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获奖作品】

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物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孙机
  • 京东文学奖
  • 古物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07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字数:28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请在PC端详情页观看京东文学大奖视频

编辑推荐

  古文物学家孙机先生又一部重要著作,《从历史中醒来》。作者强调,从历史、科学、艺术三重价值,全面整体地解释和重新发现那些不可再生的古文物。
  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
  复原岁月侵蚀下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
  在作者笔下,文物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美之闪光。

内容简介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引领我们走进活的古史。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解析特殊技艺的妙谛。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200余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作者简介

  孙机,1929年生,山东青岛人。我国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全国美协授予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等。

精彩书评

  收在这部书里的不少文章就是当年在博物馆里看展时我所聆听的教示。遇安师的讲话总是极有感染力,一旦落墨,更是从无丝毫苟且,笔力雄健,辞旨精朗,风致静深,是一贯的风格,却又以它的渊博与厚实,耐得反复温习。
  ***
  这里的很多篇章都不是新作,但依然开卷如新,不仅研究方法没有过时,讨论的问题又何曾过时,比如写于二十年前的《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一文,对于今天热衷把“茶道”一词强加于中国茶文化的人们来说,实在要认真读几遍才好。《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刺鹅锥》、《水禽衔魚釭灯》都早已成为经典,广为学界采用。《中国梵钟》则是同类题目的奠基之作,至今显示着它厚重的分量。《固原北魏漆棺画》是“读图”的范本,于是我们知道,文献与图像的互证,终揭明的不仅仅是一事一物的性质与名称,而是它的背后吾人所力求把握的历史事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从事古名物研究)扬之水

