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 [Saline-Alkali Soil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 [Saline-Alkali Soil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杰,孙文彦 等 著
图书标签:
  • 盐碱土
  • 农业生态工程
  • 土壤改良
  • 盐碱地治理
  • 生态农业
  • 可持续农业
  • 土地利用
  • 环境工程
  • 农业工程
  • 土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4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48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aline-Alkali Soil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农、林行业有关院校师生、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为相关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可供农、林行业相关院校师生、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为相关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共分7章,从盐碱土的理论基础谈起,阐明了盐碱土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要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改良技术的作用和原理、盐碱土农业高效模式、耐盐作物利用、微咸水利用、盐碱土研究方法等。其中,第4章和第5章分别论述了盐碱土高效农业模式与技术及耐盐作物的生物改良与利用,是《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有份量的部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盐碱土的理论基础1
1.1盐碱土的性质1
1.1.1盐土的一般性质1
1.1.2碱土的一般性质2
1.2盐碱土的分类2
1.2.1盐土的分类2
1.2.2碱土的分类4
1.3盐碱土的不良特征5
1.4盐碱对作物的危害7
1.5土壤盐渍化的基本类型7
1.6盐碱土的成因与条件9
1.7我国盐碱土的主要分布11
参考文献15
第2章盐碱土的治理17
2.1盐碱土治理的基本原则17
2.2盐碱土治理措施18
2.2.1建设排水系统18
2.2.2井灌井排19
2.2.3深沟台田20
2.2.4放淤改碱20
2.2.5种稻改碱21
2.2.6平整土地21
2.2.7农田林网22
2.2.8农艺措施22
2.2.9化学改良23
2.3盐碱土综合治理范例24
2.3.1陵县背河洼涝盐碱地的综合治理24
2.3.2禹城河间浅平洼涝盐碱地的综合治理29
2.4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34
2.4.1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34
2.4.2大棚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36
参考文献38
第3章盐碱土改良技术40
3.1排灌措施40
3.1.1排水措施40
3.1.2洗盐压盐41
3.2培肥措施41
3.2.1增施有机肥42
3.2.2秸秆翻压还田42
3.2.3合理施用化肥42
3.3耕作措施43
3.3.1深耕平地43
3.3.2开沟躲盐43
3.3.3巧播避盐43
3.3.4地膜覆盖43
3.4生物措施43
3.4.1种植耐盐绿肥作物43
3.4.2选种耐盐作物45
3.4.3植树造林46
3.5化学改良措施46
3.6工程措施47
3.6.1暗管排水工程47
3.6.2盲沟改碱技术50
3.6.3盲管改碱技术51
3.6.4深沟条田53
3.7半漠境盐渍沙地改良54
参考文献56
第4章盐碱土高效农业模式57
4.1选择耐盐物种57
4.1.1粮食作物58
4.1.2经济作物60
4.1.3绿肥牧草63
4.1.4耐盐林木65
4.2改良利用的高效种植制度66
4.2.1盐碱耕地高效利用种植制度66
4.2.2三肥两棉两粮快速改良种植制度67
4.3台基-鱼塘高效农业模式69
4.3.1台基-鱼塘生态系统69
4.3.2台基-鱼塘立体农业模式69
4.3.3台田盐碱地棉花逆境栽培70
4.4硬池藕-鱼高效农业模式71
4.5隔盐设施基质栽培高效农业模式73
4.6秸秆与三肥联用快速熟化耕层构建模式75
4.6.1秸秆与三肥联用快速熟化耕层构建原理75
4.6.2秸秆与三肥联用快速熟化耕层构建实践75
4.6.3秸秆与三肥联用快速熟化耕层构建基本做法78
4.7盐渍棉田冬绿肥牧草生产模式79
4.7.1盐渍棉田冬绿肥牧草生产的方式方法79
4.7.2冬绿肥的棉花节肥增产效果81
4.7.3冬绿肥对棉花增产的机制83
4.7.4冬绿肥的土壤环境效应83
4.8盐碱地农林复合生态农业模式86
4.8.1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86
4.8.2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86
4.8.3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87
4.8.4盐碱地造林绿化措施88
参考文献90
第5章耐盐植物利用92
5.1盐碱地生物改良93
5.1.1耐盐植物改良盐碱的机理93
5.1.2耐盐植物改良盐碱的几种模式93
5.2盐碱地原土绿化97
5.2.1对耐盐植物的耐盐能力进行评价97
