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国破山河在(典藏版)》并不是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国破山河在》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不惜生命来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士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祖籍河北,长于北京,曾多年旅居日本,爱好文史,笔耕不辍,出版从日本史料角度揭秘中国抗战的《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多部作品,亦庄亦谐,举重若轻。其中,《国破山河在》2007年初版后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文圈十大好书(非小说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日军土兵斋藤在修水前线作战。战斗间歇,他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水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走了。
日本兵跟在后面追,却发现汽油桶漂向了对岸。
这时,他发现对岸有个正在洗澡的中国兵,双方都大吃一惊。
因为都没有带枪,双方谁也没有办法射击。那中国兵慢慢站起身来,拾起那个汽油桶,取出一个水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
这日本兵鬼使神差地用日语问了一句:“好吃吗?”
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
看来这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兵,而是个下级军官或者士官。出于好奇,这个日本兵继续好奇地问:“你们过的怎么样?发的钱多喝?”
那个中国兵站住脚步,耸耸肩说:“好几个月没有发到饷了。”大概是觉得这个日本兵挺有趣,又补充道:“日子不好过啊,有督战队,不好好打仗可能被自己人打死哦。”沉默了一下,又说道:
”那样我就看不到夺回台湾,看不到占领大阪,也看不到占领东京了,多遗憾。”
说完,带着汽油桶慢慢走向树林中去了。
“这是个广东兵,看起来很瘦。”斋藤在回忆的最后说。
——节选自《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
目录
序 高梁红了——关于书名的一些话
战役揭秘篇
血斗南苑——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
猛龙过江——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
晴天霹雳——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
狼人太行——日寇“特别挺进杀人队”真容
亮剑冀东——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
困城之谜——八路军围攻深泽之战
铁甲悲歌——追寻中国早期装甲部队在抗战中的影子
横刀出山——中日战车部队在缅甸的恶战
欠尽弓折——日本照片中长江上的中国海军
轻骑绝杀——鱼雷艇文天祥中队击沉日军鸥号炮舰纪实
雷震出云——记抗战中中国海军的一次英勇出击
我国我十——日军记载中的山东八路、鬼子和汉奸
九地伏兵——日军战车兵眼中“土八路”的地雷战
第一滴血——从日方史料还原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
七十万魂不还乡——日方史料中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
白刃疑踪——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相
血肉惊雷——东北军和日军战车的一次殊死战斗
惊天一击——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
陆航之花——凋谢在西安城下
击落太阳——被八路军击落的日军侦察机
昔日重来——存于日本的老照片重现中国抗战
最后一战——从恶战到投降
人物轶事篇
气高骨硬——蒋百里将军侧记
闪击先驱——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
铁骨丹心——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
血拼乌加河——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
傅部之虎——“急火星”孙岚峰
虎到绝路——吕公良将军之死
海水火焰——黑白汤恩伯
一二八空战轶事兼谈鲁迅先生的一点偏颇之处
林徽因的流星雨,一九三七
十九张老照片再现大帅张作霖之死
弃守锦州——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甲首三千——记抗战中日军的钢盔
不怕吃败仗的大阪兵团——记日军中的另类第四师团
中了火彩的中将师团长
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
不吃猪肉的日本兵
日本兵与中国便衣
“十八路”的神秘武器
从日本老兵的作文到鬼护上
死在万家岭的日军大尉
复我故乡——抗战传奇英雄口述的收复平乡之战
后记
精彩书摘
如前所述,日伪方面对该案的侦破最初是相当盲目的。那么,此案最终怎样被破获呢?
