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內山完造 著,尤炳圻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
  • 中國
  • 文化
  • 曆史
  • 觀察
  • 遊記
  • 社會
  • 旅行
  • 視角
  • 亞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174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310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魯迅先生僅有的為外國友人作序的著作。
  內山完造寫作本書時已在中國生活二十多年,對中國人的瞭解可謂深入骨髓。他心懷友善,對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差異進行描述和分析,其深刻和獨到之處依然讓現代中國讀者豁然開朗,深為摺服,這也是魯迅先生對其稱道之處。
  這個中國來自他多年的觀察和體會,來自真實而具體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書齋和文獻中的“文章化的生活”。
  內山完造眼中的中國非常具有畫麵感,活潑、生動,真實、真切,不一定是高談闊論,但凡他所見,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們中國人所熟視無睹的東西(比如書中談到的“幫”和“吃教”),經他點齣,令人豁然開朗或者令人汗下。
  以外國人的視角,帶我們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
  譯者尤炳圻是周作人的後期弟子,通曉英、日語,在文學界有一定影響,是有名的“日本通”。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附錄蔣百裏《日本:一個外國人的研究》,對比閱讀,更有價值和意義。

內容簡介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1955年在日本齣版時原名《活中國的姿態》。內山完造自陳觀察中華文化垂二十年,中國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彆,僅通過文獻的途徑考察中國難免片麵。作者憑藉常年旅居中國的生活經驗和漢學功底,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作齣瞭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評依舊值得國人警醒。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從觀察日常實際的生活入手,來瞭解另一個缺乏關注,也更為真實的中國。書後附錄瞭蔣百裏的《日本:一個外國人的研究》,對比閱讀,更有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內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岡山人,漢名鄔其山,1913年來中國,1917年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裏開設內山書店,1927年結識魯迅,之後成為摯友。1935年《活中國的姿態》在日本齣版。1945年10月內山書店被中國政府接收,1947年12月內山完造被中國政府強製遣返歸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葬於上海萬國公墓。

  尤炳圻(1911—1984),字平白,江蘇無锡人氏,1911年10月25日生於無锡。1934年夏清華大學西語係畢業,當年赴日留學,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攻讀英國及日本文學,1937年夏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迴國,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和從事譯著活動。1945年遷居上海,在上海實驗戲劇專科學校、緝椝中學及南遷蘇州的河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後迴到北京在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習後分至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文係任教授,其間也從事瞭文學研究和譯著活動,1984年病逝於蘭州。


精彩書評

  ★內山氏的書,是彆一種目的,他所舉種種,在未曾揭齣之前,我們自己是不覺得的,所以有趣,但倘以此自足,卻有害。
    ——魯迅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於中國,到各處去旅行,接觸瞭各階層的人們的,所以來寫這樣的漫文,我以為實在是適當的人物。事實勝於雄辯,這些漫文,不是的確放著一種異彩嗎?
  ——魯迅
  
  ★內山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分為“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兩方麵,大部分日本專傢對文獻中沒有記載、卻實際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他所做的就是認真觀察、如實反映中國人真正的生活風景。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吉川竹二
  

  ★內山曾齣版《活中國的姿態》,此書由魯迅寫序,給瞭內山很大激勵。魯迅在序中極力嚮讀者推薦這本書,並指齣:“日本人是對什麼事都喜歡做齣結論的民族。老闆的‘漫談’中有許多讓人感到頗有說服力的觀點,但並沒有標明為‘某章結論’,而仍然隻停留在‘漫談’形式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我想,日本與中國之間總有一天是會相互瞭解的。”這本書後來被尤炳圻譯成中文,由上海開明書店以《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為書名齣版,受到中國讀者喜歡。內山因此激動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初次齣版作品的喜悅,我的一生就這麼結束瞭我也不覺得遺憾。”
  ——解放日報

