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论述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叙事或教义阐释上,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佛教思想渗透入寻常百姓生活肌理中的细微末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日常器物”的敏锐捕捉,比如如何从一个宋代的釉下彩瓷碗的纹饰中,窥见禅宗“空”与“有”的辩证关系在民间审美中的物化体现。书中对寺院建筑的木构件、藻井的雕刻细节,以及僧侣日常使用的法器、茶具,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类和考据。这种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使得每一个被提及的物品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历史心跳”。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佛教并非仅仅是供奉在殿堂之上的抽象信仰,它更是一种渗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中的实践哲学。这种对微观物质载体的深度挖掘,远远超出了我对传统宗教史著作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触摸的方式来理解中国文化史的演进脉络。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变迁”与“适应”的主题上,展现了令人称奇的洞察力。作者并未将佛教物质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符号,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它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受到的“在地化”重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香炉”的章节,从早期西域传入的造型,到唐宋时期仿制的青铜器样式,再到明清时期地方窑口烧制的具有浓厚地方民俗特征的香炉,其演变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对异域文化吸收、本土化改造的经典模式。这种对“物”随“时”而变的追踪,非常有力地论证了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持续的适应和自我更新能力,而非僵化的教条维持。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用以反思当代文化现象的继承与发展之道。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强迫症式”的严谨与跨学科的融合能力。书中对于唐代壁画中供养人服饰的丝织品纹样进行分析时,引用的却是纺织史和染色工艺的专业资料,这种跨界嫁接处理得天衣无缝。再比如,谈及佛教造像中对人体比例的“理想化”处理,作者竟然引入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对人体美学的审美标准变化来进行对比参照,这种横向的、动态的比较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佛教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孤立的宗教现象,而是与当时的世俗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乃至时尚潮流紧密交织的复杂产物。这种叙事手法极具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不断“联结”和“顿悟”的惊喜感,仿佛在迷宫中找到了无数条清晰的路径。
评分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学术理论的著作,但它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例如,书中描述明代徽州木雕牌坊上的“二十四孝”与佛家“孝道”的融合时,叙述节奏忽然放缓,侧重于描绘当地工匠雕刻时那种近乎虔诚的专注神态,语言变得极具画面感,甚至能嗅到木屑和桐油的气味。这种文体上的灵活转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符号解读,变得生动可感。它成功地将“研究”的冷峻与“故事”的温度结合在了一起,让一个对佛教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其构建的世界,并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从图书的装帧设计和配图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的,这本身也是对书中探讨主题的一种间接致敬。插图中那些高清的、多角度拍摄的佛教文物照片,无论是青铜造像的斑驳锈色,还是绢本绘画的纤维细节,都达到了博物馆级的展示水准。更难得的是,许多配图并非常见的、被反复引用的标准器物,而是来自偏远地区或私人收藏的“冷门”珍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增强了全书的说服力和阅读体验。它让读者在纯文字阅读的想象之外,获得了一种直观的、触觉上的满足感,仿佛手捧着一部流动的、有温度的文化图谱,远超一般学术专著的图版水准。
评分贵贵贵,就是贵,就是贵。
评分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二、轲比能统一漠南及宇文、段、慕容各部的继起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挺有意思的书 看着也舒服 整体很好
评分第三章 乌桓族的兴衰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评分非常好的产品,价格实惠,质量精优,京东商城送货速度神闪电!好书!
评分内容好,印刷好,京东服务好。
评分《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