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

集外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集外集
  • 文学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经典
  • 名家
  • 精装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3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141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集外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世纪转折的笔墨痕迹年逾古稀的感悟怀念。

内容简介

  《集外集》收录了《千禧文存》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其中《千禧文存》收录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1个元旦感怀》《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成功》等40余篇作品,全篇以序、杂文以及少部分散文为主;《万泉集》原编成于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未能及时出版,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全篇以忆人、游记、抒情类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千禧文存
002 自序
004 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010 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
012 成功
015 佛山心影
048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052 《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056 《中国飞天艺术》序
059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066 《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069 论说假话
071 漫谈词典
073 《千禧韩中词典》序
075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077 《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序
079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
081 《季羡林文集·续编》说明
084 我和东坡词
088 《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序
091 目中无人
094 大放光明
102 《燕园师林·第四集》序
105 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大会贺信
107 《五卷书》再版新序
111 《赵元任全集》序
123 槛外人语
125 《百年百篇文学经典·散文卷》序
130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134 长生不老
136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141 我的家
145 悼念赵朴老
148 清华梦忆
152 一点希望
154 《董秋芳译文选》序
157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160 《重返巴格达》序
163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165 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168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171 《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序
174 九十述怀
184 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
万泉集
188 自序
192 自序续
194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200 我和外国文学
208 槐花
211 我的童年
220 日本人之心
230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239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242 游石钟山记
245 登庐山
249 尼泊尔随笔
282 1987年元旦试笔
284 遥远的怀念
291 怀念西府海棠
295 怀念衍梁
299 法门寺
305 悼念曹老
309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314 重返哥廷根
322 梦萦未名湖
327 悼念姜椿芳同志
330 回忆梁实秋先生
334 虎门炮台
337 北京忆旧
341 梦萦水木清华
345 晨趣
348 悼念沈从文先生
353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359 寿寿彝
362 我爱北京
365 回忆雨僧先生
368 怀念丁声树同志
370 月是故乡明
373 忆念胡也频先生
378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382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389 神奇的丝瓜
393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400 八十述怀

