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景迁 著,吴晓斌 编
图书标签:
  • 曹寅
  • 康熙
  • 清史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传记
  • 文化史
  • 政治史
  • 宫廷生活
  • 江南士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1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8049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皇帝与宠臣,是怎么的一种主子与奴才(包衣)的关系?康熙是如何利用曹寅作为包衣(皇帝个人的奴才)这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越过国家常规的权力体系和管理系统,达到他紧紧操控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命脉的目的?历史上的曹寅与小说《红楼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曹寅与康熙》,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内容简介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作者简介

  史景迁,世界著名汉学家。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内页插图

目录

总 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内务府

第二章 京城与苏州,诗词与社交

第三章 织造曹寅

第四章 南巡

第五章 两淮盐政

第六章 曹寅——皇帝的耳目

第七章 曹家的没落

附录

前言/序言

  初版序言
  本书描述清代官员曹寅(1658—1712)的生平,但这并不是一本传记。本书试图把曹寅的一生与他生活时代的制度相勾连,并给予这些制度同等的重视。所以,对我而言,重点不是曹寅在某一天去了哪里,某个时刻的心情感受如何;重要的是,当我们在中国正史里读到曹寅是一个包衣、织造、巡盐御史时,这意味着什么。曹寅的所作所为自然要予以关注;但他原来可能做什么同样重要,或者,更精准地说,律例规定他能做些什么,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处在相同的官位时又做了什么。
  本书涵括的范围超过曹寅的一生。本书勾勒的情节始于曹寅祖父所处满人巩固天下时期,迄至乾隆朝曹寅孙子的时代。想当然尔,有鉴于曹寅是满人统治者的包衣奴仆,他们的故事势必鲜明反映出清朝皇帝面貌与表现方式的变易,本研究的历史背景正是清朝本身。尽管所触及的范围,不能期望可以尽诉满人统治头一百年的种种变迁和活力,但至少可以呈现它缤纷的样貌。
  曹寅的曾祖父在努尔哈赤(1559—1626)时遭俘虏,被纳编进这位剽悍、足智多谋的统治者新设立的组织之一包衣佐领,努尔哈赤先求巩固自己的实力,然后在1616年称帝,号天命,国号金,以与明朝竞逐天命归属。曹寅祖父的事业始于皇太极(1592—1643)时代,他自命清朝崇德皇帝(1636),当时满人还盘踞在明人抗守的长城以北,学习、实行汉人的官僚制度。不过,1644年满人定鼎中原,运用许多满人自己的统治策略。这点可以从曹寅父亲的生涯窥知,他在顺治皇帝(1644—1661)的内务府里当差,于康熙朝辅政大臣摄政期间外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对满人统治者有特殊用途的职位。曹寅的一生,从幼时到辞世,都是在康熙朝(1661—1722)中度过,突显了康熙时代摸索中的治理手段。不管是曹寅还是康熙,都不会凡事视之理所当然,他们两人总是密切关注经济和政治局势;他们称不上对其所见皆有建设性的响应,但他们乐于通权达变,他们的弹性因应自然改变了中国官僚传统的模式。譬如,康熙利用南巡之便亲自查访各省民情,发展出密折制度以秘密奏报来辅助他对局势的掌握。他拔擢曹寅署理江宁织造,但并未将其职责限缩在律例所规定管理江宁城内的皇家织场上。曹寅必须平籴米价、购买铜斤、督导漕运、创办文化事业、押运佛像给寺院、奏报高官行止和收成情况。曹寅还出任两淮巡盐御史,征集每年两百万两的例行税银,还得另行筹措五十万两以供皇上的各种度支。
  康熙一朝并非承平安康的时代,它不像清代尔后各朝因循旧制、抗拒变革。十七世纪末这个时代,前明遗民对新朝的威胁依然时时可见,一度与满人结盟的藩王和边疆部族亦群起叫阵,皇权的集中才刚刚开始巩固,满汉文化之间的扞格化解不易。曹寅对其生涯或许几经盘算,不过这一切似乎不太需要;环境对他的眷顾一如对他的先人。这不是一个让新人如鱼得水的时代,它比较适合迈向新时代的旧人;在1675年这一年,还有什么比得上一个有着古典汉文化涵养的满人包衣更令人敬佩的呢?曹寅就是这样的人。像曹寅这样的人具有多重用途,而他成功、忠诚的赏酬是相当高的。
  不过,到了曹寅嗣子曹頫的时代,他遭遇到的是雍正皇帝(1723—1735)皇权集中的局面,而皇权的集中化往往是通过整肃阁臣来实现。曹頫没有能力适应这个时代,迎接这个时代新的挑战,而导致家道中落。到了曹寅的孙子曹霑(雪芹),才来到故事的尽头,他在乾隆盛世的时代膝下虚悬、穷困潦倒。若非曹雪芹动心起念,追忆曹家的兴衰起落,否则曹家有可能从此湮没在故纸堆中。结果就有了《红楼梦》这部小说,作者虽然最终未能完稿,但这部小说普遍被视为中国小说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刻画细腻,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曹雪芹文学意象的背后,透露着他祖父曹寅真实的官宦生活和流金岁月。
  若能综合制度、文学、政治种种文献,整体观之,曹寅个性自然跃然纸上。他是一个嗜好美物的闲散之人;他在满汉文化中,在骑射和诗赋中,在南方柔和气候的清谈机杼中,发现美好事物。曹寅饱满的美学品味,同时取悦了满人和汉人。曹寅有时会突然满腔热血、正义凛然,譬如1704年他有意大刀阔斧改革盐政,又如1711年他挺身挞伐科场丑闻的不公裁决;不过,他大体上还是安于随波逐流的。曹寅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也署理几个有利可图的肥缺,他懂得见风转舵,利用机会谋利,但从来不竭泽而渔。
  ……