5.2.2测土测水103
5.2.3原土绿化的关键技术与方式104
5.2.4绿化方式107
5.3盐土农业109
5.3.1耐盐粮食作物109
5.3.2耐盐经济作物111
5.3.3耐盐林果114
5.3.4耐盐能源植物121
5.3.5耐盐花卉124
5.3.6耐盐牧草132
5.4耐盐植物产品开发143
5.4.1特色食品144
5.4.2药用价值开发利用145
5.4.3用作饲料和饲料添加剂145
5.4.4耐盐植物产品深加工146
5.4.5造纸原料147
5.5耐盐植物遗传改良147
5.5.1建立盐生及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147
5.5.2盐生与耐盐植物资源评价148
5.5.3耐盐植物种质创新148
参考文献153
第6章微咸水利用155
6.1微咸水的概念155
6.2我国的微咸水资源155
6.3微咸水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56
6.3.1淡水供需情况156
6.3.2华北平原的地下微咸水资源状况156
6.3.3国内外咸水灌溉的研究概况157
6.4咸水灌溉的综合效应166
6.4.1土壤效应167
6.4.2作物效应167
6.5微咸水灌溉管理与实践168
6.5.1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168
6.5.2确定适宜的灌溉定额和次数169
6.5.3选择合适的灌水时期169
6.5.4采取轮灌和混灌的策略169
6.5.5采用覆盖措施调节土壤水盐运动170
6.5.6增施有机肥170
6.6微咸水利用的理论与实践170
6.6.1秸秆还田对微咸水补灌的土壤盐分抑制及产量效应170
6.6.2地下咸水资源冻融脱盐机理与淡化技术172
参考文献182
第7章盐碱土研究方法184
7.1盐碱土田间试验184
7.1.1试验地块的选择184
7.1.2盐渍土田间试验的土样采集184
7.1.3盐渍土田间试验的取样时间和试验年限185
7.1.4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的意义及作用185
7.2盐碱土水盐动态监测186
7.2.1水盐运动模拟试验研究187
7.2.2区域水盐动态监测189
7.2.3土壤水盐动态预报简介191
7.3盐碱土常规物理化学指标分析191
7.3.1土壤酸碱度的测定——电位测定法192
7.3.2土壤可溶性盐总量的测定192
7.3.3土壤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的测定195
7.3.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200
7.3.5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201
7.3.6土壤全氮测定(半微量开氏法)202
7.3.7土壤全磷的测定(硫酸-高氯酸消煮法)204
7.3.8土壤全钾的测定(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206
7.3.9土壤含水量的测定207
7.3.10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208
7.3.11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209
7.3.12土水势的测定(张力计法)210
7.3.13土壤水特征曲线的测定压力膜(板)法210
7.4作物的耐盐性鉴定213
7.4.1直接鉴定方法213
7.4.2间接耐盐性鉴定方法217
参考文献221

精彩书摘

第1章盐碱土的理论基础
盐碱土是土壤含盐、碱、硝等有害盐类的低产土壤的统称,主要有盐碱土、盐渍土、盐碱地、盐渍化土壤,实际上它概括了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盐土及盐化土壤、碱土及碱化土壤各种土类。
1.1盐碱土的性质
1.1.1盐土的一般性质
盐土剖面形态的基本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发育层次(图1-1),颜色由灰色至棕色,并且无腐殖质层(草甸土除外),多为光板地。
盐结皮层呈盐霜、硬壳、结皮状,其厚度由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组成,有时还有脱水石膏,呈现白色,故有白碱土之称。盐分含量变幅很大,从千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四五百。
盐结皮层之下是疏松层,为盐和土的混合层。由于盐析作用使胶粒凝聚成粒状,状似疏松。析盐初期透水良好,但随盐析作用而消失,胶粒分散而填塞孔隙,土壤透水性大为下降。
盐晶积聚层,也是胶粒沉积层,本层质地黏重,盐溶液浓缩成结晶析出,成为“碱猴子”,有时可见盐盘。
盐化潴育层或潜育层,盐土的潜水埋深一般较浅,水位随蒸发而变动。地下水间歇升降则为潴育层,地下水经常渗溃则为潜育层。
盐分剖面具有明显的表聚特点,一般表层重、下层轻(图1-2、图1-3)。以中性盐为主的盐土的pH多在7.5~8.5;结持性弱,分散性小,凝聚性大,胶体的碱化度低,物理性质尚好,特别是由其他土壤演化而来的盐土,如次生盐渍化土壤,往往保留着原土类的一部分特征,改良起来比较容易(图1-4)。对于苏打盐土,同时兼有盐土和碱土的某些特性,虽含盐量不甚高,但因含苏打,碱性强,pH可达9~10,碱(也称钠化率)可高达70%~80%,分散性强,湿时膨胀,干时收缩,物理性质极差,改良难度较大。
1.1.2碱土的一般性质