前言/序言

  自 序  这一本小册子是周奎杰女士、张世林先生和李玉洁女士共同策划的。它收集了我在2000年所写的除了《龟兹焉耆佛教史》以外全部散文、杂文、序等文章。他们的用意是,给我在世纪转折的一年中的笔墨生涯留下点儿痕迹,并对我今年的九十寿辰表示点儿庆祝之意。所有这一切,我都是感激的。  去年这一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5月中下旬以前是“目中无人”的阶段,以后是“大放光明”的阶段,转折点就在眼睛上。在前一阶段,我那动过白内障手术的右眼又长出了一层薄膜,把眼球蒙住了,几乎完全失明。没有动过手术的左眼视力只有0.2。我走在路上看不见人,看不清脚下的台阶。在家里,我就靠这点微弱的视力同稀奇古怪的文字拼命,探讨龟兹和焉耆佛教传入和发展的情况。同人们打交道,对面相距两尺,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窘态可掬,心中郁闷。忍到5月下旬,下决心来一个“二进宫”,再次住进了同仁医院,右眼打激光,左眼动手术。而这进行得都非常顺利,于是“大放光明”了。  这就是《千禧文存》产生的时代背景。  交代完了时代背景,我似乎就无话可说了,因为,要说的话在《文存》中,特别是在《九十述怀》中已经说了个淋漓尽致了,再说难免有蛇足之嫌,自己写起来无聊,读者读起来乏味,费力不讨好,何苦为之!  抬头看窗外,荷塘里的冰虽然还没有全溶化,柳嫩鹅黄仍然要等一些时候;但是,春意已经迎面扑来,玉兰花的蓇葖越来越大,我仿佛看到荷塘里淤泥中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荷花也已睁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一旦头上的冰层溶掉,就长出嫩叶,笑傲春风。我自己虽然不会冬眠,但也深切感到春意盎然。我今天已届九旬高龄。一个人的寿夭基本上不由自己来决定,我能够活到如此高龄,毕竟难得。同去年比较起来,缺一个“目中无人”的阶段,这是好事。所以,虽然增长了一岁,却觉得身心两健。希望在今年结束时,在舞笔弄墨方面能够有更大更好的成绩,庶不致辜负这个新千年的第一年。  2001年3月1日  迎新怀旧  我经常说到,我是幼无大志的人。其实我老也无大志,那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我觉得,只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说出。但是,历史的记载是否可靠,我也怀疑。刘邦和朱元璋等地痞流氓,一无所有,从而一无所惧,运气好,成了皇上。一批帮闲的书生极尽拍马之能事,连这一批流氓并不漂亮的长相也成了神奇的东西,在这些书生笔下猛吹不已。他们年轻时未必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书生也臆造出来,以达到吹拍的目的。  话扯远了,还是谈我自己吧。我的“无大志”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年龄方面也有表现。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岁多一点。我自己想,我决超过父母的,能活到50岁,我就应该满足了。记得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40多岁的时候,忽发奇想,想到我能否看到一个新世纪。我计算了一下,我必须活到89岁,才能做到。89岁,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古今中外的文人,有几个能活到这个岁数的?这简直像是蓬莱三山,烟波渺茫,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耳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却懵懵然,木木然,没有一点儿感觉,“高堂明镜悲白发”,我很少揽镜自照,头发变白,自己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在校园中偶尔遇到一位熟人,几年不见,发已半白,我心里蓦地震颤了一下。被人称呼,从“老季”变成了“季老”,最初觉得有点儿刺耳。此外则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弹指一瞬间,自己竟然活到了89岁,迎接了新世纪和新千年,当年认为无法想象的,绝对办不到的,当年的蓬莱三山,“今朝都到眼前来”了。岂不大可喜哉!然而又岂不大可惊哉!  记得有两句诗:“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我现在深深地认识到这朴素语言中蕴含的真理。我现在确实如愿了,但是心情平常到连平常的感觉都没有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了晚上,仍然会在西方落下。环顾我的房间,依然是插架盈室,书籍盈架。窗台上的那几盆花草依然绿叶葳蕤,春意盎然。窗外是严冬。荷塘里只剩下了残荷的枯枝,在寒风中抖动。冰下水中鱼儿们是在游泳,还是在睡眠,我不得而知。埋在淤泥中莲藕是在蔓延,还是在冬眠,我也不得而知。荷花如果能做梦的话,我想,它们会梦到春天,坚冰融化,春水溶溶,它们又能长出尖尖的角,笑傲春风了。  荷花是不会知道什么20世纪、21世纪的。大千世界的一切动植物都不知道。它们仅仅知道日和夜以及季节的变换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只有天之骄子人类才有本领耍出一些新花样,自己耍出来以后,自己又顶礼膜拜,深信不疑。神仙皇帝就属于这一类,世纪和千年也属于这一类。就拿20世纪的世纪末来说,明明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却似乎有了无限的神力。多少年来,世界各国不知有多少聪明睿智之士,大谈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世纪末问题,又是总结20世纪的经验教训,又是侈谈21世纪的这个那个,喧呶纷争,煞是热闹;人各自是其是而非他人之是。一时文坛、学坛,还有什么坛,议论蜂起,杀声震天。倘若在高天上某一个地方真有一位造物主的话,他下视人寰,看到一群小动物角斗,恐怕会莞尔而笑吧。  我自己不比任何人聪明,我也参加到这一系列的纷争里来了。我谈的主要是文化问题,20世纪和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我认为,20世纪是全部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以前西方发生的产业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200多年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福利,全世界人民皆受其惠。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并不美好的,由于西方人以“征服自然”为鹄的,对大自然诛求无餍,结果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产生了许多弊端和祸害。这些弊端和灾害彰彰在人耳目,用不着我再来细数。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府和人民团体都在高呼“环保”,又是宣传,又是开会,一时甚嚣尘上。奇怪的是,竟无一人提到环保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欧洲中世纪和中国的汉唐时代,从来没有什么环保问题呢?这情况难道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我自己把环保问题同20世纪和21世纪挂上了钩,同东西方文化挂上了钩。同时我又常常举一个民间流传的近视眼猜匾的笑话,说21世纪这一块匾还没有挂出来,我们现在乱猜匾上的大字,无疑都是近视眼。能吹嘘看到了匾上字的人,是狡猾者,是事前向主事人打听好了的。但是这种狡猾行动,对匾是可以的,对21世纪则是行不通的。难道谁有能耐到上帝那里去打听吗?我主张在21世纪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东方文化的精华——能帮助人们解决环保问题。我似乎已经看到了还没有挂出来的匾上的字。不是我从上帝那里打听来的,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来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20世纪最后一天的夜里,我猛然醒来,开灯一看,时针正指12点,不差一分钟。我心里一愣:我现在已是21世纪的人了。未多介意,关灯又睡。早晨7点,乘车到中华世纪坛去,同另外9位科学界闻人,代表学术界10个分支,另外配上10位儿童,共同撞新铸成的世纪钟王21响,象征科学繁荣。钟声深沉洪亮,在北京上空回荡。这时,我的心蓦地一阵颤动,“二十一世纪”五个大字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真正感觉“往事越千年”,我自己昨天还是20世纪的“世纪老人”,而今一转瞬间,我已成为21世纪的“新人”了。  在这关键的时刻,我过去很多年热心议论的一些问题,什么东西方文化,什么环保,什么天人合一,什么分析的思维模式和综合的思维模式,等等,都从我心中隐去。过去侈谈21世纪,等到21世纪真正来到了眼前,心中却是一个大空虚。中国古书上那个“叶公好龙”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然而,我心中也并不是完全的真正的空虚,我想到了我自己。进入新世纪,我确确实实是89岁了。这是古今中外都艳羡的一个年龄。我竟于无意中得之,不亦快哉!连我这个少无大志老也无大志的人都不得不感到踌躇满志了。但是,我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一个问题:活大年纪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这问题还真不易答复。爱活着,是人之常情,连中国老百姓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焉能例外!但是,活得太久了,人事纷纭,应对劳神。人世间一些魑魅魍魉的现象,看多了也让人心烦。德国大诗人歌德晚年渴望休息(ruhen)的名诗,正表现了这种心情。我有时候也真想休息了。  中国古代诗文中有不少鼓励老年人的话,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又如“余霞尚满天”,等等,读起来也颇让老人振奋。但是,仔细于字里行间推敲一下,便不难发现,这些诗句实际上是为老人打气的,给老人以安慰的,信以为真,便会上当。  那么,老年人就全该死了吗?也不是。人老了,识多见广,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非常丰富,这些东西对我们国家还是有用处的,只要不倚老卖老,不倚老吃老,人类社会还是需要老人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弃老国缘》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一番道理。在现在的中国,在21世纪的中国,活着无疑还是一种乐事。我常常说:人们吃饭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我的最根本的信条之一。我也身体力行。进入21世纪的我仍然是黎明即起,兀兀穷年,不求有惊人之举,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吃下去的饭。  在北京大学校内,老教授有一大批。比我更老的人,还有十几位。如果在往八宝山去的路上按年龄顺序排一个队的话,我决不在前几名。我曾说过,我决不会在这个队伍中抢先加塞,我决心鱼贯而前,轮到我的时候,我说不定还会溜号躲开,从后面挤进比我年轻的队伍中。  多少年来,我成了陶渊明的信徒。他写的一首诗: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感到,对生死之事,我确实没有多虑。关键在一个“应”字。这个“应”字由谁来掌管,由谁来决定呢?我不能知道,反正不由我自己来决定。既然不由我自己来决定,那么——由它去吧。  2000年1月1日—3日