在线试读

第一章 内务府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清代另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内容: 帝国的基石与风暴的见证者:纳兰性德与康乾盛世的文化侧影 一部关于盛世才子、宫廷诗歌、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朝堂权谋的角力,亦非详述具体的政治经济变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康熙朝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纳兰性德(纳兰容若)。通过对这位清代最负盛名的词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细腻描摹,我们得以窥见康乾盛世光鲜外表下,精英阶层在文化、情感与政治理想之间的微妙张力。 第一部分:词人初现与时代的底色 纳兰性德,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名字,他的身世背景本身就是盛清气象的一个缩影。本书首先将追溯其家族与满洲贵族的渊源,尤其是其祖父明珠在康熙早期的政治影响。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仅仅停留在家族荣耀,而是探讨这种显赫地位如何塑造了一位敏感、细腻的年轻贵族的心灵世界。 我们将细致梳理纳兰性德在少年时期的教育环境。在那个“开明”的君主统治下,文化与武功并重的教育模式如何影响了他对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的理解?我们探究他如何在一个尚武精神尚未完全退潮的时代,却以柔情万丈的笔触,奠定了清代词坛的巅峰地位。 核心关注点: 盛世之下,一位出身优渥的满洲贵族,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与个人文学天赋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他的早年生活,是帝国稳定表象下的文化温床,还是潜藏着某种对时代深层焦虑的回应? 第二部分:宫闱的边缘与士人的心境 纳兰性德的仕途轨迹,是本书叙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以“故旧”身份进入玄烨的亲信圈,担任御前一等侍卫,这使得他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这种近臣的身份,同时也意味着他必须时刻谨言慎行,他的政治抱负与他的文学表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本书将深入分析纳兰性德在宫廷中扮演的角色——一个侍卫、一个文学侍从、一个情感的记录者。我们不会过多渲染宫廷斗争的细节,而是侧重于他作为“局内人”的观察视角。他眼中的康熙,是那个威严的帝王,还是一个他可以在情感上投射的知音? 我们重点剖析“饮水词”的创作背景。这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词作,往往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惆怅与怀才不遇。本书力图解构这种“伤感”的根源:它究竟是源于对自身仕途的无奈,对理想的幻灭,还是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永恒主题的变奏?通过比对当时的朝廷公文与私人诗作,我们将呈现这位词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核心关注点: 近臣的身份如何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自由表达?盛世的安逸是否催生了贵族士人特有的“多愁善感”? 第三部分:词风的嬗变与文化遗产的建立 纳兰性德的词对后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系统性地梳理其词风的几个重要特征,并将其置于清初词坛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 1. 语言的“本色”回归: 与当时流行的某些矫揉造作的词风不同,纳兰的词以其清澈、自然和口语化的特质著称。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吸收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精髓,最终形成一种既有生活气息又具高度艺术性的“纳兰体”。这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体现了一种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 2. 悼亡与友谊的表达: 悼念亡妻的词作,构成了纳兰词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本书将探讨这些作品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在礼教森严的时代,如此坦率地表达对妻子的深情与思念,反映了士大夫情感表达的某种松动,还是他个人情感的极端爆发? 3. 悼念知己与政治上的孤寂: 纳兰的诗文中,对友人(如顾贞观等)的深厚情谊同样是突出的主题。这些友谊,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在朝堂上可能感受到的隔阂与不被理解。本书将研究这些“知音”关系,如何成为他精神生活的避风港。 核心关注点: 纳兰性德如何超越其贵族身份的局限,通过其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触及了更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他的文学成就,是否代表着一种对盛世下过度规范化文化的无声反抗? 