖掘齣新的理解和啓發,可以說是物超所值的攝影指南。
評分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封麵那種啞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過功夫的。我本來對攝影理論有點怵頭,總覺得那些參數和光圈快門比天書還難懂,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救星。它不是那種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教科書,而是大量運用瞭實景對比圖和流程圖。比如講到景深控製時,它會並列展示用大光圈和小光圈在同一場景下拍攝的效果,那對比度一下就齣來瞭,立馬就理解瞭什麼是“背景虛化”的魅力。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不像有些專業書那樣冷冰冰的,讀起來就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耐心十足的老師在耳邊細細講解。尤其是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環境光拍齣氛圍感,或者外齣旅行時如何精簡設備攜帶,這些都是我在網上各種論壇上搜集碎片化信息都難以係統掌握的精髓。對我這種剛從卡片機換到微單,麵對一堆新按鈕的新手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第一本“攝影聖經”,讓我真正體會到瞭從“按快門”到“進行創作”的轉變。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後期處理的講解,沒有過度強調復雜軟件的功能,而是聚焦於如何用基礎的調整,比如白平衡和影調,就能讓照片的質感提升好幾個檔次。
評分第四段評價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承上啓下”處理得非常流暢。它知道讀者在初學階段的睏惑點在哪裏,並在關鍵技術點之間搭建瞭堅實的橋梁。例如,當你剛學會控製快門速度來凝固運動物體時,它緊接著就會引入“連拍模式”和“追蹤對焦”的設置,讓你知道如何將定點技術擴展到動態場景。它從不把知識點孤立起來講,而是始終將其置於一個實際的拍攝流程中去講解。我尤其喜歡它在“人像攝影”部分的處理,它沒有陷入過分復雜的布光理論,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與被攝者溝通,如何通過調整站位和角度,來揚長避短,捕捉人物最自然的一麵。這已經超越瞭一本技術手冊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關於“影像溝通學”的入門讀物。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拿起相機去實踐,而不是像讀其他書時那樣,讀完就閤上瞭,留下滿腦子的理論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用。
評分第三段評價 這本書的實用性強到讓人驚嘆,我周末帶著它去公園實地測試瞭不少書裏提到的技巧,效果立竿見影。特彆是關於“構圖”那一章,它不僅介紹瞭經典的“三分法”和“黃金分割”,更深入探討瞭“引導綫”和“框架式構圖”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例如,它用一張拍攝拱橋的照片,清晰地演示瞭如何利用橋洞的弧綫作為自然的框架,將視綫自然地引嚮遠處的景物,這種講解方式比單純的理論描述有效得多。我過去拍風景照總是覺得太平淡,缺乏重點,但學會瞭如何有意識地在畫麵中設置視覺焦點後,照片的“故事性”一下子就增強瞭。而且,這本書對“設備選擇”的建議也極其中肯,它沒有一股腦地推銷最新最貴的鏡頭,而是根據不同的預算和拍攝側重,給齣瞭非常理性的分析,幫助我避免瞭許多“器材黨”的陷阱,讓我明白器材隻是工具,真正決定照片好壞的是使用工具的人。這種實在不做作的態度,在同類書籍中非常少見。
評分還不錯,蠻實用的認真學習中
評分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評分滿意
評分。。。。。。。。。。。。
評分還行吧!!!!!!!!!!
評分非常不錯,講得很係統
評分還行吧!!!!!!!!!!
評分很基礎很實用初學不錯
評分非常有效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