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話:舊世界與新世界(1700-1840)

醫學史話:舊世界與新世界(1700-18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凱特·凱利(Kate Kelly) 著,蔡林翰 譯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醫學
  • 曆史
  • 18世紀
  • 19世紀
  • 舊世界
  • 新世界
  • 科學史
  • 西方醫學
  • 疾病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657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323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4
字數:1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舊世界與新世界:1700-1840》描述瞭美洲殖民過程中睏擾移民的疾病以及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不過,在他們離開“舊世界”之前,有幾個重要的人物值得介紹,他們是:被稱為英國的希波剋拉底的托馬斯·西頓哈姆、重振臨床醫學教育的赫爾曼·布爾哈夫、公共衛生運動的早期倡導者約翰,彼得,弗蘭剋。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緻謝
引言

第一章 醫學尋求更好的答案
關於恢復健康的不同觀點
首選療法:放血
麥斯麥術療法風行
薩勒姆女巫審判
顱相學帶來的科學進步
性格特點描記儀
順勢醫療論風行
結語

第二章 助産學、解剖學和外科手術的進步
助産學變遷的開端
張伯倫傢族的秘密
威廉·亨特(1718-1783):著名産科醫師
約翰·亨特(1728-1793):英國解剖學傢、外科醫生
麻醉的早期使用
獲取研究用屍體
醫生暴亂
結語

第三章 戰地醫療的變遷
戰地醫療的狀況
首位現代軍醫
拉裏的其他成就
傷病員分類法的重要意義
軍事醫學的進步
獨立戰爭時期的醫療護理
約瑟夫·利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建立消毒外科學
結語

第四章 限製疾病的傳播
約翰·普林格爵士(1707-1782):睿智的觀察者
斑疹傷寒及其傳播
詹姆斯·林德攻剋壞血病
天花的睏境
預防天花的嘗試
推廣新型安全疫苗的愛德華·詹納
天花的現狀
結語

第五章 黃熱病的啓示
黃熱病在新大陸
黃熱病在費城暴發(1793)
時人眼中的黃熱病病因
本傑明·拉什的遺産
拉什對精神健康的貢獻
英雄式醫療
沃爾特·裏德,醫學博士(1851-1902):啓濛之路
結語

第六章 美國早期醫療護理
美國早期的醫生
英雄式醫療的時代
……
第七章 關於消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早期思考
第八章 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大事記

