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以降300年间,中国哲学思想从复演古来学术到吸收外来思想,学术思想之剧变,不亚于周秦诸子之时。
《中国文化丛书 第二辑: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系统评述了清初以至近代哲学思想之变迁史。
《中国文化丛书 第二辑: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是蒋维乔在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上自顾炎武,下及王国维,历述清初以至民国初年近三百年哲学思想之变迁,将近三百年哲学史划分为复演古代学术时期和吸收外来思想时期,并于每一时期之中又详列各派和各家的学说著述以作比较。
蒋维乔(1873-1958),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字竹庄,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吕氏春秋汇要》,以及与杨大膺合著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宋明理学纲要》等;在佛学方面的著作,则有《中国佛教史》、《佛学概论》、《佛教浅测》、《佛学纲要》、《大乘广五蕴论注》等。其中以《中国佛教史》在社会上流传最广。
例 言 1
总 论 1
第一编 复演古来学术之时期
第一章 程朱学派 3
第一节 顾炎武 3
一 略传及著书 3
二 学说 4
第二节 陆世仪 6
一 略传及著书 6
二 学说 7
第三节 陆陇其 12
一 略传及著书 12
二 学说 13
第二章 陆王学派 17
第一节 黄宗羲 17
一 略传及著书 17
二 学说 18
三 政治哲学 19
四 结论 23
第三章 朱王折衷派 25
第一节 孙夏峰 25
一 略传及著书 25
二 学说 26
第二节 李颙 27
一 略传及著书 27
二 学说 29
第三节 曾国藩 31
一 略传及著书 31
二 学行 32
第四章 关洛闽学派 35
第一节 王夫之 35
一 略传及著书 35
二 学说 36
第五章 考证学派 41
第一节 考证学之渊源 41
第二节 考证学之内容 43
第三节 戴震 46
一 略传及著书 46
二 人生哲学 46
三 伦理观 49
第四节 洪亮吉 51
一 略传及著书 51
二 学说 51
第五节 俞樾 附孙诒让 54
一 略传及著书 54
二 学说 55
三 结论 56
第六章 实用派 59
第一节 颜元 59
一 略传及著书 59
二 实用主义 60
三 政策论 63
四 结论 64
第二节 李塨 65
一 略传及著书 65
二 学说 66
第七章 和会儒释派 69
第一节 彭绍升 附汪缙、罗有高 69
一 略传及著书 69
二 学行 70
第八章 公羊学派 73
第一节 公羊学派之渊源 73
第二节 公羊学派之内容 77
第三节 康有为 82
一 略传及著书 82
二 社会进化论 85
三 结论 89
第四节 谭嗣同 90
一 略传及著书 90
二 学说 92
三 结论 94
第五节 梁启超 94
一 略传及著书 94
二 人生观 96
三 社会观 100
四 政治观 102
五 结论 103
第二编 吸收外来思想之时期
第一章 严复 107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07
第二节 介绍之学说 109
第三节 结论 112
第二章 王国维 11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5
第二节 性说 116
第三节 理说 119
第四节 介绍之学说 122
第五节 结论 130
总论
自清康熙初年(纪元一六六二)以迄于今三百年中间,学术思想之剧变,不亚于周秦诸子之时。明代中叶,阳明学派,风靡一世,及其末流,则徒骋游说,毫无实际;遂启反动之机。明清之交,遗民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开有清一代之学风;顾氏尤为考证学之鼻祖。清代之考证学,推倒宋明之性理学而代兴,可以表现时代之特征。然于哲学上,则供献殊鲜。至于现代西洋思想,渐渐输入,而哲学思想,将来必放一异彩,可断言也。
综观近三百年之学术思想,可分两大时期:一为复演古来学术;二为吸收外来思想。当宋明理学衰颓之时,有考证学派出,排斥宋学之空疏,自唐溯汉,提倡许郑之朴学。无论治经治史,以及诸子,皆重训诂,凭实证,用科学的精神,整理古籍,是即考证学之特长。清代自康雍以至乾隆时,考证学发展至极点,特尊之曰汉学,以示别于宋学。实则复演前代之学术,自宋以倒溯至东汉也。至乾嘉以后,考证之途已穷,学者无可致力。且域外交通大开,中外思想接触,觉我国所以贫弱,外国所以富强,必有重大之原因在。才智之士,对于政体与社会根本组织,均起怀疑;而以清廷禁网尚严,不敢公然反对,乃为文艺复兴之运动;即道咸以后所产生之公羊学派是也。此派庄存与、刘申受倡之于前,龚自珍、魏源继之于后,而大振于康有为。实则推倒考证家东汉之古文学,而复演西汉之今文学也。至于今日,则学者对于周秦诸子之研究,极盛一时;凡关于诸子之整理解释,以及阐发其哲学思想之著作,日出不穷。此则由西汉而复演及于周秦也。且自殷墟龟甲文出土后,经罗振玉、王国维注释以来,考证学又一转而为考古学;发见古代社会,在殷朝尚是石器青铜器时代;而文字尚在创造之中。于是对于经典所称唐虞三代之文明,顿起怀疑。此考古学今日尚未大盛,发掘工作尚未完成,将来于学术上必有一番大改革,可无疑义。此则自周秦以复演至于殷代也。此复演古来之学术,层层倒溯而上,颇为奇观;经一次复演,必有一次之创获,使后之学者,得所依据,其功不可没也。此外有颜元之实用派,直标周孔以自别于程朱;彭绍升、罗有高从王学入手,而归宿于佛门;皆有特异之色彩者也。至于吸收外来思想,其发端远在明末,徐光启与西洋教士,翻译天算水利诸书,是为外学输入之第一期。清康熙帝时,用西洋人利玛窦、汤若望等,改正历算,编《历象考成》、《仪象考成》等书,是为外学输入之第二期。同治年间,曾国藩办江南制造局,翻译制造、测量、格致、兵书,是为外学输入之第三期。此一二三期中,所注意者,类皆偏重物质科学,于思想上并无影响。迨至近世,严复译出《天演论》、《群学肄言》等书,始于国人思想上,发生大影响。同时,王国维介绍康德、叔本华、尼采之学说。至近十余年中,外国哲学家如杜威、罗素,亲到中国讲演,中外思想之接触,日近一日,必有结合之时期。证以我国历史之先例,如佛教在汉末输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而国人方能尽量吸收,自创天台、华严两宗;再至宋代,儒家方融合道佛为一炉,自成性理之学;凡千余年,而始将外来思想融合消化,以成为学派;则此后吸收西洋思想自成中国哲学,其为期固不在近也。
由上所说:则近三百年之哲学思想,固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又可分为理学派,考证学派,公羊学派;后期则为介绍西洋思想派,今依次述之。
……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已经被历史定论的哲学家的“祛魅”过程。很多教科书里的人物,往往被塑造成某种单一的、完美的思想符号,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却像一个细致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展现了这些思想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困境、妥协乃至局限性。他不仅分析了他们的理论成就,更着重描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他们思想形成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学派在权力更迭时期如何调整其话语体系的剖析,就极其犀利和写实,它揭示了“纯粹的哲学”是如何被世俗力量和生存压力所塑造的。这种不加粉饰的描绘,使得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理论顿时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真实的张力,也让我对自己过去对“大师”的理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修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磅礴”来形容或许都不够,它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充满了现代学术的锐气。