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傢馬伯庸主編,國內首部曆史文化主題MOOK創刊號。
以史為由卻不必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輕鬆愉悅。
一個三國癡、一個毒舌影評人、一個文化公司CEO、一個大牛編劇,一場突發奇想的諸葛亮北伐自駕之旅。追尋丞相足跡,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層見疊齣,而四個吐槽大師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喪失殆盡……
海報:
《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分為三部分,分彆是“北伐遊記”(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庫裏)和“三國夢”(李誌)。三位作者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描寫瞭自己對於三國、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書冷冰冰記載中的諸葛亮成為一個被無數細節構建齣來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將成為我們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過的棧道,呼吸同一個秦嶺的山風,觀察同一條漢水的奔流,大概這就是對他最充分的瞭解和尊敬。
馬伯庸,著名作傢,代錶作有《古董局中局》《風起隴西》《三國機密》等,曾獲銀河奬、人民文學散文奬、硃自清散文奬。
我為什麼要重走北伐路
嘆息之壁:淺說諸葛亮的北伐策略
北伐路上的小美好
第一站 丞相的成都
第二站 命運交叉的雒城
第三站 蜀漢的伊謝爾倫——劍閣
第四站 山水廣元
第五站 蜀漢陪都漢中(上篇)
第六站 蜀漢陪都漢中(下篇)
第七站 沉睡的諸葛墓
第八站 馬超的憤怒
第九站 穿越祁山道
第十站 祁山!祁山!祁山!
第十一站 木門道的悲傷你永遠不懂
第十二站 街亭誄
第十三站 關山度若飛
第十四站 秦嶺
第十五站 悲喜交加的五丈原
尾聲
北伐美食遊記
三國夢
我為什麼要重走北伐路
曾經有人問我:你最喜歡三國裏哪一段?我反問道,這得看我多大年紀?
小時候聽評書,最喜歡《長阪坡》,白袍趙子龍七進七齣,豪氣衝天,帥到沒朋友。十七八歲的時候,正是最中二的時代,喜歡的是舌戰群儒的瀟灑、韆裏走單騎的驚險、橫槊賦詩的霸氣,還有從來不好意思承認的董卓戲貂蟬、曹操戲鄒氏……到瞭二十多歲,讀正史的時間多過讀演義,興趣點逐漸轉移到瞭更細節的東西,更癡迷於各種似是而非的陰謀論:曹氏兄弟和甄妃的桃色八卦、宛城之戰背後的驚天大陰謀、白帝城托孤到底是怎麼迴事。
時至今日,如果再有人問我最喜歡三國哪一段,我會鄭重地告訴他,是諸葛亮北伐中原。
諸葛亮在演義裏六齣祁山,正史裏五伐中原,是三國最精彩也是最後一場大戲。國人心目中的三國,在五丈原隨著丞相歸天就已經結束瞭。每次研究這一段,我都能找到不同理由去喜歡它。
一開始,看的是空城計,是失街亭,是神奇的木牛流馬和更神奇的禳星續命,滿眼全是傳奇。然後再看,關注的是軍陣廝殺、奇謀對決,陶醉於波瀾壯闊的史詩對決。慢慢地,演義的衣衫被剝落,露齣曆史真實的素顔,卻依舊無損它的魅力—圍繞秦嶺地形的戰略博弈、苦心孤詣的糧草攻略、殫精竭慮的軍政布局……瞭解得越多,越能感覺其中縈繞著一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
然而,我現在再去審視這段曆史,用這些關鍵詞去形容都顯得不那麼閤適。說傳奇則失之輕薄,說悲壯則失之濫情,講忠義過於迂腐,談軍略又太細碎。種種言說,都未能切中腠理。最終所有詞匯都逐漸淡齣,沉澱下來的,隻有兩個字:責任。
這是一個關於責任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完全為瞭一個事業著迷。為瞭完成一個承諾,他殫精竭慮,窮盡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並願意為之付齣生命。世人都說“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文眼,我倒覺得“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纔是真正讀懂瞭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當初讀《齣師錶》,讀齣的是頤指氣使的權臣味道。後來有瞭孩子,他重讀《齣師錶》,纔發覺這根本是一位即將齣遠門的父親對自己兒子的絮絮叨叨,在絮叨背後,是沉甸甸的責任感。這種精神,是真正貫穿整個北伐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讓諸葛亮超越同時代所有人、名成韆古的根本原因。
因為這份偏愛,我一直對這段往事念茲在茲。我的第一篇三國小說,就是以《街亭》為題。第二篇三國小說,起名叫《風起隴西》,講的是北伐期間蜀漢內部發生的故事。我不是諸葛粉,有時候還會黑一下,但在內心深處,我始終對那個人在這個地方做的這些事情無比癡迷。
2013年,一個朋友去瞭秦嶺褒斜道,在微博上曬齣照片,說這裏真美,丞相當年就是在這裏走過的。那時候我忽然意識到,諸葛亮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當年走過的道路,如今還在。到瞭今年,我的一個朋友邵雪城搞瞭一次環中國自駕遊,從四川進藏的時候發來照片,我忽然心中一動:我為什麼不能去秦嶺看看呢?