碱土的盐分剖面特点与盐土相反,表层盐分含量少而下层含量高,具有明显的底聚特点,一般全盐含量在3‰~13‰。地下水位低,矿化度小,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盐分组成以苏打(Na2CO3和NaHCO3)为主,下层为混合盐类,矿化度高,代换性钙镁较少,而代换性钠在20%以上,并且含有多量苏打,呈强碱性反应,黏粒和腐殖质明显下移。由于淋溶而发生硅铝碳酸物的分解,致使二氧化硅和铁锰铝等分离,产生明显的移动和淀积,碱土的代换总量为200~300mg/kg,碱土的淀积层物理性质不良,干缩产生裂缝,湿时膨胀堵塞孔隙,土质黏重、坚硬、不透水。碱土的肥力低,但视生草层或淋溶层的厚度而异,深位柱状草甸碱土好于中位、浅位和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改良措施中除水利和农业等综合措施外,配合化学改良效果较好。
1.2盐碱土的分类
1.2.1盐土的分类
1.根据盐渍化程度划分
根据盐渍化程度划分,即按土壤含盐量的多少划分出不同程度的盐化土壤。我国的盐渍化分为非盐渍化、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盐土5种类型,不同地区因土壤盐分组成和生物气候带存在差异,各类型土壤的含盐量标准有所不同。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在1987年全国盐渍土分类分级学术研讨会上,认为应采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出的盐渍土分类原则和依据[1],除潮滩盐土分类存在争议外,我国的盐土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表1-1)[2]。
国外一般采用饱和泥浆浸提液的电导率来表示土壤盐渍化程度,但因饱和泥浆的制备经验性很强,在国内应用普及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通用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应用指标至今尚未确定[3]。美国用水饱和的土浆浸出液的电导率来估计土壤全盐量,其结果较接近田间情况,并已有明确的应用指标供参考(表1-2)。
2.根据盐渍土形态特征划分
结皮盐土:俗称盐碱地、卤碱、黑卤碱、土盐。地表有白色盐结皮,盐分类型以氯化物为主,也含有硫酸盐,在浅层地下咸水或微咸水且地下水位较高条件下发育而成,滨海和内陆常见这类土壤。
蓬松盐土:俗称扑腾碱、面儿碱、毛毛碱、白卤土、硝碱、白不咸、土硝。在薄薄的盐结皮下,有一层陷鞋帮或鞋底的蓬松层,其中充满细粒的芒硝结晶。盐分类型以硫酸盐为主。
潮湿盐土:俗称卤碱、潮碱、黑油碱、黑卤碱、万年湿、油腻碱。表面常呈潮湿状态,是由氯化钙和氯化镁等盐类存在而具有很强的吸湿性造成的。
苏打盐土:俗称马尿碱、泡碱、臭碱、土碱。主要分布在大型洼地的边缘稍高的倾斜地形上,地表有一层极薄的结皮,结皮鼓成泡状,多是光板地,盐分以苏打为主,碱性强。
草甸盐土:具有腐殖质层,有稀疏的耐盐植被,地表常有盐霜和盐结皮,下层显示出潜育化特征,底层常见有石灰结核、石膏和少量其他盐类。
3.根据盐分种类划分
按盐分组成中阴离子比值划分为:氯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硫酸盐;按阳离子比值划分为:钠质型,镁钠型,钙钠型,钙镁型(表1-3)。
1.按碱化程度划分
按碱化程度划分即按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总量的百分数(即钠化率)来划分,可分为:非碱化土壤(<5%);弱碱化土壤(5%~10%);碱化土壤(10%~15%);强碱化土壤(15%~20%);碱土(>20%)。
2.按发生过程划分
按发生过程划分,即按碱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划分,可分为:草甸碱土、瓦碱土、草甸构造碱土、草原碱土等。
1)草甸碱土
草甸碱土一般都受一定的地下水的影响,故表层有轻微的季节性积盐与脱盐从而发生碱化,故又称盐化碱士。
2)瓦碱土
瓦碱土是华北农民群众的俗称,又称“缸瓦碱”“牛皮碱”,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汾渭河谷平原,多呈斑状插花分布于耕地中。其地下水埋深多在2m左右,矿化度1~2g/L。瓦碱土的形成主要是钠质盐渍土在积盐和脱盐频繁交替过程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而使土壤碱化,以及低矿化地下水中重碳酸钠和碳酸钠在上升积累过程中使土壤碱化。瓦碱土一般含盐量不超过5g/kg,心土、底土含盐量小于1~2g/kg,以重碳酸钠和碳酸钠为主,碱化度为20%~40%,高的可达50%~70%,pH达9或9以上。
3)草甸构造碱土
草甸构造碱土当地又称“暗碱土”或“碱格子土”。多分布于松辽平原、内蒙古东部和北部、山西境内沿长城内外各盆地的低阶地上。与苏打盐土组成复区,插花分布于小地形较高处。草甸构造碱土的地下水埋深多为2~3m,矿化度约3g/L,多为苏打水,其淋溶层和碱化层含盐不超过5g/kg,以碳酸钠和重碳酸钠为主,碱化度为30%~70%,甚至更高,土壤pH都在9以上。草甸构造碱土,根据柱状碱化层在土层中出现的部位可以分成: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柱状层或碱化层距地表0~1cm),浅位柱状草甸碱土(柱状层或碱化层位于距地表3~7cm),中位柱状草甸碱土(柱状层或碱化层位于距地表10~16cm),深位柱状草甸碱土(柱状层或碱化层位于距地表16cm以下)。这四种草甸构造碱土的含盐量和积盐层深度也不相同。土壤含盐量为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浅位柱状草甸碱土>中位柱状草甸碱土>深位柱状草甸碱土。积盐层深度则为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浅位柱状草甸碱土<中位柱状草甸碱土<深位柱状草甸碱土。正是由于柱状碱化层、积盐层及土壤含盐量的高低差别,使这四种草甸构造碱土在利用价值及改良难易上有很大不同。其中,利用价值方面,相对来说是深位柱状草甸碱土>中位柱状草甸碱土>浅位柱状草甸碱土>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改良的难易程度上,由难到易分别是结皮柱状草甸碱土>浅位柱状草甸碱土>中位柱状草甸碱土>深位柱状草甸碱土。