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富表现力,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强化他的观点,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画面感,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罗列。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思想交锋时的场景,仿佛能看到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辩论场上唇枪舌战,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的火花。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生动的语言被成功“翻译”了出来。不过,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使得某些段落的解读性略有模糊,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的弦外之音,这无疑是对读者文学素养的一种考验。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咋舌,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精确计算过的节点,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论证链条。然而,也正是这种极高的密度,使得阅读过程必须保持极度的专注。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做摘要,梳理那些复杂的概念关系和时间线索。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研究指南或深度参考资料,而不是可以轻松消遣的普及读物。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哲学史基础,否则在面对作者突然抛出的专业术语和典故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想要“入门”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它可能有些过于深入和迅速,但对于已经有所涉猎,渴望进行系统性、批判性整合的进阶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把开启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高度浓缩的知识框架。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次对思维逻辑极限的挑战。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和宏大,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热衷于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和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穿梭,刚刚理解了一个学派的核心观点,下一章笔锋一转,就跳到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哲学思辨上,但当你努力去追溯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时,又会恍然大悟,发现那才是作者真正想要构建的知识体系的支点。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批判性的思维,不能被任何一个论断轻易俘获,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概念图谱来对应作者的阐述。对于习惯了平铺直叙的历史类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才让最终的收获显得尤为珍贵和深刻。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厚重的纸张,典雅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化产品。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质感所吸引,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要提一下的是,很多插图和版式设计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比如一些花边和纹饰,虽然不喧宾夺主,却在细节处彰显了出版者的用心。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仿佛是它所承载的知识的一种外在体现,让人在未翻开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敬意。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感”。我甚至觉得,把它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非常赏心悦目的装饰,体现了主人对文化和艺术的品味。
评分时下,吾已浪迹~数年,但觉世风日下,深知各店之猫腻甚多,不乏其闻。然,唯此店这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乃至饭不能食,寝则不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所能而买。掌柜之热心与小二之殷切让人感染,感激怜涕。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都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便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家人共赏此宝。妻则赞叹不已,不仅赞叹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更予红唇相赠。店主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此属大家风范,忠义之商贾,更无愧于皇冠之衔。吾不敢独享此宝,唯恐天谴。便有感而出此文,句句真言,字字肺腑。嗟!望~江湖所需此宝之英雄志士无需货比三家,谨记唯此宝为首选也!!
评分满族史研究方面,如《释玛法》《释阿其那与塞斯黑》等?。!,
评分满族史研究方面,如《释玛法》《释阿其那与塞斯黑》等?。!,
评分??中国文化丛书经典随行:中国六大政治家(套装上下卷)这个版本的可读性比较强,包装十分扎实,推荐你们去购买啊。
评分印刷精良,还送了个书签,中华书局的书是很不错的,
评分六位政治家,齐国管仲,秦国商鞅,三国诸葛武侯,唐之李德裕,宋之王荆公,明之张江陵。管仲,商鞅,王荆公又都是改革家,比较全面的改革,而诸葛武侯,李卫公,张江陵则是儒家法家之交融,重人事,肃纲纪。前两者为霸业,而后四人都算是中兴,有着社会之压力。
评分书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就是买完就降价,还不能申请价格保护让人很不爽
评分其实我一次买了四本书,有一套是套装的三本,这样的话,足可以用一个纸盒子,也不至于我到手的新书有磨损,豁边,掉拐,哎,别夸了几回就得瑟,像从垃圾袋里掏出来的,心里五味杂陈,总担心书本有损,一般情况难逃霉运,希望下次改正!
评分其实我一次买了四本书,有一套是套装的三本,这样的话,足可以用一个纸盒子,也不至于我到手的新书有磨损,豁边,掉拐,哎,别夸了几回就得瑟,像从垃圾袋里掏出来的,心里五味杂陈,总担心书本有损,一般情况难逃霉运,希望下次改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