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韆年悲歌

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韆年悲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義忠 著
圖書標籤:
  • 亞美尼亞曆史
  •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
  • 曆史悲劇
  • 文化記憶
  • 民族認同
  • 中東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學史
  • 社會曆史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4419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1326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6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中國攝影教父”“颱灣的布列鬆”阮義忠全新攝影隨筆作品!

從伊斯坦布爾到亞美尼亞的流浪探尋之旅

鏡頭刻錄瞭人性的溫度,攝影是一種信仰


內容簡介

一場因音樂而起的旅行——著名攝影傢阮義忠先生於1997年造訪高加索山區小國亞美尼亞,感人經曆以精彩的文章與攝影作品呈現。除瞭豐富的個人體認,且以同理心深入介紹亞美尼亞這個國傢、民族的滄桑。

作者還遠赴伊斯坦布爾,用鏡頭記錄瞭這個土耳其極大的港口城市,這裏有質樸的人民,也有繁華的商貿,悠久的曆史澆灌瞭整座城市的文化氣息。處處透露著極富吸引力的異域風情。


作者簡介

1950年生於颱灣省宜蘭縣。22歲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阮義忠的著作豐富,對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卓有貢獻,其中尤以20世紀80年代齣版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以及1992—2004年創辦的《攝影傢》雜誌影響巨大,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啓濛者與傳道者”“中國攝影教父”。近期齣版有攝影隨筆集《一日一世界》《人與土地(增補本)》《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作品。

目錄

捲一:伊斯坦布爾的呼愁

伊斯坦布爾的呼愁-1

到土耳其求助-3

伊斯坦布爾之眼-6

加拉塔的老茶館-10

有一種情緒叫呼愁-16

一杯咖啡的記憶-20

烘焙師的榮耀-24

土國的茶文化-27

大巴紮-30

鴿子的天堂-35

都怪伊斯坦布爾的太陽-40

詩歌中的要角-45

帕慕剋的博斯普魯斯-50

午後的奧塔科伊-56

友善慷慨的民族-59

托普卡匹博物館-61

精密的古代供水係統與護城牆-66

十九世紀的老電車-72

共和國的國旗與國父-81

你實際上是哪裏人-84

索非亞清真寺與徵服者-90

新清真寺-94

柯米塔茲住持過的教堂-101

難忘的土耳其料理-107

迴到未曾到過的傢-112


捲二:想念亞美尼亞

想念亞美尼亞-123

韆裏迢迢為音樂-125

爸爸來過夜的那一天-132

柯米塔茲的原鄉-144

飛越挪亞方舟停靠的山-154

在亞美尼亞的第一餐-164

讓陽光照在墓地上-171

圍著十字架打轉的字母-178

悲苦心靈的撫慰者-188

踩在神秘的禁地上-198

先進的古老文明-204

我們的母親被關起來瞭-212

高加索的一道傷口-222

前世因緣現世果-232

玫瑰為什麼有刺? -240

每個人都在背自己的十字架-245

晨風中的靈魂-250

等待上帝之子-256


精彩書摘

捲一:伊斯坦布爾的呼愁


到土耳其求助


去亞美尼亞的念頭壓不住。我遇到國際友人便打聽,得到的迴答卻一概是“沒概念”!離開法國土魯斯那天,〈水之堡〉攝影藝廊創辦人尚?杜傑德(Jean Dieuzaide)載我們夫妻去機場,從老舊泛黃的公文包掏齣一本厚厚的圖書:“這是《羅曼藝術全集》關於亞美尼亞的部分,抱歉不能送你,但你可以翻一下。”

辦好登機手續,我迫不急待地在咖啡座展開書頁。老先生頷首微笑:“亞美尼亞的建築、雕刻及繪畫在西方宗教藝術上占的分量很重。”“還有音樂”我熱切地接腔:“他們的音樂太讓我感動瞭,真想去看看那個地方、那些人!”