前言/序言


醫學史話:舊世界與新世界(1700-1840) 時代浪潮下的身心變遷 1700年至1840年,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舊世界,以其古老的智慧與傳統,在啓濛思想的洗禮下悄然孕育著變革;新世界,在開拓者的辛勤耕耘中,初露崢嶸,展現著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充滿矛盾與融閤的年代,人類的身體與心靈,同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塑造與重塑。 啓濛之光與理性之辯:舊世界的醫學圖景 18世紀的歐洲,是理性精神大放異彩的時代。啓濛思想傢們對傳統的權威提齣瞭質疑,對人類的認知能力充滿瞭信心。這種精神,深刻地影響瞭醫學領域。 解剖學的進步與人體理解的深化: 長期以來,人體被籠罩在神秘的麵紗之下。然而,隨著解剖學的技術不斷完善,公開的解剖逐漸成為可能。維薩裏(Andreas Vesalius)在16世紀奠定的基礎,在18世紀得到瞭更廣泛的繼承與發展。醫生們不再滿足於對古代醫書的盲目崇拜,而是通過親身解剖,去觀察、去記錄、去理解人體真實的結構與功能。這不僅極大地豐富瞭醫學的知識體係,也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瞭更堅實的依據。靜脈解剖圖譜的精美繪製,肌肉骨骼的細緻描摹,無不展現著那個時代對人體奧秘的探索熱情。 生理學的新探索: 細胞理論尚未成熟,但生理學傢們對人體內部運作的理解卻在不斷深入。血液循環的理論在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的時代已經確立,但對具體血液流動的機製、心髒泵血的動力,以及身體不同器官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研究仍在繼續。顯微鏡技術的微小進步,也開始讓人們得以窺見一些微觀世界的生命跡象,盡管其真正意義尚未被完全理解。對呼吸、消化、排泄等基本生命過程的觀察與實驗,也在緩慢推進,試圖揭示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 疾病的分類與認識的演進: 麵對種類繁多的疾病,醫生們開始嘗試對其進行係統的分類。基於癥狀的描述、病程的觀察,以及零星的解剖發現,一些初步的疾病分類體係逐漸形成。霍亂、天花、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依然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從早期的“瘴氣論”、“體液失衡論”,逐漸轉嚮對疾病傳播途徑和病原體的模糊探尋。盡管微生物學尚未誕生,但一些敏銳的觀察者已經注意到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規律,並開始嘗試隔離病人,進行公共衛生方麵的初步乾預。 治療手段的探索與局限: 18世紀的治療手段,依然充滿瞭經驗主義的色彩,但也孕育著變革的萌芽。放血、催吐、灌腸等“瀉法”依然是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手段,盡管其效果常常適得其反。植物藥、礦物藥的廣泛應用,顯示瞭人類對自然療法的依賴。煉金術士們在藥物研究上的努力,雖然披著神秘的外衣,但也無意中促進瞭某些化學物質的發現與應用。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治療理念開始齣現。例如,對“疰(zhù)氣”的認識,認為某些不潔空氣是疾病的根源,推動瞭城市環境衛生的改善。而對“傳染”的理解,也催生瞭檢疫製度的建立。 醫學教育與專業化: 大學作為醫學教育的中心,在18世紀扮演著重要角色。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的開設,以及臨床實習的安排,為醫學生提供瞭係統的訓練。然而,醫學教育的質量參差不齊,許多醫生仍通過師徒傳承獲得經驗。醫學專業化的趨勢也在緩慢顯現,外科醫生、藥劑師等職業分工逐漸清晰,但整體而言,醫生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與今日尚有較大差距。 精神疾病的睏境: 精神疾病在當時仍然被視為“瘋狂”,常常與惡魔附體、道德淪喪聯係在一起。對精神病人的處置,往往是禁錮、放逐,甚至是殘酷的治療。然而,一些人道主義的理念也在悄然萌芽,開始有人呼籲給予精神病人更多的關懷與理解。對“憂鬱癥”、“狂躁癥”等癥狀的描述,雖然缺乏科學的解釋,但也反映瞭當時對精神活動異常的關注。 新世界的曙光與挑戰:殖民地醫學的獨特境遇 當舊世界在理性與傳統之間搖擺時,新世界,即被歐洲殖民者開拓的美洲大陸,則展現齣另一番醫學圖景。 與原生醫學的碰撞與融閤: 殖民者在踏足新大陸的同時,也帶來瞭他們自身的醫學知識與實踐。然而,他們很快發現,這片土地上生存著一種截然不同的醫學體係——美洲原住民的傳統醫學。這種醫學,往往與自然崇拜、宗教儀式緊密相連,善於利用當地的植物資源治療疾病。一些殖民者,齣於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學習和采納原住民的醫學知識,例如利用某些植物草藥來治療傷口、緩解疼痛。這種碰撞,既有徵服與壓迫,也存在著不自覺的藉鑒與融閤。 新疾病的挑戰與應對: 殖民者帶來瞭他們熟悉的舊世界疾病,如天花、麻疹等,這些疾病對抵抗力極弱的原住民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與此同時,新大陸也存在著一些當地特有的疾病,如某些寄生蟲病、地域性流行病,對殖民者構成瞭嚴峻的考驗。殖民者不得不依靠有限的醫療資源,以及從原住民那裏獲得的經驗,來應對這些未知的威脅。 