4)草原碱土
草原碱土过去也称碱土,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高原,呈斑块状与黑钙土、栗钙土组成复区。地下水位深,在5~6m或以下。
5)龟裂碱土
龟裂碱土分布在漠境和半漠境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河套平原。其地表有极薄的黑褐色藻类结皮层,下为1~5cm的灰白色轻质淋溶层,下垫1~2cm厚的鳞片或层片状结构,较紧实,脆而易碎的过渡层;再下层为黏重、紧实、呈短柱状的碱化层;碱化层下为盐化层及母质层。土壤的碱化度高,为20%~60%,个别可达70%~90%。pH则达10。
6)荒漠碱土或镁质碱土
荒漠碱土或镁质碱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等地。这里的地下水位高,达1~2m,矿化度小于1g/L。表土15~30cm以下出现30cm厚的块状或核状结构且坚实的白土层,底土则常有锈斑和石灰结核。它应属草甸碱土,但其特点是表土、亚表土中含大量交换性镁,达6~7cmol/kg,毒性大,因而单列为亚类。镁质碱土碱化度高达70%~90%,含盐量亦较高,可达2~20g/kg,所以也称之为镁质盐土。其成因多与母质含镁矿物风化有关。
1.3盐碱土的不良特征
盐碱土的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其特征表现为“瘦、板、生、冷”。“瘦”即土壤肥力低,营养元素缺乏;“板”即土壤板结,容重高,透性差;“生”即土壤生物性差,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冷”即地温偏低。
1)瘦
“瘦”是盐碱土的不良肥力特征,即有机质含量低,有效氮、磷养分奇缺[4]。有机质是构成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的核心物质,也是土壤养分的储藏库,因此,土壤有机质数量反映出土壤的肥力水平。根据在山东陵县调查,盐碱土的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10g/kg以下,一般在6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有相关性,随有机质含量的高低而变化,盐碱土的全氮含量一般在0.5~0.6g/kg,甚至更低。盐碱土的全磷含量比较丰富,由于盐碱土富含钙质,磷素易被钙质固定,因此土壤速效磷含量很低,多数在10mg/kg以下。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短缺,氮磷比例失调,是盐碱土改良急需解决的问题。
2)板
“板”是盐碱土的不良结构特征。盐碱土土壤容重一般在1.35~1.50g/cm3,总孔隙度均在45%~50%,甚至更低。土壤含盐量越大,尤其是钠离子含量越高,土壤透水、透气性越差。根据在山东禹城的测定结果,盐化土稳定渗吸速度为0.1~0.2mm/min,碱化土稳定渗吸速度小于0.1mm/min,水、气条件不良,会对作物根系伸展、植株生长带来严重影响。盐碱土的结构性差,毛管作用强,在旱季土壤蒸发量大,高于沃土50%以上,地下水的不断补给,使土壤上层大量积盐。而在灌后或雨季,土壤容易滞水饱和,不易疏干,常发生“渍涝”。这种毛管滞水现象,严重影响土壤和作物根系的呼吸。对于这种毛管滞水,一般排水沟对其土壤的疏干作用较小,应采取培肥土壤、秸秆还田、种植翻压绿肥等改善土壤结构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3)生
“生”是盐碱土的不良生物特征。盐碱土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对微生物产生抑制和毒害作用;二是盐碱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有机物质归还量也少,致使微生物的能源物质贫乏,造成土壤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据研究,含盐量多少与盐类成分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很大[5]:当NaCl和Na2SO4含量大于2g/kg时,氨化作用显著降低;当NaCl浓度大于5g/kg、Na2SO4浓度大于12g/kg时,固氮作用受抑制;当NaCl浓度大于10g/kg时,氨化作用几乎停止。不同浓度的不同盐类对细菌有明显毒性,在致毒范围内,毒性与渗透压有密切的关系,渗透压为6bar时,所有盐类都降低硝化作用50%以上;在156bar时,氨化作用降低一半。微生物的原生质因盐类而引起物理上和化学上的改变,原生质活动不正常,也可改变原生质的胶体性质。
4)冷
“冷”是盐碱土的不良热量特征。盐碱土由于含有过高的盐分,使土壤吸湿性较强,造成地温偏低,春季地温上升缓慢。据测定,春季3月初至5月中旬,播种层5cm处地温,盐碱土比非盐碱土一般偏低1℃左右,多者可相差2℃,其稳定在12℃以上的日期,要比非盐碱地滞后10天左右,而秋后播种冬小麦的出苗时间晚3~7天。针对盐碱土的这种不良热量特征,一般春播要稍晚一些,而夏播和秋播要力争早播。同时,偏低的地温也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盐碱土的“瘦、板、生、冷”,是指地瘦、结构不良、土壤紧实板结、通透性差,“板、生、冷”是“标”,“瘦”和“盐”是“本”,因此脱盐和培肥是改善盐碱土不良性状的根本。在土壤脱盐后进行培肥,培肥土壤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其实质是增加土壤营养物质的储备。

前言/序言