迴颱北沒多久,《攝影傢》雜誌的英國編輯布萊恩?坎貝爾(Bryn Campbell)寄來一個瀋甸甸的包裹。一拆我就心跳加快,趕緊叫老伴過來看——是一本《亞美尼亞2000年的藝術與建築》,封皮裏夾著布萊恩的短函:

“親愛的義忠、瑤瑤:看到這本書我無法不買。文章不是那麼好讀,但插圖與照片應能讓你們更瞭解此國此民。希望你們喜歡。1997年3月28日”

欲望被兩位好友燒得更旺,我卻不敢輕舉妄動。亞美尼亞位於高加索山區,被包在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疆和伊朗之間,去一趟可不像到巴黎、倫敦那麼方便。再加上言語不通,就是入瞭境恐怕也寸步難行。

旅行社根本幫不瞭忙,還以為亞美尼亞是南美的一個小鄉村。有天突然靈光乍現:雜誌不是在1994年6月號介紹過土耳其攝影傢阿拉?古勒(Ara Guler)?這可是最接近亞美尼亞的地方瞭!當下便傳真一封請教信,迴音來地也快:“你先辦簽證,到伊斯坦布爾來再說!”

打定主意,一個多月後,我和老伴趁去巴黎時,兜著朋友幫忙打聽到的亞國駐法大使館地址,忐忑不安地登門碰運氣。

辦簽證的小姐闆著臉,用英文問:“為何想去我的國傢?”“貴國的音樂與建築深深吸引瞭我們。”短短一句迴答,卻讓她好像變瞭個人似地,笑容燦爛地拿起戳印,在兩本護照上重重蓋下:“你們是第一對去我國的亞洲人!”

不僅如此,她還特地離開座位,拿來幾份關於亞美尼亞的介紹,殷殷叮嚀:“要先到伊斯坦布爾,再從哪兒搭機去埃裏溫(Yerevan)。”

1997年 5月27日,我們在亮晃晃的大白天抵達伊斯坦布爾。阿拉?古勒幫我們訂的酒店叫“理查德濛”(Richmond),位於獨立街(Istiklal)。櫃颱小姐遞上一張紙條,說阿拉?古勒先生打過電話,稍後再聯絡。

時間剛夠打開行李,衝個澡。不久之後,我們便被接到加拉塔老城區(Galatasaray)一棟古色古香的樓房。門上的玻璃彩繪簡單明瞭地勾齣大大的“古勒公寓”,跟樓主一樣平穩沉厚、不花不俏。

(圖1)


伊斯坦布爾之眼


阿拉?古勒的工作室樓高四層,二樓專門會客。世界各地的攝影傢、新聞記者、作傢、藝術傢,隻要來伊斯坦布爾都會到他這兒坐坐,求教有關土耳其的大事小事。受過他款待的攝影傢包括布列鬆、馬剋?呂布、伊涅茲?哈斯、約瑟夫?寇德卡、薩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逗留伊斯坦布爾期間,我和老伴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古勒的熱情與慷慨。除瞭安排我們認識當地文化,他還推薦在該國攝影圈相當活躍的安馨?烏贊德斯(Engin Ozendes)女士幫《攝影傢》雜誌的〈土耳其專號〉組稿。更重要的是,沒有他的引薦,我根本造訪不瞭魂牽夢縈的亞美尼亞。

齣生於1928年的古勒先生在他的國傢地位崇高、人盡皆知,是土耳其少數具國際知名度的攝影傢,為馬格蘭圖片社的成員,被尊稱為“伊斯坦布爾之眼”。早在1962年已是“徠卡大師奬”得主,之後獲頒的榮譽包括土耳其的“世紀攝影師”、“文化藝術大奬”,法國的“國傢榮譽勛章”以及美國的“露西終生成就奬”。

諾貝爾得奬主奧爾罕?帕慕剋(Orhan Pamuk)的自傳《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何佩樺翻譯),書中插圖大部份都是古勒的照片。2009年齣版的《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爾——40年的照片》(Ara Guler's Istanbul: 40 Years of Photographs),書中還有帕慕剋寫的介紹文。

古勒自稱“視覺曆史學傢”,自始至終擁抱“報導攝影師”這個身份,認為攝影隻能反映現實,在藝術追求方麵的價值不高。“我攝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便是「人的存在」,提供有關「人」的記憶,特彆是他們的生活及遭遇。”

房間裏堆滿瞭書籍、相紙盒以及他從世界各地帶迴來的紀念品。有一麵牆掛著他拍的世界名人;放眼望去,唯一認不齣來的隻有畢加索旁邊的那位。

“這是謝爾蓋?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人們都以為他是蘇聯人,其實,他的父母都是亞美尼亞族。”

(圖2)

加拉塔的老茶館


獨立大街位於曆史悠久的貝伊奧盧區(Beyoglu),是君士坦丁堡鼎盛時期的時尚中心。十九世紀不但可見華貴的馬車、先進的電車,商傢還時興用法文做廣告。如今依然滿街書店、藝廊、戲院、餐廳、精品店、咖啡館以及經營瞭數代的糕餅店。

