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义(套装上下册)

宋史通俗演义(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演义
  • 宋朝历史
  • 通俗演义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套装
  • 上下册
  • 历史故事
  • 宋史演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036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6
套装数量:2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赵匡胤皇袍加身,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早有预谋?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到底掺了多少水分?

  “狸猫换太子”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

  风流倜傥的宋徽宗如何结识了色艺双全的名妓李师师?

  秦桧和岳飞结下了什么梁子,要致岳飞于死地?

  朝堂之上,忠奸博弈,主战主和,为何总是奸臣倡导的主和派占上风?

  宋朝的灭亡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读《宋史通俗演义》,于百般滋味中见证一个王朝的兴起、繁盛、衰微与陨落!

内容简介

  “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以正史为经,逸闻为纬。一套书写尽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百态。本丛书以1935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铅印本为底本,同时集齐石印线装本的绘图;保留自序、世系图、蔡东藩先生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倡导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呈现原书风貌。

  《宋史通俗演义》为《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叙述了宋朝320年间,历18帝,由开国到灭亡的历史。作者博采正史,间取稗官野乘,叙述平实流畅、有条不紊;自评自注,语言风趣,情理兼备,于文字中可见作者之真性情。翻阅此书,如同一幅宋代历史画卷缓缓展于眼前,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温柔缱绻,时而列国纷争,时而忠奸博弈……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如果你对宋史感兴趣,那么《宋史通俗演义》就是值得你选择的入门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人。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
  自1915年始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完成,历十年寒暑,终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历朝通俗演义》在创作上“以正史为经,以轶闻为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我们的历史不仅是有二十五史的正史系统,而且有跟正史相匹配的一整套的通俗演义系统。从唐宋开始就有讲史——民间以说书的方式讲历史。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增强民族的历史意识是大有好处的,妇孺皆知,大家都能接受,产生了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历史小说巨著。这个传统一直发展到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蔡先生就是这个系统在近现代的集大成者。
  ——选自《学习时报》作者:李汉秋

  我还想为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点个赞。这一版本上承石印本,又借鉴诸家排印本,精校精排,可谓后来居上。值得称道的是,全书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字号,使蔡东藩叙评结合的历史叙述方式得以醒目呈现;对生僻字悉加拼音,让读者可以无障碍阅读,也符合“历朝通俗演义”的“通俗”本旨;同时,采纳了早年石印本的全部人物绣像和插图,既不失“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传统,又迎合了时下读图时代的读者趣味。古代小说书坊常以“新刻、京本、绣像、校正、大字、音释、评点”之类标榜,中华书局本“历朝通俗演义”化俗为雅,正合此道。
  ——选自《中华读书报》,作者:刘勇强

目录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
第二回 遇异僧幸示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
第三回 忧父病重托赵则平 肃军威大败李景达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
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
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
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
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平南汉
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
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土 北汉主穷蹙乞降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修怨背盟皇弟受祸
第十六回 进治道陈希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
第十七回 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
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
第十九回 报宿冤故王索命 讨乱党宦寺典兵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
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约 承天门伪降帛书
第二十四回 孙待制空言阻西幸 刘美人邀宠继中宫
第二十五回 留遗恨王旦病终 坐株连寇准遭贬
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恶 鲁参政挽辇进忠言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
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第三十回 争和约折服契丹 除敌臣收降元昊
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贼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
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
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鬼名山
第三十六回 议新法创设条例司 谳疑狱狡脱谋夫案
第三十七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
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
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第四十六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
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致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
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第五十回 应供奉朱面耐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
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
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色
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
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
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
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
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
第九十二回 图中原两军败退 寇南宋三路进兵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刻史氏力扶名教
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忧谗殒命 董丞相被胁罢官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
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璃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
第九十八回 报怨兴兵蹂躏江右 丧师辱国窜殛岭南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师告熠 陷临安幼主被虏
第一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官怅断重洋