目錄

序(魯迅)/ 003
緒論文章文化與生活文化 / 006
一幫之一種 / 001
二零買較賤 / 005
三生命與權利 / 008
四三類根性 / 011
五一種習慣 / 014
六便茶 / 017
七剩飯 / 020
八又一剩飯 / 023
九相互扶助之宴會 / 025
一○因人定價 / 028
一一生活符號之文字 / 032
一二有限公司無法贏利的背後 / 036
一三徹底的實際生活 / 041
一四某日之交易談話 / 045
一五中國人個人主義乎 / 049
一六鍾之音 / 053
一七賭博之概念 / 057
一八關於洋紗 / 060
一九飯店之二景 / 063
二○對於商品之注意 / 067
二一偷與落 / 070
二二關於天井 / 074
二三木與竹 / 079
二四不全力傾注必敗 / 082
二五福祿壽 / 087
二六綁票 / 092
二七天無絕人之路 / 096
二八殉教 / 101
二九口言謝則失其親切 / 107
三○勞資協調 / 111
三一中國人的生活 / 115
三二針尖和拳頭 / 120
譯者附記 / 123
譯者簡介 / 124
日本人: 一個外國人的研究
緒言 / 129
第一章幾個自然條件 / 130
第二章幾段曆史事跡 / 133
第三章明治大帝 / 136
第四章歐戰 / 138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 141
第六章軍人思想之變遷 / 143
第七章 政治 / 147
第八章財政經濟 / 150
第九章外交 / 153
第十章精神上的弱點 / 156
第十一章黃金時代過去瞭 / 158
第十二章結論——物與人 / 160
這本書的故事 / 162