《季羡林文集》 内容梗概 《季羡林文集》是一部收录了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毕生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及人生感悟的鸿篇巨著。这部文集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在古印度文学、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比较文学、散文创作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学术卷(一):古印度文学与语言的探索 本卷集中了季羡林先生关于古印度文学和语言的 seminal 研究。他以超凡的语言天赋和深厚的古典功底,对梵文文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其中包括了对《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的译介与评论,深入分析了其文学价值、宗教内涵和社会背景。此外,他还对吠陀文献、佛经梵文文本等进行了考证,揭示了这些文献在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传播和影响东亚文化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卷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印度古代戏剧的深入研究。他通过对《沙恭达罗》等著名梵剧的分析,阐述了印度古代戏剧的艺术特征、表演形式和美学原则,填补了当时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他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以其流畅的文笔和生动的叙述,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印度文学的魅力。 学术卷(二):佛教史与中印文化交流的辉煌 在佛教史研究方面,《季羡林文集》本卷展现了他对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历程的深刻洞察。他不仅梳理了佛教经典的形成与演变,更关注了不同时期佛教宗派的兴衰,以及佛教如何与古印度哲学、社会生活相互渗透。 更为可贵的是,本卷的大量篇幅聚焦于中印文化交流的宏伟画卷。季羡林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详细考证了汉代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分析了翻译佛经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他特别强调了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伟大意义,并对玄奘大师翻译的佛经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了其语言学、历史学和宗教学价值。他还探讨了佛教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乃至社会习俗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反哺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互动模式。 本卷还收录了他对一些重要中印文化交流人物的生平研究,如著名的翻译家、高僧等,通过他们的事迹,展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学术卷(三):比较文学与语言学的精深造诣 本卷集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在比较文学和语言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以中国文学为参照,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地,特别是东方文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比较研究。他对中国古典小说、诗歌的体式、风格、思想内涵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将其置于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 在比较文学方面,他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学的异同,例如,他曾将中国文学的“写意”与西方文学的“写实”进行对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还对神话、民间文学、史诗等不同体裁的跨文化传播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在语言学方面,季羡林先生更是享有盛誉。他运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梵语以及其他多种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和演变规律。他对汉字的起源、演变、造字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他还关注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强调了语言的文化负载性。本卷收录了他关于语言学史、语言学方法论的论述,以及他对一些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的风采。 散文卷:情怀与哲思的交融 《季羡林文集》的散文卷,是其学术成就之外,另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分作品充分展现了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一位热爱生活的人的真挚情怀。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 本卷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如《怀念母亲》、《我的童年》、《猫》、《两只鸟》等。在这些篇章中,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从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到求学海外的艰辛岁月,再到归国后的教书育人,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个人的情感。 他笔下的童年,纯真而美好;他对母亲的怀念,深沉而感人;他对动物的关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常常融入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字中充满了睿智的光芒,他的哲学观,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与辩证,又不乏对人类共通价值的关怀。 本卷还收录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他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他的散文,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深刻的道理融于生活细节之中,娓娓道来,润物无声。读他的散文,如同与一位慈祥长者促膝长谈,受益匪浅。 其他作品卷:学术思想的延伸与人生体验的记录 除了上述几卷,《季羡林文集》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其他各类作品,包括书信、日记、演讲稿、序跋、评论等。这些作品虽然体裁各异,但都共同构成了季羡林先生丰富思想和人生轨迹的完整记录。 书信部分,展现了他与亲友、同行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人生选择等方面的心路历程。日记则更直接地记录了他日常的生活点滴、思想火花,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受。 演讲稿和序跋,则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公众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对学术文化的积极推动。在这些场合,他常常就教育、文化、传统、现代化等重大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他的一些学术评论和学术札记,这些零散的文字,同样闪耀着他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独到的分析能力。 总结 《季羡林文集》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东方学、国学研究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这部文集,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季羡林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精深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人生、对文化、对社会的深邃思考。这部文集不仅能够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要,也能够启迪广大读者的人生智慧,提升人文素养,是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温润,每一页的纸张都精挑细选,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更加宁静致远的年代。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烫金的字体在深色的封面上闪烁着低调的光泽,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的收藏佳品。翻开书页,排版清晰,字迹舒朗,阅读体验极佳。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精美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厚重感,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一种与大师对话的仪式感。我常常会把书放在案头,时不时地摩挲着书脊,感受那份纸质的温度和油墨的芬芳,仿佛能从中汲取到知识的力量和精神的慰藉。对于我这样的书痴来说,一本好书的灵魂,除了内容,其物理形态也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评分