精彩书摘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弧矢见志游子离乡
  “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这是元朝的伯颜拒绝宋使的口头语,本没有甚么秘谶作为依据,但到事后追忆起来,却似有绝大的因果隐伏在内。宋室的江山,是从周主宗训处夺来,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周世宗纳符彦卿女为后,后殂,复纳其妹,入宫才十日。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镇日里把泪洗面,恨不随世宗同去。可怜这青年嫠妇,黄口孤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便乘此起了异心,暗地里联络将弁,托词北征,陈桥变起,黄袍加身,居然自做皇帝,拥兵还朝。看官!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中国史官之不值一钱,便是此等谀颂所累。
  这时正当五季以降,乱臣贼子抢攘数十年,得了一个逆取顺守、彼善于此的主儿,百姓都快活得很,哪个去追究隐情?因此远近归附,好容易南收北抚,混一区夏,一番事情,两番做成,这真叫作时来福辏,侥幸成功呢。偏是皇天有眼,看他传到八九世,降下一个劲敌,把他河北一带,先行夺去,仍然令他坐个小朝廷。康王南渡,又传了八九世,元将伯颜,引兵渡江,势如破竹。可巧南宋一线,剩了两三个小孩子,今年立一个,明年被敌兵掳去,明年再立一个,不到两年,又惊死了,遗下赵氏一块肉,孤苦伶仃,流离海峤,勉勉强强的过了一年,徒落得崖山覆没,帝子销沉,就是文、陆、张几个忠臣,做到力竭计穷,终归无益,先后毕命,一死谢责。可见得果报昭彰,天道不爽,凭你如何巧计安排,做成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到了子孙手里,也有人看那祖宗的样子,不是巧取,便是强夺,悖入悖出,总归是无可逃避呢。为世人作一棒喝,并非迷信之言。不过恶多善少,报应必速;善多恶少,报应较迟。试看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多半是淫凶暴虐,善不敌恶,自己虽然快志,子孙不免遭殃,忽而兴,忽而亡,总计五季十三君,一古脑儿只四五十年。独两宋传了十八主,共有三百二十年,这也由赵氏得国以后,颇有几种深仁厚泽维系人心,不似那五季君主,一味强暴,所以历世尚久,比两汉只短数十年,比唐朝且长数十年,等到山穷水尽,方致灭亡。这却是天意好善,格外优待呢!
  小子闲览《宋史》,每叹宋朝的善政,却有数种:第一种,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第二种,是抑制宦官,没有阉祸;第三种,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第四种,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第五种,是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不但汉、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还逊他一筹。但也有两大误处: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辽、金、元三国,迭起北方,屡为边患。当赵宋全盛的时候,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来国势日衰,无人专阃,寇兵一入,如摧枯拉朽一般,今日失两河,明日割三镇,帝座一倾,主子被虏。到了南渡以后,残喘苟延,已成弩末,稍稍出了几员大将,又被那贼臣奸相多方牵制,有力没处使,有志没处行,风波亭上,冤狱构成,西子湖边,骑驴归去。大家心灰意懒,坐听败亡,没奈何迎敌乞降,没奈何蹈海殉国。说也可怜,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始终被夷狄所制,终弄到举国授虏,寸土全无,彼时惩前毖后的赵太祖,哪里防得到这般收场?其实是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若非冥冥中有此主宰,那篡窃得来的国家,反好长久永远,千年不败。咳!天下岂有是理吗?总冒一段,仍归到篡窃之罪,笔大如椽,心细似发。看官不要笑我饶舌,请看下文依次叙述,信而有征,才知小子是核实陈词,并非妄加褒贬哩。稗官野乘,一同俯首。
  且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阳的夹马营内,生下一个香孩儿,远近传为异闻。什么叫作香孩儿呢?相传是儿初生,赤光绕空,并有一股异香围裹儿体,经宿不散,因此叫作香孩儿。从异闻入手,下笔突兀。或谓后唐明宗李嗣源继阼以后,每夕在宫中焚香,向天拜祝,自言某本胡人,为众所推,暂承唐统,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拨乱反正,混一中原。谁知他一片诚心,感格上苍,诞生灵异,洛阳的香孩儿,便是将来的真命天子,生有异征,也是应有的预兆。香孩儿事见正史,虽或由史官谀颂,但崛起为帝,传统三百年,当非凡人可比。究竟这香孩儿姓甚名谁?看官听着!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画龙点睛。他祖籍涿州,本是世代为官,不同微贱。高祖名朓(tiǎo),曾受职唐朝,做过永清、文安、幽都的大令。曾祖名珽(tǐng),历官藩镇,兼任御史中丞。祖名敬,又做过营、蓟、涿三州刺史。父名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庄宗时,曾留典禁军,娶妻杜氏,系定州安喜县人,治家严毅,颇有礼法,第一胎便生一男,取名匡济,不幸夭逝,第二胎复生一男,就是这个香孩儿。香孩儿体有金色,数日不变。难道是罗汉投胎?到了长大起来,容貌雄伟,性情豪爽,大家目为英器。乃父弘殷,历后唐、后晋二朝,未尝失职。香孩儿赵匡胤出入营中,专喜骑马,复好射箭,有时弘殷出征,匡胤侍母在家,无所事事,辄以骑射为戏。母杜氏劝他读书,匡胤奋然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事扰乱,兵戈未靖,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不至虚过一生呢。”人生不可无志,请看宋太祖自负语。杜氏笑道:“但愿儿能继承祖业,毋玷门楣,便算幸事,还想甚么大功名、大事业哩!”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一将门之子,为什么化家为国,造成帝业?儿虽不才,亦想与他相似,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母亲以为可好么?”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没用,我不愿听你瞎闹,你还是读书去罢!”匡胤见母亲动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历史演义,是指以史实为基础,加入一定的艺术虚构,多以章回体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事件的小说。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这一名称大致出现于元末明初。罗贯中将陈寿的《三国志》通俗化为《三国演义》,影响巨大,由此出现了很多效仿作品,如《列国志传》《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和《隋唐演义》等。这些历史演义故事性强,行文通俗,深受民众的喜爱。
  民国时期最有分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当属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1877—1945),名廊(ch6ng),字椿寿,号东藩,著作署名亦作东帆或东飘(颿为“帆”的异体字),浙江萧山临浦镇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和史学家,他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史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
  蔡东藩先生历十年寒暑,用600余万言的煌煌巨著,记述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国(1920年)二千一百六十六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创作的“历朝通俗演义”按著述时间排序为:《清史演义》(1916年)、《元史演义》(1920年)、《明史演义》(1920年)、《民国演义》(1921年)、《宋史演义》(1922年)、《唐史演义》(1922年)、《五代史演义》(1923年)、《南北史演义》(1924年)、《两晋演义》(1924年)、《前汉演义》(1925年)、《后汉演义》(1926年)。这11部书,初版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印行,全套均为有光纸石印插图本。1935年,新记书局把这套书连同许廑父续写的《民国演义》后四十回,全部改排为铅印本,分装44册,总名为“古今通俗演义”。出版后广受欢迎,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致函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不久,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代买这套书,后来将其带到北京,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百年来“历朝通俗演义”一版再版,名称也有“古今通俗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历代演义”和“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等改变。这套书之所以受到各个时期的读者喜爱,与作者蔡东藩先生“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创作原则和“文不尚虚,语惟从俗”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我们这次整理出版“历朝通俗演义”,以1935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的铅印本为底本,参考了其他版本,做了比较细致的审校,订正了原书中明显的讹误。书中保留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注释、夹批和后评,并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字号加以区别。为方便普通读者,我们以2013年6月国家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参考,给三级及三级字表之外的字加注了拼音。同时,为保存原版风貌,收录了石印线装本中的全部人物绣像和插图。
  由于作者受所处历史时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书中对妇女地位、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问题有一些局限性的观点。我们相信,今天的读者对此自有理解,不至苛求前人。