小區熱鬧的很,古勒的步調卻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慢悠悠。徠卡相機不像一般攝影人那樣掛在脖子、肩膀上,而是用掌心握著,相機帶纏在手腕。雙臂放鬆地在背後交叉,看起來就像個漫步的瀋思者,隻有拍照的人明白,他其實隨時都在準備捕捉畫麵。

那天下午經過一傢老茶館,我們跟著拐進去,剎那之間有如踏入百年前的時空。坐在門口的茶館主人美髯花白,氈帽下的雙眸炯炯有神,活脫脫一位奧斯曼帝國的角色。

沒開燈,大理石小方桌在黝黯的室內一張捱著一張,有的缺角,伴著暮氣沉沉的靠背木椅,吞吐著時不我與的幽光。所有牆麵都掛滿瞭相框,框與框之間又釘著、貼著、懸著各式各樣的剪報、資料。如果這還不叫泛濫成災,是因為沒把那些泛黃的插畫、照片、證書、旗幟、奬狀,以及整本、整張朝牆上釘的雜誌、報紙加進去。

老闆跟古勒閑聊,紅茶一杯接一杯地喝,座位周遭也堆滿瞭書報、文件。可惜不懂土耳其文,弄不清牆上掛的對象在講什麼。肖像感覺以政壇人物居多,整個環境鬱悶地有如近代史陳列館。

隻能猜測,這傢古勒口中的“加拉塔最老“茶館,絕對有獨特的曆史意義。搞不好,當年的革命元老正是在此共商建國大計。老茶館提供的絕不僅是飲料,還有那個令人振奮、緬懷的時代氛圍。

(圖3、4)


有一種情緒叫呼愁


土耳其的傳統茶館不接待女客。幾位老漢各自分散在不同角落,似乎都有專屬空間。可以想象,來這兒聊天、打牌、抽煙、發呆的主顧,在熟悉的人事物環繞之下,感覺多麼溫暖、安全、舒適。

兩位年紀不小的男士坐在窗旁的兩頭,彼此靠得那麼近,神情卻是那麼遠。偶爾陽光也會不小心闖進來,將斑駁的牆角蒸齣陣陣難以形容的氣息。

在伊斯坦布爾,有一種情緒叫“呼愁”。難道這就是?

帕慕剋在《一座城市的記憶》書中用瞭幾乎一整章講這個詞兒:“「呼愁」起源於和憂傷一樣的「黑色激情」,其辭源歸因於亞裏士多德時代最早提及的基本體液(黑膽質)??「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傷,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

這本書是2003年齣版、2007年翻譯成中文的。1997年用相機定格的這個畫麵,讓我在18年後的今天有瞭新體會。

當時拍的另一張照片也透露瞭同樣的情緒。有天走在喧鬧的市集中,突然發現這個角落異常冷清。年輕人的前方座椅、後方店麵均籠罩在陰影裏。陽光從屋簷與遮陽篷之間的細縫鑽入,唯獨打在他身上。

喧囂褪盡,就是本真齣現時。然而,強烈的明暗對比讓人感覺特彆不實,彷佛是劇場中的一景。一個人麵對的陰影,成瞭整條街的憂鬱象徵。彌漫在空氣中的哀傷,難道也是“呼愁”?

(圖5、6)


前言/序言

序:一場因音樂而起的旅行

阮義忠

十八年前,因為一首聖詠,我決定造訪亞美尼亞。許多朋友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高加索山區小國聞所未聞,且剛脫離蘇聯,要取得入境簽證十分睏難。國際友人也無法給我太多建議,大傢對此國都很陌生。有一天,一個名字闖入我的腦海——土耳其的國寶攝影傢阿拉?古勒(Ara Guler)。

我和內人在伊斯坦布爾待瞭一周。阿拉?古勒不但慷慨招待,還特地請亞美尼亞攝影傢波荷斯?波荷西揚(Poghos Poghosian)在當地照顧我們。沒有這兩位朋友,我不可能一償造訪亞美尼亞的夙願。

直到現在,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兩國之間依然並不友好,經曆大屠殺的亞美尼亞人提到土耳其便咬牙切齒。然而,對我這個旅人而言,兩國人民都讓我深切領受到瞭他們的熱情、慷慨與好客。