精彩書摘

  二八殉教
  “不論如何,不能抹殺此殉教者。當時日本人所流之血,雖如海如川如淵,但其中比較純潔者,則為此殉教者之血。天主教徒之迫害絕不足為日本之誇,然此不屈於迫害而流之日本人之血,乃日本曆史之光,日本國民之譽,大和民族之榮也。彼等非必貫日本古今上下之曆史,然於其時代,日本國民之精神之最高潮,則可以彼等為標識。換言之,日本國民之精神界,因彼等而始得免荒涼寂寞之譏;日本之精神界,實由彼等而得放一異彩也。”(《德川幕府鎖國》篇一四三)關於我國的殉教者,德富蘇峰先生之所記如此。(按:德富蘇峰係日本近代大評論傢。)
  若證明日本人的殺伐的殘虐性的,是此迫害天主教徒,而發揮日本人的熱烈的敬虔的殉教精神者,亦是此迫害天主教徒瞭。恐怕在日本曆史裏,最能發揮齣日本人的美和偉大的史實,非數在迫害天主教徒運動中犧牲的殉教者不可罷。
  然而日本的曆史上,卻並沒有明載著美和偉大。天主教徒們並沒有楠正成和大石良雄(按:二人均為日本史上忠臣)那樣的識見,然不畏火焚,不怕水溺,碎磔其肉,粉屑其骨,毅然不屈,所以我信此殉教精神實在偉大也。
  “宗教所在,迫害必遂之。尋遍古今的曆史,像日本對於天主教徒那樣,極端加以迫害的事情,還有沒有呢?日本的佛教史上也有迫害的,然而佛教徒對於迫害大抵是作齣勇敢的戰鬥。反此,天主教徒,卻奉無抵抗的教義,馴順地服受迫害的命運。惟其如此,所以益發悲慘,同時也益發壯烈
  瞭。”雲雲,內田魯庵先生在《BaikunoShita》一文中絕贊過(按:內田魯庵係日本近代文學傢)。
  我曾將漢語的天主教的聖人日曆,自1月1日至12月31日翻閱過。見蘇峰和魯庵兩先生所絕贊的事情確實有之。蓋謂五日之聖人之曆,實分明寫著是日本的聖者三木保羅氏以下26位聖人的聖日哩。每年2月5日,全世界的天主堂裏所奉獻的彌撒,實係獻給我們日本的26位同胞的(其中尚有數名外國人),雖然同胞中大多數並不知道。偉大哪,26位聖人!雖然並不載見於日本曆史,卻被全世界的數萬萬天主教信徒奉為聖人稱揚其德哩。又此日曆中所記,中國人連一個都沒有。我覺得極奇怪,同時,便又想到,在中國,對於天主教徒的迫害,並不像日本人那樣峻烈呢。豈僅不那樣峻烈而已呢,倒不如說中國人對於天主教,是錶示歡迎的。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不見有壯烈悲慘的殉教者齣現,也屬理之當然瞭。
  但走到上海的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去一看,則見其入口有所謗“殉教堂”樣的文字;廣廳的周圍,大銅版上雕刻著數不清的人名。這是明治三十三年義和團事件時的所謂殉教者。我覺得我一嚮竟是想錯瞭。然我想起瞭中國的政治行政,而中國的新舊兩基督教會的所屬會堂,大多數是以治外法權的外國名義存在的。同時我又想到,其中絕免不瞭有許多為得免種種騷亂之禍的信者,潛逃入此治外法權的教會堂裏去。中國把耶穌教的牧師以及信徒等,呼作講道理人,彆又呼之為吃教人。我是講道理人,這樣說時,當然很對,可置不論;但是為什麼要說我是“吃教人”呢。不由想起上海殉教堂裏所刻的殉教者,雖然亦名為殉教,但和日本的殉教者又自不同。日本殉教者麵對“踏繪”(按:日本幕府時代,會屬行禁天主教,逮信教者,棄聖像於地,凡肯踐踏而過者赦,不肯者慘殺之。死者無算。)雖然明知道隻要踐踏便可得救,不踐踏非遭火焚,或被殺戮不可,但仍不踐踏,遂被以種種殘酷之至的方法而處死。這種死法,和中國所謂殉死者的死法,原來完全相異,至此我纔領悟瞭。
  中國的信者們,目的在,一有什麼騷亂起來,可以避到治外法權區域的教會堂裏去,以免於難。義和團事件當時,一班教徒們也是照例逃到教會去避難的。不料義和團蹂躪治外法權,放起火來,將避難中的人們燒殺瞭。各國聯軍因此纔齣兵討伐。
  原來,此輩被稱作殉教者的人們,當初隻是想得免於禍難,後遂變成殉教者瞭。還有一樁事情,可以做我的看法的一種佐證,即中國自古以來,從沒有過所謂情死。若說中國現在尚沒有情死,則一定有人說是謊話,今日的報紙上豈不常載著情死的事嗎?然而今日的中國報紙上所見的情死,實為最近的事情。約十年前,日本留學生某,在杭州西湖邊假稱情死,以自己宣傳,似乎纔是中國情死之始。其後,一年內也發生兩三起瞭。然而時至今日,仍屬特殊現象。我以為情死,或是從日本輸入的東西呢。若謂既有便不能說無瞭,自然聽便,因為有一個所以便認作有瞭,那是以珍品為主體的古董的想法,我並不贊同。我以為中國還絕不到夠說有情死的程度,所以仍作為沒有看待的。總之,情死的心理和殉教的心理,原是同樣的。我想,在沒有情死的中國,沒有殉教者,也極自然,毫無矛盾的地方。福祿壽—情死—殉教,思索一下其中的關係,豈非可以得一非常有趣的結論來嗎?有一天和魯迅先生談起這種話來,可是他說:“老闆,對於這話我不能同意哩。中國有孝親而自殉的人,不是應該呼作殉孝嗎?又有殉節的婦人及殉君的忠臣為數均不在少,也都是變形的殉死者哩。”
  這話,頗可以錶我之不足;對於先生,衷心地感謝。不僅如此,而且使我想起瞭許多事情。在中國之山之麓、河之岸或是繁華的道街中等地方,常有石造的日本“鳥居”樣,上繪以書,若龍宮的門樣的東西。這在中國的照片、圖書,常可看見,而我們赴中國內地旅行時,也深深印入大腦裏的。也可以說錶示中國風景之一種特色來的,所謂牌樓纔是瞭。
  牌樓上雕刻著種種的贊辭,我的大腦裏所想齣來的,僅為那些忠臣呀孝子呀節婦之類的文字。而此牌樓,便是魯迅先生所賜示的錶揚殉孝者殉忠者殉節者的紀念碑。如在杭州西湖畔,至今仍吸引一般遊客觀覽的嶽飛的“精忠報國”,也是一種紀念碑,對於殉孝殉忠殉節的人們,樹立此種紀念碑,得以宣揚其美德於後世,故死也可以瞑目瞭。然而同時有一樁不容忽略的事情:有許多人死得那樣冤枉,而且數目如是之多,使我不得不為之下淚。蓋有一種不能名之為殉忠、殉孝、殉節、殉教、殉此殉彼之“殉嚮(我造的名詞)不明之殉死(亦是我造的)”。由個人言之,有遭流彈死者,也有為強盜殺者,也有死於拷問者,也有被土匪槍殺者,更有被帶到公安局之類地方去而行蹤不明者,被藍衣團捕後而信息杳然者。由集團說來,有被土匪乃至軍隊屠殺或弄得失蹤者。例如討伐共産軍的戰爭隊,便有許多既非軍人,又非共産黨員的人們失蹤不返。對於這無數人物,我真不知應該怎麼說纔好瞭。
  目前在一名為新亞旅館的旅館裏,中國的“Oxford運動”(按:意義不明)的人們,開瞭3天的祈禱會。到會的人眾中,有不少是“上海事變”時失蹤者的遺族。此輩遺族,也聽見過世間的美的熱烈的禱詞。然而我一聽到一看到這樣的事情,便不禁為之心神黯傷。總之,竟還有這種無以名之、十分值得同情的失蹤的殉死者。我不能把他們看做是殉教者,然而我卻充分知道有這種不成其為殉教者的殉死者在。所以絕不能看瞭裝作看不見的樣子。彼些被中國基督教青年會認作殉教者的大慘死者之類,我也作未成其為殉教者的殉死者看著。而其事不僅是中國人的不幸,也不僅是東洋人的不幸,實在可以說是世界人類的不幸也。
  ……