目录

1 鸷鸟、神面与少昊………… 1
2 三足乌………… 16
3 古文物中所见之犀牛………… 21
4 古文物中所见之貘………… 32
5 麒麟与长颈鹿………… 38
6 猎豹………… 45
7 金丝猴………… 54
8 历史上的唐三彩骏马………… 63
9 关于“黔驴”………… 74
10 豆腐问题………… 78
11 释“清白各异樽”………… 86
12 中国之谷物酒与蒸馏酒的起源………… 91
13 中国古代的葡萄与葡萄酒………… 99
14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103
15 商周的“弓形器”………… 118
16 车战没落的原因………… 132
17 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 138
18 禽兽纹刀环………… 161
2 从历史中醒来
19 鼓与钲………… 170
20 说阆中之巴………… 176
21 床弩考略………… 182
22 古代城防二题………… 189
23 中国古代的平木工具………… 200
24 托克托日晷………… 213
25 汉代黄钟律管与量制的关系………… 224
26 焦作窖藏出土的杆秤………… 229
27 记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青铜鼓座………… 239
28 中国梵钟………… 243
29 佛像的火焰肩与火焰背光………… 257
30 中国早期高层佛塔造型之渊源………… 271
31 中国早期单层佛塔建筑中的粟特因素………… 285
32 汉代的跳丸飞剑………… 295
33 魏晋时代的“啸”………… 300
34 金明池上的龙舟和水戏………… 305
35 江陵凤凰山汉墓简文中的“大柙”………… 315
36 “温明”与“秘器”………… 322
37 “明火”与“明烛”………… 331
38 水禽衔鱼灯………… 346
39 绞胎器与瘿器………… 352
40 诸葛亮拿的是“羽扇”吗? ………… 358
41 三子钗与九子铃………… 365
42 鹦鹉杯与力士铛………… 371
43 刺鹅锥………… 376
44 镇………… 381
45 中国早期的眼镜………… 392
46 谈谈所谓“香妃画像”………… 397
47 沟通古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次实践………… 403
——评《古诗文名物新证》
48 固原北魏漆棺画………… 409
49 “穆天子会见西王母”画像石质疑………… 423
50 关于一支“‘唐’镂牙尺”………… 431
跋………… 扬之水 444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古韵探微:文明的碎片与匠心传承》,内容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古代工艺的精妙以及历史遗存对当下社会的启示,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获奖作品】》中的任何具体内容,旨在展现一个独立且详实的文化探索视角。 --- 《古韵探微:文明的碎片与匠心传承》 ——触摸凝固的时光,聆听无声的历史回响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每一件流传至今的器物,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段被时间铭刻的叙事。它们或沉睡于地下,或陈列于殿堂,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智慧的结晶与岁月的沧桑。本书《古韵探微:文明的碎片与匠心传承》并非一本单纯的器物图录,而是一次深度融入历史肌理、探寻文明脉络的旅程。它致力于从广阔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脉络,揭示隐藏在青铜、玉石、陶瓷和竹木之下的文化密码与社会变迁。 第一部:物质载体下的社会图景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古代社会最核心的物质生活基础。我们不局限于单一器类,而是试图构建一幅立体的社会生活画卷。 从“礼器”到“日用”的演变: 追溯早期文明中,器物如何从神圣的祭祀工具,逐渐渗透、分化为世俗的日常用具。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权力结构、等级制度如何通过器物的形制、材质与纹饰被固化和彰显。例如,分析周代礼制下,不同“鼎”的组合所代表的政治地位,以及战国秦汉时期,器用观念的世俗化趋势如何反映社会经济的活跃。 纺织与服饰的密码: 服饰是流动的历史。我们将深入探究古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从麻、丝到后来的锦绣,面料的变革如何影响了社会阶层的区分,以及特定服饰(如冕服、深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微调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与政治意图。 建筑形制中的宇宙观: 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投射。本卷将分析宫殿、庙宇乃至普通民居的布局原则,阐释中轴对称、院落组合等空间组织方式背后,所遵循的阴阳五行观念与儒家中和之美。 第二部:工艺的极限与匠人的精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不绝,与其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密不可分。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那些将“技”提升到“道”的工艺领域,探讨古代工匠的思维模式与传承方式。 青铜冶铸的千年之谜: 深入解析商周青铜器失蜡法、范铸法等复杂工艺的原理与局限。重点在于研究铭文的铸刻技术如何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以及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的抽象化过程,折射出早期宗教信仰与审美趣味的演变。我们试图理解,在缺乏现代工具的年代,古人如何实现如此精准的造型与繁复的装饰。 玉器的精神寄托: 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卷将细致考察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到清代和田玉雕的演进。分析“礼玉”的衰落与“玩玉”的兴起,以及钻孔技术、抛光工艺的突破,如何使得玉器从宗教符号转变为文人雅士的审美载体。 陶瓷的化学之旅: 陶瓷,是泥土与火焰交响的艺术。本书将梳理从陶到瓷的质变过程,解析高岭土、石英、长石的配比如何决定了釉色的变化。特别关注宋代五大名窑的审美取向——汝窑的“雨过天青”、官窑的“紫口铁足”——这些看似随性的特征,实则是对材料与火候理解达到极致的理性产物。 第三部:文化流动的痕迹与互鉴 文明的演进并非孤立发生。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跳出本土的疆界,考察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展现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丝绸之路的物证: 通过考古发现,追踪丝绸、漆器、玻璃器等物品在欧亚大陆的流通轨迹。分析域外风格(如犍陀罗艺术、波斯萨珊王朝的纹饰)如何被本土工匠吸收、改造,融入到中国原有的艺术语汇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面貌。 文人趣味的塑造: 探讨魏晋风度、唐宋雅集对物质文化的影响。书房用品(如笔墨纸砚、香具、插花器)的精细化发展,标志着士大夫阶层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哲学和审美情趣,通过定制化的器物表达出来。 现代视野下的遗产保护与再创造: 最终,本书回归当下,探讨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理解和保护这些物质遗产。强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静置于库房,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人文精神,为当代的设计、制造与文化创新提供深厚的养分。 《古韵探微》旨在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以开阔的视野为引导,带领读者亲手触摸那些沉睡的文明碎片,在对古老技艺的敬畏中,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不朽的匠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类题材的书籍,我最怕的就是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泥潭,但这部作品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作者的笔触老辣而细腻,对文物的鉴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看”文物,而不是仅仅“听”别人怎么说。比如,光是一个器物的“口沿”或“圈足”的微小形制变化,在作者的笔下,就能牵引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审美取向、冶金技术甚至政治气候的变动。这种洞察力非常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的渊博和研究的精深。这种由微观细节反推宏观历史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每次翻开,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智力游戏,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物考古领域一直抱有好奇心,但又总觉得难以入门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为我们这类人量身定做的。它的语言流畅自然,没有太多艰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更妙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巧妙的切入点,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通过一件小小的物件瞬间聚焦。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朝代丧葬制度变迁的探讨,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出土的随葬品来展开,那种画面感和现场感极强。读罢,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陷入沉思,琢磨着这些古人留下的“遗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觉得那些遥远的过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片段,这种亲近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功力。它不像一般的时间线索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主题展览,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焦点,却又彼此呼应,共同构建起一幅中国古代文明的壮阔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文物背后的“人”时所展现出的同理心。他不仅仅在分析“物”的价值,更是在探究“物”与那些制作者、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饱满和深刻。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普及,更像是一次对逝去文明的温柔致敬和深度对话,让人在合书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抓人眼球,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里的器物重新唤醒,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阅读的过程,我仿佛化身为一个站在博物馆展柜前的访客,但又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每一次触摸到文字描述的细节,都能感受到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特别是那些关于器物造型、纹饰演变的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让你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被那种对文化的热爱所感染。很多我以前觉得只是“好看”的文物,在作者的解读下,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千年的秘密。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的观察角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我想那应该是“通透”。它以一种极其清澈、毫不含糊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专业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豁然开朗。在某些章节,作者对特定器物风格的演变脉络的梳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清晰、严谨,同时又不失文采。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心中那种认为“研究古董就是老学究”的刻板印象。相反,它展现了一种充满生命力和现代感的研究视角。它不仅让我认识了更多精美的中国文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传统文化遗产的全新思维框架,让人在面对现代生活时,也能以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根基。

评分

买了好几套书,挺好的。留着慢慢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复原岁月侵蚀下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

评分

回头慢慢看,不知道跟马爷讲的有啥不同

评分

好的,一本书啊,价格也贵,

评分

我简直爱这本书爱到飞起了,虽然吧……里面的画实在是有些抽象。但是吧,这本书简直是将我对汉朝无尽的想象彻底具现化了。好不容易等到打折迫不及待的拿下。真的,汉朝控千万别放过这本。不知道有没有同系列……想把所有朝代都拿下。

评分

历史以醒人!正版书籍,从内容到纸质都不错,物有所值。静心选择一次购进十多册,作为高考后的阅读礼物送人。

评分

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

评分

拿到这本书真是惊艳到我了,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的很不错,下次还会来购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