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版)/列國誌

德國(新版)/列國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俊禮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德國
  • 列國誌
  • 歐洲史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傳記
  • 曆史地理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社科文獻
ISBN:9787509775707
商品編碼:1175813071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德國(新版)/列國誌
  • 作者:編者:顧俊禮
  • 定價:99
  • 齣版社:社科文獻
  • ISBN號:9787509775707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11-01
  • 印刷時間:2015-11-01
  • 版次:2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478
  • 字數:491韆字

編輯推薦語

《列國誌》叢書涵蓋瞭當今世界151個**和地區以及數十個主要國際組織,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體現專傢學者們的研究所得和個人見解。該叢書能為各級乾部瞭解、認識當代世界各國及主要國際組織的情況,瞭解世界發展趨勢,把握時代發展脈絡,提供有益的幫助;希望它能成為我國外交外事工作者、國際經貿企業及日漸增多的廣大齣國公民和旅遊者走嚮世界的忠實“嚮導”,引領其步入*廣闊的世界;希望它在幫助中國人民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能夠架起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梁”,一座中國走嚮世界、世界走嚮中國的“橋梁”。 顧俊禮編著的《德國(新版)》為叢書之一,全方位介紹瞭德國。

內容提要

德國雄踞歐洲中部,是一個“詩人和思想傢的國 度”,也是當今世界的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它戰後 的“經濟奇跡”令世人矚目,它剋服阻力實現**統 一讓世人深刻感受到德意誌民族的智慧。打開顧俊禮 編著的《德國(新版)》,讀者將走近德國,全方位瞭 解德國。
    

作者簡介

顧俊禮,男,1939年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德國研究會會長。1959年7日至1964年7月於北京外國學院(現名: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學習。1964年7日至1979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1979年5日至1981年5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1年5日至1983年8月任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國際政治。1983年8日至2004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歐洲研究所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並被聘任為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閤作研究中心祕書長,歐洲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教學部主任、歐洲係主任等職。2004年11月2退休。長期從事德國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再版序
自序
**章 概覽
**節 國土與人口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形與氣候
三 行政區劃
四 人口、民族和語言
五 國旗、國歌、國徽、國花和國鳥
第二節 宗教、節日與民俗
一 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二 宗教與宗教團體
三 主要節日
四 區域性民間節 日
五 禮俗與禁忌
第三節 特色資源
一 名勝古跡
二 主要城市
三 建築藝術
四 特色遊覽綫路
五 美食與美酒
第二章 曆史
**節 德意誌民族的起源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
一 德意誌民族的起源與日耳曼**的興起
二 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
第二節 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誌的統一
一 普魯士的崛起
二 法國大革命與普魯士**改革
三 德意誌的統一
第三節 1871~1918年:德意誌帝國
一 俾斯麥的內外政策
二 威廉二世的內外政策
三 **次世界大戰與德意誌帝國的覆亡
第四節 1919~1933年:魏瑪共和國
一 十一月革命與魏瑪共和國的成立
二 早期危機與國內鬥爭
三 施特雷澤曼的黃金時代
四 共和國的衰頹與納粹黨的崛起
第五節 1933~1945年:納粹時代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納粹體製和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建立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納粹德國的初戰得手
三 同盟國反攻和希特勒法西斯政權的崩潰
第六節 1945~1990年:從占領、分裂到統一
一 盟軍對德國的占領與德國的分裂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經濟
第五章 軍事
第六章 社會
第七章 文化
第八章 外交
大事紀年
參考文獻
索引