问题第一出在北平站站长刘文修过于麻痹上,第二是因为有叛徒为虎作伥。
刚刚完成任务时,刘文修还十分谨慎,自己深居简出,也严令部下低调行事,隐蔽待机。然而,不久就出了一件让他放松警惕的事情。恰好此时有个大盗马元凯在兵马司胡同持枪抢劫被抓获。马不甘就此处死,为逞英雄索性自称为刺杀两特使的杀手。日军方面对北平伪警察局压力督促极大,伪警察局方面正为此一筹莫展,双方自然一拍即合。于是共同“制造”出一套相当“真实”的口供交给日本当局。据说多田峻对此也已接受首肯,所以北平各报都以“狙击日军将校案告破”的题目刊载了消息。这样,刘文修就放松了警惕,活动开始恢复,却不料有人正在四处搜捕自己。
这个人就是原军统天津站站长裴级三。
裴级三,辽宁营口人,本来是军阀吴俊升的马弁。中原大战期间戴笠到北平活动,深感北方军统力量过于薄弱,遂大力吸收人手,意图扩大在华北的实力。吴俊升的儿子吴泰勋是戴笠的酒肉朋友,军统挂名少将,所以戴就让他推荐一些出身北方的人员。吴泰勋介绍了裴级三等人加入军统。裴后升任天津站站长。因王天木叛变,裴也被日军逮捕,很快叛变投敌。叛变后的裴级三因为熟悉军统内部情况,又是死心塌地为日军卖命,给军统华北组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罪行累累。裴叛变后,戴笠派大特务倪中立前往天津重建天津站,结果立足未稳就被裴带人破获,倪中立抵抗中被杀。接着,天津抗日杀奸团试图“制裁”裴级三,因杀手临阵怯场而失败。裴随即发动报复进行大破坏,天津抗团大部分成员不是被捕就是被迫转入北平活动,区书记曾澈本来已经躲过日军搜捕,却被熟悉军统活动规律的裴级三从藏身地抓获,不屈而死(曾当时年纪只有27岁,审讯中问日本审判官:“你们日本人爱日本吗?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爱中国?”)。1945年日军投降时,裴畏罪逃往东北,无人知其后来下场。
马元凯承认作案后,虽然多田峻已经认可,日本华北特务机关长茂川却不相信,认为马的供词破绽很多,作案手法很像军统活动,遂派在他手下的裴级三出动继续调查。
……
战火中的坚守:抗日战争全景叙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这一波澜壮阔的民族存亡之战。我们聚焦于战争的各个层面,从战略决策到基层官兵的浴血奋战,从民族团结的形成到国际局势的深刻影响,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人性光辉的抗战图景。 第一部分:危局与抉择——抗战爆发前夜的中国 本部分将追溯至卢沟桥事变之前,详细梳理国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与民族危机加深之间的艰难抉择。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民间抗日意识的逐步觉醒。 内外交困的十年建设: 分析了国民政府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为应对日本侵略所做的准备,重点梳理了德式装备引进、海军建设和空军的初步规模,同时也客观指出这些努力在面对日本全面侵略时的局限性。 从局部抵抗到全面战争的转折: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冲突,更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临界点。本章详述了事变经过、北平的陷落,以及蒋介石最终做出“不浙而亡,抗战到底”的历史性决断,探讨了这一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与民意压力。 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 重点阐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面前的合作历程。从西安事变的影响到洛川会议的战略部署,再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解析了这一政治格局对战争全局的决定性意义。 第二部分:陆地上的血与火——正面战场的战略演进 正面战场是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会战的主战场。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从淞沪会战的惨烈,到战略转移后的相持阶段,再到后期局部反攻的全过程。 初期的悲壮序曲(1937-1938): 聚焦于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通过对战役部署、兵力对比和后勤保障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的巨大差距,以及为争取时间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特别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细节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冲击。 战略防御与相持的艰难: 随着战线向内陆延伸,武汉会战成为决定性的转折点。本章分析了武汉会战的攻防策略,特别是中国军队如何利用空间换取时间,并初步建立起依托广大内陆进行持久抗战的基础。我们探讨了战略转移过程中,沿途工厂、人才、物资的“大后方”迁徙工程,这是中国抗战能够持久的关键所在。 消耗与反击的转折(1940-1944): 探讨了国民政府军队在广袤战线上对日军“治安战”的牵制。重点分析了枣宜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中,中国军队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战略物资匮乏、日军“以战养战”政策下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第三部分:敌后的人民战争——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战略支点 本部分将镜头转向广阔的敌后战场,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牵制和削弱日军后方的重要力量。 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解析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标志性战役,展示了敌后战场如何从局部摩擦发展为有计划的战略攻势。 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 敌后战场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更是社会动员和政权建设的实验田。本章详细阐述了“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以及如何将广大的农民阶层动员起来,使根据地成为坚不可摧的战争堡垒。 敌后战场的战略意义: 评估了敌后战场在牵制日军主力、保卫战略后方和对战争全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其在中国抗战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卫国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视角拓展至国际层面。 国际援助的获取与贡献: 详细叙述了国民政府在外交上争取国际支持的努力,包括租借法案的落实、驼峰航线的开辟,以及美国“飞虎队”的援助。同时,重点剖析了苏联对中国抗战的道义与军事支持。 远征军与滇缅公路的生死搏斗: 聚焦于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的经过。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参与协同作战,其目的在于打通国际援助的生命线。本书细致还原了远征军在原始丛林和恶劣气候下的悲壮历程与重大牺牲。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地位: 分析了中国战场对分散和消耗日军兵力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在开罗会议等重大国际决策中所发挥的影响力。 第五部分:战争的代价与精神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并梳理抗战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战争创伤与社会重塑: 统计和分析了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难民潮。探讨了战时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的变迁,以及沦陷区人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哲学。 英雄群像的塑造: 通过对不同阵营、不同身份的抗战人物的深入刻画——从高级将领的运筹帷幄,到基层士兵的英勇无畏,再到普通民众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集体人格力量。 历史反思与民族记忆: 总结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反思战争中暴露出的体制与战略问题,强调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当代意义。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详尽梳理,激发当代读者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