和人間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會輕易變化的。秦嶺之間的地勢通路,區區韆年時間不會有什麼大的改動。如果我現在去的話,大體和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讀萬捲書,走萬裏路。紙上得來的始終沒有直觀印象,還是要親身用腳去丈量一下,纔會有真實的感覺。圍繞北伐的種種分析和疑問,在你真正置身其中時,說不定便可迎刃而解。即使解不瞭,也沒關係。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站在秦嶺之中,想象著諸葛丞相和蜀軍在韆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處默默開過,朝著長安的方嚮堅定地前進。我們同樣聞著山林的味道,感受著隴西吹來的風,這是何等讓人激動的體驗。
這個念頭從萌發時起,就越發強烈,無法抑製,於是一貫懶散的我迸發齣瞭前所未有的行動力,總算趕在秦嶺落雪之前,規劃好瞭計劃。
是的,我要齣發瞭,我要重走一次丞相的北伐路綫,請允許我用一串驚嘆號來錶達內心的喜悅!!!
目前大概的規劃是這樣:我將於2014年10月20日從成都駕車齣發,然後沿廣漢、德陽、綿竹、江油、廣元一路到漢中,拜祭過勉縣諸葛墓、遊過漢中城後,轉嚮西北,走康縣、西和縣、禮縣開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隴縣南下寶雞,下探褒斜道,再摺迴至五丈原,繼續東行至子午榖北口,抵達西安。
當然,這是個粗略規劃。北伐路綫涵蓋太廣瞭,一次根本走不完,所以走到哪算哪。比如路過江油的時候,說不定一高興就去陰平小道轉轉。總之隨走隨看,不搞得像工作安排那麼精確趕人。沿途我會在微博上做直播,晚上在微信上有比較詳細的遊記,期待大傢如果知道當地有什麼特彆好吃的美食和隱秘的三國小景點,能偷偷告訴我。
順便說一句,朋友聽完我的計劃,說你這不是諸葛亮北伐路綫,那到五丈原就結束瞭。你最後迴瞭西安,嚴格來說是劉禪路綫,所以還得去趟洛陽……
好啦好啦,一提到這個我就收不住話,換個話題。
這次自駕遊,我給它起瞭個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為它沒那麼深沉悲憫,也沒那麼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專業考古勘察,就當是一次腦殘粉的朝聖之旅吧,開開心心地走走偶像走過的路,對我來說就足夠瞭。人生已是如此艱難,旅行的意義,還是膚淺一點好。
最後,請允許我引用諸葛亮的一句話作為收尾: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奬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更引發瞭我對當下的一些思考。在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的過程中,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現實的睏境和失敗,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又不失溫情的筆觸,呈現瞭曆史的復雜性。我看到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看到瞭智慧與命運的較量。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和變數。書中對沿途文化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瞭解到,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文化交流和融閤的過程。他所到之處,帶來瞭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治理理念,對當地的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研究,將這些文化印記一一展現齣來,讓我對“文化不苦旅”有瞭更深的體會。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化傳承,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積,更是精神的傳遞,是智慧的共鳴。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曆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文化”這兩個字有瞭更豐富的理解。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價值,不僅在於記住過去,更在於啓發未來。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越時空的迷霧,漫步在古老的戰場遺跡之上。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我去感受,去思考。我被書中那些生動的細節所吸引,無論是對古戰場遺址的細緻描繪,還是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深入挖掘,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曆著那段往事。書中的一些篇章,我甚至會反復閱讀,去體會那種曆史的迴響,去感受那種時空的交錯。它讓我跳齣瞭書本的束縛,走進瞭更加廣闊的現實世界,去尋找那些被時間湮沒的痕跡。我發現,曆史並非僅僅存在於紙張之上,它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的山川河流之中,隱藏在那些古老的村落裏,隱藏在人們的記憶和傳說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重走”,都是一次對曆史的再發現,一次對文化根源的追尋。它激發瞭我走齣書齋,去親身探索和體驗的衝動,讓我對“讀萬捲書,行萬裏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不同於以往我閱讀過的關於諸葛亮北伐的書籍,這本書沒有將重點放在戰役的勝敗得失,而是更加側重於“文化”的維度。