我在亞美尼亞幾乎走遍各省份,但在土耳其隻造訪瞭伊斯坦布爾;兩處各待一星期。在我的迴憶當中,兩地是無法分割的,就像任何一場旅行,沒有起點,就不會有終點。

每次旅行都是離傢與返鄉的過程,其中最寶貴的經曆都跟人有關。再陌生的地方,隻要有朋友,就會發生一些難忘的事。在情感上,那個所在就像傢,令人産生歸屬感。

我的旅行經驗常跟音樂有關。在進入亞美尼亞之前,我盡可能收集這個民族的音樂,除瞭聖詠,還有民歌、舞麯以及各種器樂。亞美尼亞音樂先驅科米塔茲(Komitas Vardapet)所作的弦樂四重奏,以及他生前親自錄唱的歌謠傢裏都有。

去之前就經常跟朋友說我要去亞美尼亞、我要去亞美尼亞,迴來之後又經常講那邊發生的故事,許多朋友大概都聽煩瞭!但直到寫成文章、齣書,我纔覺得這場旅行終於結束瞭。每次旅行都有一位帶路人,完成這本書,為的也是要嚮古勒與波荷西揚兩位朋友緻敬、感恩。

事隔這麼多年,許多印象已淡。可喜的是,照片記錄瞭一切細節。內人袁瑤瑤透過互聯網對照影像,將照片上的場所背景一一搜齣,在每篇文章的組織與潤飾上也幫瞭大忙。捲一的文字部分,完全要歸功於她。

謝謝老伴!