《绿野新章:解锁土壤活力,播种丰饶未来》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土壤始终是孕育生命、支撑文明的基石。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加剧,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其中,盐碱化土壤的扩张更是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土地,曾被视为贫瘠与荒芜的代名词,似乎与丰收的喜悦绝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逐渐揭示了盐碱土壤蕴藏的潜能,并摸索出了一套能够化挑战为机遇的智慧。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盐碱土农业生态工程”这一特定学术领域,而是以更为宏观和普适的视角,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和生态的智慧,全面提升土地的生产力与可持续性,尤其关注那些被传统农业模式所忽视或难以驾驭的土地类型。我们相信,每一寸土地都可能焕发新的生机,每一片“贫瘠”的土地都蕴藏着被激活的能量,而这股能量的释放,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章:大地深处的低语——重塑土壤认知 我们常常将土壤简单地视为“泥土”,却忽略了其背后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系统。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土壤的微观世界,揭示土壤并非惰性物质,而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以及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土壤的组成、结构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土壤的生命密码: 探索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如何参与养分循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在土壤修复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看到,即便是看似顽劣的土壤,也可能孕育着数量惊人的微生物多样性,而正是这些微小的生命,成为我们改造土壤的得力助手。 养分流转的奥秘: 详细阐述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来源、形态转化以及植物吸收的途径。理解养分在土壤中的动态平衡,是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前提。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土壤条件下养分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土壤环境来优化养分供给。 环境胁迫下的土壤: 探讨气候变化、过度耕作、不当灌溉等因素对土壤健康造成的损害。特别地,我们将剖析土壤在面临水分胁迫、养分失衡、重金属污染等挑战时的表现,以及这些胁迫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加剧土壤退化。 第二章:绿色智慧的方舟——创新种植模式的探索 面对复杂多样的土壤条件,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章将汇聚一系列前沿且富有成效的农业创新实践,展示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与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并减轻环境压力。 复合生态系统的力量: 深入介绍各种类型的农林复合系统、农牧结合系统以及多物种混种模式。我们将解析这些系统如何通过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例如固氮、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结构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特别关注如何利用特定植物的耐逆性,将它们引入到不适合传统作物生长的土地上,从而构建起稳定的生态屏障。 耐逆作物的基因潜力: 探索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如干旱、盐碱、贫瘠)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作物。我们将介绍最新的育种技术,如何筛选和培育出具有高耐逆性的品种,并分享这些品种在不同地区成功应用的案例。这些“顽强”的生命,是我们开启新种植篇章的关键。 再生农业的理念与实践: 阐述再生农业的核心思想——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增强土壤健康,提升生物多样性。我们将详细介绍免耕、覆盖种植、轮作、绿肥等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构建一个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的农业生产体系。 第三章:水土良方的精髓——精准调控与修复技术 水和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然而,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与土壤的恶化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双重瓶颈。