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季羡林散文精选集 新典藏版
跟国学大师一起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
内容简介
《季羡林品味生活:园花寂寞红》是一本以品味生活为主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写景、游记、读书方面的散文集,作品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上天赋予万物以生命,构成整个世界,一棵树、一朵花、一个地方、一本书,在季羡林先生笔下都被给予了不一样的情感。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第一辑 花草世界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处处花开夹竹桃
从莫斯科到北京的车中
二月兰
槐花
一朵红色石竹花
石榴花
神奇的丝瓜
香橼
科纳克里的红豆
延边行?美人松
野火
雾
天雨曼陀罗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园花寂寞红
春满燕园
幽径悲剧
第二辑 心与物游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登黄山记
登蓬莱阁
火焰山下
石林颂
大觉寺
法门寺
奇石馆
西樵山
逛鬼城
北戴河杂感
观天池
德里风光
鳄鱼湖
下瀛洲
在敦煌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第三辑 开卷有益
才、学、识
开卷有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我最喜爱的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我和外国语言
藏书与读书
我和书
我的处女作
漫谈古书今译
我和外国文学
我的书斋
六字真言
汉语与外语
写文章
丢书之痛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我在北园山大附中的学习生活
精彩书摘
枸杞树
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这使我困惑。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砣,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我是初次看到电车;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墙,黄的瓦。终于,在焦急,又因为初踏入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着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看不清院子里的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虽然做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刚看到窗上有点发白,我就起来了。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一棵枸杞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枸杞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他初次来这里开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这更使我惊奇,我用惊奇的叹息的眼光注视着这苍老的枝干,又注视着接连着树顶的蓝蓝的长天。
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在细弱的枝条上,蜘蛛结了网,间或有一片树叶儿或苍蝇蚊子之流的尸体黏在上面。在有太阳和灯火照上去的时候,这小小的网也会反射出细弱的清光来。倘若再走近一点,你又可以看到有许多叶上都爬着长长的绿色的虫子,在爬过的叶上留了半圆缺口。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对着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这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这小的叶片上呈现给你。当你想到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算作你的故乡。再大一点的黑点,算作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温热的感觉么?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长长的绿色的虫子拿下来,摔在地上,对着它,我给自己描画种种涂着彩色的幻象,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
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这苍黑的枝干更显得黑了。雨住了的时候,有一两个蜗牛在上面悠然地爬着,散步似的从容,蜘蛛网上残留的雨滴,静静地发着光。一条虹从北屋的脊上伸展出去,像拱桥不知伸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枸杞的顶尖就正顶着这桥的中心。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渐渐地黑起来。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金色的圆光。
以后,黄昏来了,一切角隅皆为黄昏所占领了。我同几个朋友出去到西单一带散步。穿过了花市,晚香玉在薄暗里发着幽香。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曾读过一句诗:“黄昏里充满了木犀花的香。”我觉得很美丽。虽然我从来没有闻到过木犀花的香;虽然我明知道现在我闻到的是晚香玉的香。但是我总觉得我到了那种缥缈的诗意的境界似的。在淡黄色的灯光下,我们摸索着转进了幽黑的小胡同,走回了公寓。这苍老的枸杞树只剩下了一团凄迷的影子,靠了北墙站着。
跟着来的是个长长的夜。我坐在窗前读着预备考试的功课。大头尖尾的绿色小虫,在糊了白纸的玻璃窗外有所寻觅似的撞击着。不一会儿,一个从缝里挤进来了,接着又一个,又一个。成群的围着灯飞。当我听到卖“玉米面饽饽”戛长的永远带点儿寒冷的声音,从远处的小巷里越过了墙飘了过来的时候,我便捻熄了灯,睡下去。于是又开始了同蚊子和臭虫的争斗。在静静的长夜里,忽然醒了,残梦仍然压在我心头,倘若我听到又有窸窣的声音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周围,我便知道外面又落了雨。我注视着这神秘的黑暗,我描画给自己:这枸杞树的苍黑的枝干该黑了吧;那只蜗牛有所趋避该匆匆地在向隐蔽处爬去吧;小小的圆的蜘蛛网,该又捉住雨滴了罢,这雨滴在黑夜里能不能静静地发着光呢?我做着天真的童话般的梦。我梦到了这棵苍老的枸杞树——这枸杞树也做梦么?第二天早上起来,外面真的还下着雨。空气里充满了清新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荷叶上顶着珠子似的雨滴,蜘蛛网上也顶着,静静地发着光。
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转入初秋的澹远里去的时候,我这种诗意的又充满了稚气的生活,终于也不能继续下去。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里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这园子素来是以水木著名的。春天里,满园里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片火焰。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红霞般的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这一切颜色:红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着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幅绚烂的彩画。我做着红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论理说起来,我在西城的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混合了氤氲的西山的紫气,静定在我的心头。在一个浮动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
1933年12月8日雪之下午
马缨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酷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地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树,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向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13年。这13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13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在公园里,在马路旁边,在大旅馆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我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叶子仍然是那样的叶子,花也仍然是那样的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以内,它绝不会变了种。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只是无法解释。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不把回忆死死地拴在马缨花上面,而是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不管我是怎样爱回忆它们,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1日
……
前言/序言