我被作者文字中蕴含的那种独特的人文关怀深深吸引。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真挚的情感。他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彩与复杂,也让我对人类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那些人物就生活在我的周围。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也让我学会了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人。他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这种温暖的力量,足以驱散生活中的阴霾,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知识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快餐文化,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作者的学识渊博,仿佛拥有一个无尽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令人惊叹的闪光点。他对历史、文化、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刻理解,都融化在他的笔尖之下,化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篇章。我惊叹于他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概念,用如此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知识的殿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徜徉其中,乐此不疲。作者的观点独到而深刻,常常能引发我新的思考。他的一些论述,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看到了事物更广阔的层面。这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一种视野的拓展。我深信,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奇妙的共振。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古老的钟声在回响,闻到历史的尘埃在飘散。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感悟其中的深意。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引领我探索知识的海洋,领悟人生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指引,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予鼓励。我会在无数个夜晚,捧着这本书,与作者一同思考,一同感悟,一同成长。

评分

阅读的过程,就好像漫步在一条古老而幽深的庭院小径,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探索。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每一个热爱文字的心灵。他用一种极其平实而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而又贴近生活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让我捧腹大笑,时而又让我陷入沉思,那种情感的跌宕起伏,如同乘风破浪,又如同静观花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景物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虫鸣鸟叫,闻到泥土的芬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性的洞察,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空间,让我得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远足,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蜕变。

评分

买了好多本,物流快,价格优惠,书是正版,包装完好。

评分

这回买了很多书,抓住618的优惠,花费3小时(这也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了),凑了二十来本自己喜欢的书,只花了两百大洋。送货很快,书的品相也很好,我很满意。

评分

《西域考古与艺术》以时间为序,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西域考古与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物所见古代冶金技术的传播、古代西域民族迁徙和重新分布对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影响、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发现,以及珠宝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全书以考古材料为依据,结合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踏查,对目前学界存在争议的一些学术问题得出了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的论述,已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评分

送货快,搬新家购买的,质量不错,物流可以,推荐购买,价格实惠,嗯 快递员送货上门,我这样的觉得很不错了,这次搞活动力度非常的不错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

名家作品,活动入手,可以反复阅读的作品,值得拥有,希望经常有活动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书读的懂,愿意看!他的一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最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评分

人生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用千八字来谈是谈不清楚的。

评分

挪威的森林(2016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