前言/序言

  序
  魯迅
  這也並非自己的發見,是在內山書店裏聽著漫談的時候拾來的,據說:像日本那樣的喜歡下“結論”的民族,就是無論是聽議論,或是讀書,如果得不到結論,心裏總不舒服的民族,在現在的世上,好像是頗為少有的,雲。
  接受瞭這一個結論之後,就時時令人覺得很不錯。例如關於中國人,也就是這樣的。明治時代的中國研究的結論,似乎大抵受著英國的什麼人作的《中國人的氣質》的影響,但到近來,卻也有瞭麵目一新的結論瞭。一個旅行者走進瞭下野的有錢的大官的書齋,看見有許多很貴的硯石,便說中國是“文雅的國度”;一個觀察者到上海來一下,買幾種猥褻的書和圖畫,再去尋尋奇怪的觀覽物事,便說中國是“色情的國度”;連江蘇和浙江方麵大吃竹筍的事,也被算作色情心理的錶現的一個證據。然而廣東和北京等處,因為竹少,所以並不怎麼吃竹筍。倘到窮文人的傢裏或者寓裏去,不但無所謂書齋,連硯石也不過用著兩角錢一塊的傢夥。一看見這樣的事,先前的結論就通不過去瞭,所以觀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齣什麼適當的結論來。於是這一迴,是說中國很難懂得,中國是“謎的國度”瞭。
  據我自己想:隻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同,則兩國之間不消說,就是同國的人們之間,也不容易互相瞭解的。
  例如罷,中國嚮西洋派遣過許多留學生,其中有一位先生,好像也並不怎樣喜歡研究西洋,於是提齣瞭關於中國文學的什麼論文,使那邊的學者大吃一驚,得瞭博士的學位,迴來瞭。然而因為在外國研究得太長久,忘記瞭中國的事情,迴國之後,就隻好來教授西洋文學,他一看見本國裏乞丐之多,非常詫異,慨嘆道:他們為什麼不去研究學問,卻自甘墮落的呢?所以下等人實在是無可救藥的。
  不過這是極端的例子。倘使長久地生活於一地方,接觸著這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接觸,感得瞭那精神,認真地想一想,那麼對於那國度,恐怕也未必不能瞭解罷。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於中國,到各處去旅行,接觸瞭各階級的人們的,所以來寫這樣的漫文,我以為實在是適當的人物。事實勝於雄辯,這些漫文,不是的確放著一種異彩嗎?自己也常常去聽漫談,其實負有捧場的權利和義務的,但因為已是很久的“老朋友”瞭,所以也想添幾句壞話在這裏。其一,是有多說中國的優點的傾嚮,這是和我的意見相反的。不過著者那一麵,也自有他的意見,所以沒有法子想。還有一點,是並非壞話也說不定的,就是讀起那漫文來,往往頗有令人覺得“原來如此”的處所,而這令人覺得“原來如此”的處所,歸根結蒂,也還是結論。幸而捲末沒有明記著“第幾章:結論”,所以仍不失為漫談,總算還好的。
  然而即使力說是漫談,著者的用心,還是在將中國的一部分的真相,介紹給日本的讀者的。但是,在現在,總依然是因瞭各種的讀者,那結果也不一樣罷。這是沒有法子的事。據我看來,日本和中國的人們之間,是一定會有互相瞭解的時候的。新近的報章上,雖然又在竭力地說著“親善”呀、“提攜”呀,到得明年,也不知道又將說些什麼話,但總而言之,現在卻不是這時候。倒不如看看漫文,還要有意思一點罷。
  1935年3月5日魯迅記於上海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這本書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遊記,也不是一部泛泛而談的評論集。它是一位長期在中國生活、工作、深耕的日本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對今日中國進行的一次深刻而細膩的觀察與思考。作者並非簡單的記錄者,他試圖穿透錶象,觸及中國的靈魂,理解其發展的邏輯,體察其文化的脈絡,並在此過程中,反思自身作為“局外人”的認知局限。 全書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的文章組成,每一個章節都像一扇窗,帶領讀者窺視中國社會的不同側麵。從大都市的繁華街景到鄉野的淳樸民風,從高科技産業的飛速發展到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傳承,作者都以一種近乎頑固的求索精神,試圖探尋其背後的真實。他沒有迴避中國社會轉型期所帶來的矛盾與張力,無論是經濟增長的奇跡,還是社會結構的變化,抑或是文化觀念的碰撞,都成為他筆下細緻描摹的對象。 作者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著特彆的關注。他不僅僅關注那些宏大的敘事,更願意在細微之處發現動人心魄的力量。一傢小小的街邊餐館,一次與陌生人的偶遇,一次對傳統節日的參與,甚至一次與中國朋友關於曆史和未來的深入交流,都可能引發他綿長的思考。他筆下的中國人,不是符號化的群體,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有夢想與掙紮的個體。他努力去理解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情感寄托,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定位自我。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尤其著墨於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演變。作者並非簡單的贊美或批評,他試圖理解中國文化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其韌性,又在吸收外來元素時展現齣怎樣的創造力。從詩詞歌賦到戲麯藝術,從飲食習慣到傢庭倫理,他都試圖從中發掘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世界。他相信,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是理解其國民性的關鍵。因此,他花大量篇幅去梳理曆史的綫索,去感受文化的積澱,去體會那些在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光芒的傳統精髓。 然而,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對中國現狀的描摹,更在於作者作為一個日本人的身份所帶來的獨特參照係。這種“他者”的視角,讓作者在觀察中國時,自然而然地會將其與日本的經驗進行對比,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洞察。這種對比並非簡單的優劣之分,而是對不同文明模式、發展路徑的審視,是對文化異同的細緻辨析。這種對比,也幫助他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理解中國時可能存在的固有認知和文化偏見,並不斷地修正和深化自己的認識。 作者在書中並非扮演一個全知全能的解說者,他更像是一個謙遜的學生,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他承認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的睏惑,並樂於在與中國人的交流中不斷學習。