                                      中华书局


  自序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 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 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 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 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 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他如遗乘杂出,纪载宋事,东一鳞,西一爪,多或数帝,少仅一王, 欲会通两宋政教之得失,及区别两宋史籍之优劣者,不得不博搜而悉阅之。然岂所望于詹詹小儒乎?若夫宋代小说,亦不一而足,大约荒唐者多,确凿者少:龙虎争雄,并无其事;狸猫换主,尤属子虚;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岳氏后人,不闻朝中选帅;金邦太子, 曷尝胯下丧身?种种谬谈,不胜枚举。而后世则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为问先民之辑诸书者,亦何苦为此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乎?此则鄙人之所大惑不解者也。夫以官书之辞烦义奥,不暇阅,亦不易阅,乃托为小说,演成俚词,以供普通社会之览观,不可谓非通俗教育之助; 顾俚言之则可,而妄言之亦奚其可乎?鄙人不敏,曾辑元、明、清三朝演义, 以供诸世,世人不嫌其陋,反从而欢迎之,乃更溯南北两宋举三百二十年之事实,编成演义共百回,其间治乱兴亡,贤奸善恶,非敢谓悉举无遗,而于宏纲巨目,则固已一一揭橥,无脱漏焉。且官稗并采,务择其信而有征者, 笔之于书;至若虚无惝恍之谈,则概不阑入,阅者取而观之,其或有实事求是之感乎!书成,聊志数语,用作弁言。