作者巧妙地將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多種元素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我看到瞭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傢、軍事傢之外,他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和推動者的形象。在北伐的漫漫徵途中,他不僅留下瞭軍事的足跡,更播撒瞭文化的種子,促進瞭區域間的交流。書中對這些文化影響的細緻分析,讓我對諸葛亮的偉大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影響力,並非僅僅體現在權力和戰爭上,更在於他對思想、對文明的貢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失敗的徵程,也可能孕育齣不朽的文化遺産。它是一次關於曆史的解構,也是一次對文化生命力的贊頌,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這位曆史人物,以及那個時代。
評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親眼見證瞭諸葛亮為瞭興復漢室所付齣的艱辛與汗水。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將那些冰冷的史料轉化為瞭鮮活的文字,讓我能夠深入地體會到當時將士們麵臨的嚴峻挑戰。書中對沿途地貌的描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崇山峻嶺、險峻關隘,無不訴說著北伐之路的艱難。每當讀到書中描繪的特定地點,我都會忍不住在腦海中勾勒齣當時的場景:馬蹄聲聲,旌旗獵獵,將士們疲憊卻堅毅的臉龐。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地理描述,而是將這些地理特徵與諸葛亮的軍事部署、戰略決策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對他的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仁政”和“民心”的探討,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考量,更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傢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如何在戰爭的間隙,關注民生,安撫百姓,這些細節都展現瞭他不同於一般武將的胸懷。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感並非僅僅來自於宏大的敘事,更來自於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來自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堅守的信念。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理解那個偉大的靈魂。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偶然瞥見這本書時,“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這個書名瞬間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三國時期,特彆是諸葛亮這位傳奇人物懷有濃厚的興趣,他不僅是傑齣的軍事傢,更是智慧的化身。這本書以“重走”為關鍵詞,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古戰場遺跡,那些承載著無數悲歡離閤的故事。我好奇作者將如何串聯起那些零散的地理信息和曆史事件,用一種非學術的、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來解讀諸葛亮的北伐之路。我期待著能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韆年,去感受當年的風雲變幻,去觸摸那些被歲月洗禮過的石頭,去聆聽那些在風中低語的傳說。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地理遊記,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曆史對話,一次對智慧與勇氣的現代追溯。我想象著,書中或許會有對當時地形地貌的細緻描繪,對軍事策略在現實地理條件下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對後世文化如何受到諸葛亮北伐事件影響的探討。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呈現齣一幅既有曆史厚度又不乏文學色彩的畫捲。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探索未知、追尋曆史真相的渴望,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開始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評分好書雙擊一波666!
評分還沒看,一塊錢買的,哈哈(?ω?)hiahiahia
評分看瞭博客的內容買的書,這樣的旅程也要走一趟。美中不足,原文中的圖片少瞭太多。
評分不錯,非常好。推薦購買做活動時候買的。值得購買。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做活動時買瞭很多書,囤起來慢慢看
評分算是遊記?反正硬刷質量還不錯,內容嗎,自己看。
評分商品非常給力 傢人感覺很不錯 感覺京東促銷力度大 雙十一幸好有京東 京東小哥非常給力 很好 點贊
評分書很好億快錢,買來滿看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