德國:一部跨越韆年的壯麗史詩 《德國(新版)/列國誌》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今日德國的旅遊指南或經濟分析,它是一部深入骨髓、貫穿古今的宏大敘事,它將讀者帶入一個在曆史長河中跌宕起伏、塑造並被塑造的民族與國傢的獨特視角。這部作品,顧名思義,以“列國誌”的宏觀格局,細緻描繪瞭“德國”這一地理概念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政治、社會演變的全貌,其深度與廣度,遠超一般對單一國傢的描述。 起源的迷霧與早期的脈絡:從日耳曼部落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雛形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迴溯那個被稱為“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的起源。我們並非從一個單一的國傢實體開始,而是從那些在古羅馬文獻中零星記載的、散布於歐洲北部森林與沼澤的自由勇士講起。卡爾·馬剋思曾言:“森林是德國人的傢。”這句話或許能捕捉到早期日耳曼民族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特質,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作者將細緻考證這些部落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與羅馬帝國的早期互動。從條頓堡森林的勝利,到日耳曼部落在羅馬帝國衰亡後西遷東擴,再到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剋王國,這些都是孕育“德國”概念的早期土壤。 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的建立,是本書敘述的第一個關鍵節點。這並非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傢,而是一個由眾多邦國、公國、教會領地組成的復雜政治體。本書將深刻剖析其“神聖”與“羅馬”的雙重屬性,探討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如何奠定其基業,以及其後曆代皇帝與教皇之間的權力博弈。奧托大帝的加冕,被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我們並非簡單羅列皇帝的姓名與王朝更替,而是深入理解神聖羅馬帝國這一獨特政治遺産對後世德國分裂與統一的深遠影響。即便在帝國衰落之時,各邦國在文化、經濟上的獨立發展,也為日後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埋下瞭伏筆。 分裂與融閤的漫長徵程:三十年戰爭的創傷與普魯士的崛起 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是德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期。宗教改革的烈火席捲整個歐洲,而德國,作為馬丁·路德的故鄉,首當其衝。本書將詳細闡述宗教改革如何深刻改變瞭德國的政治格局、社會結構乃至精神麵貌。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衝突,並非僅僅是信仰之爭,更是地方諸侯與皇帝之間權力鬥爭的催化劑。 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對德意誌地區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本書將不迴避這場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以及它如何將原本就分散的德意誌土地撕裂得更加破碎,導緻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戰後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更是進一步鞏固瞭各邦國的高度獨立性,使得統一的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在漫長的分裂之中,一股強大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普魯士。本書將重點描繪普魯士如何從一個相對貧弱的邊疆公國,憑藉其嚴明的軍紀、高效的行政體係和開明的君主(如腓特烈大帝),逐漸成為德意誌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我們並非將普魯士塑造成一個天生的“統一者”,而是分析其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擴張策略,以及其與奧地利在德意誌霸權爭奪中的此消彼長。普魯士的崛起,為後來統一德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塑造瞭德國國傢性格中堅韌、嚴謹、務實的一麵。 統一的狂潮與帝國的輝煌與覆滅: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與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 19世紀下半葉,在“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下,德意誌統一的曆史畫捲終於徐徐展開。本書將深入分析俾斯麥的外交手腕和軍事策略,如何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步步為營,最終在1871年於凡爾賽宮宣告德意誌帝國的誕生。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上的統一,更是德意誌民族主義高漲、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新生的德意誌帝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本書將展現其在工業、科技、文化等領域的輝煌成就。德國的科學傢、工程師、哲學傢、藝術傢,在世界舞颱上大放異彩。然而,帝國崛起的速度也伴隨著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潮。本書將審視德意誌帝國對外政策的激進,與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的競爭,以及最終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復雜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給德國帶來瞭沉重的打擊。凡爾賽條約的苛刻賠款和領土割讓,加劇瞭國內的政治動蕩和社會不滿。本書將詳細描繪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艱難歲月,經濟的通貨膨脹,政治的派係鬥爭,以及為納粹黨崛起提供瞭土壤的社會經濟因素。 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颱,是德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本書將以曆史學傢的客觀視角,深入分析納粹主義的思想根源、其煽動性的宣傳手段,以及其如何一步步摧毀民主製度,建立起極權統治。對猶太民族的滅絕性迫害——大屠殺,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痕,本書將不迴避對這一罪行的深刻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納粹德國對外擴張野心的必然結果。本書將梳理二戰的進程,以及德國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直至最終的戰敗和國傢的淪陷。 分裂與重建的陣痛:東西德的對峙與冷戰的縮影 二戰的廢墟之上,德國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傢,成為冷戰時期東西方對峙的最前沿。本書將詳細描繪這兩個政權的不同發展道路。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在西方陣營的支持下,憑藉其“經濟奇跡”,迅速實現瞭經濟的復蘇與繁榮,並發展成為一個穩定、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傢。本書將分析其在政治上的民主化進程,社會福利體係的建立,以及其如何逐漸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 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在蘇聯的影響下,建立瞭社會主義製度。本書將深入探討其計劃經濟的運行模式,政治上的集權與控製,以及與西德之間的隔閡與對峙。柏林牆的修建,成為冷戰時期分裂與壓迫的象徵,本書將細緻描繪其建造的曆史背景、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其最終被推倒的戲劇性時刻。 東西德的對峙,不僅僅是兩個政權的較量,更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是冷戰在歐洲大地上的一個縮影。本書將通過對兩國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對比,展現這種分裂對德國人民造成的深遠影響。 統一的夢想與現實的挑戰:柏林牆倒塌後的德國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德國統一的到來。本書將詳細描述統一進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機遇。經濟上的整閤,社會文化的融閤,以及如何處理兩國在不同曆史時期積纍下來的遺留問題,都是擺在統一後的德國麵前的艱巨任務。 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舞颱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分析其在歐盟框架內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政策取嚮。從經濟強國到歐洲的領導者,德國的復興與崛起,是20世紀末以來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之一。 《德國(新版)/列國誌》並非簡單地陳列曆史事件,而是試圖勾勒齣德國人民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所經曆的榮耀與苦難,奮鬥與掙紮。它探討瞭國傢認同的形成,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命運。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一個國傢的曆史,是如何塑造其現在,又將如何影響其未來。它將讓你看到,德國,這個在歐洲心髒地帶的國傢,其過去的故事,對於理解當今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對文化層麵的挖掘。它不僅僅關注政治更迭和戰爭勝負,更深入地探討瞭藝術、哲學乃至日常生活習俗是如何塑造這個民族性格的。例如,它如何解析瞭特定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社會思潮之間的內在聯係,或者某一哲學流派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法律體係,這些內容的穿插,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它讓我理解到,一個國傢真正的深度,往往蘊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文化細節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低調的奢華感,讓人在書架上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細小的曆史年代標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處,很多關鍵的曆史事件和地理名稱都做瞭加粗或斜體處理,使得閱讀的節奏感很強,不會輕易在紛繁的史料中迷失方嚮。

評分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的考據工作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的文獻和史料來源非常廣泛,既有官方的檔案記錄,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作為佐證。這使得它在闡述某些曆史爭議點時,能呈現齣多維度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定論。對於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性和包容性是極其寶貴的。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既有的認知,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它沒有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中去。比如,當我讀到關於某個中世紀小鎮的興衰史時,作者描述的那種市井煙火氣,那種古老石闆路上留下的歲月痕跡,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真實和親切。這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國傢的概覽,更像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民族心靈史。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厚度初看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一旦翻開,那種知識的洪流便會帶著你嚮前奔湧,時間仿佛都被拉長瞭。它結構組織得非常有邏輯,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即使是跨越數百年的時間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核心脈絡。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一個復雜文明全貌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既全麵又引人入勝的入口。讀完之後,我對那個國度的理解已經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個有深度、有層次的完整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