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化解这一困境,为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智慧灌溉的艺术: 深入探讨滴灌、微喷灌、地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将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在节水、节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方面的优势,并介绍如何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土壤水分的精准监测与调控,避免过度灌溉和土壤板结。 改良土壤的科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土壤退化问题,如板结、酸化、碱化、有机质缺乏等,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改良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有机改良(如施用堆肥、生物炭)、物理改良(如深翻、免耕)、生物改良(如种植耐盐碱植物、根系分泌物利用)以及化学改良(在严格控制下)等多种手段。我们将强调修复过程的生态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水土保持的生态廊道: 探讨通过植被建设、工程措施等多种手段,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们将介绍如何构建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减缓土壤侵蚀,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最终改善区域水文循环。 第四章:科技赋能的翅膀——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农业生产。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与高效化,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挑战。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卫星遥感和GIS技术,对土壤类型、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这将为我们提供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大范围内的土壤状况,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物联网(IoT)与传感器网络: 阐述如何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pH值、养分含量以及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环境参数。这些实时数据将成为精准农业的基础,使我们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减少资源浪费。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的决策支持: 探讨如何整合各种农业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以及风险评估。AI将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和谐共生的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 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前述的各项技术与理念融会贯通,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循环的闭环: 强调如何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如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构建农场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和恢复农田周边的自然植被,吸引有益昆虫,保护土壤微生物,从而建立一个健康、有弹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社区与市场的联动: 农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市场的认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紧密的社区联系,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产品,促进公平贸易,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惠及生产者和消费者。 《绿野新章:解锁土壤活力,播种丰饶未来》是一次对土地潜能的深度挖掘,一次对农业未来的审慎展望。它告诉我们,即便是被视为“困难”的土地,也能通过科学的智慧与创新的实践,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孕育希望与丰收的沃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行动指南,它将激励我们共同迈向一个更加绿意盎然、丰饶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立刻被那种强烈的现实关怀所打动。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而有力,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直接切入了全球土地退化这一宏大背景下的具体困境。