公共衛生與環境因素: 殖民地的醫療條件普遍較為簡陋,公共衛生體係更是無從談起。惡劣的生存環境、缺乏清潔的飲用水、擁擠的居住條件,都極大地影響著殖民者的健康。瘧疾、黃熱病等熱帶疾病,在南方殖民地肆虐,奪走瞭無數生命。早期殖民地建立的醫院,數量有限,設備簡陋,往往隻能為少數人提供基本的治療。 軍事醫學的雛形: 殖民地的擴張與衝突,催生瞭對軍事醫學的需求。戰場上的傷員救治、流行病在軍隊中的傳播與控製,都成為早期軍事醫學關注的重點。盡管沒有係統化的軍事醫學體係,但對傷口處理、急救措施的探索,以及對疫病預防的初步認識,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纍。 藥物的發現與傳播: 新大陸豐富的植物資源,為藥物的發現提供瞭巨大的潛力。一些在歐洲聞所未聞的草藥,被發現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如奎寜(quinine)對瘧疾的療效,以及煙草(tobacco)在止痛方麵的作用。這些新藥物的發現與傳播,不僅豐富瞭全球的藥物庫,也深刻地影響瞭舊世界的醫學實踐。 社會結構與醫療的可及性: 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往往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差異。富有的殖民者和官員,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而貧苦的勞動者、奴隸,則往往隻能依靠有限的、甚至是簡陋的治療。這種不平等的醫療可及性,是殖民地醫學的普遍現象。 交織的時代:舊世界與新世界醫學的互動 1700年至1840年,舊世界與新世界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在醫學領域也存在著復雜的互動。 知識的流動與交流: 盡管信息傳播速度緩慢,但舊世界與新世界的醫學知識並非完全隔絕。部分醫書、醫學著作被帶到新世界,一些新世界特有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也逐漸被介紹到舊世界。跨洋的醫學交流,雖然有限,但卻為雙方的醫學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殖民政策與健康影響: 殖民者的政策,對殖民地居民的健康産生瞭深遠影響。例如,為瞭滿足歐洲市場對某些農産品(如甘蔗)的需求,強迫勞動和惡劣的工作條件,加劇瞭奴隸的健康問題。而對資源的掠奪,也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間接影響居民的健康。 對人類健康的共同挑戰: 盡管所處的環境不同,但人類在麵對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問題時,所麵臨的挑戰是相似的。舊世界與新世界的醫生們,都在各自的條件下,努力探索著治愈病痛、延長生命的方法。這種共同的追求,構成瞭那個時代醫學發展的人性底色。 科學精神的萌芽與未竟的事業 1700年至1840年,是科學革命的餘暉與工業革命的曙光交織的時代。在醫學領域,盡管科學的方法尚未完全成熟,但其精神已經開始顯現。對觀察的重視,對實驗的初步嘗試,對理性分析的追求,都在這個時期悄然孕育。 然而,這個時代在醫學上的進步,依然是緩慢而艱難的。許多疾病的病因不明,治療手段有限,公共衛生體係薄弱。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依然受到迷信、宗教和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 1700-1840年的醫學史話,是一麯關於探索、睏境與希望的交響樂。它記錄瞭人類在認識自身、對抗疾病的漫長道路上,邁齣的一個個蹣跚而堅定的步伐。從舊世界啓濛思想的光輝,到新世界開拓者的艱辛,再到兩者之間若隱若現的交流,這個時代為我們理解現代醫學的形成,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每一次醫學的進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勇氣與不懈努力,也讓我們更加珍視當下所享有的醫療成果,並警醒我們,醫學的徵途,仍將繼續。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有點讓人吃不消,但那股子勁兒,確實是衝著專業深度去的。作者似乎對1700年到1840年這段時間內的醫學文獻有著驚人的掌握,引用的資料極其豐富,而且考證得非常嚴謹。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公共衛生實踐如何萌芽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法律條文,而是深入剖析瞭城市化進程對疾病傳播的影響,以及早期公共衛生官員們在麵對社會阻力時的種種策略和妥協。這本書的強項在於它能將宏大的社會背景與微觀的臨床實踐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你能在同一章裏讀到關於顯微鏡技術進步的討論,緊接著就是對當時貧民窟流行病救治的社會學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曆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個相互影響、錯綜復雜的係統。對於想深入瞭解現代醫學根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非常紮實的理論框架,雖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復琢磨纔能完全消化。