                           中华民国十一年元月古吴蔡东藩自识于临江书舍


史海拾遗:宋代风云录(套装上下册) 深入剖析两宋历史的兴衰更迭,立体呈现风云变幻中的人物群像与社会风貌 本书简介 《史海拾遗:宋代风云录》并非对宋代历史进行简单的罗列与叙述,而是通过对海量史料的深入挖掘与细致梳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宋代历史画卷。本书共分上下两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不乏微观细节的宋代全景图,深度探讨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军事战略的得失、经济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并着重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体命运。 上册:北宋的崛起与制度的重塑(约 750 字) 上册聚焦于北宋自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初至靖康之变前的近一百五十余年历史。我们首先探讨了“陈桥兵变”的深层动因,以及赵匡胤如何以“杯酒释兵权”为标志,着手解决唐末藩镇割据的遗患,构建起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本书详细分析了宋初“重文抑武”国策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远影响。它一方面确保了内部的长期稳定,避免了五代十国的纷争重演,另一方面也为宋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们将笔触投向了王安石变法这一影响北宋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不仅梳理了“新法”的具体内容——从理财、整军到取士的全面改革,更着重分析了变法过程中,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围绕国家发展方向的激烈思想论战。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解读,而是对权力结构、士大夫阶层利益分配以及国家财政压力的复杂博弈的深刻揭示。我们试图还原变法背后的时代焦虑:如何在保持文官政治稳定与应对日益增长的军事财政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军事层面,上册着力剖析了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辽和西夏时所采取的防御性战略。澶渊之盟的签订,作为一种“以和为贵”的外交策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维护边境安宁的作用,但也潜藏了对军队战斗力衰退的隐忧。本书通过对宋军编制、训练水平以及几次关键战役(如著名的宋辽相持阶段的局部冲突)的分析,探讨了宋代军事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文化与社会层面,上册描绘了宋代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程朱理学的成熟,不仅重塑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伦理规范。我们还描绘了开封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从瓦肆勾栏的市井生活到士大夫阶层的雅集风尚,力求展现北宋社会生活的多彩面貌及其隐藏的结构性矛盾,为北宋最终的覆灭埋下伏笔。 下册:南渡后的挣扎与文化的延续(约 750 字) 下册的叙事重心转向南宋,探讨了北宋灭亡后的国家存亡危机、南迁后的适应与调整,以及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亡的历史轨迹。 南渡后的政治格局是本书下册的重点之一。从宋高宗的偏安心态到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持续斗争,尤其是岳飞精忠报国却遭悲剧性结局的事件,并非孤立的个人悲剧,而是北宋遗留的中央集权体制在面临边境威胁时,其内在对“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思维的集中体现。本书细致考察了秦桧集团的政治运作及其在南宋初期的权力基础,试图超越简单的“奸臣论”评价,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中理解这一历史转折点。 在军事上,南宋主要面对的是金朝以及后来崛起的蒙古帝国。本书着重分析了南宋在长江防线上的防御体系的建立与维护,以及在宋蒙战争中,宋军所展现出的局部反击能力(如钓鱼城之战)。蒙古的强大攻势,对宋代的战略决策构成了持续的、毁灭性的压力,迫使南宋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采取了更为灵活甚至有时显得妥协的策略。 经济与文化方面,下册着重阐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南方地区在商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上的空前发展,为南宋政权提供了延续下去的经济基础。海外贸易的繁荣,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构成了南宋对外交流的一大特色。同时,我们深入探讨了宋代市民文化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下,文人阶层对“文化传承”与“民族气节”的坚守与表达,如陆游等人的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沉家国情怀。 最终,本书以南宋的覆灭为终点,总结了宋代作为一个在军事上相对弱势,但在文化、经济和制度创新上具有开创性的王朝,对后世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一部关于韧性、创新、妥协与悲剧的史诗。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论证严谨: 摒弃了过度的文学渲染,立足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核心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2. 制度与人物并重: 在叙述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深入挖掘了如范仲淹、司马光、辛弃疾等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与思想转变。 3. 多学科视角融合: 结合了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和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宋代研究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悲剧美学”的成功运用。