特别是开篇引用的几组统计数据,关于可耕地减少的速度和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让人感到一种紧迫感。我注意到,作者在陈述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他似乎非常善于抓住那些看似微小,实则影响全局的“痛点”——比如土壤盐分对特定作物根系呼吸作用的微妙干扰机制。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叙事逻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论证框架,让我相信接下来的内容绝非空中楼阁。整段文字的风格是冷静的、具有批判性的,它成功地将读者从日常的舒适区拉了出来,直面一个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全球性挑战。

评分

最后,这本书的附录和索引部分,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资深研究者应有的严谨态度。索引的编排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每一个关键术语和专有名词,这对于需要快速检索和交叉引用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道的是,附录中提供的几套标准化监测方案表格模板,其设计逻辑清晰,便于直接应用到实际的项目管理中去。这表明作者的视野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更延伸到了实际操作和项目验收的“最后一公里”。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实践者的“行动纲领”,它在专业深度和应用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让人感到物超所值,充满了被赋能的感觉。

评分

书中语言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精妙,不同章节的“语调”变化丰富,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审美疲劳。当描述到具体的生物修复案例时,文字变得富有画面感和故事性。作者似乎切换到了一个“讲述者”的角色,详细描绘了特定微生物群落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定植、竞争并最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过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微小的生命在黑暗的土壤中辛勤劳作的景象。这种文学化的描述,结合严谨的实验数据支撑,使得原本枯燥的生物学机制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吸收性。与前面冷静的分析不同,这部分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信赖和赞美,读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充满了“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情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土黄色与清新的嫩绿色搭配,这种色彩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坚韧与生命的希望。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大的疲劳。特别是图表的制作,色彩过渡自然,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生态模型图,也能一眼看出其核心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图注上的细致程度,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箭头的指向都有详尽的解释,这对于理解抽象的工程概念至关重要。全书的装帧和设计语言,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这是一本严肃、专业,并且值得被珍藏的著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仿佛翻开书页就能感受到那种对土地深沉的敬畏与创新的激情。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迭代优化”章节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将技术点割裂开来介绍,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生态循环之中。作者采用了类似于“流程图”的思维模式来描述整个工程的实施路径,强调了不同子系统之间反馈回路的重要性。例如,他详细分析了水文调控、生物改良剂引入以及土壤结构重塑这三者之间如何形成正反馈或负反馈,并给出了量化的临界点指标。这种“闭环思维”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教会读者如何跳出单一技术的窠臼,从整体效益的角度去评估工程的成功与否。坦白说,许多农业技术书籍往往只关注“做什么”,而这本书更侧重于“如何让做的事情持续有效”,这种对可持续性的深刻洞察,无疑是其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