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使得他的論述更加可信,他的觀察更加深入。他沒有急於給齣一個“定論”,而是鼓勵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對中國的理解和探索之中。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是一部充滿智性與人文關懷的作品。它以一種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而真實的中國。通過一位日本人的眼睛,我們不僅能看到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東方大國,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復雜的人性光輝。這本書或許不能解決所有關於中國的問題,但它無疑會激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以更全麵、更 nuanced 的方式來認識這個日新月異的中國。它是一次關於理解與被理解的真誠對話,一次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也是一次關於自我認知與反思的深刻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我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旅行。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感性的方式,描繪瞭他眼中中國的種種景象。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中國鄉村風情的描繪,那種淳樸的生活氣息,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幅恬靜的山水畫中。他記錄瞭自己在中國農村體驗農耕生活、參與當地節日慶典的經曆,這些片段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也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他還提到瞭他對中國民間藝術的喜愛,比如京劇、剪紙、皮影戲等等,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解讀瞭這些藝術形式的魅力,也反思瞭它們在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命運。他認為,這些看似古老的藝術形式,卻蘊含著中國人最本真的情感和智慧,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傳承。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充滿瞭詩意,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感受不同文化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淡淡的復古色調,以及一個模糊的背影,似乎在暗示著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視角。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沉甸甸的曆史學術著作,沒想到它的語言風格卻意外地流暢,甚至帶著一種散文式的細膩。作者在開篇就用一種非常個人的口吻,描繪瞭自己初次踏足中國的復雜心情,那種既有期待又有不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宏大的論點,而是從一些細微的觀察入手,比如中國城市的街道布局、人們的日常穿著、甚至市場裏討價還價的聲音,都成瞭他解讀這個國傢的一麵鏡子。我特彆喜歡他描述自己第一次在中國大排檔用餐的場景,那種煙火氣,那種市井的鮮活,讓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中國”這個概念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他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描述尤其生動,不僅僅是菜肴的種類,更是背後承載的情感和社交意義。他還提到瞭他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感受,那種集體性的儀式感,那種對傢人的重視,讓他看到瞭一個與日本社會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價值體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往往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習以為常卻被忽略的細節,從而産生新的思考。他提齣的許多問題,也引發瞭我對自己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認知是否片麵的反思。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瞭作者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更是一個深刻的思考者。他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日本的文化、曆史、社會進行對比,從而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他對於中日兩國在曆史問題上的不同解讀,以及這種解讀如何影響兩國人民的情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還分析瞭中日兩國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對兩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他提齣的“共通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係,讓我對理解跨文化交流有瞭新的認識。他認為,正是因為存在差異,我們纔需要去瞭解和學習,而正是因為存在共通性,我們纔能夠建立起理解和友誼。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雖然不濃厚,但其思想的啓發性卻非常強。它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要輕易接受某種單一的觀點,而是要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問題。

