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版)/列国志

德国(新版)/列国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俊礼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德国
  • 列国志
  • 欧洲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传记
  • 历史地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75707
商品编码:1175813071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德国(新版)/列国志
  • 作者:编者:顾俊礼
  • 定价:99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0977570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1-0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78
  • 字数:491千字

编辑推荐语

《列国志》丛书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并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该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顾俊礼编著的《德国(新版)》为丛书之一,全方位介绍了德国。

内容提要

德国雄踞欧洲中部,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 度”,也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它战后 的“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它克服阻力实现**统 一让世人深刻感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智慧。打开顾俊礼 编著的《德国(新版)》,读者将走近德国,全方位了 解德国。
    

作者简介

顾俊礼,男,1939年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1959年7日至1964年7月于北京外国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习。1964年7日至1979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1979年5日至1981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1年5日至1983年8月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国际政治。1983年8日至2004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欧洲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祕书长,欧洲研究所德国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学部主任、欧洲系主任等职。2004年11月2退休。长期从事德国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再版序
自序
**章 概览
**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形与气候
三 行政区划
四 人口、民族和语言
五 国旗、国歌、国徽、国花和国鸟
第二节 宗教、节日与民俗
一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二 宗教与宗教团体
三 主要节日
四 区域性民间节 日
五 礼俗与禁忌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二 主要城市
三 建筑艺术
四 特色游览线路
五 美食与美酒
第二章 历史
**节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一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日耳曼**的兴起
二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第二节 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
一 普鲁士的崛起
二 法国大革命与普鲁士**改革
三 德意志的统一
第三节 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
一 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二 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
三 **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的覆亡
第四节 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
一 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二 早期危机与国内斗争
三 施特雷泽曼的黄金时代
四 共和国的衰颓与纳粹党的崛起
第五节 1933~1945年:纳粹时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纳粹体制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建立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纳粹德国的初战得手
三 同盟国反攻和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崩溃
第六节 1945~1990年:从占领、分裂到统一
一 盟军对德国的占领与德国的分裂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经济
第五章 军事
第六章 社会
第七章 文化
第八章 外交
大事纪年
参考文献
索引