季羡林品味生活:园花寂寞红 缘起与耕耘:文人风骨与生命之歌 《季羡林品味生活:园花寂寞红》这部作品,并非一味堆砌名人轶事,也非浅尝辄止的品评,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传奇学者、一位伟大的人格者,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细细品味生命中的点滴,并从中提炼出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哲学”。本书所呈现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成就之外,那更为触动人心的精神世界,是他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乃至对身边琐碎事物的深切关怀与独到见解。 “园花寂寞红”,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沉思,一种喧嚣过后的孤寂。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意的描绘,更是季羡林先生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他的一生,饱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学术的圣殿里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人生的旅途中淡泊宁静地行走。本书并非要解析其“红学”研究或“梵文”造诣,而是要将目光聚焦于他日常生活的点滴,从这些寻常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智慧。 书中,我们不会看到华丽的辞藻或空洞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淌的文字,是饱含温情与哲思的细腻观察。季羡林先生并非生来就是“大师”,他也有过青涩的少年,有过迷茫的青年,有过历经磨难的中年。本书正是试图捕捉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于生活种种的感悟与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眼中却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细品生活:从容淡泊的智慧 “园花寂寞红”的意境,恰似季羡林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如同园中的那抹红花,不求张扬,不逐热闹,只是静静地绽放,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芬芳。这种“寂寞”并非孤苦伶仃,而是一种内心的丰盈与安然。在本书中,读者会看到季羡林先生如何从平凡的日常中,品味出人生的真味。 他品味清晨的一缕阳光,感受四季的更迭,倾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是观察一只蚂蚁的匆忙。这些在大千世界中再普通不过的景象,在他的笔下却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会用一种近乎童真的好奇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并从中汲取知识与灵感。譬如,他对植物的喜爱,对动物的观察,都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他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尊重。他能从一株小草的顽强生命力中看到坚韧,从一只鸟儿的歌唱中听到自由。 本书深入挖掘了季羡林先生在物质匮乏年代,如何凭借内心的丰富来充实生活。他或许没有名车豪宅,但他有满腹的诗书,有对知识的渴望,有与好友谈笑风生的乐趣。他懂得如何用精神的富足来对抗外在的贫瘠。他的生活哲学,是对“知足常乐”的生动诠释,是对“大道至简”的身体力行。 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难得的质朴与谦逊。他不是那种喜欢被簇拥、被吹捧的人,他更享受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与三两知己畅谈。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名声而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平易近人的心。这种风骨,正是他“品味生活”的真谛所在。 人文情怀:连接古今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的“品味生活”,并非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他的目光穿越古今,融汇中西。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生活哲学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刻的内涵。 本书会展现季羡林先生如何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日常生活,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的生活中。他或许会引用一两句唐诗宋词,但绝非卖弄学问,而是借古人之言,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当下人生的感悟。他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同时,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为他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他并非排斥西方文明,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吸收有益的东西。这种跨文化的视野,使得他的“生活品味”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他能够从一个佛学故事中领悟到人生的无常,也能从西方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季羡林先生的人文情怀贯穿于他对社会、对民族的思考之中。他的“品味生活”,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更是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用自己的学识与品德,为社会树立了一种积极向上、淡泊名利的榜样。他对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都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之中。他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回归内心的宁静,能够真正地“品味”生活,而不是被物质的欲望所裹挟。 文字的温度:温润如玉的叙述 《季羡林品味生活:园花寂寞红》的另一个亮点,便是其语言风格。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润如玉,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他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卖弄技巧,他的文字是真诚的流露,是情感的倾诉。 本书在呈现季羡林先生的生活感悟时,力求保持他原有的语言特色。文字之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者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位长者温暖的怀抱,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他对生活的种种感悟。 他会用一些幽默的笔触来描绘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也会用一些深沉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张力,既能让你会心一笑,也能让你陷入沉思。他懂得,最动人的文字,往往是那些最真诚、最朴实的文字。 本书并非要生硬地摘录他的语录,而是要通过对他的生活细节、思想片段的梳理,来展现他“品味生活”的独特方式。从他与家人朋友的日常交往,到他对学术的专注,再到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每一个侧面都充满了人生智慧。 超越时代:永恒的生命启示 “园花寂寞红”,这句诗意化的题名,正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品格的最好概括。他如同那园中静静绽放的红花,不畏风雨,不惧寂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一种淡泊而深邃的美。 本书并非旨在向读者推销某种“成功学”或“生活秘籍”,而是希望通过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实践,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丢失了感受生活本真美好的能力?我们是否已经被各种外界的喧嚣所蒙蔽了内心的声音? 季羡林先生的“品味生活”,是对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丰盈;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旁征博引,而是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深刻洞察。 《季羡林品味生活:园花寂寞红》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它也像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生命启示,一种淡泊宁静、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它鼓励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园花寂寞红”的独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