宋朝的历史,尤其是其衰亡过程,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而作者精准地把握住了这种情绪。从北宋到南渡,那种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惆怅感,贯穿始终。我读到岳飞的故事时,那种由衷的惋惜和愤怒是难以抑制的,书中对风波亭事件的铺陈极其细腻,将忠臣受难的无奈和奸臣得势的丑恶对比得淋漓尽致,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那些单纯记录史实的著作所无法给予的。同时,书中对南宋偏安一隅后的挣扎与坚持,也描绘得十分动人,展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无数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抗争。这是一套能引发读者深刻思考,并为之扼腕叹息的优秀历史演义作品,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文学作品的考据严谨性有较高要求的人,很多人认为“演义”类作品必然牺牲真实性来追求戏剧性,但翻阅这套《宋史通俗演义》后,我的看法有所改观。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的,虽然为了故事的连贯性,难免有些艺术加工,但大部分的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都与正史相符,这让阅读体验倍增了厚重感。比如,书中对徽宗时期书画艺术的描写,那种对雅致生活细节的捕捉,体现了作者对宋代士大夫阶层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对靖康之变前夕的社会心态描摹,那种繁华背后的危机感和麻木感,描写真是入木三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理学思想的阐述,作者没有把它写成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它如何影响了宋人的道德标准和处世哲学。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集,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文化画卷,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挺用心的,封面那种古典的韵味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踏实,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喜欢那种老式插图的感觉,虽然是白话文的演义,但那些图画的细节处理得很到位,仿佛能把我拉回那个刀光剑影的宋朝。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有点担心“通俗演义”会不会过于简化历史细节,但读下来发现作者的功力很深厚,在保证故事流畅性的同时,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的性格刻画,都做到了形神兼备。比如对范仲淹的描述,那种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复杂个体。书中对北宋中期的政治斗争描写得尤为精彩,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权臣的步步为营,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完全不像某些历史普及读物那样干巴巴的。整体来说,这是一套适合入门了解宋史,又能在细节上提供足够趣味性的佳作,非常推荐给对宋代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将宏大历史叙事巧妙融入市井故事的文学作品,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阅读偏好。它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拘泥于帝王将相的陈年旧事,而是将视角下沉到那些推动历史的小人物身上,使得整个宋代的社会面貌立体了起来。比如,书中对汴京城内市井生活的描绘,从茶楼酒肆的喧嚣到瓦肆勾栏的表演,那种鲜活的生命力是纯粹的史书难以提供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商人、一个底层士子,他们是如何看待朝廷的更迭和国家的命运的。作者的文笔老辣,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之处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而平缓过渡时又充满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洞察。特别是它对宋代文化繁荣时期的描写,如诗词歌赋、科技发明如何渗透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读完后,我对宋朝的印象不再仅仅是“积弱”,而是一个文化和商业高度发达的璀璨时代,这套书功不可没。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宋史是“五代十国”和元明清之间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因为它复杂的冗官冗兵问题、与辽金对峙的拉锯战,以及理学兴起的思想变革,都使得它显得晦涩难懂。然而,这套“演义”的叙事策略非常巧妙,它用一种接近说书人的口吻,将那些拗口的政治名词和复杂的军事部署,转化成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澶渊之盟这类敏感的历史节点时,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深入剖析了宋辽双方的战略考量和时代局限性,展现出一种更为成熟和辩证的历史观。书中对于澶州城下的描写,那种紧张的对峙感,读来令人屏息。此外,对宋代军事思想的演变也有所涉及,虽然是演义,但其对“重文抑武”政策的后续影响分析得颇有见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宋朝历史脉络但又害怕枯燥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切入点,它在普及性与思想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正版书籍

评分

帮朋友买的。质量非常好包装也严实,京东搞活动太给力了,这样一套书简直实惠得不要不要的,朋友说非常满意,真的特别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书可以,看着顺眼,价格也实惠。

评分

还可以,挺不错,比较搭,价格也可以,比较实惠

评分

物有所值。质量上乘,文字清晰,排版合理,正版书籍!唯一的遗憾就是,一次买书,分次发货,却不予说明!

评分

通俗演义版本太多,最后还是决定收中华这套

评分

纸偏薄了些,有点透墨。

评分

非常不错,物流迅速,值得够买!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