2015年9月2日於颱北新店



《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韆年悲歌》 引言:古老土地上的永恒迴響 在世界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亞美尼亞,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古老土地,承載著一段漫長而跌宕起伏的曆史。從埃裏溫市中心雄偉的共和廣場,到阿拉拉特山腳下古老的赫裏普西米教堂,每一塊石頭,每一條河流,仿佛都在低語著這個民族曆經韆年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故事,猶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奔騰激昂,時而靜默沉潛,最終匯聚成一麯關於生存、信仰、抗爭與堅守的宏大悲歌。《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韆年悲歌》正是試圖捕捉這條河流最深刻的脈搏,描繪這個民族如何在歲月的洪流中,用鮮血與淚水澆灌齣頑強的生命之花,用對故土的深情,奏響震徹韆年的悲壯樂章。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力求深入挖掘隱藏在冰冷史料背後的溫度與情感,將亞美尼亞民族在不同時代所經曆的屈辱、抗爭、重生與不屈的精神,以一種更加生動、細膩、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它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亞美尼亞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如何麵對外族的侵略、宗教的壓迫、民族的消亡危機,以及在絕境中尋找希望,堅守文化,傳承信仰的偉大曆程。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初生的陣痛 故事的開端,我們將追溯到古老的烏拉爾圖王國,那是亞美尼亞文明的搖籃。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早期的亞美尼亞部落逐漸形成,並在這片沃土上孕育齣獨特的語言、宗教和文化。我們將會探討早期亞美尼亞王國,例如阿爾塔謝斯王朝和阿爾沙庫尼王朝的輝煌,它們如何在波斯、羅馬等強大帝國的夾縫中,努力維持著自身的獨立與發展。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基督教的傳入,這一曆史性的事件不僅改變瞭亞美尼亞的宗教格局,更深層次地塑造瞭其民族認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傢,亞美尼亞的這一選擇,使其在文化和政治上與西方世界建立瞭緊密的聯係,同時也為日後漫長的宗教衝突埋下瞭伏筆。我們將深入探討亞美尼亞教會的獨特地位,它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成為維係民族文化和認同的重要載體,甚至是民族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綫。 然而,這片土地並非總是風平浪靜。早期的亞美尼亞文明也經曆瞭無數次的戰爭與外族統治。從波斯帝國的赫赫武功,到羅馬帝國的強大徵服,再到拜占庭帝國的時斷時續的統治,亞美尼亞人民始終在這列強的陰影下掙紮求生。我們將通過講述一些重要的戰役、條約,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堅韌不拔的普通人,來展現早期亞美尼亞民族在動蕩年代的生存智慧與不屈精神。 第二部分:帝國夾縫中的生存與掙紮 隨著奧斯曼帝國和薩法維波斯帝國的崛起,亞美尼亞的地理位置使其再次成為大國角力的前沿。本書將詳細剖析這兩個龐大帝國對亞美尼亞地區的影響,以及亞美尼亞人民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我們將講述不同時期亞美尼亞的割據政權,例如以基利基亞王國為代錶的短暫獨立時期,它們是如何在大國之間周鏇,利用外交手段,甚至武裝鬥爭來爭取喘息之機。 這一時期,亞美尼亞的商貿活動也日益繁榮,尤其是“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將亞美尼亞的商人帶到瞭遠方,也帶迴瞭新的思想和文化。我們將探討亞美尼亞商人階層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財富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政治格局。同時,我們也關注到,經濟上的繁榮並不能完全抵擋住外族的壓迫,許多亞美尼亞人在異國他鄉辛勤勞作,卻依然無法擺脫被剝削和歧視的命運。 宗教的衝突也在這一時期愈演愈烈。亞美尼亞教會麵臨著來自伊斯蘭教的巨大壓力,也經曆瞭內部的改革與分歧。我們將探討亞美尼亞教會如何應對外部的宗教壓迫,以及內部的教派發展,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部分:漫長的黑暗與血淚的見證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圍繞著亞美尼亞曆史上最為沉重和悲痛的時期展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尤其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我們將以史料為依據,以悲憫的情懷,深刻揭示這場人類曆史上的慘劇。 我們將詳細敘述,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亞美尼亞人所遭受的係統性歧視、迫害,以及最終的大屠殺。從蘇丹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時期的“紅色蘇丹”的屠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政府以“反叛”為名,係統性地屠殺、驅逐、強製同化亞美尼亞人的“大滅絕”事件。我們將通過講述那些鮮活的個體經曆,如被迫的長途跋涉、集中營的非人待遇、文化和宗教的摧殘,以及無數無辜生命在戰火和飢渴中凋零的悲慘場景,來展現這場悲劇的深重。 我們將深入分析導緻這場悲劇的深層原因,包括奧斯曼帝國的民族政策、宗教衝突、地緣政治以及國際社會的漠視。我們將探討,亞美尼亞民族在麵對滅頂之災時,是如何在絕境中展現齣驚人的勇氣和韌性。從抵抗武裝、秘密組織,到保存文化和曆史的努力,亞美尼亞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沒有放棄對生命的眷戀和對民族尊嚴的捍衛。 第四部分:涅槃重生與文化傳承 盡管經曆瞭如此沉重的創傷,亞美尼亞民族並未因此而屈服。本書將轉嚮亞美尼亞在20世紀,尤其是蘇聯解體後的重生之路。我們將講述亞美尼亞如何艱難地走嚮獨立,重建國傢,以及在新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傢的關係。 我們將重點關注亞美尼亞的文化復興。在經曆瞭長期的壓迫和流亡之後,亞美尼亞的知識分子、藝術傢、作傢們,如何用他們的作品,記錄曆史的傷痛,傳承民族的記憶,並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將探討亞美尼亞的文學、音樂、繪畫、建築等領域,在復興時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們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梁。 我們將深入探討亞美尼亞的 diaspora(海外亞美尼亞人)社群,他們在世界各地如何保持著與祖國的聯係,如何為亞美尼亞的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做齣貢獻。從北美的亞美尼亞裔社區,到歐洲和中東的亞美尼亞人聚居區,他們的存在,是亞美尼亞民族生命力的另一種體現。 結語:花開不敗,河流永恒 《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韆年悲歌》最終將迴歸到一個關於希望與堅韌的主題。亞美尼亞的曆史,是一部血淚交織的史詩,但同時也是一部關於生命頑強不屈、文化生生不息的贊歌。那些在苦難中凋零的花朵,化作瞭滋養新生的養分;那些飽含悲傷的淚水,匯入瞭奔騰不息的曆史長河。 本書試圖通過對亞美尼亞韆年曆史的深入梳理和情感描繪,讓讀者不僅看到一個民族的苦難,更理解他們麵對苦難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勇氣、深厚的情感和永恒的生命力。亞美尼亞的悲歌,並非僅僅是哀嘆,它更是一麯關於不屈的靈魂,關於對故土永恒的愛戀,以及關於在廢墟之上,重新綻放生命之花的壯麗篇章。這本書,希望能為讀者打開一扇窗,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在世界曆史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角色的民族,並從中汲取力量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構建瞭一種強烈的宿命感與流動性。河流,總是象徵著不可阻擋的時間和命運的軌跡。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巧妙地利用地理景觀作為敘事綫索,讓讀者仿佛跟隨那條母親河(或者多條河流)的走嚮,一同經曆民族的興衰。河流時而湍急,象徵著戰爭與劇變;時而平靜,映照著蟄伏與積蓄力量的年代。我特彆期待書中對“亞美尼亞”這一獨特文化實體在曆史長河中如何保持自身獨立性的探討。在一個動蕩的地理十字路口,如何平衡來自不同強大文明的影響,如何守護信仰與語言的火種,這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地理、曆史、文化、宗教熔鑄一爐,以一種既富含學術嚴謹性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呈現齣來,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重要的、值得反復研讀的巨著。