評分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呈現的“溫度”。作者在描寫中國時,並沒有用一種冷冰冰的、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真誠的探索。他花瞭大量的時間,去瞭解中國人的情感世界,他們如何愛,如何恨,如何追求幸福。他特彆提到瞭他對中國傢庭觀念的理解,那種對親情的重視,那種對子女的期望,讓他看到瞭一個與日本社會既相似又存在差異的傢庭倫理觀。他還分享瞭自己在中國結交的朋友,他們之間的友情,那種跨越國界的真誠和溫暖,讓他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連接。他甚至還描寫瞭自己在中國經曆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瞭人性的光輝,也讓他對中國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相信,無論文化背景如何,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真誠的交流能夠跨越一切障礙。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非常“接地氣”的,盡管作者是一位日本人,但他對中國的觀察卻非常深入和真實。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亮麗,而是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去瞭解普通人的生活。他花瞭大量的篇幅,描述瞭自己在中國城市中穿梭的經曆,從繁華的商業街區到古老的鬍同小巷,他都一一記錄瞭下來。他對於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消費習慣、價值觀念,都有著非常細緻的觀察和分析。他還特彆提到瞭他對中國年輕人文化的興趣,比如網絡流行語、追星文化、以及新興的社交媒體等等,他試圖理解這群正在塑造中國未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想法和追求。他認為,中國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西方媒體視角下的中國,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中國。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的中國,一個正在走嚮世界的中國。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故事性”。作者並非枯燥地陳述事實,而是將自己的中國經曆,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形式呈現齣來。他分享瞭自己在中國的各種奇遇,比如迷路時的熱心幫助,遭遇睏難時的溫暖援手,以及與當地人之間發生的有趣互動。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與作者一同經曆。他還通過講述這些故事,展現瞭中國人民的善良、熱情和幽默。他認為,正是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構成瞭中國最真實、最動人的麵貌。他甚至還描寫瞭自己在中國經曆的一些小插麯,比如語言不通時的尷尬,文化差異帶來的誤會,但這些經曆最終都化為瞭美好的迴憶,也讓他對中國有瞭更深的感情。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一個國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這個國傢的人民,瞭解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故事。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真誠的傾聽”。作者在書寫時,並沒有強行輸齣自己的觀點,而是更像是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承認自己並非對中國瞭如指掌,而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帶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他記錄瞭自己在中國學習漢語的過程,那些磕磕絆絆的經曆,那些因為語言不通而産生的誤會,都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他還分享瞭自己在中國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交通擁堵、信息不對稱等等,但他的敘述方式卻是平和而理性的,並沒有過度的抱怨。他似乎在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中國社會的復雜性。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理解,源於真誠的溝通和開放的心態。它鼓勵我以一種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去理解和認識不同的文化。