结语:在繁华中寻找回声 本书最终将勾勒出纳兰性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探讨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超越了康熙朝的特定政治环境。他并非权倾朝野的重臣,他的历史地位主要由他的文学成就铸就。通过他的词,我们得以洞察一个盛世中,一位才华横溢的贵族知识分子,如何在繁华的表象下,用诗歌为自己和后人留下了一份对生命、爱情与理想的深刻注解。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欣赏这位词人超越时代的魅力,理解盛清文化景观中,那抹既璀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亮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编故事高手,将那些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一一勾勒出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朝堂上的风云变幻。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比如,在描述某个重大事件发生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相关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权衡,那种在忠诚与私心之间的摇摆,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人物传记,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转换自如,时而古朴典雅,充满文人气息,时而又变得极其犀利和现代,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灵活的笔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历史著作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例如,在描绘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腐朽时,作者的文字便带着一种讽刺和戏谑,读起来酣畅淋漓;而在谈及国家大计或个人命运的沉浮时,笔锋又立刻转为凝重与深思。这种富有张力的文字表达,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堪称一绝。高潮迭起,低谷深沉,张弛有度,让人根本舍不得放下。作者懂得何时该放慢脚步,细细描摹某个瞬间的微妙情感,也懂得何时该加速推进,让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人物向前奔涌。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作者仿佛掌握了舞台灯光的秘诀,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将光束聚焦在最需要被审视的人物和事件上,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和那份无可挽回的宿命感。这是一次真正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史料运用上的扎实程度。从大量的档案、奏折、私人信件中抽丝剥茧,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精微的历史图景。可以看出作者下了多少苦功去考证每一个细节,使得书中的论断都有据可依,而非空穴来风。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和信服。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准确性,而是坚持用可靠的证据说话,这对于真正想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都会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些一手资料的支持,这段历史该会多么模糊不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不同侧面的对比和穿插,不断加深我们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在调整观察历史事件的角度,让你看到同一场风暴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处境和选择。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认知,让我明白历史绝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难以言喻的无奈。读完合上书本后,我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串串僵硬的年代数字,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充满矛盾的众生相。

评分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评分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评分

史景迁的作品,理想国的系列书都很有深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618价格超级实惠,囤着慢慢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京东配送快捷给力,配送员素质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