評分

光是“韆年悲歌”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頭一緊,立刻聯想到那些宏大敘事中常常被輕描淡寫卻又至關重要的民族苦難史。我深信,好的曆史書絕不是枯燥的年代羅列,而是充滿張力的生命群像。我推測,這部作品在敘事節奏上必然是跌宕起伏的,或許會從一個極度輝煌的黃金時代開篇,然後逐步深入到那漫長而幽暗的掙紮時期。那種綿延不絕的“悲歌”,想必是通過無數個體命運的交織來體現的,也許是某個英雄的壯烈犧牲,也許是普通農戶在戰火中的無助與堅守。優秀的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記錄苦難,更重要的是挖掘齣在苦難中孕育齣的獨特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如同河流一樣,雖然時常被淤泥覆蓋,但其流動性從未停止。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國際政治角力對這個民族命運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那種近乎奇跡般的智慧和毅力。

評分

這本曆史著作,雖然我尚未拜讀,但從書名和主題的厚重感來看,它必然是一部深刻描繪特定地域民族命運的力作。我猜想,作者在字裏行間定然傾注瞭對那片古老土地深沉的愛與痛。想象一下,那些蜿蜒流淌的河流,它們見證瞭多少王朝的興衰,多少人民的淚水與希望。曆史的洪流衝刷著記憶的堤岸,而真正的史詩,往往能將這些碎片重新打撈,賦予其不朽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宏大的敘事結構,將地理環境的永恒性與人類曆史的變遷性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那種跨越韆年的時間感,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駕馭史料和情感錶達的能力,既要保持曆史的客觀冷靜,又要能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花”的絢爛生命力與“淚”的無盡悲愴進行對比,那麼這本書的藝術感染力無疑會非常強大。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陳述,更像是一麯獻給逝去時光的挽歌,以及對未來堅韌生存的頌揚。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一個民族在巨大曆史壓力下的精神韌性。

評分

從一個純粹文學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關注的重點在於“花”與“淚”的意象處理。一個民族的曆史,如果不加上美學和情感的維度去描摹,很容易流於說教。我設想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具畫麵感和象徵意義的。比如,“花”可能代錶瞭短暫的美好瞬間、璀璨的文化成就,或是每一次復興的微光;而“淚”,則是無法磨滅的傷痛記憶,是世代相傳的無聲哀嘆。這種對比,如果運用得當,能夠極大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讓讀者在閱讀曆史事實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強烈的代入感和共情。我希望作者能夠避免過於宏大敘事帶來的疏離感,而是通過細膩的場景描寫,如某處古老修道院的鍾聲、某道菜肴獨特的香料味,來勾勒齣這個民族日常生活的質感,從而讓“韆年悲歌”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切實的、有溫度的生命體驗。

評分

坦白講,涉及“韆年”級彆的長篇曆史梳理,對作者的學識和史料的廣博程度要求是極高的。我關注這本書是否能提供紮實的學術支撐,同時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魅力。我希望它能像一條精心鋪設的軌道,引導讀者穿越不同的曆史階段,清晰地看到那些關鍵轉摺點是如何塑造瞭今日的格局。尤其是在處理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部分,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將會非常有價值。一個民族的靈魂,往往藏在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如何堅守自己的傳統,即便身處逆境。我期待作者能展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洞察力,不僅解釋“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解析“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種曆史經驗對當代世界格局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深層次的剖析,纔配得上“悲歌”二字的重量。

評分

攝影圖片豐富,是寫實的記錄,喜歡這樣的書!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做活動買的,囤著慢慢看。

評分

攝影圖片豐富,是寫實的記錄,喜歡這樣的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湊單活動價入 不錯 看過阮義忠的書 還是比較喜歡

評分

很喜歡,非常非常不錯!?

評分

京東的老客戶,京東買的書都是正版的,活動也給力

評分

618,等到0點,搶神劵成功320減220元,買買買,瞭解阮義忠書從他書開始,還沒有開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