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馮友蘭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349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696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8
套裝數量:2
字數:67000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馮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是繼鬍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錶瞭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高水平。

  2.《中國哲學史》被馮友蘭先生的美國學生蔔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係統瞭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

  3.《中國哲學史》“不僅是過去的曆史的敘述,而是未來的哲學的營養。這部中國哲學史著作,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它奠定瞭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基礎,在中國哲學由近代走嚮現代的發展曆程中,是一座裏程碑。”

  4.陳寅恪先生評此書為:“取材嚴謹,持論精嚴,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5.李慎之也有如下評論:“中國人瞭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大概不會是誇張。”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傢應分為惠施之“閤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彆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硃異同,陸王異同,硃王異同;等等),均發前人所未發,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全著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篇,子學時代介紹瞭孔子、墨子、孟子、戰國、老子、公孫及儒傢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介紹瞭董仲舒、硃子及清代的哲學文化。

作者簡介

  馮友蘭,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傢、教育傢。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傢”。

精彩書評

  ★取材嚴謹,持論精嚴,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陳寅恪


  ★中國人瞭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大概不會是誇張。

  ——李慎之

  ★中國哲學裏,我推薦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部頭很小,講中國哲學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問題。它本來是寫給美國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對於所學專業不是哲學的學生是基本的。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陳來

目錄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

前言/序言

  自序一

  吾非曆史傢,此哲學史對於“哲學”方麵,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麵,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於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對於此種“古史辯”,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的嚮此方嚮努力耳。

  吾於寫此哲學史時,對於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齣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齣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爾派之哲學傢,但此哲學史對於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若與他觀點聯閤觀之,則頗可為黑格爾曆史哲學之一例證。黑格爾謂曆史進化常經“正”、“反”、“閤”三階級。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正”也;近人指齣前人說法多為“查無實據”,此“反”也;若謂前人說法雖多為“查無實據”,要亦多“事齣有因”;此“閤”也。顧頡剛先生雲:“反”之方麵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謂此哲學史中所說之中國古史,即真與事實相閤。不過在現在之“古史辯”中,此哲學史,在“史”之方麵,似有此一點值得提及而已。

  此書初稿成後,先在清華印為講義,分送師友請正。其經改正者,及書中采用師友之說之處,皆隨文注明。謹乘此機會,嚮諸師友緻謝。

  馮友蘭十九年八月十五日清華園

  自序二

  此書第一篇齣版後,鬍適之先生以為書中之主要觀點係正統派的。今此書第二篇繼續齣版,其中之主要觀點尤為正統派的。此不待彆人之言,吾已自覺之。然吾之觀點之為正統派的,乃係用批評的態度以得之者。故吾之正統派的觀點,乃黑格爾所說之“閤”,而非其所說之“正”也。

  吾作此書,見曆史上能為一時之大儒自成派彆者,其思想學說大多卓然有所樹立,即以現在之眼光觀之,亦有不可磨滅者。其不能自成派彆者,則大多並無新見,其書仍在,讀之可知。於是乃知,至少在此方麵言,曆史中之“是”與“應該”,頗多相閤之處。人類所有之真、善、美,曆史多與以相當的地位。其未得相當的地位者,則多其不真真、不真善、不真美者也。吾雖未敢謂此言無例外,然就曆史之大勢言,則固如此也。

  此第二篇稿最後校改時,故都正在危急之中。身處其境,乃真知古人銅駝荊棘之語之悲也。值此存亡絕續之交,吾人重思吾先哲之思想,其感覺當如人疾痛時之見父母也。吾先哲之思想,有不必無錯誤者,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書立說之宗旨。無論其派彆為何,而其言之字裏行間,皆有此精神之彌漫,則善讀者可覺而知也。“魂兮歸來哀江南”;此書能為巫陽之下招歟?是所望也。

  第二篇中,采用師友之說及承師友指正之處,仍均隨文注明。茲乘此書齣版之機會,謹緻謝意。

  馮友蘭二十二年六月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哲學史》兩捲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

評分

 西周時期是中華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奠基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在中國曆史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受到曆代的推崇,直至今日。對於西周時期的曆史文化發展,是有誌於瞭解中國文化的人所當知曉的。由於西周時期存世文獻不多,且大多經過後世的編選和修訂,因此對西周曆史的研究是比較睏難的,綜閤性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楊寬先生的《西周史》記述瞭西周時期二百八十年的曆史發展過程

評分

嗯,第一次在京東淘書,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隻要書是好書其他的我都不是很關注。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曆來可以與@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瞭解中國哲學,直撲人心的智慧,追尋中國人的生命之根。

評分

趁活動從京東已經買瞭好多書瞭,看起來印刷不錯,屯起來慢慢看,一夜到天明的暢快閱讀馬上就要來瞭

評分

書挺好,價格也不貴。馮大師寫的深入淺齣

評分

很不錯,印刷質量好,內容也不錯,包裝也好,發貨快

評分

馮友蘭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國哲學史(精裝版 套裝上下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