評分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新視角”。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國內媒體的報道,或者一些西方學者的研究。但作者以一個日本人的身份,從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齣發,對中國進行瞭觀察和解讀,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我之前從未想過的中國。他對於中國社會某些現象的解讀,往往齣乎我的意料,但也讓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比如,他對於中國社會“人情”的理解,以及這種“人情”在社會運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他還分析瞭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張力,以及這種張力如何影響中國人的行為模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看待一個國傢,不能隻從一個角度齣發,而是需要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它鼓勵我打破思維定勢,去擁抱多元化的視角。

評分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日本人看中國”這個主題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會是一種帶有刻闆印象或者官方宣傳意味的解讀。然而,《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作者並沒有將中國簡單地標簽化,而是呈現瞭一個多層次、動態變化的中國。他深入探討瞭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比如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變遷,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他用相當長的篇幅,描寫瞭自己在中國不同地區,與不同階層的人們交流的經曆。他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期中,人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紮,有著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詳細記錄瞭自己與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對話,關於曆史記憶、民族認同以及未來發展方嚮的討論,這場對話充滿瞭思想的碰撞,也揭示瞭中國社會內部存在的多元觀點。他並不迴避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例如環境汙染、貧富差距等,但他的敘述方式卻充滿瞭同情和理解,而不是批判和指責。他似乎在尋找一種超越國界的共通人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共同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我們慣常接受的信息源,讓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它不像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論著,更像是一場作者與讀者之間關於中國的一次深度對話。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將自己置於一個學習者的位置,真誠地記錄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解讀,比如漢字、書法、水墨畫等等,他從日本文化的視角齣發,解讀這些元素的意境和美學,這讓我看到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他認為,雖然同屬東方文化圈,但中日兩國在對這些元素的理解和運用上,卻有著微妙的差異,這種差異恰恰構成瞭各自獨特的文化魅力。他還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儒傢、道傢等,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且將其與日本傳統思想進行比較,從而揭示瞭中日兩國在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的異同。他提齣的“靜觀”與“入世”的對比,讓我對中日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的,更是關於文化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它鼓勵讀者跳齣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去理解和欣賞其他文明的獨特之處。

評分

反正是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真正的書,

評分

書很好,講得很不錯,好評

評分

翻譯的版本略早,半文言半白話看著比較纍人,不過總的字數不多,還算能接受。書的裝訂包裝都不錯,至於內容,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

評分

發貨快!贊

評分

說到這裏,還有一個特彆的現象,在中日衝突時期,魯迅先生全傢也避入內山完造的書店,這為他帶來瞭相當負麵的指責。單純從局外人的立場上來看,想當然地認為在中日交惡的時期,魯迅先生為瞭躲避戰亂居然躲入日本人傢裏,行為令人不齒。可是如果拋棄國傢立場,單純從一個朋友的立場來講,這卻並不為過。二戰時辛德勒以一個納粹黨徒的身份尚且可以救人,受他恩惠的猶太人是不是應該受到指責?所以按我個人的觀念,揚棄指責者言語中惡意的成分,指責者本身倒也可以成為研究中國人行為特徵的一個活標本。

評分

很好,有時間多讀讀書。

評分

好書值得認真閱讀一下,知己知彼......

評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評分

但就在這時,人群騷動起來,遠處像是發生瞭什麼奇怪的事情,混在客人裏的守夜人們互相看瞭一眼,錶情變得非常凝重,然後分齣人手往那裏趕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