德国:一部跨越千年的壮丽史诗 《德国(新版)/列国志》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今日德国的旅游指南或经济分析,它是一部深入骨髓、贯穿古今的宏大叙事,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塑造并被塑造的民族与国家的独特视角。这部作品,顾名思义,以“列国志”的宏观格局,细致描绘了“德国”这一地理概念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政治、社会演变的全貌,其深度与广度,远超一般对单一国家的描述。 起源的迷雾与早期的脉络:从日耳曼部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回溯那个被称为“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的起源。我们并非从一个单一的国家实体开始,而是从那些在古罗马文献中零星记载的、散布于欧洲北部森林与沼泽的自由勇士讲起。卡尔·马克思曾言:“森林是德国人的家。”这句话或许能捕捉到早期日耳曼民族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特质,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作者将细致考证这些部落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与罗马帝国的早期互动。从条顿堡森林的胜利,到日耳曼部落在罗马帝国衰亡后西迁东扩,再到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这些都是孕育“德国”概念的早期土壤。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的建立,是本书叙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这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一个由众多邦国、公国、教会领地组成的复杂政治体。本书将深刻剖析其“神圣”与“罗马”的双重属性,探讨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如何奠定其基业,以及其后历代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权力博弈。奥托大帝的加冕,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真正意义上的开端。我们并非简单罗列皇帝的姓名与王朝更替,而是深入理解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独特政治遗产对后世德国分裂与统一的深远影响。即便在帝国衰落之时,各邦国在文化、经济上的独立发展,也为日后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埋下了伏笔。 分裂与融合的漫长征程:三十年战争的创伤与普鲁士的崛起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是德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宗教改革的烈火席卷整个欧洲,而德国,作为马丁·路德的故乡,首当其冲。本书将详细阐述宗教改革如何深刻改变了德国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乃至精神面貌。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冲突,并非仅仅是信仰之争,更是地方诸侯与皇帝之间权力斗争的催化剂。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爆发,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不回避这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将原本就分散的德意志土地撕裂得更加破碎,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更是进一步巩固了各邦国的高度独立性,使得统一的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漫长的分裂之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普鲁士。本书将重点描绘普鲁士如何从一个相对贫弱的边疆公国,凭借其严明的军纪、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开明的君主(如腓特烈大帝),逐渐成为德意志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我们并非将普鲁士塑造成一个天生的“统一者”,而是分析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扩张策略,以及其与奥地利在德意志霸权争夺中的此消彼长。普鲁士的崛起,为后来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德国国家性格中坚韧、严谨、务实的一面。 统一的狂潮与帝国的辉煌与覆灭: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 19世纪下半叶,在“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德意志统一的历史画卷终于徐徐展开。本书将深入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和军事策略,如何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步步为营,最终在1871年于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的诞生。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统一,更是德意志民族主义高涨、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本书将展现其在工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帝国崛起的速度也伴随着日益膨胀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本书将审视德意志帝国对外政策的激进,与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的竞争,以及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凡尔赛条约的苛刻赔款和领土割让,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满。本书将详细描绘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艰难岁月,经济的通货膨胀,政治的派系斗争,以及为纳粹党崛起提供了土壤的社会经济因素。 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是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本书将以历史学家的客观视角,深入分析纳粹主义的思想根源、其煽动性的宣传手段,以及其如何一步步摧毁民主制度,建立起极权统治。对犹太民族的灭绝性迫害——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痕,本书将不回避对这一罪行的深刻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纳粹德国对外扩张野心的必然结果。本书将梳理二战的进程,以及德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直至最终的战败和国家的沦陷。 分裂与重建的阵痛:东西德的对峙与冷战的缩影 二战的废墟之上,德国被划分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最前沿。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两个政权的不同发展道路。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西方阵营的支持下,凭借其“经济奇迹”,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并发展成为一个稳定、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本书将分析其在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以及其如何逐渐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在苏联的影响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本书将深入探讨其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政治上的集权与控制,以及与西德之间的隔阂与对峙。柏林墙的修建,成为冷战时期分裂与压迫的象征,本书将细致描绘其建造的历史背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其最终被推倒的戏剧性时刻。 东西德的对峙,不仅仅是两个政权的较量,更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冷战在欧洲大地上的一个缩影。本书将通过对两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对比,展现这种分裂对德国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 统一的梦想与现实的挑战: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德国统一的到来。本书将详细描述统一进程中的种种挑战与机遇。经济上的整合,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处理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遗留问题,都是摆在统一后的德国面前的艰巨任务。 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分析其在欧盟框架内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取向。从经济强国到欧洲的领导者,德国的复兴与崛起,是20世纪末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 《德国(新版)/列国志》并非简单地陈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勾勒出德国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荣耀与苦难,奋斗与挣扎。它探讨了国家认同的形成,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塑造其现在,又将如何影响其未来。它将让你看到,德国,这个在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其过去的故事,对于理解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文化层面的挖掘。它不仅仅关注政治更迭和战争胜负,更深入地探讨了艺术、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习俗是如何塑造这个民族性格的。例如,它如何解析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某一哲学流派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法律体系,这些内容的穿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让我理解到,一个国家真正的深度,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化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在书架上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历史年代标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处,很多关键的历史事件和地理名称都做了加粗或斜体处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不会轻易在纷繁的史料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中去。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某个中世纪小镇的兴衰史时,作者描述的那种市井烟火气,那种古老石板路上留下的岁月痕迹,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真实和亲切。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家的概览,更像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民族心灵史。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厚度初看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一旦翻开,那种知识的洪流便会带着你向前奔涌,时间仿佛都被拉长了。它结构组织得非常有逻辑,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使是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核心脉络。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一个复杂文明全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既全面又引人入胜的入口。读完之后,我对那个国度的理解已经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完整认知。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考据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史料来源非常广泛,既有官方的档案记录,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作为佐证。这使得它在阐述某些历史争议点时,能呈现出多维度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和包容性是极其宝贵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既有的认知,而不是被动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