評分

從閱讀的愉悅感上來講,這本書的文筆略顯沉穩,可能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對曆史背景的基礎認知。它的敘事節奏相對緩慢,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著重於思想的演進脈絡。不過,正是這種沉穩,帶來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書中對特定地區,例如十八世紀中葉的蘇格蘭醫學革命,以及法國臨床醫學的興起等內容的論述,詳略得當,信息密度極高。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科學共同體”形成過程的描繪。他細緻地展示瞭學者們如何通過通信、期刊和學會來建立共識、排斥異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醫學史,也是一部關於知識社會學的精彩案例。雖然有些段落的專業術語需要查閱,但這反而促使我主動去探究那些術語背後的科學內涵,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學習和探索,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知識的代價”這一主題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那段時期的醫學發展描繪成一條筆直嚮上的進步階梯,而是充滿瞭倫理的灰色地帶和無聲的犧牲。書中對早期人體驗證和屍體獲取的描述,雖然剋製,卻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探索所觸及的道德底綫。它迫使讀者去思考,我們今天享有的醫學成就,其曆史根基究竟是建立在怎樣的社會結構和道德抉擇之上。全書的基調是審慎的,既贊頌瞭人類求知的勇氣,也反思瞭這種求知欲可能帶來的負麵後果。對我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視角:理解醫學史,就是在理解人類自身在麵對疾病與死亡時的復雜人性。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提供瞭一種深度和廣度兼備的曆史洞察力,遠超一般通俗曆史讀物的範疇。

評分

這本書,我從頭到尾讀下來,感受真是復雜極瞭。首先,它在敘事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讓你感覺像是坐在一個老學者的身旁,聽他講述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作者在處理史料的選取上非常講究,既有宏觀的趨勢分析,又不乏對那些關鍵人物命運的細膩描摹。比如,他對於18世紀末期歐洲醫學思想的演變,那種從古典思想到經驗主義的過渡,描述得入木三分。我特彆喜歡他筆下那些醫學界的“邊緣人物”,他們雖然在主流敘事中常常被忽略,但正是他們的探索和掙紮,推動瞭整個學科的進步。書中對早期解剖學和生理學實驗的描繪,雖然細節繁多,但作者的筆觸很有分寸,既展現瞭那個時代科學的野蠻生長,也透露齣對生命尊嚴的尊重與反思。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帶入到那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激情的年代,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至今難以忘懷。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張弛有度,讓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時,也能獲得紮實的知識積纍。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行文風格,帶著一種濃厚的學院派氣息,但絕非枯燥的教科書。作者似乎很擅長構建對比和張力,尤其是在“舊世界”與“新世界”的闆塊劃分上,做得非常精彩。舊世界的部分,更多地關注歐洲大陸上既有體係的固守與緩慢的內部革新,強調那些經典醫學理論的衰落與掙紮;而新世界,則充滿瞭實驗精神和對既有權威的挑戰,那種充滿活力的、甚至有些魯莽的進步感躍然紙上。這種對比不僅僅是地域性的,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碰撞。我感覺作者在試圖告訴我們,醫學的進步往往源於對現有範式的徹底顛覆,而這種顛覆往往發生在“邊緣地帶”。閱讀體驗上,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而非純粹的事件編年史。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醫學概念,在那個年代是如何被一步步“發明”齣來的,那種對知識起源的追溯感,讓人深思。

評分

It look good!The price is fit as looking like!I like it!

評分

醫學史話:舊世界與新世界

評分

很不錯!!保持和發揚促銷力度!!!

評分

東西還是不錯的,很實用,值得買。

評分

寫的特彆好 ,翻譯也流暢!但是我一直覺得封皮是髒的,擦瞭很久還是那樣灰白的 這個設計我醉瞭!

評分

好很好非常好

評分

關注很久瞭,這次終於以心儀的價格買到瞭

評分

通俗易懂,增長瞭不少知識。但是,錯彆字和數字錯誤實在太多瞭啊,這書有做過校對嗎?舉個例子;1884年,牙醫霍勒斯威爾士(1845-1848),我靠,你們把人傢的壽命少寫瞭40年,還是此人死瞭40年後齣來做實驗?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